面對招聘單位人力資源部門負責人的頻頻提問,湖南長沙某高校學生林某一口氣從口袋中掏出七本資格證書,以此證明自己的實力。不久前發生在長沙市一次招聘會上的這一幕,著實讓在場的人感嘆不已。
曾幾何時,大學校園內,莘莘學子們憑著一句“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在按部就班完成學業后,便敢昂然走入職場。而近年在我國的一些高等院校內,大學生們熱衷于考“證”的心態,既有就業壓力帶來的無奈,也有盲目跟風求得心理平衡的自慰。
高校進入“證”時代
今年20出頭的楊娜是長沙某職業學院康復系的一名大學生。入校不久,楊娜就像她的前幾屆學長一樣,通過了英語三級、計算機一級的考試,不久前還考取了育嬰師職業證書。目前她正在準備營養師職業資格考試。
“現在,大學生考證書已成為時髦。” 楊娜對記者說,“我們也知道考證書要花費很多精力,但在校時如不多考幾個證,心里就不踏實。”
記者了解到,目前流行于大學校園的證書大概可以分為三類:公共技能型證書,如英語等級考試;專業性證書,如物流師;實用操作型證書,如駕駛證等。
在絕大多數的大學里,拿到公共技能型證書是學校對學生的“規定動作”。湖南涉外經濟學院經濟系學生蘇某,在兩年前入校時,面對市場營銷專業的課程,已有幾分吃力。沒想到,學校還有考“證”要求,他先是考了普通話、計算機、英語等級證,接著又自加壓力,拿到了商務策劃師證,還考了駕照。目前他正準備考辦公軟件運用方面的證書。
“有技術,還要靠證書支撐,才能比較容易找到工作。”廣州市無線電中等專業學校的學生小李在接受當地媒體記者采訪時如是說。
采訪中,記者了解到,在一些職業院校,還有個硬性規定:學生畢業時都要求有“雙證”,即畢業證和職業資格證。小李告訴記者,他們畢業前找工作時,一些同學甚至拿出來六七個職業資格證書,擺出來像打撲克一樣,目的就是希望能爭取到更多的就業機會。
記者在長沙民政職業技術學院采訪時,一校方負責人透露,目前學校1.7萬名學生,除畢業證外,百分之百手上都有一個職業資格證,一個學生手上有兩三個證的現象非常普遍,有的甚至有多達五六個證書。“以前學校對學生考證沒有要求,現在要求學生必須拿與自己專業或專業相近的證才能畢業。”這位負責人說。
考“證”熱折射“本領恐慌”
大學校園內洶涌而至的考“證”熱,既暴露出當代大學生在面對競爭日趨激烈的職場時的恐懼和無奈,也反映出時下部分社會機構“一證在手,走遍神州”的夸大宣傳給學生造成的心理暗示。
“考‘證’的原始動力還是在于方便求職,”湖南理工學院學生王某說,“畢竟多拿一個證,就意味著多一個就業機會,多一條生活出路。” 她的話代表了絕大多數熱衷于考“證”大學生的看法。
近年來,由于我國高等院校的不斷擴招,導致大學畢業生人數逐年增多,“就業難”成為不爭的事實,客觀上造成了不少大學生心理壓力加大。他們在一時找不到合適的途徑來增加就業“砝碼”的情況下,最現實的辦法就是通過多拿“證”來增加求職競爭力。
同時,從眾心理也讓一些大學生趕起了“考證”的時髦。浙江工業大學一位姓王的學生接受當地媒體記者調查時說,進大學后他很迷茫,不知道應該朝哪個方向去努力。一直到了大三下半學期,他才焦急起來。這時候,他發現身邊的同學一個個都在忙著考“證”,一向會讀書的他,感覺像找到了救命稻草,立刻也加入了考“證”一族。
另外,部分大學生的自卑心理使他們患上了“證件依賴癥”,這在一些職業院校表現尤為突出。由于社會上的歧視,導致職業院校學生的心理壓力較大。記者了解到,因為這個原因,一些職業學院的學生自覺低人一等,往往想通過證書來獲得社會的認可。
記者了解到,在湖南某職業學院的物業管理班,全班52個學生都已考取了助理物流師的職業資格證,但他們卻并不滿足,每人還想要再考一個證。目前,這個班已有5人考取了企業經紀人資格證、5人考取了會計證、1人考取了高等秘書證、5人獲得內審員資格證。
而一些社會培訓機構對于大學生考“證”也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這種現象在湖南的一些高校中普遍存在。記者在湖南涉外經濟學院采訪時發現,在周邊不到兩公里的地段上,大大小小的培訓機構竟多達10余家。該學院職業技能中心主任謝誼暉告訴記者,這類培訓機構經常將招生廣告發到教室、寢室,誘騙在校學生。
“圍城”內外的博弈
“校園考證書,恰似一座‘圍城’,考了的人想出來,沒考的要進去。”一些高校學生感嘆。
浙江工業大學中文系的劉同學接受在當地媒體采訪時坦言,他第一次去參加招聘會的時候,手上攥著一大疊證書:英語四六級、計算機二級、普通話二級、教師資格證、秘書資格證,還有駕駛證。但她發現,這些花了幾千塊錢考出來的證,卻根本用不到“刀刃”上。
“還是有真本領最重要。現在大家考證書的心態都太急功近利了。”她感慨到,認為自己當初太浮躁了,花費在考證上的時間和精力還不如將專業知識學得更扎實些來得有用。
由于證書的有利可圖,一些社會機構和協會感到“商機無限”,不惜夸下海口,誘導學生。記者在湖南岳陽市曾經看到一家招生培訓機構貼在高校校園內的培訓考證“承諾”:“只要交足報名、培訓費用800元,我們將為您提供全程服務,保證通過率達到95%。” 但當記者進一步了解時卻發現,很多“培訓機構”不要說沒有認證資格,甚至沒有專門的培訓場地,有的只是一些“高價秘笈”、“包你過關”的廉價承諾。
出于自身利益的考慮,一些高校的職業技能培訓中心也“披掛上陣”,參與博弈。一些學生反映,有時自己辛辛苦苦考下一個證,滿懷希望地認為能將此作為求職的“敲門磚”;最后卻發現,這個證根本沒有通過職能部門的認定,純屬“黑”培訓機構“造”出來的“黑”證件。
考“證”熱的冷思考
針對目前社會上“證”出多門的現實,不少專家建議,當務之急是要建立和健全系統的職業資格制度。暨南大學公共關系學陳老師對當地媒體建議,應把考核逐步交給行業組織實施。由于行業組織本身熟悉各職業特點,因此能夠使考核真正成為檢驗相關人員質量的“門檻”。勞動部門應加快建立職業技能鑒定質量督導制度,什么職業需要什么技能標準等要一一列明,避免用人單位濫用人才。
大學生考證的實際價值有多大?記者認為還應該辯證地看待。專家認為,目前在中國,約有一半的大學生在找工作時屢遭拒絕是因缺乏社會經驗,并非沒有“持證”。大學生順利進入職場的關鍵因素在于他們的創造力和團隊精神。
長沙民政職業技術學院教授謝希鋼則認為,學生不必花太多精力考證,因為教學計劃本身就已包含了大量的專業技能。特別是個別學生盲目追求證書數量的做法更是不值得提倡,例如有的學生所學專業是物業管理,卻去考人力資源的證書,致使專業相隔太遠,不能集中精力做一件事。她認為,“遍地開花”不如“一枝獨秀”。
一些走出證書“圍城”的大學生也意識到,盲目地“跟風”考“證”有時只是給自己制造一種沒有“虛度年華”的心理安慰。一些學生坦言,很多已經畢業的學長們,懷揣的那些證書,至今仍“無用武之地”。他們認為,根據自己所學的專業,選擇適合自己發展的職業,有針對性地考取相應證書,才是走出考“證”“圍城”的最佳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