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真心直說
添加時間:2013-3-27
瀏覽次數(shù):[4266] [
字體:大 中 小 ]
真心直說序 或曰。祖師妙道。可得知乎。曰。古不云 乎。道不屬知。不屬不知。知是妄想。不 知是無記。若真達不疑之地。猶如太虛寬 廓。豈可強是非耶。或曰。然則諸相出世。 無益群生耶。曰。佛祖出頭。無法與人。 只要眾生自見本性。華嚴經(jīng)云。知一切法。 即心自性。成就慧身。不由他悟。是故佛 祖不令人泥著文字。只要休歇。見自本心。 所以德山入門便棒。臨濟入門便喝。已是 探頭太過。何更立語言哉。或曰。昔聞馬 鳴造起信。六祖演壇經(jīng)。黃梅傳般若。皆 是漸次為人。豈獨無方便於法可乎。曰。 妙高頂上。從來不許商量。第二峰頭。諸 祖略容話會。或曰。敢祈第二峰頭。略垂 方便耶。曰。然哉。是言也。奈何大道玄 曠。非有非無。真心幽微。絕思絕議。故 不得其門而入者。雖檢五千之藏教。不以 為多。洞曉真心者。但出一言之擬比。早 是剩法矣。今不惜眉毛。謹書數(shù)章。發(fā)明 真心。以為入道之基漸也。是為序。 重刻真心直說序 夫真心直說者。佛佛授手。祖祖相傳。更 無別法也。心者人人之本源。諸佛之覺性。 一切萬法盡在一心之內(nèi)。八萬四千法門從 此而出。悟此心者。凡圣交參。迷此心者 生死無際。心隨事轉(zhuǎn)。事隨理彰。事理融 合。名直說者矣。今比丘凈林。宿生慶幸。 得遇斯文。發(fā)心重新刊梓流通。命予為序 以冠篇首。予才陋語拙。學問之淺。無足 以發(fā)明其深奧。略序直說真心。以塞其請 耳。 時成化己丑年五月端陽日后學文定序 真心直說目錄 本序 重刻序明釋文定撰 篇目 真心正信 真心異名 真心妙體 真心妙用 真心體用一異 真心在迷 真心息妄 真心四儀 真心所在 真心出死 真心正助 真心功德 真心驗功 真心無知 真心所往 附 誡初心學人文 皖山正凝禪師示蒙山法語 東山崇藏主送子行腳法語 蒙山和尚示眾語 后跋
真心直說 元釋知訥撰 真心正信 華嚴云。信為道源功德母。長養(yǎng)一切善根。 又唯識云。信如水清珠。能清濁水故。是 知萬善發(fā)生。信為前導。故佛經(jīng)首立如是 我聞。生信之所謂也。或曰。祖門之信與 教門信。有何異耶。曰多種不同。教門令 人天信於因果。有愛福樂者。信十善為妙 因。人天為樂果。有樂空寂者。信生滅因 緣為正因。苦集滅道為圣果。有樂佛果者。 信三劫六度為大因。菩提涅槃為正果。祖 門正信。非同前也。不必信一切有為因果。 只要信自己本來是佛。天真自性。人人具 足。涅槃妙體。個個圓成。不假他求。從 來自備。三祖云。圓同太虛。無欠無余。 良由取舍。所以不如。志公云。有相身中 無相身。無明路上無生路。永嘉云。無明 實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故知眾生 本來是佛。既生正信。須要解會。永明云。 信而不解。增長無明。解而不信。增長邪 見。故知信解相兼。得入道疾。或曰。初 發(fā)信心。未能入道。有利益不。曰。起信 論云。若人聞是法已。不生怯弱。當知是 人定紹佛種。必為諸佛之所授記。假使有 人能化三千大千世界滿中眾生令行十善。 不如有人於一念頃正思惟此法。過前功德 不可為喻。又般若經(jīng)云。乃至一念生凈信 者。如來悉知悉見。是諸眾生得如是無量 福德。是知欲行千里。初步要正。初步若 錯。千里俱錯。入無為國。初信要正。初 信既失。萬善俱退。故祖師云。毫厘有差。 天地懸隔。是此理也。 真心異名 或曰。已生正信。未知何名真心。曰。離 妄名真。靈鑒曰心。楞嚴經(jīng)中發(fā)明此心。 或曰。但名真心。別有異號耶。曰。佛教 祖教。立名不同。且佛教者。菩薩戒呼為 心地。發(fā)生萬善故。般若經(jīng)喚作菩提。與 覺為體故。華嚴經(jīng)立為法界。交徹融攝故。 金剛經(jīng)號為如來無所從來故。般若經(jīng)呼為 涅槃。眾圣所歸故。金光明經(jīng)號曰如如。 真常不變故。凈名經(jīng)號曰法身。報化依止 故。起信論名曰真如。不生不滅故。涅槃 經(jīng)呼為佛性。三身本體故。圓覺經(jīng)中名曰 總持。流出功德故。勝鬘經(jīng)號曰如來藏。 隱覆含攝故。了義經(jīng)名為圓覺。破暗獨照 故。由是壽禪師唯心訣云。一法千名。應 緣立號。備在眾經(jīng)。不能具引。或曰。佛 教已知。祖教何如。曰。祖師門下。杜絕 名言。一名不立。何更多名。應感隨機。 其名亦眾。有時呼為自己。眾生本性故。 有時名為正眼。鑒諸有相故。有時號曰妙 心。虛靈寂照故。有時名曰主人翁。從來 荷負故。有時呼為無底缽。隨處生涯故。 有時喚作沒弦琴。韻出今時故。有時號曰 無盡燈。照破迷情故。有時名曰無根樹。 根蒂堅牢故。有時呼為吹毛劍。截斷塵根 故。有時喚作無為國。海晏河清故。有時 號曰牟尼珠。濟益貧窮故。有時名曰無需 鎖。關閉六情故。乃至名泥牛。木馬。心 源。心印。心鏡。心月。心珠。種種異名。 不可具錄。若達真心。諸名盡曉。昧此真 心。諸名皆滯。故於真心切宜子細。 真心妙體 或曰。真心已知名字。其體如何耶。曰。 放光般若經(jīng)云。般若無所有相。無生滅相。 起信論云。真如自體者。一切凡夫聲聞緣 覺菩薩諸佛。無有增減。非前際生。非后 際滅。畢竟常恒。從本已來。性自滿足一 切功德。據(jù)此經(jīng)論。真心本體。超出因果。 通貫古今。不立凡圣。無諸對待。如太虛 空。遍一切處。妙體凝寂。絕諸戲論。不 生不滅。非有非無。不動不搖。湛然常住。 喚作舊日主人翁。名曰威音那畔人。又名 空劫前自己。一種平懷。無纖毫瑕翳。一 切山河大地。草木叢林。萬象森羅。染凈 諸法。皆從中出。故圓覺經(jīng)云。善男子。 無上法王。有大陀羅尼門。名為圓覺。流 出一切清凈真如。菩提涅槃。及波羅密。 教授菩薩。圭峰云。心也者。沖虛妙粹。 炳煥靈明。無去無來。冥通三際。非中非 外。洞徹十方。不滅不生。豈四山之可害。 離性離相。奚五色之能盲。故永明唯心訣 云。夫此心者。眾妙群靈而普會為萬法之 王。三乘五性而冥歸。作千圣之母。獨尊 獨貴。無比無儔。實大道源。是真法要。 信之。則三世菩薩同學。蓋學此心也。三 世諸佛同證。蓋證此心也。一大藏教詮顯。 蓋顯此心也。一切眾生迷妄。蓋迷此心也。 一切行人發(fā)悟。蓋悟此心也。一切諸祖相 傳。蓋傳此心也。天下衲僧參訪。蓋參此 心也。達此心。則頭頭皆是。物物全彰。 迷此心。則處處顛倒。念念癡狂。此體是 一切眾生本有之佛性。乃一切世界生發(fā)之 根源。故世尊鷲峰良久。善現(xiàn)巖下忘言。 達磨少室壁觀。居士毗耶杜口。悉皆發(fā)明 此心妙體。故初入祖門庭者。要先識此心 體也。 真心妙用 或曰。妙體已知。何名妙用耶。曰。古人 云。風動心搖樹。云生性起塵。若明今日 事。昧卻本來人。乃妙體起用也。真心妙 體。本來不動。安靜真常。真體上妙用現(xiàn) 前。不妨隨流得妙。故祖師頌云。心隨萬 境轉(zhuǎn)。轉(zhuǎn)處實能幽。隨流認得性。無喜亦 無憂。故一切時中。動用施為。東行西往。 吃飯著衣。拈匙弄筋。左顧右盼。皆是真 心。妙用現(xiàn)前。凡夫迷倒。於著衣時。只 作著衣會。吃飯時。只作吃飯會。一切事 業(yè)。但隨相轉(zhuǎn)。所以在日用而不覺。在目 前而不知。若是識性底人。動用施為。不 曾昧卻。故祖師云。在胎名神。處世名人。 在眼觀照。在耳聽聞。在鼻嗅香。在口談 論。在手執(zhí)捉。在足運奔。遍現(xiàn)俱該法界。 收攝在一微塵。知之者為是佛性。不識者 喚作精魂。所以道吾舞笏。石鞏拈弓。祗 魔擎杈。俱胝豎指。忻州打地。云嚴師子。 莫不發(fā)明這著大用。若於日用不迷。自然 縱橫無礙也。 真心體用一異 或曰。真心體用。未審是一是異耶。曰。 約相則非一。約性則非異。故此體用非一 非異。何以知然。試為論之。妙體不動。 絕諸對待。離一切相。非達性契證者。莫 測其理也。妙用隨緣。應諸萬類。妄立虛 相。似有形狀。約此有相無相。故非一也。 又用從體發(fā)。用不離體。體能發(fā)用。體不 離用。約此不相離理。故非異也。如水以 滋為體。體無動故。波以動為相。因風起 故。水性波相。動與不動。故非一也。然 波外無水。水外無波。滋性是一。故非異 也。類上體用。一異可知矣。 真心在迷 或曰。真心體用。人人具有。何為圣凡不 同耶。曰。真心圣凡本同。凡夫妄心認物。 失自凈性。為此所隔。所以真心不得現(xiàn)前。 但如暗中樹影。地下流泉。有而不識耳。 故經(jīng)云。善男子。譬如清凈摩尼寶珠。映 於五色。隨方各現(xiàn)。諸愚癡者。見彼摩尼 實有五色。善男子。圓覺凈性。現(xiàn)於身心。 隨類各應。彼愚癡者。說凈圓覺實有如是 身心自性。亦復如是。肇論云。乾坤之內(nèi)。 宇宙之間。中有一寶。秘在形山。此乃真 心在纏也。又慈恩云。法身本有。諸佛共 同。凡夫由妄覆。有而不覺。煩惱纏裹。 得如來藏名。裴公云。終日圓覺。而未嘗 圓覺者。凡夫也。故知真心雖在塵勞。不 為塵勞所染。如白玉投泥。其色不改也。 真心息妄 或曰。真心在妄。則是凡夫。如何得出妄 成圣耶。曰。古云。妄心無處即菩提。生 死涅槃本平等。經(jīng)云。彼之眾生。幻身滅 故。幻心亦滅。幻心滅故。幻塵亦滅。幻 塵滅故。幻滅亦滅。幻滅滅故。非幻不滅。 譬如磨鏡。垢盡明現(xiàn)。永嘉亦云。心是根。 法是塵。兩種猶如鏡上痕。痕垢盡時光始 現(xiàn)。心法雙忘性即真。此乃出妄而成真也。 或曰。莊生云。心者。其熱焦火。其寒凝 冰。其疾俯仰之間。再撫四海之外。其居 也淵而靜。其動也懸而天者。其惟人心乎。 此莊生先說。凡夫心不可治伏如此也。未 審宗門以何法治妄心也。曰。以無心法治 妄心也。或曰。人若無心便同草木。無心 之說。請施方便。曰。今云無心。非無心 體。名無心也。但心中無物。名曰無心。 如言空瓶。瓶中無物。名曰空瓶。非瓶體 無。名空瓶也。故祖師云。汝但於心無事。 於事無心。自然虛而靈。寂而妙。是此心 旨也。據(jù)此。則以無妄心。非無真心妙用 也。從來諸師說做無心功夫類各不同。今 總大義。略明十種。一曰覺察。謂做功夫 時。平常絕念。提防念起。一念才生。便 與覺破。妄念覺破。后念不生。此之覺智。 亦不須用。妄覺俱忘。名曰無心。故祖師 云。不怕念起。只恐覺遲。又偈云。不用 求真。唯須息見。此是息妄功夫也。二曰 休歇。謂做功夫時。不思善。不思惡。心 起便休。遇緣便歇。古人云。一條白練去。 冷湫湫地去。古廟里香爐去。直得絕廉纖。 離分別。如癡似兀。方有少分相應。此休 歇妄心功夫也。三泯心存境。謂做功夫時。 於一切妄念俱息。不顧外境。但自息心。 妄心已息。何害有境。即古人奪人不奪境 法門也。故有語云。是處有芳草。滿城無 故人。又龐公云。但自無心於萬物。何妨 萬物常圍繞。此是泯心存境息妄功夫也。 四泯境存心。謂做功夫時。將一切內(nèi)外諸 境。悉觀為空寂。只存一心。孤標獨立。 所以古人云。不與萬法為侶。不與諸塵作 對。心若著境心即是妄。今既無境。何妄 之有。乃真心獨照。不礙於道。即古人奪 境不奪人法門也。故云。上園花已謝。車 馬尚駢闐。又云。三千劍客今何在。獨許 莊周定太平。此是泯境存心息妄功夫也。 五泯心泯境。謂做功夫時。先空寂外境。 次滅內(nèi)心。既內(nèi)外心境俱寂。畢竟妄從何 有。故灌溪云。十方無壁落。四面亦無門。 凈裸裸。赤灑灑。即祖師人境兩俱奪法門 也。故有語云。云散水流去。寂然天地空。 又云。人牛俱不見。正是月明時。此泯心 泯境息妄功夫也。六存境存心。謂做功夫 時。心住心位。境住境位。有時心境相對。 則心不取境。境不臨心。各不相到。自然 妄念不生。於道無礙。故經(jīng)云。是法住法 位。世間相常住。即祖師人境俱不奪法門 也。故有語云。一片月生海。幾家人上樓。 又云。山花千萬朵。游子不知歸。此是存 境存心滅妄功夫也。七內(nèi)外全體。謂做功 夫時。於山河大地。日月星辰。內(nèi)身外器。 一切諸法。同真心體。湛然虛明。無一毫 異。大千世界。打成一片。更於何處得妄 心來。所以肇法師云。天地與我同根。萬 物與我同體。此是內(nèi)外全體滅妄功夫也。 八內(nèi)外全用。謂做功夫時。將一切內(nèi)外身 心器界諸法。及一切動用施為。悉觀作真 心妙用。一切心念才生。便是妙用現(xiàn)前。 既一切皆是妙用。妄心向甚麼處安著。故 永嘉云。無明實性即是佛。幻化空身即法 身。志公十二時歌云。平旦寅。狂機內(nèi)隱 道人身。坐臥不知元是道。只麼忙忙受苦 辛。此是內(nèi)外全用息妄功夫也。九即體即 用。謂做功夫時。雖冥合真體。一味空寂。 而於中內(nèi)隱靈明。乃體即用也。靈明中內(nèi) 隱空寂。用即體也。故永嘉云。惺惺寂寂 是。惺惺妄想非。寂寂惺惺是。無記寂寂 非。既寂寂中不容無記。惺惺中不用亂想。 所有妄心。如何得生。此是即體即用滅妄 功夫也。十透出體用。謂做功夫時。不分 內(nèi)外。亦不辨東西南北。將四方八面只作 一個大解脫門。圓陀陀地。體用不分。無 分毫滲漏。通身打成一片。其妄何處得起。 古人云。通身無縫罅。上下忒團欒。是乃 透出體用滅妄功夫也。已上十種做功夫法。 不須全用。但得一門功夫成就。其妄自滅。 真心即現(xiàn)。隨根宿習。曾與何法有緣。即 便習之。此之功夫。乃無功之功。非有心 功力也。此個休歇妄心法門最緊要。故遍 多說。無文繁也。 真心四儀 或曰。前說息妄。未審但只坐習。亦通行 住等耶。曰。經(jīng)論多說坐習。所以易成故。 亦通行住等。久漸成純熟故。起信論云。 若修止者。住於靜處。端坐正意。不依氣 息。不依形色。不依於空。不依地水火風。 乃至不依見聞覺知。一切諸想隨念皆除。 亦遣除想。以一切法本來無想。念念不生。 念念不滅。亦不得隨心外念境界后。以心 除心。心若馳散即當收來住於正念。是正 念者當知唯心。無外境界即復此心亦無自 相。念念不可得。若從坐起。去來進止。 有所施作。於一切時。常念方便。隨順觀 察久習純熟。其心得住。以心住故。漸漸 猛利。隨順得入真如三昧。深伏煩惱。信 心增長速成不退。唯除疑惑不信誹謗。重 罪業(yè)障。我慢懈怠。如是等人所不能入。 據(jù)此。則通四儀也。圓覺經(jīng)云。先依如來 奢摩他行。堅持禁戒。安處徒眾。宴坐靜 室。此初習也。永嘉云。行亦禪。坐亦禪。 語默動靜體安然。據(jù)此。亦通四儀耳。總 論功力。坐尚不能息心。況行住等豈能入 道耶。若是用得純熟底人。千圣興來驚不 起。萬般魔妖不回顧。豈況行住坐中不能 做功夫也。如人欲仇恨於人。乃至行住坐 臥。飲食動用。一切時中。不能忘了。欲 愛樂於人。亦復如是。且憎愛有心中事。 尚於有心中容得。今做功夫是無心事。又 何疑四儀中不常現(xiàn)前耶。只恐不信不為。 若為若信。則威儀中道必不失也。 真心所在 或曰。息妄心。而真心現(xiàn)矣。然則真心體 用今在何處。曰。真心妙體遍一切處。永 嘉云。不離當處常湛然。覓即知君不可見。 經(jīng)云。虛空性故。常不動故。如來藏中無 起滅故。大法眼云。處處菩提路。頭頭功 德林。此即是體所在也。真心妙用。隨感 隨現(xiàn)。如谷應聲。法燈云。今古應無墜。 分明在目前。片云生晚谷。孤鶴下遙天。 所以魏府元華嚴云。佛法在日用處。在行 住坐臥處。吃茶吃飯?zhí)帯UZ言相問處。所 作所為。舉心動念。又卻不是也。故知體 則遍一切處。悉能起用。但因緣有無不定。 故妙用不定耳。非無妙用也。修心之人。 欲入無為海度諸生死。莫迷真心體用所在 也。 真心出死 或曰。嘗聞見性之人。出離生死。然往昔 諸祖。是見性人。皆有生有死。今現(xiàn)見世 間修道之人有生死事。如何云出生死耶。 曰。生死本無。妄計為有。如有人病眼。 見空中華。或無病人。說無空花。病者不 信。目病若無空花自滅。方信花無。只花 未滅。其花亦空。但病者妄執(zhí)為花。非體 實有也。如人妄認生死為有。或無生死人 告云。本無生死。彼人一朝妄息。生死自 除。方知生死本來是無。只生死未息時。 亦非實有。以妄認生死有。故經(jīng)云。善男 子。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種種顛倒。猶如 迷人。四方易處。妄認四大為自身相。六 塵緣影為自心相。譬彼病目見空中花。乃 至如眾空花滅於虛空。不可說言有定滅處。 何以故。無生處故。一切眾生於無生中妄 見生滅。是故說名輪轉(zhuǎn)生死。據(jù)此經(jīng)文。 信知達悟圓覺真心本無生死。今知無生死。 而不能脫生死者。功夫不到故也。故教中 說。庵婆女問文殊云。明知生是不生之法。 為甚麼被生死之所流。文殊云。其力未充 故。后有進山主。問修山主云。明知生是 不生之法。為甚麼卻被生死之所流。修云。 筍畢竟成竹去。如今作篾。使得麼。所以 知無生死。不如體無生死。體無生死。不 如契無生死。契無生死。不如用無生死。 今人尚不知無生死。況體無生死。契無生 死。用無生死耶。故認生死者。不信無生 死法。不亦宜乎。 真心正助 或曰。如前息妄真心現(xiàn)前。且如妄未息時。 但只歇妄。做無心功夫。更有別法可對治 諸妄耶。曰。正助不同也。以無心息妄為 正。以習眾善為助。譬如明鏡。為塵所覆。 雖以手力揩拭。要須妙藥磨瑩。光始現(xiàn)也。 塵垢。煩惱也。手力。無心功也。磨藥。 眾善也。鏡光。真心也。起信論云。復次 信成就發(fā)心者。發(fā)何等心。略有三種。云 何為三。一者直心。正念真如法故。二者 深心。集一切善行故。三者大悲心。欲拔 一切眾生苦故。問曰。上說法界一相。佛 體無二。何故不唯念真如。復假求學諸善 也。答曰。譬如大摩尼寶。體性明凈。而 有礦穢之垢。若人雖念寶性。不以方便種 種磨治。終無得凈。以垢無量。遍一切法 故。修一切善行。如是真如之法。體性空 凈。而有無量煩惱染垢。若人雖念真如。 不以方便種種熏習。亦無得凈。以垢無量。 遍一切法故。修一切善行以為對治。若人 修行一切善法。自然歸順真如法故。據(jù)此 所論。以休歇妄心為正。修諸善法為助。 若修善時。與無心相應。不取著因果。若 取因果。便落凡夫人天報中。難證真如。 不脫生死。若與無心相應。乃是證真如方 便脫生死之要術。兼得廣大福德。金剛般 若經(jīng)云。須菩提。菩薩無住相布施。其福 德不可思量。今見世人有參學者。才知有 個本來佛性。乃便自恃天真。不習眾善。 豈只於真心不達。亦乃反成懈怠。惡道尚 不能免。況脫生死。此見大錯也。 真心功德 或曰。有心修因。不疑功德矣。無心修因。 功德何來。曰。有心修因。得有為果。無 心為因。顯性功德。此諸功德。本來自具。 妄覆不顯。今既妄除。功德現(xiàn)前。故永嘉 云。三身四智體中圓。八解六通心地印。 乃是體中自具性功德也。古頌云。若人靜 坐一須臾。勝造恒沙七寶塔。寶塔畢竟化 為塵。一念凈心成正覺。故知無心功大於 有心也。洪州水潦和尚參馬祖。問。如何 是西來的的意。被馬祖一踏。踏到忽然發(fā) 悟起來。撫掌大笑云。也大奇。也大奇。 百千三昧。無量妙義。只向一毛頭上便一 時識得根源去。乃作禮而退。據(jù)此。則功 德不從外來。本自具足也。四祖謂懶融禪 師曰。夫百千法門。同歸方寸。河沙功德。 總在心源。一切戒門定門慧門。神通變化。 悉自具足。不離汝心。據(jù)祖師語。無心功 德甚多。但好事相功德者。於無心功德自 不生信耳。 真心驗功 或曰。真心現(xiàn)前。如何知是真心成熟無礙 也。曰。學道之人。已得真心現(xiàn)前時。但 習氣未除。若遇熟境。有時失念。如牧牛。 雖調(diào)到牽拽隨順處。猶不敢放了鞭繩。直 待心調(diào)步穩(wěn)。趕趁入苗稼中。不傷苗稼。 方敢撒手也。到此地步。便不用牧童鞭繩。 自然無傷苗稼。如道人得真心后。先且用 功保養(yǎng)。有大力用。方可利生。若驗此真 心時。先將平生所愛底境。時時想在面前。 如依前起憎愛心。則道心未熟。若不生憎
愛心。是道心熟也。雖然如此成熟。猶未 是自然不起憎愛。又再驗心。若遇憎愛境 時。特然起憎愛心。令取憎愛境界。若心 不起。是心無礙。如露地白牛。不傷苗稼 也。古有呵佛罵祖者。是與此心相應。今 見才入宗門。未知道之遠近。便學呵佛罵 祖者。太早計也。 真心無知 或曰。真心與妄心對境時。如何辨別真妄 耶。曰。妄心對境。有知而知。於順違境。 起貪嗔心。又於中容境起癡心也。既於境 上起貪嗔癡三毒。足見是妄心也。祖師云。 逆順相爭。是為心病。故知對於可不可者。 是妄心也。若真心者。無知而知。平懷圓 照故。異於草木。不生憎愛故。異於妄心。 即對境虛明。不憎不愛。無知而知者。真 心。故肇論云。夫圣心者。微妙無相。不 可為有。用之彌勤。不可為無。乃至非有。 故知而無知。非無。故無知而知。是以無 知即知。無以言異於圣人心也。又妄心在 有著有。在無著無。常在二邊。不知中道。 永嘉云。舍妄心。取真理。取舍之心成巧 偽。學人不了用修行。深成認賊將為子。 若是真心。居有無。而不落有無。常處中 道。故祖師云。不逐有緣。勿住空忍。一 種平懷。泯然自盡。肇論云。是以圣人處 有不有。居無不無。雖不取於有無。然不 舍於有無。所以和光塵勞。周旋五趣。寂 然而往。泊爾而來。恬淡無為。而無不為。 此說圣人垂手為人。周旋五趣。接化眾生。 雖往來而無往來相。妄心不爾。故真心妄 心不同也。又真心乃平常心也。妄心乃不 平常心也。或曰。何名平常心也。曰。人 人具有一點靈明。湛若虛空。遍一切處。 對俗事假名理性。對妄識權號真心。無分 毫分別。遇緣不昧。無一念取舍。觸物皆 周。不逐萬境遷移。設使隨流得妙。不離 當處湛然。覓即知君不見。乃真心也。或 曰。何名不平常心耶。曰。境有圣與凡。 境有染與凈。境有斷與常。境有理與事。 境有生與滅。境有動與靜。境有去與來。 境有好與丑。境有善與惡。境有因與果。 細論。則萬別千差。今乃且舉十對。皆名 不平常境也。心隨此不平常境而生。不平 常境而滅。不平常境心。對前平常真心。 所以名不平常妄心也。真心本具。不隨不 平常境生起種種差別。所以名平常真心也。 或曰。真心平常。無諸異因。奈何佛說因 果善惡報應乎。曰。妄心逐種種境。不了 種種境逐起種種心。佛說種種因果法。治 伏種種妄心。須立因果也。若此真心。不 逐種種境。由是不起種種心。佛即不說種 種法。何有因果也。或曰。真心平常不生 耶。曰。真心有時施用。非逐境生。但妙 用游戲。不昧因果耳。 真心所往 或曰。未達真心人。由迷真心故。作善惡 因。由作善因故。生善道中。由作惡因故。 入惡道中。逐業(yè)受生。其理不疑。若達真 心人。妄情歇盡。契證真心。無善惡因。 一靈身后何所依托耶。曰。莫謂有依托者 勝無依托耶。又莫將無依托者。同人間飄 零之蕩子。似鬼趣無主之孤魂。特為此問。 求有依托耳。或曰然。曰達性則不然也。 一切眾生。迷覺性故。妄情愛念。結業(yè)為 因。生六趣中。受善報惡。假如天業(yè)為因。 只得天果。除合生處。余并不得受用。諸 趣皆爾。既從其業(yè)。故合生處為樂。不生 處為非樂。以合生處為自己依托。不生處 為他人依托。所以有妄情則有妄因。有妄 因則有妄果。有妄果則有依托。有依托則 分彼此。分彼此則有可不可也。今達真心。 契無生滅之覺性。起無生滅之妙用。妙體 真常。本無生滅。妙用隨緣。似有生滅。 然從體生用。用即是體。何生滅之可有。 達人即證真體。其生滅何干涉耶。如水以 濕性為體。波浪為用。濕性元無生滅。故 波中濕性何生滅耶。然波離濕性別無。故 波亦無生滅。所以古人云。盡大地是沙門 一雙正眼。盡大地是個伽藍。盡是悟理人 安身立命處。既達真心。四生六道。一時 消殞。山河大地。悉是真心。不可離此真 心之外別有依托處也。既無三界妄因。必 無六趣妄果。妄果既無。說甚依托。必無 彼此。既無彼此。則何可不可也。即十方 世界唯一真心。全身受用無別依托。又於 示現(xiàn)門中。隨意往生而無障礙。故傳燈云。 溫操尚書問圭峰曰。悟理之人。一期壽終。 何所依托。圭峰曰。一切眾生。無不具有 靈明覺性。與佛無殊。若能悟此性。即是 法身。本自無生。何有依托。靈明不昧。 了了常知。無所從來。亦無所去。但以空 寂為自體。勿認色身。以靈知為自心。勿 認妄念。妄念若起。都不隨之。則臨命終 時。自然業(yè)不能系。雖有中陰。所向自由。 天上人間。隨意寄托。此即前真心身后所 往者也。
附 誡初心學人文 夫初心之人。須遠離惡友。親近賢善。受 五戒十戒等。善知持犯開遮。但依金口圣 言。莫順庸流妄說。既已出家。參陪清眾。 常念柔和善順。不得我慢貢高。大者為兄。 小者為弟。儻有諍者。兩說和合。但以慈 心相向。不得惡語傷人。若也欺陵同伴。 論說是非。如此出家。全無利益。財色之 禍。甚於毒蛇。省己知非。常須遠離。無 緣事。則不得入他房院。當屏處。不得強 知他事。非六日。不得洗浣內(nèi)衣。臨盥漱。 不得高聲涕唾。行益次。不得搪突越序。 經(jīng)行次。不得開襟掉臂。言談次。不得高 聲戲笑。非要事。不得出於門外。有病人。 須慈心守護。見賓客。須欣然迎接。逢尊 長。須肅恭回避。辦道具。須儉約知足。 齋食時。飲啜不得作聲。執(zhí)放要須安祥。 不得舉顏顧視。不得欣厭精粗。須默無言 說。須防護雜念。須知受食但療形枯。為 成道業(yè)須念般若心經(jīng)。觀三輪清凈。不違 道用。赴梵修。須早暮勤行。自責懈怠。 知眾行次。不得雜亂。贊唄咒愿。須誦文 觀義。不得但隨音聲。不得韻曲不調(diào)。瞻 敬尊顏。不得攀緣異境。須知自身罪障猶 如山海。須知理懺事懺可消除。深觀能禮 所禮皆從真性緣起。深信感應不虛影響相 從。居眾寮。須相讓不爭。須遁相扶護。 慎詳論勝負。慎聚頭閑話。慎誤著他鞋。 慎坐臥越次。對客言談。不得揚於家丑。 但贊院門佛事。不得詣庫房。見聞雜事。 自生疑惑。非要事。不得游州獵縣。與俗 交通。令他憎嫉。失自道情。儻有要事出 行。告住持人。及管眾者。令知去處。若 入俗家。切須堅持正念。慎勿見色聞聲。 流蕩邪心。又況披襟戲笑。亂說雜事。非 時酒食妄作無礙之行。深乖佛戒。又處賢 善人嫌疑之間。豈為有智慧人也。住社堂。 慎沙彌同行。慎人事在還。慎見他好惡。 慎貪求文字。慎睡眠過度。慎散亂攀緣。 若遇宗師升座說法。切不得於法作懸崖想。 生退屈心。或作患聞想。生容易心。當須 虛懷聞之。必有機發(fā)之時。不得隨學語者。 但取口辦。所謂蛇飲水成毒。牛飲水成乳。 智學成菩提。愚學成生死是也。又不得於 主法人生輕薄想。因之於道有障。不能進 修。切須慎之。論云。如人夜行。罪人執(zhí) 炬當路。若以人惡故。不受光明。墮坑落 塹去矣。聞法之次。如履薄冰。必須側耳 目而聽玄音。肅情塵而賞幽致。下堂后。 默坐觀之。如有所疑。博問先覺。夕陽朝 詢。不濫絲發(fā)。如是乃可能生正信。以道 為懷者歟。無始習熟。愛欲恚癡纏綿意地。 暫伏還起如隔日瘧。一切時中。直須用加 行方便智慧之力痛而自遮護。豈可閑謾。 游談無根。虛喪天日。欲冀心宗而求出路 哉。但堅志節(jié)。責躬匪懈。知非遷善。改 悔調(diào)柔。勤修而觀力轉(zhuǎn)深。練磨而行門益 凈。長起難遭之想。道業(yè)恒新。常懷慶幸 之心。終不退轉(zhuǎn)。如是久久。自然定慧圓 明。見自心性。用如幻悲智。還度眾生。 作人天大福田。切須勉之。 泰和乙丑冬月海東曹溪山老衲知衲志 皖山正凝禪師示蒙山法語 師見蒙山來禮。先自問云。你還信得及麼。 山云。若信不及。不到這里。師云。十分 信得。更要持戒。持戒易得靈驗。若無戒 行。如空中架樓閣。還持戒麼。山云。見 持五戒。師云。此后只看個無字。不要思 量卜度。不得作有無解會。且莫看經(jīng)教語 錄之類。只單單提個無字。於十二時中。 四威儀內(nèi)。須要惺惺。如貓捕鼠。如雞抱 卵。無令斷續(xù)。未得透徹時。當如老鼠咬 棺材相似。不可改移。時復鞭起。疑云。 一切含靈皆有佛性。趙州因甚道無。意作 麼生。既有疑時。默默提個無字。回光自 看。只這個無字。要識得自己。要識得趙 州。要捉敗佛祖。得人憎處。但信我如此 說話。驀直做將去。決定有發(fā)明時節(jié)。斷 不誤你。 東山崇藏主送子行腳法語 大凡行腳。須以道為懷。不可受現(xiàn)成供養(yǎng) 了。等閑過日。須是將生死二字釘在額上。 十二時中。裂轉(zhuǎn)面皮。討個分曉始得。若 只隨群逐隊。打空過時。他時閻羅老子打 算飯錢。莫道我與你不說。若做工夫。須 要日日打算。時時點檢。自轉(zhuǎn)鼓起來。至 二更。看那里是不得力處。那里是打失處。 那里不打失處。若如此做將去。定有到家 時節(jié)。有一般辦道之人。經(jīng)不看。佛不禮。 才上蒲團。便打瞌睡。及至醒來。又且胡 思亂想。才下禪床便與人打雜交。若如此 辦道至彌勒下生。也未有入手底時節(jié)。須 是猛著精彩。提起一個無字。晝?nèi)谷?BR>與他廝捱。不可坐在無事甲里。又不可執(zhí) 在蒲團上死坐。須要活弄。恐雜念紛飛起 時。千萬不可與他廝斗。轉(zhuǎn)斗轉(zhuǎn)急。多有 人在這里。不識進退。解免不下成風成顛。 壞了一生。須向紛飛起處。輕輕放下。打 一個轉(zhuǎn)身。下地行了一遭。又上床。開兩 眼。捏雙拳。豎起脊梁。依前提起。便覺 清涼。如一鍋湯。攪下一勺冷水相似。但 如此做工夫。日久月深。自有到家時節(jié)。 工夫未得入手。莫生煩惱。恐煩惱魔入心。 若覺省力。不可生歡喜。恐歡喜魔入心。種 種病痛。言之不盡。恐眾中有老成兄弟辦 道者。千萬時時請益。若無。將祖師做工 夫底言語看一遍。如親見相似。而今此道。 難得其人。千萬向前。望汝早早打破漆桶。 歸來為我揩背。至囑至囑。 蒙山和尚示眾語 若有來此同甘寂寥者。舍此世緣。除去執(zhí) 著顛倒。真實為生死大事。肯順庵中規(guī)矩。 截斷人事。隨緣受用。除三更外。不許睡 眠。不許出街。不許赴請。未有發(fā)明。不 許看讀。非公界請。不許閱經(jīng)。如法下三 年工夫。若不見性通宗。山僧替你入地獄。 后跋 夫心者。是世間出世間萬法之總相也。萬 法即是心之別相。然其別有五。一肉團心。 狀如蕉蕾。生色身中。系無情攝。二緣慮 心。狀若野燒。忽生忽滅。系妄想攝。三 集起心。狀如草子。埋伏識田。系習氣攝。 四賴耶心。狀如良田。納種無厭。系無明 攝。五真如心。狀同虛空。廓徹法界。系 寂照攝。已上五心。前四皆妄。念念生滅。 后一是真。三際一如。若不揀辯分明。猶 恐認妄為真。其失非小。故引佛經(jīng)祖語。 問辯徵釋。開示迷妄根源。指陳修證本末。 次第一十六章。始於正信。終乎所往。深 明真心之捷徑。故名直說。予獲是書。僅 十余載。朝夕觀覽。以為棲神之秘要。一 日出示眾信善士。感節(jié)庵居士陳普忠。慨 然樂施。繡梓流傳。庶修心之士觀之者。 感悟真心之妙。回出直說之表也。是為跋。 正統(tǒng)十二年歲在丁卯臘月八日大天界蒙堂比丘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