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浪货腿打开水真多真紧/国产麻豆久久/9色网站/亚洲网色

設為首頁

網站首頁

職業資格分類

少兒考級

技工證書

合作申請

考證須知

證書查詢

站內下載

合作單位

調整新版職業資格證書工本費..
JYPC職業資格證書照片采集..
關于全國統一調整收費標準的通..
關于規范JYPC職業資格考試..
關于暫停非學歷教育培訓機構新..
關于調整職業資格考試范圍的公..
關于統一收取懸掛式證書工本費..
證書
編號
身份
證號
考試
項目
點擊這里給我發消息
點擊這里給我發消息

 
 當前位置:佛教典籍 >> 佛學綜合

佛說四十二章經淺釋

添加時間:2013-2-15     瀏覽次數:[4903]    [ 字體:   ]


法界佛教總會.DRBA Logo

佛說四十二章經淺釋

化老和尚講述

經文上一頁目錄

 

◎一九七四年宣化上人講于美國加州三藩市金山禪寺

開經偈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愿解如來真實義

懸談

《佛說四十二章經》,這部經的名字有七個字,這七個字有通、有別。通,就是這一個“經”字,這是個通名,佛所說一切經典的通名就叫“經”。在“經”的上邊又有一個別名,別名就是這一部經自己的名字,是一個特別的名字,和其他經不一樣的名字。就好像我們人都叫人,這是一個通名;人又有自己的名字,姓張的叫張某某,姓李的叫李某某,都有一個自己的名字。佛說經也是這個樣子,有通名,有別名。

“佛說四十二章”是這部經的一個別名,別名里邊又分出來這部經是人法立題。“人”,佛是人;四十二章經,是“法”,所以叫人法立題。這部經是佛所說的法,佛的弟子在結集經藏的時候,把它一章一章地結集在一起,這也可以說是佛的語錄,把佛所說的話聚集在一起,成為一部經。四十二章就是四十二段的語錄。

這是最初傳到中國的經,由迦葉摩騰、竺法蘭兩位尊者用白馬馱經到中國,在洛陽那兒就造了一座白馬寺。白馬寺是皇帝造的,就是在漢明帝的時候。

漢朝時,佛法就傳到中國了,這是佛教在中國最初的一個開始。可是當時中國盛行的是道教,佛教傳到中國時,道教有一些道士就生了妒忌心,對皇帝說:“佛教是假的,是外國的宗教,不是中國的,所以不應該令它在中國流傳,要把佛教趕出去!若不把佛教趕出去,就要來比較一下。”

怎么樣比較呢?就是把佛所說的經典和道教所說的經典,放在一起用火燒。誰的經典若燒了,誰就是假的;誰的經典若燒不了,就是真的。

當時道教有一個道士叫褚善信,他是道教的首領,帶著五百個道士把道教的經典、靈文都放在一起,就祈禱太上老君說:“道德天尊哪!您一定要顯大靈感,令我們道教的經不要燒了,讓佛教的經燒了。”

當時的道士很多有神通的──有能騰云駕霧的,有能飛天遁地的,有能隱形的。隱形就是你這么看著他在前面這兒,忽然間就沒有了!這么樣有本事的道士都有。他能藉著遁法──奇門遁甲就逃跑了,藉著道教這種的符呀、咒呀,就有很大的神通。

可是這時候用火一燒,怎么樣呢?佛教的經典都沒有燒著,都放光!佛的舍利也放五色的光,經典也放光到空中,好像太陽照耀世間似的。

而道教的經典呢?一燒就燒著,都被火燒沒有了。能騰云駕霧的,也不能騰云,也不能有神通了;能飛天的,也不能飛天了;遁地的,也不能遁地了;能隱形的,也不能隱形了。他們的符咒也都不靈了,沒有功效。這時候,道教的經典都被燒了,褚善信和費正清這些道士當場都氣死了,他們這些徒弟也當場把頭發剃去,有二、三百人都做了和尚。所以這是最初佛教和道教斗法,把道教斗失敗了。

之后,迦葉摩騰、竺法蘭這兩位尊者就踴身虛空,現十八變,身上出火,身下出水;身下出火,身上出水;在虛空里走路,在虛空里躺著睡覺,在那兒現種種的神變。當時這一班人,連皇帝也都一起信了佛教。所以這一部經是很重要的,最初佛經傳到中國,就是這一部經,因此今天和大家共同來研究這一部經典。

現在先講一講這個佛字,“佛”是梵語,具足叫“佛陀耶”,翻譯成中文是“覺者”。覺有三種:自覺、覺他、覺行圓滿。

自覺和凡夫是不同的,凡夫是不覺。二乘人他能自覺,自己覺悟了,所以和凡夫不同。二乘人雖然能自覺,卻沒有覺他,你若再能覺他,這就和二乘人不同,這就是菩薩了。菩薩既能自覺,又能覺他;既能自利,又能利他。他看一切眾生都平等,所以他自己覺悟了,也愿意一切眾生都覺悟,這叫覺他。菩薩雖然能覺他,可是沒能做到覺行圓滿。佛是既能自覺,又能覺他,覺行都圓滿了,因為三覺圓滿,所以就成佛。

說,這部經是佛說的。“說”的意思是“悅所懷也”,就是把自己心里所歡喜的事情說出來,就覺得更歡喜了。

四十二章,這部經有四十二章,就是四十二段佛的語錄,也就是佛所說四十二章的佛法。

經,這一個字具有貫、攝、常、法四種意思。“貫”就是貫穿所說義。好像一串念珠,把經的道理一個字、一個字貫穿在一起,這叫貫穿所說義。“攝”是攝持所化機,攝持所化的一切眾生。怎么叫“常”呢?古今不變曰常。過去也不變,現在也不變,將來也不變,古今都不改變,這叫常。“法”,三世同遵曰法。三世就是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三世都遵照這個法去修行,所以叫貫、攝、常、法。

此外又有“涌泉義”,好像水從地里涌出來了。又有“繩墨義”,繩墨就是一條繩,上面沾了墨,是木匠用來畫直線的東西,這比喻經是法的準繩。經還有很多種的意思,“經”就是教人修行的方法,所以又有一個“徑”的意思──就是修行的一條道路。以上是《佛說四十二章經》經題簡略的意思。

述譯

后漢迦葉摩騰、竺法蘭同譯

這是佛教里最初傳入中國的一部經。傳入中國后,必須要有人翻譯,所以在后漢時,由后漢迦葉摩騰、竺法蘭同譯。迦葉摩騰是一個人,竺法蘭又是另一個人,他們兩位都是中印度的人,一同翻譯這部《四十二章經》。

漢朝有東漢、西漢,后漢就是指東漢。東漢明帝永平三年(當時皇帝的年號叫永平,在第三年的時候),這一年的歲次是庚申,漢明帝作了一個夢,夢見有一個金人,這個金人頭頂上有一種光,這光是一種圓的光。他從空中飛來,飛到漢明帝所住的宮殿。

第二天,漢明帝就問文武百官,這個夢是何征兆?

這時有個太史叫傅毅,他對皇帝說:“我聽說在西印度有一種神,一般人給這個神起個名字叫‘佛’,現在陛下您所夢見的,一定就是佛了!”

又有個博士叫王遵,也向皇帝說周朝留下一部書,這部書叫《異記》,有什么奇怪特異的事情,都記載在這書上。

這書記載什么呢?書上說佛誕生于周昭王二十六年,這一年叫甲寅。這時候江河泛溢,江水、河水都漲了,流到河外邊去;大地也都震動了。這是佛出生的時候,有江河泛溢,大地震動的瑞相。天上又有五色祥光,貫穿太微星。

當時有個太史──太史就是管天文學的,也是管算數的──他的名字叫蘇由,他用《易經》來占卦,一占就占到乾卦,得到九五。乾卦九五是“飛龍在天”。得這一卦,他就知道這是西方有大圣人出世,這個圣人在印度傳一種教法,這種教法在一千年以后,就會傳到中國來,這是太史蘇由占算的結果。

于是周昭王就命令人把這事情,刻在石頭上記載下來,并將這石頭埋在城南邊的一個地方,預備將來看看是不是會這樣子,一千年以后是不是那種教法會傳到中國來?

后來在周穆王的時候,天地又都震動了,并且有白虹十二──白天有十二道白虹貫著太陽。當時有位太史叫扈多,他用《易經》來占算,知道這是西方印度的大圣人入滅了;也就是周昭王二十六年,歲次甲寅出生的大圣人,現在入涅槃了。所以佛出世,這不是偶然的。佛在印度出世,中國的江河都泛濫了,大地也都震動了。佛圓寂的時候,在天上又有十二道白虹貫日,這是佛的出生和入滅,雖然印度離中國這么遠,但是中國也都知道,中國人當時也有會算數的,都知道這情形。

從周穆王到后漢明帝時,大約有一千年左右了,所以漢明帝作夢,夢見佛之后,在永平七年的時候,這一年的歲次是甲子,皇帝就命令蔡愔和秦景、王遵三人,帶著十八個人到印度去求佛法。在中印度就遇到迦葉摩騰和竺法蘭兩位尊者,他們就和蔡愔、秦景、王遵回到中國來,這時候是永平十年了。因為他們來的時候以白馬馱經,所以漢明帝就造一座白馬寺,他們回來的這一年叫丁卯。

等到永平十四年五月一日,就有中國五岳山(編按:五岳山是東岳泰山、西岳華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的道士來障礙佛教,這就是前面講的燒經書,結果道教的經都給燒毀了,佛教的經典沒有被燒,佛的舍利就放五色的光,到空中結成好像一個傘蓋似的,罩著所有的大眾,大眾見到這情形,就都相信佛教了。

經序

世尊成道已。作是思惟。離欲寂靜。是最為勝。住大禪定。降諸魔道。于鹿野苑中。轉四諦法輪。度憍陳如等五人。而證道果。復有比丘所說諸疑。求佛進止。世尊教敕。一一開悟。合掌敬諾。而順尊敕。

世尊:就是釋迦牟尼佛,這是佛的十號之一。成道已:就是在菩提樹下,夜睹明星而悟道的時候 ,作是思惟:他作這么一種想──離欲寂靜,是最為勝佛想:“應該先度哪一個呢?應該先做什么呢?”離欲,就是沒有欲念,沒有染污法。寂 靜就是清凈,無所作為,在那兒如如不動。這是最殊勝,最不可思議的。

住大禪定:在大禪定里住著,這是最為殊勝。能住大禪定,所以也就能降諸魔道:一切的魔王外道也能降伏了。

于鹿野苑中:佛作是思惟觀察,看憍陳如這五個人應該先得度,所以就到鹿野苑中,轉四諦法輪:四諦就是苦、集、滅、道。苦,是世間之果;集,是世間之因;滅,是出世之果;道,是出世之因。苦集滅道,這叫四諦法。

佛成佛之后,先說《華嚴經》度法身大士。因為看凡夫還都不能接受這個大法,所謂“有眼不見盧舍那,有耳不聞圓頓教”,所以才到鹿野苑。這個鹿野苑是以前有兩只鹿王,在那兒教化鹿群,所以就叫鹿野苑。這在講《楞嚴經》的時候,講得很清楚,愿意知道這個公案,可以到《楞嚴經淺釋》上查一查。

這時候,馬勝、小賢、摩訶男、憍陳如和十力迦葉,他們都在鹿野苑修行,這五個人以前都是和佛在一起的,也是佛的親戚。馬勝、小賢、摩訶男是佛父黨的親戚;憍陳如和十力迦葉是佛的舅舅,是母親的親戚。他們五個都是佛的父親派去侍候佛的人,可是憍陳如和十力迦葉受不了苦,就先走了;以后馬勝和小賢、摩訶男三個人,看見佛吃天女送的粥,認為佛不能修苦行,也跑了,都到鹿野苑去了。

佛成道,說《華嚴經》之后,觀察一切應該度的機緣,應該度的眾生,知道憍陳如他們五個人應該先得度,就先去找這五個侍者。所以佛就到鹿野苑里邊,轉四諦法輪──轉,是輾轉;四諦,就是苦、集、滅、道;法,是方法、法則;輪,因為佛所說的法,是從心性里邊流出來的,流到眾生的心里頭,令眾生反迷歸覺,所以這叫輪。輪以摧伏為義;摧,是把它摧破了;伏,是降伏。摧,是無堅不摧,越堅固的,越把它摧壞了,也就是能將堅固的外道、堅固的魔王破了,這是輪的意思。

轉四諦法輪,是這個世界最先有佛法的時候。轉法輪含有三轉,三轉四諦法輪──

第一轉是示轉,示就是指示你;因為你不懂,那么我要指示你,我要告訴你,這叫示轉法輪。怎么叫示轉法輪?就是指示這四諦法是什么。示轉又叫初轉,就是一開始轉法輪,就說:

此是苦,逼迫性。
此是集,招感性。
此是滅,可證性。
此是道,可修性。

“此是苦,逼迫性”,怎么逼迫呢?這種苦很厲害的,令你連氣都透不過來,氣都不能喘了。壓迫著你,這是逼迫性,逼迫得很厲害。苦,什么苦呢?就是三苦、八苦、無量諸苦。

三苦,就是(一)苦苦、(二)壞苦、(三)行苦。什么叫苦苦?就是苦上更苦,苦中加苦,所以叫苦苦。這是什么樣的人呢?就是很貧窮的人,吃也吃不飽,穿也穿不暖,所謂受餓、受凍。本來有一間木頭房子,晚上可以睡覺。雖吃不飽、穿不暖,但有個地方可睡,這還算不啦!可是打了颶風,或者下了大雨,把房子打爛了,也沒有得住了。既然吃不飽、穿不暖,又沒有地方住了,你說這是不是苦?

或者有地方住,也可以吃飽,但沒有衣服穿,這也是苦中之苦。或者有衣服穿、有地方住,但沒有飯吃,這也是苦中之苦。所以這叫貧窮的困苦,貧窮困苦是不容易受的,這種苦逼迫得很厲害。那么富貴就沒有苦了嗎?孰不知富貴有壞苦。很富貴、很有錢的人,被土匪綁架去了,土匪看你身家值多少錢,譬如你財產有五百萬,他就要你六百萬,你借也要借一百萬塊錢給綁票的土匪。這豈不就是壞了嗎?把富貴壞了,這叫富貴壞苦。

沒有貧窮困苦,也沒有富貴壞苦,但這一生由少而壯,由壯而老,由老而死,念念遷流,念念不停,所以有行苦,這合起來叫三苦。

八苦,就是:(一)生苦、(二)老苦、(三)病苦、(四)死苦、(五)愛別離苦、(六)怨憎會苦、(七)求不得苦、(八)五陰熾盛苦。

除了這些苦外,又有無量諸苦,所以說此是苦,逼迫性。

“此是集,招感性”,集就是集聚煩惱,這是一種招感的。你內里邊有煩惱,外邊煩惱才來;你內里邊有貪瞋癡,外邊不如意的事情才來了,所以說此是集,招感性。

“此是滅,可證性”,寂滅為樂,這是可證的,可以證得這寂滅之樂。

“此是道,可修性”,道是戒定慧的道──戒道、定道、慧道。戒定慧這個道,要是往多了說呢,就是三十七道品──七菩提、八正道、五根、五力、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道是可修性的,你可以修道。

以上是初轉四諦法輪,也就是示轉。

第二轉是勸轉,就是勸轉四諦法輪。佛說:

此是苦,汝應知。
此是集,汝應斷。
此是滅,汝應證。
此是道,汝應修。

勸其他人來修四諦法,這叫勸轉。

第三轉是證轉,是證轉四諦法輪。

此是苦,我已知。
此是集,我已斷。
此是滅,我已證。
此是道,我已修。

證,就是說我不是單單教你們要知苦,要斷集,要慕滅,要修道。我還告訴你們:“此是苦,我已知”,我已經知道啦!“此是集,我已斷”,因為集是煩惱,我已經斷煩惱了,不是說我教你們斷,我不斷。因為我斷了,覺得自在,所以我教你們也來斷煩惱,知道這種苦。“此是滅,我已證”,這寂滅之樂,我已證得,所以我現在才告訴你們,也應該證得這寂滅之樂。“此是道,我已修”,說苦集滅道這個道,我已經修好了,我已經不需要再修了。那么現在我希望你們也都知道“知苦、斷集、慕滅、修道”這個法。

度憍陳如等五人,而證道果:在三轉四諦法輪的時候,憍陳如最初聞到佛所說的法,即刻就開悟了,初證圣果,所以叫解本際,又叫最初解。

憍陳如怎么先開悟呢?這是佛過去在因地做忍辱仙人的時候,歌利王把他四肢都給割斷了,問他:

“瞋恨不瞋恨?”

“不瞋恨!”

“有什么證明你不瞋恨呢?”

“我若瞋恨,我這四肢就不能恢復如初;若不瞋恨,被你所剁斷的還會長出來。”說這話之后,四肢又都長出來了。

然后忍辱仙人就發愿說:“我成佛的時候,要先度你,因為你是我的善知識。”

在過去生中,憍陳如就是歌利王;忍辱仙人就是今生的釋迦牟尼佛。所以佛成佛了,一看,我應該先度誰呢?應該先度剁我手腳的這個人,所以到那兒給他一說法,他就開悟了,這是憍陳如。

其次,佛又說持戒、布施,怎么樣布施?怎么樣修持戒律?怎么樣能升天?就呵斥欲,說:“有欲念,是不對的,是不干凈的!離欲才能清凈,得到真正的快樂。”在這時候阿濕婆(馬勝比丘)和跋提(小賢)兩個人也開悟了,這是第二個開悟的。

第三個,就是在佛又說種種法門的時候,拘利和十力迦葉也都開悟了。這五位先出家做比丘,最先開悟證得四果阿羅漢,所以說度憍陳如等五人,而證得道果了。

復有比丘所說諸疑:又有其他的比丘,以后向佛請法,來問他們所疑難不明白的道理。 求佛進止:請佛決定他們是可以向前修行?還是停止?求佛給他們一個決定的選擇。 世尊教敕,一一開悟:佛有教敕。教,教化;敕,敕令,就是給他們命令。佛為他們開示教化,每一個比丘都開悟了,以后合掌敬諾,而順尊敕:合起掌來恭恭敬敬而應諾,應諾就是秉承隨順世尊所教的道理去修行。

本來我以為每個人都懂了,所以在講經的時候,就把“比丘”忽略過去了,想不到還有人不太懂。

“比丘”是梵語Bhikshu,譯成中文有三個意思:(一)破惡、(二)怖魔、(三)乞士。因為含有三個意思,若只翻譯為“乞士”,就沒有“破惡”、“怖魔”了;翻譯“破惡”,就沒有“怖魔”、“乞士”了。因為有多種意思,所以多含不翻,這是五不翻之一。

翻譯經典,有五種不翻,保留梵音,不譯其義:(一)多含不翻、(二)尊重不翻、(三)此方無不翻、(四)順古不翻、(五)秘密不翻。所以保留“比丘”兩個字,就因為它有多含不翻的意思。比丘三種意思是:

(一)破惡。我們有煩惱,這就是惡,所以應該斷煩惱,這叫破惡。

(二)乞士。就是上乞法于諸佛,下乞食于眾生的意思──乞法于諸佛,增長慧命;乞食于眾生,給眾生種福田。

(三)怖魔。在受比丘戒,登比丘壇的時候,得戒和尚問:“你是大丈夫否?”你答:“是大丈夫。”這一答是大丈夫,天魔外道就都恐怖了,所以叫怖魔。

出家做沙彌的時候,必須要知道沙彌是什么意思,比丘是什么意思。出家之后,比丘必須要知道怎么樣破惡,怎么樣斷煩惱。破惡就是斷煩惱,我們人的煩惱是最惡的。要知道這人有道沒有道,看他有沒有脾氣,就知道了。有脾氣的人,就沒有修道;修道的人什么事情都能忍耐得下,誰罵他,也能忍;誰打他,也能忍;甚至于殺他,也能忍,這都要能忍的。能忍,還要有智慧,還要能認識。所以比丘是出世的一個相,他能斷惑證真,斷三界的惑,證阿羅漢果。

這里有個弟子,以前學佛法學了四、五年,到現在才跑到金山寺來,他找了那么多年,才找到金山寺,這都是不容易的一件事。外邊很多人都是各處跑,去研究佛法,都找不著真正的地方。所以各位在金山寺的人,不要以為這是很容易的一件事,金山寺是很不容易進來的,各位應該特別注意。

第一章.出家證果

佛言。辭親出家。識心達本。解無為法。名曰沙門。常行二百五十戒。進止清凈。為四真道行。成阿羅漢。

這是四十二章的第一章,是說的沙門可以證阿羅漢果。

佛言,辭親出家:按照佛法,出家必須要得到父母的許可。不像美國這個國家,過了十八歲以后,就有自己的自由了,你愿意做什么,就做什么。以前在印度和中國,佛教因為隨順國家的風俗,必須要向父親、母親說明白,告辭說:“我出家去了。”出家,就是把身心性命都奉獻給三寶,永遠不再做世俗人的事了,這叫辭親出家。辭,就是辭別父母,辭親出家,就是親近三寶,到佛法僧道場里邊出家了。

出家,有出世俗家,就是一般世間的家庭。每一個家庭都有它的麻煩,在眷屬里邊常常互相爭吵,沒有什么真正的快樂,所以要出這個世俗家,也就是火宅家。所謂“三界無安,猶如火宅”,所以也叫出三界家,出欲界、色界、無色界這個家。又叫出煩惱家,因為在家的人都有煩煩惱惱,沒有真正的快樂,所以就想要出家。出家之后,必須要斷煩惱,發菩提心,這才是出家。

識心達本:識自本心,認識自己的心。你要知道:“心生種種法生,心滅種種法滅”,心外無法,法外無心,心、法是一個的。你若知道法外無心,就明白遍計執性,這就叫識心。達本,你若明白心性本來沒有實體,沒有形相的,明白這個道理,你就會明白依他起性是虛幻的。遍計執性本來是空的,依他起性也是虛妄的、虛幻的,沒有什么實在的,這叫識心達本。

解無為法:就是你明白了真如的法。真如和一切法是不一不異,不是一個,但是也不是兩個。你若明白了這個道理,就會明白圓成實性,悟得本體,所以這叫解無為法。

名曰沙門:你能這樣辭親出家,識心達本,解無為法,才夠得上一個沙門的名字。“沙門”是梵語,翻譯為“勤息”,就是“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癡”。我們出家之后,不要勤修貪瞋癡,息滅戒定慧。若一天比一天沒有智慧,一天比一天愚癡,這叫勤修怎么樣貪,勤修怎么樣瞋,勤修怎么樣癡,天天都對貪瞋癡放不下,戒定慧呢?拿不起來,對研究怎么樣來修行,怎么樣持戒,怎么樣修定,怎么樣修慧,都不管。自己的煩惱一天比一天多,這是什么原因?這就是前生的業障太重了──你那個業報追著你,教你不發菩提心,教你盡看人家的不對,一天到晚總是覺得我自己比誰都好,甚至比我師父都好,師父都不如我了,你看我多有本領!可以說是天上天下,唯我獨尊。這樣子一定會墮落的!

我很多次看見我們這兒的出家人,連合掌都不會,合個掌都是亂七八糟的。合掌必須要合十當胸,有的人合掌,卻合到眼睛那兒去了。就算你不會,也要看看人家那個老參,他合掌是怎么合法。

講沙彌律的時候講過,說手指頭不要插到鼻孔里,為什么手指頭會插到鼻孔里?就因為你合掌合得太高了,手指頭才會構到鼻子。合掌是合掌當胸,不是當口,不是當鼻,也不是當眼睛,合著掌要在胸前。若連這一點都不明白,你說那其余的怎么可以修道呢?修道更不明白。修道最不能馬馬虎虎的,馬虎一點,也就不能成功,差之絲毫,就謬之千里。

沙門常行二百五十戒:常行就是常常依戒來修行,不犯戒,這是增長你的戒學。進止清凈:進,是向前去做;止,是停止。不論你做什么,或者不做什么,都要清凈,不要有染污法。

為四真道行:四真道行,是苦集滅道這四諦法,也就是要勤修四諦法。成阿羅漢:成就阿羅漢果。“阿羅漢”就叫Arhat,是梵語,譯成中文有三個意思。因為它有三個意思,屬于多含不翻,所以就保留阿羅漢(Arhat)的音。保留梵音,這叫翻字不翻音。字,翻譯成漢字;音,還是保留梵語的音。阿羅漢有三個意思:

(一)殺賊。阿羅漢是很厲害的,哪個地方若有土匪,他就殺土匪去,那么說:“他是不是犯戒了呢?這一定犯戒的。”但這個殺賊,不是殺外邊的賊,是殺里邊的煩惱賊。這外邊怎么會有賊?就因為里邊有煩惱賊,有貪瞋癡的賊。有貪心,這是賊;有瞋心,這是賊;有癡心,這也是賊。要把這些賊殺了,所以第一是殺賊。

(二)應供。應該受人天的供養。證果的阿羅漢是開悟的圣人,人若是供養阿羅漢,那是得福無量無邊,沒有法子計算的。比丘是阿羅漢的因,阿羅漢是比丘的果,在因地做比丘的時候──

因中叫破惡,果上就叫殺賊;
因中叫乞士,果上就叫應供;
因中叫怖魔,果上就叫無生。

(三)無生。怎么叫無生呢?就是了生死了,沒有生死這種苦了,可是他了的是分段生死,變易生死還沒有了呢,所以只成阿羅漢。

你能修二百五十戒,這就是成就你的戒學;能進止清凈,這就是成就你的定學;修四真道行,這就是成就你的慧學。戒定慧修成了,貪瞋癡就破了;破了貪瞋癡,所以證阿羅漢果。阿羅漢有四種:初果阿羅漢、二果阿羅漢、三果阿羅漢、四果阿羅漢。證得四果阿羅漢,這樣才正式了生死了。

阿羅漢者。能飛行變化。曠劫壽命。住動天地。

阿羅漢者:怎么叫阿羅漢呢?方才說的四果阿羅漢,到這種阿羅漢的位置上,不需要再學了,所以叫無學位;初果到三果,都叫有學位。四果阿羅漢又叫證道位,二果和三果叫修道位,在這地位是修道,初果叫見道位。

在本經后邊說:“慎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你特別要小心,不要相信自己的意念,你自己的意念不可以相信的。證四果阿羅漢乃可信汝意,你什么時候證得四果了,那時候才可以相信你自己的意思。

證得四果阿羅漢的圣人,他沒有欲愛,欲愛都斷了。由什么證明他證得四果?因為四果的圣人,他走路的時候腳不沾地,離開地總有三分那么高,因為這樣他才不會把蟲蟻踩死。他不像我們人走路,會踩死蟲子、螞蟻,他不會踩蟲蟻的,由這就證明他是證果了。不單是證四果能這樣,證初果就能這個樣子,所以說能飛行變化:證四果阿羅漢的人,他愿意到什么地方去,就可以到什么地方去,能變化無窮。

所以我在臺灣時,那位廣欽老修行,我請他到美國來,他就指指他的心,說他隨時都可以來的──來是可以來,他自己知道他來了,旁人還沒有知道他來,除非開眼的人,可以看見他來了。

可是證了四果阿羅漢,不單精神能到任何的地方去,就是這個肉體也隨時可以去的,不需要買飛機票,就可以在虛空里旅行,所以能飛行變化。阿羅漢有十八變,這些變化都是不可思議的。

曠劫壽命:曠劫,就是長遠的劫,也就是無量劫。證得四果阿羅漢,愿意活多久都可以的,沒有問題的。他這身體壞了,實在老了,又可以換一個身體。他換身體,也很容易的,所以叫曠劫壽命。

證得四果阿羅漢,那時就生死自由了,真正得到自由了,愿意活著,就活著;愿意死,什么時候都可以死。愿意站著死,就站著死;愿意坐著死,就坐著死;愿意走路死,就走路死;愿意睡覺死,就睡覺死。很自由的,沒有任何人能管得了他,所以叫曠劫壽命,又叫無生,無生就是這個道理。無生,也不滅了,不生不滅了。

住動天地:阿羅漢所住的地方,無論天神地衹都受他的感動,都受他的教化,這叫住動天地。他住在什么地方,都有天龍八部常來護法。若有一個阿羅漢在這個地方上一住,那地方就很平安了,沒有狂風、暴雨、地震、山崩、海裂、海嘯,這種種的災難都沒有了。因為護法善神時時都擁護他,令他一切都得到吉祥。但有時也會有不吉祥的事情,這都是業感所現,偶爾有這個情形。因為在因地修行不圓滿,在果地的時候就會受到磨難,所以說:

修福不修慧,象身掛瓔珞
修慧不修福,羅漢應供薄

有的時候,阿羅漢也沒有飯吃,化緣乞食也沒有人供養,這就因為在因地的時候,只知道修慧,不知道修福,所以證阿羅漢果后,沒有福報,很少人供養。

住動天地,又有一個說法,說阿羅漢的一行一動,無論他做什么,天地都為之震動。以上這是阿羅漢簡單的解釋。

次為阿那含。阿那含者。壽終靈神。上十九天。證阿羅漢。

次為阿那含:四果阿羅漢證的是無學位,三果阿那含是有學位。二果斯陀含,他斷了欲界六品的思惑,還有三品的思惑沒有斷。阿那含者:阿那含把欲界的三品思惑都斷了,所以就證三果阿羅漢。沒斷這三品的思惑,就是斯陀含。

壽終靈神:阿那含壽命終了的時候,他的靈性,也就是他那個中陰身。這個靈神,做鬼時就叫中陰身,若是屬陽就叫靈神,就是靈魂,也就是那個靈性。上十九天,證阿羅漢:因為他生死未了,所以靈神上十九天。從四王天數上去,數到無煩天,這無煩天就超過了十九天。他在十九天以上,證阿羅漢果了,所以他的名字叫不來果,不來是不到人間來了,這是三果阿羅漢──阿那含。

方才有人聽說,阿羅漢住的地方沒有一切的災難,就生出一種懷疑來,懷疑阿羅漢住的地方不平安。這個我不答覆你,我現在舉出中國虛云老和尚一生的感應──

虛老在南華寺住的時候,日本用飛機投炸彈,投了幾個都不響,沒有爆炸。有人說這是碰上了,就是碰上,你也要碰得上啊!你若碰不上,那又怎么講呢?所謂碰上,就是恰巧遇著那個炸彈不會爆炸,是這么樣的意思,但是旁人怎么沒有碰上?怎么單單南華寺那兒碰上?

還有,虛云老和尚在云南云棲寺傳戒的時候,樹上都開了蓮華,那么他沒有到的地方時,怎么沒有開蓮華呢?那草葉、菜葉上都現出佛像來。這一種的感應力量,一般人還不認識,還以為這只是一時的祥瑞。

虛老在南華寺時,有一棵死了幾百年的柏樹又活了,又生出枝椏來,這都是一種不可思議的境界。好像那白狐貍也來皈依,這一切一切都是不可思議的情形。不過當時一般人還都不太認識,等虛老圓寂了,人人才都贊嘆,都說虛老是證果的圣人,是菩薩再來。啊!人就是這個樣子,對面就會錯過去,錯過去,又后悔了,所以人就是這么樣一種奇怪的動物,愚癡的動物。

現在我在美國,我要造活佛,造活菩薩,造活阿羅漢,造阿那含,造斯陀含,造須陀洹。我們誰若是能去欲斷愛,誰就有份的;誰若不能去欲斷愛,還是一點出息都沒有,那就沒有辦法。

一切唯心造,人啊!你愿意做鬼,就做鬼;愿意做佛,就做佛;愿意做人,就做人;愿意做畜生,就做畜生,看你的心往哪一條路上走。所以《十法界不離一念心》這一本書,你們不要把它看得那么簡單,將來在一千年以后,或者有很多人會看這本書而開悟的。這是將來的事情,現在我們誰開悟不開悟,不知道的。

次為斯陀含。斯陀含者。一上一還。即得阿羅漢。次為須陀洹。須陀洹者。七死七生。便證阿羅漢。愛欲斷者。如四肢斷。不復用之。

次為斯陀含,斯陀含者:二果的圣人叫“斯陀含”,這是梵語,譯為“一來果”,這是修道位上的圣人。一上一還,即得阿羅漢:怎么叫一來呢?他一來天上,一來人間,所以叫一上一還。他一上就上到天上,斷了欲界的六品思惑,什么叫思惑呢?思是思想,也就是分別。單單這個“思”,沒有“惑”字,那么這思想也有清凈的,你用智慧來分別,這不叫思惑;思惑就是迷了,不明白。因為不明白,所以就想這個不明白的事情。

好像遍計執性,例如晚間你見到一條繩,因為你不認識它,就想:“啊,這是一條蛇!”這叫遍計執性。為什么你想這一條繩就是蛇呢?因為你依照這一條繩,而有遍計執性,這繩就是依他起性。你把繩拆開了,這繩本來是麻,不是蛇,這是圓成實性。

欲界有九品思惑,三果是斷了欲界后三品的思惑。若斷了欲界前六品思惑,就證二果阿羅漢;若不斷這六品思惑,就不能證得二果。他一到欲界天,一來人間,所以叫一來果。等一來,他就證羅漢果了,了生死了。

次為須陀洹,須陀洹者:其余就是初果,初果阿羅漢叫“須陀洹”,這也是梵語,翻譯過來就叫入流,也叫預流,也叫逆流。入流,就是入圣人的法性流;逆流,就是逆凡夫的六塵流。六塵是色、聲、香、味、觸、法六塵。證了初果,就斷了見惑。我們人有見惑、思惑,見也迷惑,思也迷惑,這兩種惑,把人支配得糊涂了。所以你若想真正開悟,就要把這兩種惑斷了,見惑也要斷,思惑也要斷。

什么叫見惑呢?對境起貪愛,這叫見惑;迷理起分別,這叫思惑。見,你看見了,看見就被這個事物所迷了。被它迷,就隨這個境界轉了;隨境界轉,就生出一種貪心來,生出一種愛心來。貪,你生出貪心,就有所執著;你生出一種愛心,就放不下。你執著,放不下,這就不能證圣果;你想證圣果,就要把見惑斷了。見惑有多少呢?有八十八品那么多。能把見惑斷了,就證初果須陀洹,須陀洹是初果的圣人。怎么又叫預流呢?預就是參加,也就是得到的意思。預流是得預圣流了,和圣人在一起了,這叫預流。

七死七生,便證阿羅漢:證初果的圣人,還有七番生死,這七番生死了了,然后才能證四果阿羅漢,到生死了了這種地步。

七番生死,這是說你到了欲界上上品之后,貪、瞋、癡、慢任運而斷,在這時候就能了二番的生死。在欲界上中品時,了一番的生死;欲界的上下品,又能了一番的生死;在欲界中上品的時候,也能了一番的生死;在欲界中中品、中下品的時候,又能了一番生死。在欲界下上品、下中品、下下品,總共了一番生死,所以叫七番生死。

這七番生死了了,然后才證得阿羅漢果。證了阿羅漢果,分段生死了了,這是按照很自然的道理來講。若是特別的情形,有特別的根器來修行呢,那又不一定的,或者由初果就直接證得四果了,如鳩摩羅什的母親是由初果證三果。所以,這證什么果都是不一定的。

三界的見思惑,雖然有那么多品,有那么多的種類,總而言之,最令人顛倒的,就是一個“愛”和一個“欲”。這愛和欲,把所有的人都支配得顛顛倒倒,明明知道它不對,還要去做;明明知道它對,卻不要去做,人就是這么奇怪的動物。明明知道不好,沒人教他去做,或教他不要做那個,他一定要做;明明知道好,教他那么樣做,他還不那么樣做,唉,總是不聽的。為什么?就是因為“愛、欲”兩個字,把人支配得顛顛倒倒。

愛欲斷者:你若能把愛欲斷了,那一定會成道業的。如四肢斷:所以經文上才說愛欲斷了,就像人四肢斷了,不復用之:把手腳都剁去,就不能再用了。你斷愛、斷欲,也就像斷了手和腳一樣,不能再用了。

可是你要有決斷心,不是當斷不斷。“當斷不斷,必受其亂”,你想要斷又不斷,不斷又要斷,這是叫優柔寡斷。優柔寡斷,就沒有一定的智慧,沒有真正的智慧,所以才當斷不斷的樣子。好像女人,什么事情想這樣子,又不這樣;不想這樣子,又想這樣子。一點主意也沒有,一點宗旨也沒有,這對于修道上是很不相應的。

修道的人應該要有頂天立地的志氣,斬釘截鐵的決心,才可以修道的。

第二章.斷欲絕求

佛言。出家沙門者。斷欲去愛。識自心源。達佛深理。悟無為法。內無所得。外無所求。心不系道。亦不結業。無念無作。非修非證。不歷諸位。而自崇最。名之為道。

第二章是說無修無證。

佛言,出家沙門者:佛又說了,想出三界家,做沙門的人,要怎么樣呢?要斷欲。前邊說欲愛斷者,好像斷四肢似的,不復用之。所以 斷欲去愛,識自心源:愛也沒有了,這時候,你認識自己心的本體了。達佛深理,悟無為法:明白佛最深的這種理,這種理是無為而無不為,是無為法。內無所得,外無所求:你若往自己來講,無所得,無智亦無得。向外呢,也無所求了。內無所得,這是無為法;外無所求,這也是無為法。所謂:

知事少時煩惱少 ,到無求處便無憂

你達到內無所得,外無所求這種境界上,心不系道,亦不結業:你這心也不一定說是要修道,但總是在修道上;也不造業,不造一切惡業。

這時候,無念無作:你沒有一切的妄念了,只有一個正念。所以一個妄念也沒有了,這叫無念;一點虛妄的行為也沒有了,這叫無為、無作。非修非證:這時候所作已辦,已經修到極點,所以無可修了。修無可修,這叫非修;證無可證,已經得到道的本體,已經證果了,不用再證了,這叫非證。

不歷諸位:最初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這一切的位置都不必經歷,豁然間就超越了。而自崇最:而自己這種的果位是很崇高的。名之為道:這叫什么呢?這是一個得道的沙門,他就是這樣子。

第三章.割愛去貪

佛言。剃除須發。而為沙門。受道法者。去世資財。乞求取足。日中一食。樹下一宿。慎勿再矣。使人愚蔽者。愛與欲也。

第三章是贊嘆頭陀的勝行。你能行頭陀這種殊勝的行,才能證道果。

佛言:這是佛說的話,佛說了什么呢?剃除須發,而為沙門:出家人把須剃了,頭發也剃去了,而做為一個沙門。受道法者:受道就是修道的這個人,要把道受之于心,也要修法。修道法的這種人,要去世資財:把世間的財都不要了,所以我們這兒有幾個出家人持銀錢戒,這是最好的,這就是去世資財。世間爭斗都因為財而發生的。你看,國與國戰、家與家爭、人與人斗,這互相都是因為利。你能去世資財,把世間這一切貴重的東西都不要了。

乞求取足:每一天托缽乞食,吃飽了就算了。乞求,就是去托缽乞食。取足,吃完了就夠了,也不貪,也不多吃。日中一食,樹下一宿:只是一天吃一餐,住就在樹下住。而且同一棵樹下只住一宿,最多不超過三宿。慎勿再矣:你要謹慎,不要再多求了。再矣,就是不要再多求其他的東西了。

使人愚蔽者:愚蔽,是愚癡蒙蔽。愚癡,這就好像心里生了草,被草、石頭給壓住了。蔽,就好像太陽光被云遮上了一樣,給蔽住了。所以,使你愚癡不明白的是什么呢?愛與欲也:就是這個“愛”和這個“欲”,教你愚癡的。

你說你不愚癡嗎?你若不愚癡,為什么你受了戒,還要犯戒?你若不愚癡,為什么一切不應該做的事情,你都要去做?為什么?就因為愛和欲。愛,也看不破;欲,也放不下。因為你看不破、放不下,所以就不得自在;你若看得破、放得下,就得到自在了。得到自在,那時候就無憂無慮、無煩無惱,什么都是很好的,什么都沒有問題,也可以說是 Everything is OK! (什么都好!)

第四章.善惡并明

佛言。眾生以十事為善。亦以十事為惡。何等為十。身三。口四。意三。身三者。殺。盜。淫。口四者。兩舌。惡口。妄言。綺語。意三者。嫉。恚。癡。如是十事。不順圣道。名十惡行。是惡若止。名十善行耳。

第四章說的是善惡無性。你做善、做惡,就好像把手掌反掌這么容易,隨你自己去做。

佛言:佛就說,眾生以十事為善:有十種是眾生可以做的善事。亦以十事為惡:雖然可以做善事,如果你做得不對,就變成惡事了。你做得對了,就是善事;做得不對,就是惡事。何等為十:這十種都是什么呢?身三、口四、意三:身有三種,口有四種,意也有三種。

身三者,殺盜淫:身的三樣是什么呢?就是殺、盜、淫。殺,就是斷絕物命,把眾生的生命斷絕了。盜,就是不予而取,名為盜。這東西,你沒有得到人家許可,就把它拿走了,這就是盜。淫,就是男女交會,男女互相行淫欲的行為,這叫淫。

口四者:口四種的事是什么?兩舌:并不是一個人生兩個舌頭,而是他說兩種話,對張三就說李四;對李四又講張三,就像兩頭蛇。惡口:是罵詈、咒咀,就是說人家的壞話。妄言:就是打妄語,說出不實在的話。綺語:是說一些沒有意義的話。講這些輕薄、邪知邪見、不正當的話,這都叫綺語。

意三者:意有三種,是什么呢?就是嫉恚癡。嫉,是妒忌,就是不愿意他好,人家若好了,就生了一種妒忌心。恚,就是瞋恚。驕慢、懷恨、殘忍、暴力,這都是瞋恚。癡,就是愚癡。對事理分別不清楚,所以叫愚癡。

如是十事,不順圣道,名十惡行:像前邊這些事若不遵循圣道,不照著善道去做,這叫十種惡行。是惡若止,名十善行耳:這十種惡若停止了,就是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嫉妒、不瞋恚、不愚癡、不惡口、不兩舌、不綺語、不妄言,這就叫十善行。

第五章.轉重令輕

佛言。人有眾過。而不自悔。頓息其心。罪來赴身。如水歸海。漸成深廣。若人有過。自解知非。改惡行善。罪自消滅。如病得汗。漸有痊損耳。

這一段文是第五章,勸勉人有過能改,改過自新。你有過若不能改,那過是永遠存在的;你若能改過自新,罪就消滅了,沒有了。

佛言:佛又說了, 人有眾過:這個眾過就包括所有一切的過失,一切的罪過。 而不自悔:你有什么罪過,自己若不改悔,還覆諱過失,就是掩藏遮蓋自己的過錯,不教人看見,不教人知道,這叫不知而不自悔,自己不知道懺悔。

頓息其心:你不知道懺悔,你把改過的心頓然停止了。停止,也就是沒有改過的心。 罪來赴身,如水歸海:你停止這改過的心呀,等這罪來到你身上的時候,就好像小水流入大海一樣, 漸成深廣:漸漸地,小過也變成大過,小罪也變成大罪了,輕的業障也變成重的業障了,所以就漸成深廣。

若人有過:假設人有過,“彌天大罪,一悔便消”,罪業有天那么大,這叫彌天大罪。你罪業和天一樣大,要是能懺悔,這罪就消滅了,沒有了。

自解知非:你要懺悔,自己解開罪業這個結,知道自己的錯誤。 改惡行善,罪自消滅:你改種種的惡行,變成善行,做善事。你若能改過自新,那罪孽就消滅了,就沒有了。 如病得汗,漸有痊損耳:就像什么呢?就好像你有病的時候,出了一身汗,漸漸地這病就會痊愈,就都沒有了。

第六章.忍惡無瞋

佛言。惡人聞善。故來擾亂者。汝自禁息。當無瞋責。彼來惡者。而自惡之。

這是第六章,說明了善能勝惡,惡不能勝善。前一章教人止惡行善,改過自新;但又恐怕有這種人,他怕自己做善事,有惡人來擾亂,所以佛又說這一章經。

佛言,惡人聞善,故來擾亂者:佛說,這惡人聽見有善人做善事,他故意來給你麻煩。擾亂就是給你添麻煩,來破壞你做善事。 汝自禁息:這個時候,你要自己禁息,要很冷靜,很鎮靜的,不要慌,不要nervous(緊張)。

當無瞋責:你不要生瞋恨心,也不要責罵他,不要說他不對。彼來惡者:那么這個來擾亂你、破壞你、給你麻煩的人, 而自惡之:他是給他自己麻煩,破壞他自己,他是和他自己過不去。這就好像什么呢?就好像有一面明鏡,在這明鏡里頭,現出一個很丑陋的相貌。這很丑陋的相貌,是他自己在鏡子里現出來的,不是鏡子本身是丑陋的。

這就是說惡人怎么樣壞,也是他自己的,壞他自己;你要是不理他,就沒有事了。你若一理他,怎么樣啊?你就和他歸伙了,你也變成惡人,和他一個樣子。

第七章.惡還本身

佛言。有人聞吾守道。行大仁慈。故致罵佛。佛默不對。罵止。問曰。子以禮從人。其人不納。禮歸子乎。對曰。歸矣。佛言。今子罵我。我今不納。子自持禍。歸子身矣。猶響應聲。影之隨形。終無免離。慎勿為惡。

這是第七章,證明前邊惡者自惡,是惡他自己,所以佛又舉出一個譬喻來說明。

佛言:佛說,有人聞吾守道,行大仁慈:有人聽見佛是一個守護修道的人,又修行大仁慈的行門。故致罵佛:他故意來到佛的面前罵佛。佛默不對:佛聽見他罵,默然不出聲、不講話。罵止:等他罵停止了。問曰,子以禮從人:佛就問他了,說你用禮貌來對待人,其人不納,禮歸子乎:那個人不接受你的禮貌。這個禮是不是還回到你自己那兒去呢?還歸到你自己身上嗎?

對曰,歸矣:罵佛的這個人說,不錯!是還回來到我這兒。對方若不接受我行這個禮、這個恭敬,我就把它拿回來。

佛言:佛又說了,今子罵我,我今不納:子,就是你。你現在來罵我,我不接受你這個罵。你罵我,我也如如不動;你不罵我,我也沒有一回事。我是不被你這個罵的境界轉,我不接納你的罵。子自持禍,歸子身矣:你罵我,是不對的,而且你一定有禍患的,這禍會歸到你自己身上去了。猶響應聲,如影之隨形:就好像你打一個響,就有個聲,又好像身影隨著形似的,這個禍一定是跟著你跑的。終無免離,慎勿為惡:你沒有法子免離你罵我的這個禍,所以我希望所有的人不要做惡事。

第八章.塵唾自污

佛言。惡人害賢者。猶仰天而唾。唾不至天。還從己墮。逆風揚塵。塵不至彼。還坌己身。賢不可毀。禍必滅己。

第八章的經文,就是佛教人不可以做惡事,不可以害人。你害人就是害自己;你輕慢人,也就是輕慢自己;你對人家不好,也就是對自己不好。

佛言:所以佛說,惡人害賢者:惡人就是做種種壞事的人,賢者就是賢而有德的人。這沒有道德的惡人,想要害有道德的賢人,猶仰天而唾:就好像仰起面,對天吐口水一樣,唾不至天:這口水不會到天上。這也就是說惡人想害賢人,是害不了賢人的。還從己墮:你這口水還是慢慢落到自己的臉上。你做惡人,害賢人,雖然用方法來害他,到時候還是害自己。因為世界上始終是有公理、有真理的,你害人是不行的。

逆風揚塵,塵不至彼,還坌己身:逆風,就是迎風。你對著風來揚塵,這塵不會到前邊去,還都落回到自己身上來。

賢不可毀,禍必滅己:賢人是不可毀謗的。你害賢人,將來還是害自己,你給人家禍患,也就是給自己禍患,將來是會受果報的。

第九章.返本會道

佛言。博聞愛道。道必難會。守志奉道。其道甚大。

第九章是佛教化修行的人,要聞而思,思而修,修而證。不應單單地就口里記得,耳里聽佛法,而身不去行,一定要實實在在去做才算。

佛言:佛說,博聞愛道:博就是廣博,好像阿難尊者多聞第一,那也就叫博聞。但若是只知道聞,不能隨聞入觀,不能領會其中的道理;就單單憑仗自己強記的這種力量,記憶力雖好,能把這經文都記住了,但是不相應,不去思索,不去修行,這是沒有用的。愛道,是這修道人以為這道可真是好啊!但他不明白道本來就是自心,沒有離開自心,于是就向心外再另外找一個道。雖然有愛道,愛慕這道的心,但是向外馳求,這也是不對的。

道必難會:你這么樣向外馳求,一定不明白道,一定遇不著道。你遇不著道,也不會明白道的──因為你越跑越遠嘛!

守志奉道:守志就是不打妄想,就是不向外馳求,所謂求諸己,不求諸人,求內不求外。求這個內,念念要覺悟,念念要明白,念念要趨向菩提心,連名利心也沒有,不求名,也不求利,這就是守志。奉道,就是奉持這道。守志奉道,就是常常念念都不離心,念念能體會自己的心源──心的本體,不會向外馳求,不向外邊去找,這就叫奉道。其道甚大:你若這樣修行,這道自然會成就得很大的。

第十章.喜施獲福

佛言。睹人施道。助之歡喜。得福甚大。沙門問曰。此福盡乎。佛言。譬如一炬之火。數千百人。各以炬來分取。熟食除冥。此炬如故。福亦如之。

第十章是說明隨喜的功德,自己也有利益,他人也有利益,所以這福也沒有窮盡。

佛言,睹人施道:佛說,你看見人家做布施。布施有三種:

(一)財施──又叫資生施,就是資養生活的這種布施,這種布施就要用財施。財,有內財、外財。內財,就是頭、目、腦、髓、皮、血、肉、筋、骨,布施這些都是內施,屬于身內的。外財,是金銀財寶、國城妻子,布施這些就是外施。你有金子,也可以布施給人;有銀子,布施給人;有一切的財寶,布施給人;你有國家,也可以讓給人;你有城市,可以布施給人;有太太,也可以布施給人;有兒子,也可以布施給人,這是外邊的。內里邊的,你的頭,也可以布施給人;目,眼睛;腦,頭里邊的腦子,也可以布施給人;髓,骨髓,都可以布施給人;皮、血、肉、筋、骨,都可以布施給人。以上是財施。

(二)法施──就是講戒、定、慧三學,以這種種的法來布施給人,令人得到種種的利益。

(三)無畏施──就是人有了什么災難,有什么很恐懼的事情,你能把他恐懼的這種痛苦,給拔除了,這是無畏施。

你看見有人布施,若能隨喜和贊嘆,助之歡喜,得福甚大:得福報是很大的。這時候有些愚癡的人說:“哦,我做布施,旁人隨喜就能得那么大的福報,那我這福報不是沒有了嗎?”因為恐怕有愚癡的人這樣想,所以就設一個問答。

沙門問曰,此福盡乎:有一個沙門來問,這福會不會沒有了呢?就說本來做布施的這個人,他能有福,但旁人隨喜也得福很大,那他這福還會不會有呢?是不是會被旁人把這福都給搶去了呢?

佛言,譬如一炬之火:佛又說了,好像有一火炬,數千百人,各以炬來分取:這兒只有一個火種,但有百千個人都用這個火種,來點火分取。分取,就是分取了這個火。

熟食除冥:熟食,就是用這火來做飯;除冥,用這火來把黑暗除去了。

此炬如故:可是原來的火炬,還是像原來一樣,它不會沒有了。福亦如之:這福報也像這樣子。這就是說人以布施來修道,修了道,將來會證果。
熟食是譬喻,譬如證果;除冥,就是除去業障、報障、煩惱障這三障的惑,除去三障的這種迷惑,這就是除冥。就是說你有這布施的功德,你會證果,旁人也會證果。你會消除這三障,旁人、其他隨喜的人,也會消除這三障,這功德是誰也不會沒有的。

第十一章.施飯轉勝

佛言。飯惡人百。不如飯一善人。飯善人千。不如飯一持五戒者。飯持五戒者萬。不如飯一須陀洹。飯百萬須陀洹。不如飯一斯陀含。飯千萬斯陀含。不如飯一阿那含。飯一億阿那含。不如飯一阿羅漢。飯十億阿羅漢。不如飯一辟支佛。飯百億辟支佛。不如飯一三世諸佛。飯千億三世諸佛。不如飯一無念無住無修無證之者。

這一段文,是比較一下福田的勝劣,令人知道供養的勝劣。

佛言,飯惡人百,不如飯一善人:所以佛說,你想行布施,你也要知道怎么樣布施才是重要的;你想種福田,你若不會種,不懂得種福的法,那么你種了,也是沒有福的。所以說,你布施飯給一百個惡人,你還不如布施飯給一個善人那個福田多。

為什么?你給一百個惡人飯吃,他們吃飽了飯,也只知道去做惡事──他們所做的惡事,都是你幫助的;你是一個幫兇,你幫助他們做惡,幫助他們做壞事。你若布施給一個善人飯吃,他吃飽了,就去做好事──那么他所做的好事,可以說都是你成就他做的好事。所以不如飯一善人。

飯善人千,不如飯一持五戒者:你布施飲食、財寶,這個飯也就包括一切布施的緣在里頭了。甚至于你布施頭目腦髓,幫助人做善事,你把生命都布施出來了,那么他做的善事都是你成就他的。你若幫助惡人,你布施生命,那反而造罪了。可是你飯一千個善人,這善人就是不做惡事的善人,不如布施給一個持五戒的人這個功德大。

飯持五戒者萬,不如飯一須陀洹:你布施飯給持五戒的人,持五戒就是皈依三寶、受持五戒、修十善的這個人。可是你布施給一萬個受五戒的這種人,不如供養飯給一個證初果須陀洹的圣人那個功德大。

飯百萬須陀洹,不如飯一斯陀含:你供養百萬個初果須陀洹的圣人,不如供養飯給一個二果斯陀含的圣人。因為初果不知道二果的境界,初果是破見惑,二果是破欲界六品的思惑,這前面都已經講過了。所以你供養飯給二果斯陀含,比供養初果須陀洹的功德更大的。

飯千萬斯陀含,不如飯一阿那含:你供養飯給千萬個斷了欲界六品思惑的二果斯陀含,不如供養飯給一個三果阿那含的圣人。三果阿那含,也就是把欲界九品的思惑全都斷了,才證三果。

飯一億阿那含,不如飯一阿羅漢:你供養飯給一億個證三果阿那含的圣人,不如供養飯給一個阿羅漢的功德大。

飯十億阿羅漢,不如飯一辟支佛:你供養飯給十億這么多的阿羅漢,又不如供養飯給一位辟支佛。辟支佛叫緣覺,阿羅漢叫聲聞。聲聞是聞佛的聲音而悟道;緣覺是在有佛出世時,修十二因緣法而悟道的。若在無佛出世時,觀一切萬物幻化無常的這種境界而悟道的,這叫獨覺。所以你飯十億阿羅漢,不如飯一位辟支佛。

飯百億辟支佛,不如飯一三世諸佛:供養百億那么多的辟支佛,不如供養一位佛。過去、現在、未來這三世諸佛,無論哪一尊佛,你都供養他。

飯千億三世諸佛,不如飯一無念、無住、無修、無證之者:供養飯給千億三世諸佛,也不如你供養飯給一個無念、無住、無修、無證的圣者。無念,念而無念;無住,住而無住;無修,修而無修;無證,證而無證,這個就都到圓教初地的果位上了。這些無念、無住、無修、無證的圣者,也就是法身大士,他們都能“八相成道,百界作佛”,都能有這種能力了。

所以我們供養,應該要知道供養的理,知道供養哪一類人有什么好處,因此我們要親近善知識。你若親近惡知識,就學得邪知邪見;你若親近善知識,就會學得正知正見。你若供養惡人,就造罪了;你供養善人,就有功德了,所以這是我們要知道的。

第十二章.舉難勸修

佛言。人有二十難。貧窮布施難。豪貴學道難。棄命必死難。得睹佛經難。生值佛世難。忍色忍欲難。見好不求難。被辱不瞋難。有勢不臨難。觸事無心難。廣學博究難。除滅我慢難。不輕未學難。心行平等難。不說是非難。會善知識難。見性學道難。隨化度人難。睹境不動難。善解方便難。

佛言,人有二十難:佛又說了,所有的人都有二十種難。難,就是不容易的事情。容易的事情就不難了;不容易的事情就是難。這不容易的事情,就是逆,所謂逆境,是不容易明白、不容易認識的;這個容易就是順,順就是人覺得好受一點。

那么這二十種難,就是人不容易做的──

第一就是 貧窮布施難:你若有錢,想做布施,那是很容易來做布施的,因為你有。有,用一點也不算個什么;你若沒有,而能布施,那才是真正的布施。因為你能做到所謂做不到的事情,這事才是真;你做得到的事情才去做,那是人人都可以做的。人人都能做得到的,你去做,那沒有什么出奇;人人做不到,你能做得到,這就是出乎其類,拔乎其萃,和一般人不同了。

講到貧窮布施難,我們可以說一個公案。

在釋迦牟尼佛住世的時候,有這么一個最貧窮的人,他雖然貧窮,但是還有個太太,就夫婦倆。可是夫婦倆的生活非常困難,只有那么一間小破房子住,沒有飯吃,沒有衣服穿,窮得這樣子,只好天天去乞討,到街上去和人要飯吃。要飯吃,這不是很難的一件事,難的是夫婦倆沒有衣服穿,只有一條褲子。兩個人穿一條褲子,你說這一條褲子怎么穿呢?就只能輪流著穿。譬如今天丈夫出去討飯吃,就穿這條褲子出去討飯,討回來的飯,夫婦分著吃。明天呢,就是太太出去討飯,也穿上這條褲子。在家里的這個人就沒有褲子穿,出去討飯的這個人就有褲子穿,要回來的飯,還是兩個人分著吃。這樣馬馬虎虎的,也就天天這么維持生活,你看!窮得這樣子,可以說是最窮的人了。

在這時候,有一位辟支佛──辟支佛有宿命通的──他一觀察:這兩個人在宿世之中不肯做布施,所以今生就這么窮,窮得要兩個人穿一條褲子。“啊,這回我要度他們去!”這辟支佛就發愿要度這兩個人,讓他們有機會種福,于是到這夫婦的門前來化緣。

這辟支佛是一個比丘的樣子,站在這夫婦的門前那個地方,托著缽要化緣。這對夫婦一看,有個和尚來化緣,自己家里什么也沒有,飲食也沒有,衣服也沒有,只有一條褲子。這丈夫就對太太說:

“唉,我們都要發一點布施心來求求福。為什么我們這么窮呢?就是以前我們不肯布施,所以現在窮得這個樣子,我們應該做個布施。”

“做布施?我們有什么可以布施?”

“我們還有一條褲子!可以把它布施給這出家人。”太太就發了脾氣:“你真是混帳!你真是糊涂!我們就這么一條褲子,如果把它布施出去,我們連這出去要飯的本錢都沒有了,我們用什么可以再向人乞食呢?──只有這一條褲子輪流著穿,還可以出去討飯;要是把褲子也布施了,我們怎么出去呢?”

丈夫就勸他太太:“不錯,這是很不容易的,但是我們不管自己的生活,布施褲子給這比丘,我們兩個不出去,就在這兒餓死算了,還管那么多干什么?你看,那比丘在這兒也不走。”

太太一聽,嘆了一口氣說:“唉,好吧!你歡喜布施,就布施好了!”這夫婦倆就把這一條褲子,從窗戶遞給這比丘了。這比丘是個證果的辟支佛,他接受這條褲子后,就到釋迦牟尼佛那個地方去,輾轉供養釋迦牟尼佛,說:“這是我方才在一個窮苦人家,化來的一條褲子,這條褲子是他全家的財產,可是他都布施給我了。”

釋迦牟尼佛就接受這條褲子。接受之后,就對人說:“這功德是很大的,他家里就這么一條褲子,都能布施出來供養這比丘,尤其供養的是個辟支佛,所以能得福無量,將來是有很大的福。”

當時在釋迦牟尼佛這個法會里,這國家的國王也在這兒,國王一聽,就想:“自己國家有這么一個窮得連飯也沒得吃,連衣服也沒得穿的人,自己在皇宮里吃得那么好,穿得也那么好,這怎么能對得住老百姓呢?”于是國王生了大慚愧心,就派人到這窮苦的家庭去送米、送面、送吃的、送穿的,送了很多。這兩夫婦即刻就得到果報了,才布施一條褲子,現在什么都有了。他們以后也去見佛,佛就為他們說法,一說法,這兩人即刻就證到初果。

所以說貧窮布施難。你在難的時候,若再能布施,這才是真正有布施心;越難你越能做,這才有價值。好像我們人不能捱罵,若有人罵我們,我們能受,這就是有德行;人也不能捱打,若有人打你,你能接受,能認識:“啊!這是善知識,他能令我消業障,能令我出苦海,這是最難得的善知識。”無論哪一位,境界來了,你們要認識,說你不好的人,那正是你的善知識。不要聽人家贊嘆你一聲,就好像小孩子吃糖似的,高興得不得了;人家毀謗一聲,就比吃黃連還苦,不要這樣子。

佛說二十難,人生豈止二十難,這難可就多了,難的事情來了,你能把它處理得很容易,那就是明白佛法了。

豪貴學道難:豪,富豪,很有錢的;貴,就是尊貴,很有地位,很有勢力的。既有錢又有勢力,當然生活很安定,不像方才說的那對夫婦,只有一條褲子,那么樣地苦惱。豪貴的人穿的衣服很多,錢也很多可以用,并且有很多高尚的親戚,又有很多有名望的朋友。在這時候,你教他修行用功,出家學道,這是很不容易的。為什么?他一切一切都滿足,一切一切都覺得很快樂,什么都很自由,住的房子像皇宮一樣,吃的都是一般人吃不著的最名貴、最有價值的東西,所以你要他修道,這是不容易的。

棄命必死難:棄命,就是不要命了;但是即使你不要命,也不一定就可以死的。好像有時候人想要自殺,吃安眠藥,吃得少,他又活過來了,這就是想不要命,卻不一定會死的。如果你想不要命,就一定會死,那就不難啰!

又有一個說法,你這命不要了,當然會死;就算你想要命,用種種方法來保護著,教它一定不死,這也是辦不到的。人人都會死,沒有一個人是永遠長生不老,長生不死的。沒有這種事,所以說棄命必死難。

得睹佛經難:你們各位不要以為現在能聽講經,又能看經,覺得很容易,這是不容易的──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愿解如來真實義

你想一想,這佛經是不容易遇著的,況且我們這人身也是不容易得的。今生得著人身,又遇到了佛經,還能聽人講佛經,這是不容易的,這都是無量劫以前你們就種了大善根。

生值佛世難:你生在有佛出世的時候,這也不容易。雖然現在佛滅度了,但還有佛法,還可以學佛,還可以修行,這都是很幸運的。

忍色忍欲難:這色、欲,男女之情這種愛欲,是不容易忍的。因為一般人平常的情形,都是有這種生理──男女要結婚,這都忍不住的。你若能忍得住,能忍色、忍欲,對境界無心,能有忍力,這也是不容易的。你忍來忍去忍不住了,就顛倒了;忍來忍去忍不住,又顛倒了,所以這忍色、忍欲也是不容易的。

見好不求難:見到什么好事,你不去貪求,這也是不容易的。人人都是見著好就貪了,所以見好不貪求,這也是不容易的。

被辱不瞋難:好像無緣無故就被人打一頓,無緣無故就被人罵一頓,也不因為有什么理由,他就來侮辱你一番。侮辱就是對你不客氣,對你很不好,這時候你不瞋恨,心里能沒有那回事似的,這是不容易的。不容易,你若能做,那就是過來人了。

有勢不臨難:有勢,就是有勢力。好像作官的,他要殺人就殺人,這叫倚勢凌人。人家沒有犯法,他用勢力去把人殺了,這叫有勢。臨,就是臨到其他人的身上去。有這種權力,就隨便殺人,這叫有勢臨。不臨,就是不仗著權力去欺壓人。雖有權力,還是尊重人,不隨便殺人,隨便欺負人,這叫有勢不臨,這也不容易的。雖不容易,但是你若能那樣做,這是最好的。

觸事無心難:觸事,你無論遇著什么事,若能以無心處之,以無心應付。事情來了,也不要緊,隨緣處理;事情去了,更不要緊。就是“事來則應,事去則靜”,這叫無心,沒有執著心,沒有妄想心。

廣學博究難:廣學,就是廣泛地去學習;博究,是多多地研究,這也是不容易做的事情。

除滅我慢難:人人都有一個我慢,你若想要把我慢除滅了它,沒有我慢,這也不容易的。

不輕未學難:各位先出家的,都要知道這一點,對沒有學佛法的,你不能輕慢他;你若輕慢他,那就叫輕慢未學了。對不懂佛法的人,你應該用種種的方便法門來教化他,不應該輕慢他,不可輕忽他,不可對他很不客氣的。

在佛教里有四種的不可忽,佛也常常這么說。什么是四種不可忽?

(一)火雖小不可忽。對于小小的火,你不可以馬虎,不可以隨便。雖然是很小的火,你也要很注意它,因為你一不注意,它就把所有的東西都燒光了。

(二)龍雖小不可忽。龍雖然很小,你也不可以忽略它,因為龍有神通變化,可小可大。

(三)王子雖小不可忽。王子是國王的太子,雖然他很小,但你不可以忽略他,因為他將來是做皇帝的。

(四)沙門雖小不可忽。沙門雖然小,你也不可以忽略他,因為他將來可以成佛。

因此不輕未學,就是對沒有學過佛法的人,你不可以輕看他,不可以看不起他。所以不輕未學是很難的。

心行平等難:你這個心,要行慈悲平等是不容易的,但是也要去做。

不說是非難:人人多數都歡喜講是講非的,若能不說是非,這是很難的一件事。我有個弟子說,他沒出家以前,不會講是非,可是出家以后,在這兒反而學會說了。但是他還覺悟得很快,所以現在相信他又不會講是非了。

會善知識難:會,就是遇。你能遇到善知識,這也是不容易的。你看人人學道啊!遇到的多數都是糊里八涂的。善知識他不糊涂,不會教你走到錯路上去。修道的人一定要聽善知識的話;不聽善知識的話,在你還沒有證果之前,就信自己,任自己的性,那是不行的,終究會墮落,終究會招魔障的。所以一定要親近善知識,聽善知識的教化,這是說會善知識難。

見性學道難:學道的人不容易明心見性,學道要能明心見性,這也是不容易的一件事。

隨化度人難:隨緣隨份來教化眾生,這也是不容易的一件事。

睹境不動難:你遇到什么境界,能不被這境界所轉動,而能轉動境界,這一件事也是不容易的。

善解方便難:你能明白什么是方便法,用它來教化眾生,這也是不容易的一件事。

第十三章.問道宿命

沙門問佛。以何因緣。得知宿命。會其至道。佛言。凈心守志。可會至道。譬如磨鏡。垢去明存。斷欲無求。當得宿命。

第十三章是說人怎么樣能得知宿命。佛告訴我們怎么樣得宿命呢?就是要會道,會道就是明白道。

沙門問佛:有個沙門來請問于佛。 以何因緣,得知宿命,會其至道:什么因緣,怎么樣修行,修什么法門,才能知道宿命通,才能明白真正的道理?

佛言,凈心守志,可會至道:佛就告訴他了,你要清凈其心,要守志,守著你這堅固的志愿。你發什么愿,就要守著。不可以才發了愿,過了幾天又不算了,說我把這個愿撤回來,這是不可以的,這就不是守志了。你若能凈心守志,把心里的黑暗、心里的妄想、心里的貪瞋癡都去了,守住自己這個志愿,自然就會明白真正的道。真正最高的那個道,就像什么呢?現在舉出一個譬喻來告訴你。

譬如磨鏡,垢去明存:就好像磨鏡子一樣,塵垢沒有了,明就現出來了。現出來的明,就是宿命通。 斷欲無求,當得宿命:你把欲念斷了,無所求,到無所求處,什么也不求了。能這個樣子,你就會得到宿命通。

我們人修道,要沒有一切雜念,沒有妄想。你要是能沒有妄想,沒有雜念,修什么法門,都很快會成功的。你若盡有一些妄想、雜念、貪瞋癡,裝滿在肚子里頭,那當然你修什么法門也不相應的。

所以我們學佛法的人,修行的人,一定要先斷欲去愛,把欲念先斷了,就什么再也不求了。你有所求就是苦,無論求什么,求不到,就有個求不得苦。這一點是各位要注意的。

修行修什么?就是把我們的妄想修沒有了,欲念修沒有了,這就是有功夫了。你把你這些嫉妒、障礙、貪瞋癡,都打掃干凈了,就會得到宿命通。

第十四章.請問善大

沙門問佛。何者為善。何者最大。佛言。行道守真者善。志與道合者大。

第十四章是說明善,沒有什么能比得過真正的修行,這是最善的。大,就是證得真實的理,這是最大的。

沙門問佛:有一位沙門就請問佛。 何者為善,何者最大:什么是最好的事情呢?什么是最偉大的事情,最要緊的?是最應該做的呢?

佛言,行道守真者善:佛答覆他的問題說,你能修行真正的佛法,這就是最好的,不要修旁門外道。什么是真正的佛法?就是不自私,大公無私,忘人無我。不要有一個自己,要沒有自私心、自利心,一舉一動都是行菩薩道,利益眾生。

自己明白了,也想教他人明白;自己得到利益,也愿意其他人得到利益,不是自私自利的。能這樣,這是最善的。行道守真是守真理,不要守虛妄、不實在的那種法。修行要明白真理;不明白真理,那就不是守真,能守真這才是最好的。

志與道合者大:你的志愿和你所修行的道合而為一,你能證果,得圣人果,或者證阿羅漢果,或者行菩薩道,這都是最大的。

第十五章.請問力明

沙門問佛。何者多力。何者最明。佛言。忍辱多力。不懷惡故。兼加安健。忍者無惡。必為人尊。心垢滅盡。凈無瑕穢。是為最明。未有天地。逮于今日。十方所有。無有不見。無有不知。無有不聞。得一切智。可謂明矣。

第十五章是告訴人忍辱的力量是最大的,能滅一切的垢,明白得也遠。

沙門問佛:又有一位沙門請問于佛。何者多力:什么事情是力量最大最多的呢?何者最明:什么事情是最明了?最有智慧呢?

佛言,忍辱多力:佛答覆這問題說,若能忍辱,你那力量就大;若不忍辱,就沒有力量,你忍辱的這種力量,是沒有窮盡的。為什么它力量大呢?不懷惡故:因為它就是一種善的力量,沒有惡的力量在里頭,完全是善的,因此這力量就沒有窮盡。兼加安健:又兼上它還平安、健康、健全。

所謂柔能克剛,軟的能克硬的;弱能勝強,軟弱的能把剛強的勝了。我常跟大家講,牙為什么會掉呢?就因為它硬;舌頭為什么不掉呢?就因為它軟。你就算活到幾百歲,碰見的人都是掉牙的,沒有人掉舌頭的。舌頭就因為它軟,能忍辱,所以忍辱的力量最大。

忍者無惡,必為人尊:能忍耐的人,一定不會做惡的。你不做惡,一定會得到人的尊敬。心垢滅盡:你心里的自私自利、貪瞋癡,種種染污的念頭,那些欲心,要是把它滅盡了,就凈無瑕穢:你清凈得一點毛病也沒有,一點瑕疵也沒有,一點染污的心也沒有,就只是清凈心。是為最明:你若能把心里的黑暗去盡了,這才是最光明的,最有智慧的。

未有天地,逮于今日:從還沒有天地以前,直到現在。十方所有,無有不見:就是從無始以來,十方所有的,沒有看不見的。無有不知,無有不聞:也沒有不知道的,就是從無始劫到現在,所有的事情都知道,也沒有一件事情沒有聽過。得一切智,可謂明矣:為什么能這樣子?就因為你得到一切智。這才算是真正明白,真正明了,真正有智慧了。

第十六章.舍愛得道

佛言。人懷愛欲。不見道者。譬如澄水。致手攪之。眾人共臨。無有睹其影者。人以愛欲交錯。心中濁興。故不見道。汝等沙門。當舍愛欲。愛欲垢盡。道可見矣。

第十六章說明我們一般人的心,心水本來是澄清的,但你要是把它攪渾了,就不澄清了。澄清是什么呢?就是道。不澄清呢?就是愛欲。這愛欲障著我們不能明心見性,障著我們不能見道,也就是不能證果。證得初果就是見道位,也就是見道了。

佛言:佛說,人懷愛欲:這個法對西方人講,是很講不通的,西方人無論什么都講愛、講欲。人懷愛欲,人所懷抱著、心里所懷念的,就是愛和欲,什么都講愛,什么都講欲。 不見道者:你修道不明白道,一邊修,就一邊丟;一邊教你沒有愛欲,你這邊愛欲就更多一點。

譬如澄水,致手攪之:你有愛欲來襲不見道,就譬如什么呢?譬如那澄清的水,用手把它攪渾了。因為這水里有一些沙泥,有一些微塵在里頭,若沒有微塵,你攪它,它也不會渾的。這微塵是什么呢?就是愛欲。這愛欲就像水里的微塵;生愛欲心,就譬如你用手來攪。 眾人共臨,無有睹其影者:所有的人,都來到這水的旁邊,共臨于水,就是站在水的旁邊。但誰也看不見這水里有自己的影子,為什么?就因為你攪渾了!為什么你不見道呢?也就因為你被愛欲渾了。

人以愛欲,交錯心中濁興:人啊,一天到晚想愛、想欲,想這種不干凈的東西。交錯,就是想來想去都是這個東西。那么在你心里頭,智慧水渾了,沒有智慧,這是濁興起了。故不見道:所以就不明白道,修道修來修去,也不證果,也不見道,為什么?就因為你有愛欲心;你若沒有愛欲心,很快就會見道了。

所以佛說, 汝等沙門,當舍愛欲:這汝等沙門,連我們現在這些比丘、比丘尼都包括在內,都應該把愛和欲舍了。這舍愛欲,不是說:“噢!我很討厭的,我見到女人就發脾氣,趕她走。”不是那樣子。那要怎么樣呢?要見如不見,聞如不聞,也不需要討厭她,但是也不動心,不動念頭。當舍愛欲,“舍”就是布施出去了,好像你布施錢給人,已經布施了,自己就不能再有了,所以要把它舍了。舍給誰呢?舍給你爸爸,舍給你媽媽。 愛欲垢盡,道可見矣:愛和欲念這種邋遢污濁的垢若是沒有了,你修道就可以見道,就可以證果了。

第十七章.明來暗謝

佛言。夫見道者。譬如持炬。入冥室中。其冥即滅。而明獨存。學道見諦。無明即滅。而明常存矣。

第十七章是顯出無明是沒有體性的,因為沒有體性,所以它一滅就滅了;你一見道,無明就會滅了。

佛言,夫見道者:所以佛說,見道的這個人。譬如持炬,入冥室中:就好像有一個人拿著一把火炬,到黑暗的房子里邊去,其冥即滅,而明獨存:這黑暗即刻就沒有了,而光明就存在了,因為你有火炬。這火炬就是人的智慧,言其你有智慧就能破無明。無明就是這一間黑暗的房子,你若有了智慧,這黑暗的房子也會變成光明了,所以說而明獨存。

學道見諦,無明即滅,而明常存矣:學道能見到真理的這種人,你那無明即刻就沒有了;無明既然滅了,智慧就會常常存在的。

第十八章.念等本空

佛言。吾法念無念念。行無行行。言無言言。修無修修。會者近爾。迷者遠乎。言語道斷。非物所拘。差之毫厘。失之須臾。

第十八章,說明了念、修行和有無這種的關系。

佛言,吾法念無念念:佛說,我這個佛法,在念上就是要沒有一個念,連沒有念的這個念都沒有的,所以叫念無念念。

行無行行:在我這法里頭,修行也是用的無功用道,修行也不要有執著,要和沒有修行是一樣的,連那沒有修行的那個行字,都不要存在的。

言無言言:言,就是所說的這個語言,也不要執著這語言,把沒有執著語言的那種意思、那種念,也都沒有了。

修無修修:修的時候也是修的無功用道,修而無修,證而無證。就是修道,也沒有一個修道的思想,這些都要沒有的。這就是沒有一切執著,把一切執著都空了,連空都要空了它。

會者近爾:你若會得,會得就是明白了,你若明白這個道理的話,就與道相近了。近爾,就是相近了,不會遠了。迷者遠乎:你要是不明白,你迷昧這個道理,就離道很遠了。

那么“道”究竟是什么樣子?我告訴你們,這是 言語道斷:說也說不出來,想也想不到,言語道斷,說不出來這個妙處,所謂“言語道斷,心行處滅”,心所要想的也沒有了,一切一切都空了。非物所拘:不被物所拘住了,因為物也是真如的本體。這時候你若能會得這種的境界,所有的山河大地、森羅萬象,都是真如的本體,所以就不為物所拘了。

差之毫厘,失之須臾:這修行方法你若差了一絲、一毫、一厘那么多,在很快、很短的時間內就會丟了,就找不著了。所以若把這種執著破了,就能得到這種境界。

第十九章.假真并觀

佛言。觀天地。念非常。觀世界。念非常。觀靈覺。即菩提。如是知識。得道疾矣。

第十九章是佛教人觀“一切唯心造”這種道理,要把虛妄的去了,存這實在的。天覆著我們,在上邊;地載著我們,在下邊;對凡夫來講,這都是常住的、不壞的。可是這并不是常住不壞的,它也是有新陳代謝,不是常的。

佛言:所以佛說,觀天地,念非常:你觀察天地,有寒來暑往、春夏秋冬的這種情形。地就有山、有河,也是互相遷變,不是一定的。所以這都是生滅法,不是真心里頭的不生滅法,所以說念非常,這不是一種常的。

觀世界,念非常:世,是以遷流為義,就是遷變的,不是常的;界,是以方位為義,它們也都是生滅的,都不是常住不壞的,是不常的,所以說念非常。觀靈覺,即菩提:你觀自己的靈明覺性,這就是一個菩提性。

如是知識,得道疾矣:你能像這樣子去研究,這樣子來認識,這樣地知道它,那你很快就會得道了。因為你明白這理了,就會得這個道;你不明理,所以就不得道。

第二十章.推我本空

佛言。當念身中四大。各自有名。都無我者。我既都無。其如幻耳。

本章指示人用四大來觀身,知道身體如幻如化,是虛妄不實的。

佛言,當念身中四大:所以佛說,我們人應該想一想,想我們身中這四大,我們的身體是四大和合而成的,四大就是地、水、火、風。我們身中堅硬性,就屬于地大;濕潤性的,就是水大;溫暖性的,是屬于火大;出入呼吸和動性的,是屬于風大。

各自有名:這四大各自有名,每一大有每一大它自己的名字,都各自有名。

都無我者:也沒有哪一個地方叫做“我”。你說這全身,你來數──頭有頭的名字,腳有腳的名字,眼有眼的名字,耳有耳的名字,鼻有鼻的名字,舌有舌的名字,口有口的名字,從頭到腳,各有其名。所有的地方都各有其名,你說哪一個地方是有一個我?哪一個地方叫一個我?沒有一個地方叫做我!那么,既然沒有一個地方叫做我,為什么要執著這個我?為什么要把這個我看得那么重?所以這整個身體也沒有一個我的名字,都無我者。

我既都無,其如幻耳:我既然沒有了,所以這身體是如幻如化的,不真實的,無論能觀、所觀,都是虛妄的、幻化的。若能明白這是如幻如化,就能明白空觀、假觀、中觀的這種道理。你能明白這道理了,那你就知道這個身體是虛妄不實的。

第二十一章.名聲喪本

佛言。人隨情欲。求于聲名。聲名顯著。身已故矣。貪世常名。而不學道。枉功勞形。譬如燒香。雖人聞香。香之燼矣。危身之火。而在其后。

第二十一章,是教人明白好求聲名的人,不單是沒有益處,而且有害處。

佛言:所以佛說, 人隨情欲,求于聲名:人順著自己的情和欲去追求聲名,就是去追求一個好名譽。 聲名顯著,身已故矣:等聲名成功了,這時身也就快死了。你聲名成功了,也就老了;老了就快死了,所以啊,沒有什么大意思!

貪世常名,而不學道,枉功勞形:貪求世界上這一種普通、尋常的名譽,而不去修習道果,這就枉用了功,勞苦了身形。 譬如燒香,雖人聞香,香之燼矣:譬如你點著一塊香,雖然人聞著有一股香氣,可是那個香燒完了的時候, 危身之火,而在其后:那火燼啊,或者就會著大了,把身燒死了。所以說危身之火,很危險的事情就會在這后邊發生了。

第二十二章.財色招苦

佛言。財色于人。人之不舍。譬如刀刃有蜜。不足一餐之美。小兒舐之。則有割舌之患。

第二十二章,是指示明白財色這兩個字,它的滋味少,可是傷害很多。所以有智慧的人,不要像小孩子那樣無知識,貪這甜味。

佛言,財色于人:佛又說了,世間一個財、一個色,這兩種把很多修道的人都給害了。修道的人放不下財,就貪財;放不下色,就貪色。你貪財好色,那道業絕對不會成就的,所以說財色于人,人之不舍:人人都舍不了這個財和色。好像什么呢?這里舉出一個譬喻來:

譬如刀刃有蜜,不足一餐之美:那刀刃上有一點點的蜜糖,這不夠吃飽一餐的美好味道。小兒舐之,則有割舌之患:這個小兒看見那刀刃上有糖就去舐它,這糖就是指財色,無知的人貪財色,就好像貪刀刃上的蜜,就會有把舌頭割斷了這種的危險。所以我們人對于財色,一定要看破放下,才能得到自在。

第二十三章.妻子甚獄

佛言。人系于妻子舍宅。甚于牢獄。牢獄有散釋之期。妻子無遠離之念。情愛于色。豈憚驅馳。雖有虎口之患。心存甘伏。投泥自溺。故曰凡夫。透得此門。出塵羅漢。

第二十三章,這說明了人的妻、子和房子,把人都埋葬在里邊了。這種的埋葬比牢獄還厲害,所以人應該遠離這種東西,應該知道它的厲害。

佛言,人系于妻子、舍宅:所以佛說,人被妻、子綁住了。系于妻、子,就是被他們綁住;房子也都把人綁住了。所以說,在家人有這三大件在身上,天天都披枷戴鎖的。這個“枷”就是家庭的“家”,有家庭就像戴枷似的。枷是木頭做的,把它戴到頭上一鎖上,你沒有法子拿得下來的,這就叫枷。戴枷,人犯罪了就戴這個枷;有了這個家,人就被枷住了。好像我們有一些居士有家,行動就不自由,想到天上去,也去不了;想到地下去,也去不了,就在家里枷住了,這就是系于妻子,做什么都不方便。有小孩子,這叫“手捧子”,手上戴著那個刑具,行動也不方便,這叫手捧子。有父母,就像腳上戴那個腳鐐子。有家庭的人都有這三大件,所以這叫系于妻子。這系就是被它綁上了,被妻子綁上了,被舍宅綁上了,就是有棟房子也放不下,這也是被綁上了。甚于牢獄:所以這妻、子和房子,也就是人生的一個牢獄。

牢獄有散釋之期,妻子無遠離之念:坐牢還有坐完了的時候,對妻子呢,就不想遠離,無遠離之念,就算想離開,也不是真的。好像人說:“要出家!要出家!”要出家就出了!講它干什么?這就是因為沒有遠離之念,所以就這么唱唱歌而已。

情愛于色,豈憚驅馳:對于情、愛和女色,就不怕被它所驅馳,不怕被情愛和色來支配,所以說豈憚驅馳。雖有虎口之患,心存甘伏:雖然就好像在老虎的口里一樣,但是寧可被老虎吃了,也心甘情愿。

投泥自溺,故曰凡夫:就好像投到泥里頭,自己把自己淹沒了,所以才叫做凡夫。透得此門,出塵羅漢:你若過得去這個門,什么門呢?就是情欲、情愛和色這個門,與妻、子、房舍這個門。你若能透過去,那就是過關了,這就是一個出塵的阿羅漢,或者可以說是一個要證果的圣人。

第二十四章.色欲障道

佛言。愛欲莫甚于色。色之為欲。其大無外。賴有一矣。若使二同。普天之人。無能為道者矣。

第二十四章講的是淫欲心,淫欲心若是斷了,一定會證果,證得阿羅漢果。可惜這是不容易斷的,所有的眾生都有這種毛病。所以在《楞嚴經》上說:“淫心不除,塵不可出”,欲心若是不除去,你就不能證得阿羅漢果。

佛言,愛欲莫甚于色:佛說,所謂愛欲,這個情愛和色欲也就是淫欲心,莫甚于女色。 色之為欲,其大無外:色這種的情欲,你說怎么樣啊?它這種大法,再沒有比它更大的了,沒有可以超出比情欲再大的范圍了。 賴有一矣,若使二同:幸虧色欲只有一個,假若再有一個這么厲害的東西,再有一個和它一樣的,普天之人,無能為道者矣:普天下所有的眾生,誰也不能修道了。就是說只有一個都這么厲害了;要是有兩個,一時間就會把人都給吃了,沒有人再可以修道了。

還可以這么講,這個色也可以說是女的被女色所迷,男的被男色所迷。男、女都有同性戀,男的和男的同性戀,女的和女的同性戀,這都叫被愛欲所迷。

第二十五章.欲火燒身

佛言。愛欲之人。猶如執炬。逆風而行。必有燒手之患。

這是第二十五章,說明了愛欲是不可以接近的,不可以接近愛欲的這種情形。

佛言,愛欲之人:佛說,縱欲貪愛的人,就是順著你自己的情愛和淫欲心這一類的人。 猶如執炬,逆風而行,必有燒手之患:就好像拿著一把火炬,迎著風走路,一定會把自己的手燒壞了。燒了手這還是一個小問題,恐怕有燒身的這種患啊!所以在這種情形之下,不接近是最好的。

第二十六章.天魔嬈佛

天神獻玉女于佛。欲壞佛意。佛言。革囊眾穢。爾來何為。去。吾不用。天神愈敬。因問道意。佛為解說。即得須陀洹果。

這個天神就是天魔,也就是魔王波旬。這魔王等佛將要成道的時候,他先派了很多魔眷屬,也就是軍隊,去想擾亂佛,但佛不被他所轉。這第二十六章就是說佛不被魔王所擾亂,還能把魔王化過來,成為佛的一個護法。

天神獻玉女于佛:天上的魔王送了三個玉女給佛。什么叫玉女呢?就是生得非常美貌,像玉那么樣地可愛。這三個玉女,不但相貌是人間所沒有的,天上也沒有那么樣地美麗。 欲壞佛意:他的用意就是想教佛生淫欲的念頭。壞,就是想要破壞佛修道的意志和愿力。

佛言:佛就說了, 革囊眾穢:不論是男人、女人,男人生得相貌俊美的,也是一樣,女人也是一樣的。這不是單單說女人怎么樣怎么樣壞,男人就沒有那么壞了。所以佛言革囊眾穢,是說人的身體就是一個皮革之囊。革就是皮革,就是皮包著這么一個bag(袋子),這囊就是一個bag。眾穢,里面裝著什么東西呢?里面除了屎,就是尿,你說這有什么好?

在外皮上看那男人長得非常俊美,非常好看,再好看也不過像阿難尊者似的,生得相貌那么俊美,摩登伽女一看就愛上了,到佛那兒,佛說:

“你愛他什么?”

“他鼻子也長得好,眼睛也長得好,耳朵也長得好,面孔也長得好。”

“好!你愛他鼻子,我把他的鼻子割下來給你;你愛他耳朵,我把他的耳朵割下來給你;你愛他眼睛,我把他的眼睛挖出來給你,你拿回去啰!”

“啊,那不行!”

那么男女相愛,究竟有什么意思呢?這個相貌生得再好,里邊都是革囊眾穢──裝的是屎、尿,九孔常流不凈,眼睛就有眼眵(屎)出來,耳朵就有耳垢,鼻子又有鼻涕,口又有口水,大小便溺等。你說這究竟哪個是干凈的?所以這叫革囊眾穢,眾穢就是眾多邋遢的東西。

爾來何為?去,吾不用:所以佛說,你送這個給我,有什么用呢?這對我沒有用的,你們趕快回去,我不要!

當天魔獻這些女人給佛的時候,佛一看這三個女人,就觀想:“唉呀!你們要是老了的時候,面上的皺紋不知多少啊?那皺紋很難看的,老得那個樣子,頭發也都白了,什么都是很難看的。”佛這么一想,魔女自然就現出這么個樣子來。結果她們一看自己,這真沒有什么意思,自己都覺得不好意思了。所以佛就教她們去了,說:“去!吾不用!我不用你們。”

天神愈敬,因問道意:這時天魔看見佛道心這么堅固,所以他愈發恭敬了,因此請求佛為他說法。 佛為解說,即得須陀洹果:佛就為他說法,這天魔也就即刻證得須陀洹──初果阿羅漢。

第二十七章.無著得道

佛言。夫為道者。猶木在水。尋流而行。不觸兩岸。不為人取。不為鬼神所遮。不為洄流所住。亦不腐敗。吾保此木。決定入海,學道之人。不為情欲所惑。不為眾邪所嬈。精進無為。吾保此人。必得道矣。

第二十七章是說一個譬喻,就是學道的人要遠離一切的障礙。

什么叫兩岸呢?兩岸就是情和欲,有見思的情欲,又有無明的情欲。見思的情欲就是執著生死,像此岸一樣;無明的情欲就是執著涅槃,也就好像觸到彼岸一樣的。經文上說,人拿這木頭和鬼神取這木頭,這是譬喻所有一切邪見的網纏著人,就好像木被人取似的;見思這個網把人蓋住了,就好像木被鬼神遮了一樣。

至于洄流所住,這洄流所住就是懶惰,和精進正好相反;腐敗和無為法也正相反。因為他不能直心正念真如,所以他常常想精進卻又退了,就像那洄流雖流得很急,但是它一轉彎又流回來了;流回來了,所以就不能達到這, 無為法;不能達無為法,他就著相了,那么所修的福慧就修不成功,像木頭爛了,他就必須墮落,不會到涅槃的彼岸,不會了生死。這就是被情欲所迷,和被愛見的眾邪所嬈了。若正念真如和精進,明白法的本性本來就是無為,能這樣不為情愛所轉,你一定會得道的,這是這一段文大概的意思。

佛言,夫為道者:佛說了,這修道的人,猶木在水,尋流而行:就像一塊木頭在水里一樣,順流向下走。不觸兩岸:不被兩岸的石頭所觸、所障礙。觸兩岸就是這木頭被留下來;沒有觸兩岸就是這木頭不會被兩岸所留,也就是比喻不被情愛所留。這木頭就好像一個修道人,不為人取,不為鬼神所遮:也不會被人拿去,也沒有被鬼神遮擋住。不為洄流所住,亦不腐敗:也不會被流過去,又流回來的這種洄流所停止了,也不會腐爛、敗壞。吾保此木,決定入海:我保證這一個木頭,一定會到大海里頭去。

學道之人,不為情欲所惑:學道的這個人,不被愛情、物欲所迷惑,不為眾邪所嬈,精進無為:也不被一切的無明、一切的懶惰所障礙,精進修這個無為法。吾保此人,必得道矣:我保證這個人,一定會得道的。

第二十八章.意馬莫縱

佛言。慎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慎勿與色會。色會即禍生。得阿羅漢已。乃可信汝意。

這第二十八章,佛知道我們人這個“意”,就好像一匹馬,難調難伏。還有這個“色”,無論男色、女色都應該離它遠一點。你不離它遠一點,就會有禍生。可是眾生從無量劫以來,就是恣情縱欲,在六道輪回里打轉轉,不能證得阿羅漢果,就因為常常和無明、愛見、慢在一起。因為這樣,所以我們人不可以信自己的意念。你不可不小心、不謹慎;你一定要小心、謹慎,不和色會,不要信自己的意。

佛言,慎勿信汝意:佛說了,你不要聽自己意念的話,不要信你自己所想的東西,所以說你要特別謹慎一點,特別小心一點,不要信你的意念和你那個意思。汝意不可信:你那個心意是靠不住的,不可以相信的。

慎勿與色會:你切記謹慎一點,不要著到一切色相上。色會即禍生:你若是和色相合而為一,就會有禍患生出來了。得阿羅漢已,乃可信汝意:你若得到阿羅漢,證果了,斷見思煩惱了,那時候,才可以稍微信自己的意念一點,還不可以多信。

第二十九章.正觀敵色

佛言。慎勿視女色。亦莫共言語。若與語者。正心思念。我為沙門。處于濁世。當如蓮華。不為泥污。想其老者如母。長者如姊。少者如妹。稚者如子。生度脫心。息滅惡念。

這是第二十九章,說明白男的要遠離女的,女的也應該要遠離男的,防備有錯誤生出來。這就是用生善滅惡這種的方法,來對治自己這種愛欲,所以說好像蓮華。這無論是男的,可以這么樣來比較;女的,也可以這么樣來比較──就好像蓮華,雖在淤泥里頭,可是不染淤泥,出淤泥而不染。自己這樣一想,這念頭也就會正了。你念頭一正,這就是自利了。

你要看見老的女人,就像母親;女人看老的男人,就像自己的父親。如果男人看見女人和自己差不多年齡的,或者比自己稍微大一點的,就作為自己的姊姊這么樣觀想;要是比自己年輕的,就好像自己的妹妹。若是小孩子,就像看自己的小孩子一樣,要發心來度脫他。你發心度脫他,有一種慈悲心,這就是利他。你既然自利,又能利他,這種自利利他的行為相應了,那么惡念自然就沒有了,也就沒有那么多妄想了。

佛言,慎勿視女色:這是男人對女人,才這么樣說;女人對男人,就可以說是慎勿視男色,可以相反過來說。

亦莫共言語:也不可以和他(她)在一起來講話,不要說是開玩笑,連講話都不可以的。若與語者:或者有什么事情在一起,應該說話的時時,那怎么辦呢?

正心思念:就是不要有邪心,要有正心──我為沙門:男人就說我為沙門,我為比丘;女人就說我是比丘尼,處于濁世,當如蓮華:不論男的、女的都是處在這五濁惡世上,這五濁惡世是一個不干凈的地方,但我們應該像蓮華一樣。男的,也可用蓮華來比喻;女的,也可以用蓮華來比喻。不為泥污:蓮華生在泥里頭,可是不為泥所染污,它是出淤泥而不染的。

想其老者如母:那么就想比我老的女人,就是我母親;比我老的男人,就是我的父親,你要這樣想。

長者如姊,少者如妹:若比我自己稍微大一點的,就像我的姊姊;比我自己稍微大一點的男人,就像我的哥哥;比我小的,就像我的妹妹,這是男人看女人。女人看男人呢?比我小的,就像我的小弟弟。稚者如子:幼稚的年齡,不過十歲以上的,都叫稚童。看這幼稚的人,就好像自己的子女一樣。

生度脫心,息滅惡念:無論是父親、母親、哥哥、姊姊、弟弟、妹妹,都要生一種度脫他(她)離苦得樂的思想。那么,自己這邪惡的念,也就是淫欲心,就可以停止了。

第三十章.欲火遠離

佛言。夫為道者。如被乾草。火來須避。道人見欲。必當遠之。

這是第三十章,告訴人要遠離一切的欲念,不要被欲火所燒了。什么叫乾草呢?好像六情,這六根有個情,好像乾草似的;而六塵這種境界,就好像烈火。你沒有到心和境都兩忘的時候,就應該修遠離的勝行。什么叫心境兩忘呢?就是“內觀其心,心無其心”,心也沒有了,真的是空了;“外觀其形,形無其形”,也沒有一種境界了,心也空、身也空,心境雙忘了,眼看一切物,也都沒有了。這時候,就可不為六根、六塵所轉了。

佛言,夫為道者:佛說,你們這些修道的人,也可以說是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凡是修道的人都包括在內了。 如被乾草:就好像那乾草一樣的。這是說男女這種情形,就好像乾柴近烈火。這乾柴就是乾草,草乾了,你用一點點火點它,它就都著了;一著,就燒了。

火來須避:所以火若來了,你應該遠避,要離開它遠一點。修道的人,那火來了,你應該遠避。什么叫火呢?就是欲愛,也就是情欲這種六塵的境界。六根屬于情,六塵屬于境。這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和六塵(色、聲、香、味、觸、法)把人都迷了,迷得人醉生夢死。

所以道人見欲,必當遠之:修道的人見到欲,應該遠離它,如果你能見如不見,聞如不聞,“眼觀形色內無有,耳聽塵事心不知”。在這時候,就不必修遠離行,你就天天在一起,也不會有麻煩,這樣是可以了;要是不能這樣,那就要修遠離行。

第三十一章.心寂欲除

佛言。有人患淫不止。欲自斷陰。佛謂之曰。若斷其陰。不如斷心。心如功曹。功曹若止。從者都息。邪心不止。斷陰何益。佛為說偈。欲生于汝意。意以思想生。二心各寂靜。非色亦非行。佛言。此偈是迦葉佛說。

第三十一章,說明人斷欲應該從心上斷。你想知道斷心的方法,你應該知道欲是從心意生出來的,心意是從思想生出來的。

你看這思想是自己生出來的呢?還是從他生出來的?還是共同生出來的?或者是沒有因就生出來的?你還要知道這思想是在里邊呢?還是在外邊?是在里外的中間呢?或者是在過去呢?或者是在現在呢?或者是在未來呢?

你像這樣來找思想,這思想也變成寂靜了,沒有自體。思想已經寂靜了,你的心意也都寂靜了;心意既然寂靜了,你的欲也就寂靜了;欲既然寂靜了,所以你看一切的色、法就好像鏡里邊的像。既然像鏡中的像,那就不是真的,一切的行為也像泡沫,泡沫也不是真的。所以諸佛都是這樣來輾轉觀察,輾轉傳授,就是傳這調心的方便法門,令你先調伏其心。

佛言:所以佛說,有人患淫不止:不止,就是不可以停止。有人有淫欲的毛病,他一時一刻也不能停止這淫欲的心。因為他欲念這么重,這么厲害,不能停止,他就想法子了,想什么法子呢?欲自斷陰:想把自己的男根斷了,割去它。

佛謂之曰,若斷其陰,不如斷心:佛對他就說,你想要把自己的男根割斷,還不如把你那妄想心割斷了。

心如功曹:心就好像工人的一個頭兒。功曹,就是無論做什么事情,他做一個頭兒,就好像一個boss(老板)。功曹若止,從者都息:你這個頭兒若停止了,跟著他做工的這些人就都停止了。因為你心里打這妄想,它才有這種行為;你若心不打妄想,也就沒有人幫助它了,所以從者都息,就是都停止了。邪心不止,斷陰何益:你這個淫欲的邪心若不停止,那你把你的男根斷了,又有什么用處呢?那根本就是沒有用的。

佛為說偈:佛隨著就為他說一首偈頌。

欲生于汝意:說淫欲的念頭就生在你心意里邊,是由你心意生出來的。意以思想生:這意又怎么生出來呢?就由思想生出來的。二心各寂靜:你這欲心寂靜了,你這思想、種種邪知邪見也都停止了,這兩種的心都停止了,都寂靜了。非色亦非行:就沒有一種色欲的行為,也沒有一種色心的行為,你這欲念的行為都沒有了。

佛言,此偈是迦葉佛說:佛又說了,這就是迦葉佛所說的偈頌。

第三十二章.我空怖滅

佛言。人從愛欲生憂。從憂生怖。若離于愛。何憂何怖。

第三十二章是說明了人為什么有憂愁恐懼?就是因為人有愛欲,所以才有憂愁恐懼;若把愛欲斷了,就沒有什么憂愁恐懼了。

我們人從無始劫以來到現在,妄認四大為自己的身相,妄認六塵緣影為自己的心相,所以就執著貪戀,不愿意把它放下。因為這樣,所以就有種種的麻煩生出來。這種種麻煩生出來了,就有很多的憂愁、煩惱,也就生了種種的恐怖。

你若能觀察這四大,能知道這身是四大和合而成,本來沒有一個我;你再觀察六塵緣影也是空的,沒有的。若你知道心是無常的,能把愛欲心先斷了,你這憂怖也自然就都沒有了。

佛言:所以佛說,人從愛欲生憂,從憂生怖:因為有愛欲,就有所憂患、有憂愁、有煩惱;從憂愁、煩惱,就會生出一種恐怖心來。若離于愛,何憂何怖:你要是能把欲念和愛斷了,或者轉變了。那有什么可憂愁?又有什么可以恐怖的呢?沒有了!人之所以會有憂愁恐怖,就因為有這種執著,放不下,所以才有憂患和恐怖。

第三十三章.智明破魔

佛言。夫為道者。譬如一人與萬人戰。掛鎧出門。意或怯弱。或半路而退。或格斗而死。或得勝而還。沙門學道。應當堅持其心。精進勇銳。不畏前境。破滅眾魔。而得道果。

這是第三十三章,佛以譬喻說明修道的人應該有“戒、定、慧”這三無漏學,要一心來精進學道。

好像有一個人,有無始的虛妄,種種的習氣,和一切的惑──見惑、思惑、塵沙惑這種種的惑。若你能專一其心來學道,這就譬如一個人。你有很多的虛妄,很多的惑、習氣,這就譬如萬人。你能受持凈戒,這就譬如什么呢?譬如你掛上鎧甲,掛上盔甲了。然后你再能堅持其心,就沒有怯弱了,這就是一種戒力的精進。你能精進勇猛,不會在半路上退回來,這就是一種定力。有定力,就不會半路退回。你再不怕前邊種種境界,不怕前邊有許多敵人等在那兒和你作戰,若不怕他,你就不會和人家一戰爭就死了,這就是一種慧的力量。

你有戒定慧這三種的力量,便能破滅無始的習氣,無始的虛妄。這種種的毛病就等于眾魔,能破眾魔,你就可以證得道果;你能證得道果,那就是作戰得勝回來了。

佛言,夫為道者:這個修道的人。 譬如一人與萬人戰:你能專一其心來修行,就好像一個人和萬人戰。這就是說除去種種的習氣、毛病、虛妄、貪瞋癡,就好像與萬人作戰。在這個時候,你掛鎧出門:就像披上盔甲和人作戰,是不怕的。 意或怯弱,或半路而退:你要是心里不堅固,怕了似的,就是怯弱。或者修行修行,修到一半就不修行了,半路而退了。 或格斗而死:或者因為和虛妄的習氣、魔軍來作戰,就戰敗了,修行不成功,死了。 或得勝而還:或者是得勝回來了。

沙門學道,應當堅持其心:應該把心堅固了,不要半途而廢, 精進勇銳,不畏前境:向前精進勇銳,只有進而不能退,不怕前邊的敵人那么多。破滅眾魔,而得道果:把一切魔王都破滅,都打敗了,自然就能證得道果。

第三十四章.處中得道

沙門夜誦迦葉佛遺教經。其聲悲緊。思悔欲退。佛問之曰。汝昔在家。曾為何業。對曰。愛彈琴。佛言。弦緩如何。對曰。不鳴矣。弦急如何。對曰。聲絕矣。急緩得中如何。對曰。諸音普矣。佛言。沙門學道亦然。心若調適。道可得矣。于道若暴。暴即身疲。其身若疲。意即生惱。意若生惱。行即退矣。其行既退。罪必加矣。但清凈安樂。道不失矣。

第三十四章說明了人學道的方法,應該好好地調身、調心,不要令身心或者太緊張了,或者太懶惰了。在儒教里也講,你若往前進得快,往后退得也快。你修道時,不要忘了這個道,也不要幫著這個道,要這個樣子。能這個樣子,這才是修道的一個好辦法;你若不是這樣,修道就不能成道了。因為你不會用功,不是緊了,就是慢了。所謂──

緊了繃,慢了松,
不緊不慢才成功。

緊了繃,就像彈琴,弦若緊,它就斷了。慢了松,你彈的弦很不緊,那它又太松了。所以也不緊,也不慢,這修道才能成功的。

沙門夜誦迦葉佛遺教經:有一個沙門,晚間誦持迦葉佛那個時候留下的《遺教經》,他誦念這經時, 其聲悲緊:他聲音很悲慟,很緊張的樣子。 思悔欲退:他就自己覺得很慚愧,又想要不修行,要退步了。

佛問之曰:佛就問他了。 汝昔在家,曾為何業:你在家的時候,是做什么職業的?你做的是什么事情啊?對曰,愛彈琴:這個沙門就對佛說,我最歡喜奏樂彈琴,我歡喜做這件事情。

佛言,弦緩如何:佛對他說,那你就懂得彈琴嘛!這彈琴的弦要是緩慢了、松了,會怎么樣啊?對曰,不鳴矣:這沙門就對佛說,彈不響了。弦若松了,就彈不響,琴就不鳴,就沒有音樂了。

弦急如何:這弦如果太緊了,又怎么樣呢? 對曰,聲絕矣:這沙門就對佛說,那么這一彈,弦就斷了,也沒有聲了。

急緩得中如何:也不急,也不緩,這急緩正相當時,又怎么樣呢? 對曰,諸音普矣:這沙門對佛說,這音樂就奏得普遍都響了,很好聽的。

佛言,沙門學道亦然:佛就說,這“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癡”的沙門,想修習道業,也是要這樣。心若調適,道可得矣:你心也不緊也不慢,也不要著急,也不要懶惰,這就可以得道了。

于道若暴,暴即身疲:你在修道的時候,如果很暴躁、很著急的話,那你這一著急,一有火氣,身就很容易疲倦了。 其身若疲,意即生惱:你身既然疲倦了,你的意念也就生出煩惱來。意若生惱,行即退矣:你意念假如生了煩惱,一生煩惱,就會退心,就想要還俗不修行了。 其行既退,罪必加矣:你這行為既然向后退,不精進了,你的罪孽也一定又加多,又加重了。

但清凈安樂,道不失矣:你能單獨地,也就是一個人清凈其心,安樂其心,這就不會不得道,一定會得道的。

第三十五章.垢凈明存

佛言。如人鍛鐵。去滓成器。器即精好。學道之人。去心垢染。行即清凈矣。

在這一章, 佛言:佛就說了, 如人鍛鐵,去滓成器:就好像人鍛煉鐵一樣,把鐵的渣滓去了,然后做成一個器皿。器即精好:鐵的渣滓沒有了,無論造成什么器皿,它都非常好的。如果這渣滓不去呢?那就造不出一個好器皿來。

學道之人,去心垢染:我們所有修行學道的人,要把心里的染污都去了。你去了染污心,就是清凈心;你染污心若不去,清凈心就不現。也就好像鐵里頭的渣滓,你若不去掉它,就不能成一個好的器皿;你若把鐵里的渣滓去了,就可以做一個好的器皿。我們人人都可以成道的,是一個道的器皿;可是你染污心如果不去,就不能載道,不能成道。

所以你想要成就你的道果,先要去染污的心,去這垢染。垢染就是心里的欲,尤其是淫欲心。你淫欲心若不去,這就是有垢染;你淫欲心若是去了,就沒有垢染。沒有垢染就是清凈心,所以說 行即清凈矣:行,就是修行的行門,你所修行的行門都會清凈的。你心里的染污如果不去,修行就不能得到清凈。

淫欲心固然是染污,但這是最大的。其余的,還有你的貪心、你的瞋心、你的癡心、你的慢心、你的疑心,貪、瞋、癡、慢、疑這都是垢染的心。要把這些都去了,你的修行就能與道相應,返本還原,返回你本有的清凈心。

第三十六章.輾轉獲勝

佛言。人離惡道。得為人難。既得為人。去女即男難。既得為男。六根完具難。六根既具。生中國難。既生中國。值佛世難。既值佛世。遇道者難。既得遇道。興信心難。既興信心。發菩提心難。既發菩提心。無修無證難。

第三十六章是說明了──人身難得、中國難生、善知識難遇、佛世難值等,這種種的難。

佛言,人離惡道:三惡道就是地獄、餓鬼、畜生。人能離開這三惡道,得為人難:出生來做人,這是不容易的。佛住世的時候,曾經對所有的弟子,提出一個問題來研究。什么問題呢?有一天,佛在地上用手抓了一把土,就問所有的弟子:“你們各位說,現在我手掌里的土多?還是大地上的土多?你們每一個人都要說。”

所有的佛弟子答覆佛這個問題,就說:“當然是佛手掌里的土少,大地的土多了!”那這有什么可問的呢?

佛就說:“從地獄、餓鬼、畜生這三惡道里邊,再能來做人的,就像我手掌上的土這么多;不能得到人身,還在三惡道里的眾生,就像大地土那么多。”由這證明,人能離開三惡道來做人,這是不容易的一件事,所以說“得為人難”。

既得為人,去女即男難:得以做人這是很難了,但是做人中還有一難,能不做女人而做男人,這就更難了。這是按照歡喜做男人的人來說的,你想要做男人做不到,所以說不容易做。那么做女人難不難呢?也不容易的,你歡喜做女人的,要保證自己一定能做女人,也是不容易的,因為這是沒有把握的事。做男、做女,自己都沒有把握,沒有主權,不能說我愿意做什么,就做什么,所以這也是很不容易的。

既得為男:你既然得以做為男人了,或者得以做為女人了,我不要單單說是得為男人,因為也有的人歡喜做女人呢!你得到人身,能做人了。或者你歡喜做男的,就得到男身;歡喜做女的,就得到女身了,這叫遂心滿愿,不難了。

六根完具難:可是要六根完具又不容易了,六根就是眼、耳、鼻、舌、身、意。有的雖做了人,但沒有眼睛,眼睛瞎了,是盲人。有的做人是個聾子,這是耳根壞了。有人這鼻子很不通氣的,雖然有鼻子,也有若無,有也像沒有。舌是嘗味的,或者說話的,那么他不會說話,也不能知道味道,所以這叫舌根壞了。有的身根壞了,你看那半身不遂,不能動彈了,這是身根壞了。有的意根不會想東西,什么也不懂。以上種種就是六根不完具,六根不完具,這是很容易的;若要完具呢,這是很不容易的,很難的,所以說六根完具難。

六根既具:那么六根完具不缺了,眼睛像個眼睛,耳朵長得也像個耳朵。不會耳朵長得像眼睛,眼睛長得像耳朵,或者嘴巴長得像眼睛,眼睛像個嘴巴,這都是不配合。或者七、八家子搬到一起去──眼睛、耳朵、鼻子、口,都長到一起,沒有分開,它們愿意合伙,做一個合伙的公司。你說這難看不難看呢?但是也沒有法子。

六根既具了, 生中國難:邊遠地區的人類在中國來講,分為南蠻、北貊、東夷、西狄──南方的人叫蠻子,北方叫貊,東邊叫夷人,西邊叫狄人。這些都是中國里邊分出來的,叫邊地下賤。生在邊地是很容易的,要生在中國的中間,是不容易的,所以生中國難。

既生中國,值佛世難:既然生在中國,又遇到佛出世的時候,是很難的,很不容易的。

既值佛世:既然遇到佛在世的時候,遇到佛世了,遇道者難:道者就是善知識。你若再能遇到善知識,遇著有道的人、修道的人,你自己也能修道,這是很不容易的,所以遇道者難。

既得遇道:既然你遇著,明白佛法了,明白修道的法門了。興信心難:你要生出來一種信心,那又不容易。你雖遇著道了,但又不修行,不生信心,那也等于沒有遇著,因為你不生信心。

你若生信心了, 既興信心:你既然生出這一種信心了, 發菩提心難:你想依法修行又不容易,信是信了,好像有很多人相信佛法了,你教他修行,他就不修行。不要說旁的,就連抽個香煙,你教他戒了,他都舍不得;舍不得就放不下。啊!生信心難。你有了信心,雖生出信心,你想發菩提心也不容易,不能依法修行。

既發菩提心:你已經發菩提心了,菩提心很難的,那么你也發了。可是 無修無證難:你能到這個修無所修,證無所證,所作已辦,不受后有,那又是不容易了。無修無證,就是已經修完了,已經證得了,所以不需要再修了。好像人吃飽了飯,不需要再吃了;你睡覺睡夠了,也不需要再睡了。這修道為什么無修無證了呢?就是到無學位了,已經證了四果阿羅漢,這是按著小乘來講。

若按大乘來講,無修無證,已經證得佛果了,上無佛道可求,下無眾生可度了,這是無修無證,這又不容易了。所以修行,我們若是沒明白佛法,不懂得就不管了;若懂得佛法了,就趕快要努力修行。

第三十七章.念戒近道

佛言。佛子離吾數千里。憶念吾戒。必得道果。在吾左右。雖常見吾。不順吾戒。終不得道。

第三十七章是說你若相信佛的戒律,就算離佛多遠,都是在佛的面前;你不相信、不守持佛的戒律,你就是常在佛的面前,也不見佛、不聞法。這也就和六祖所說的話是一樣的,六祖說:“你相信我,即使你離我十萬八千里,也和在我身邊是一樣的;你不相信我,雖然你常常在我的身邊,也和離我十萬八千里一樣的。”這一章的經文也是這意思。

佛言,佛子離吾數千里:佛說,佛的弟子,雖然離我很遠很遠的,有數千里這么遠,若憶念吾戒,必得道果:憶念就是不忘。他若常常能記著、能憶念,常常能不忘我的戒律,能依戒修行,執持戒律去修行,修道一定會證果的。

在吾左右,雖常見吾:他就算在我的身邊、左右,雖然常常看見我,不順吾戒,終不得道:但不依照著我所立的戒律去修行,他就是怎樣子,也不容易得道的。

由這一段經文看來,你依教奉行,依照佛法修行,就是真正佛的弟子,就常見佛面,常隨佛學;你要是不持戒律,對面也會錯過。

在以前,波羅脂國有兩個比丘,想到舍衛國來見佛,中間經過的路程是很遙遠的。他們走路走得很渴很渴的,渴得就要沒有法子走路,就要渴死了。結果,在前邊他們就遇著一點點水,這水是在一個死人的頭骨里。

一個比丘拿起這水就喝了,然后給另外一個比丘喝。另外這比丘看那水里很多蟲子,因為這水既然在人的頭骨里邊,又有很多蟲子,他就不喝了。

“你為什么不喝這水?不喝就要渴死了!”

“因為佛制的戒律,水里若有蟲是不可以喝的。我寧可渴死,都不喝這有蟲子的水,我是要依照佛的戒律來修行。”

“你真是愚癡啊!現在已經要渴死,你喝了水,就可以見佛;你不喝水,就渴死了,你還這么固執。”就這樣說他,這比丘也不喝,那個比丘就把這水都喝了。

喝水的比丘走起路來,就很健康的;沒有喝水的比丘,果然就在半路上渴死了。死了之后,因為他專持戒律,就生到忉利天上去了,具足天人的福相。他當天晚間就來見佛,佛為他說法,他當時就得到法眼凈,證了果。那因喝水沒渴死的比丘,卻在第三天才到,也見了佛。

佛就問這一位比丘,說:“你從什么地方來的?有幾個人和你一起來呀?你在路上都很平安嗎?”這么一講的時候,這比丘就說了:“我從波羅脂國來的,到這兒的路程很遠,中間經過一個地方,根本就沒有水喝。后來發現一點點水在頭骨里,我就喝了一點。我有一個同參,他看見那水里邊有蟲子,就不喝,所以就渴死了。這是他和佛沒有緣,所以渴死了也沒有見著佛,這個人是太執著,執著心太厲害了。”

佛聽他說完之后,就叫這渴死的比丘出來和他見面,說:“他當天就升天了,得到天人的這種壽命是很長的。他又到我這個法會來,我為他說法,他已經證果了。你說他愚癡,其實你自己真正是愚癡。你不守佛的戒律,雖然來見我,也等于沒有見一樣的,因為你心不真,沒有誠心,不持戒律。”

由這一件事看來,不論你是在佛的面前,或者不在佛的面前,只要你依照佛的戒律修行,那就是見佛;你不依照佛的戒律修行,即使你是在佛的旁邊,也等于沒有見佛是一樣的。

第三十八章.生即有滅

佛問沙門。人命在幾間。對曰。數日間。佛言。子未知道。復問一沙門。人命在幾間。對曰。飯食間。佛言。子未知道。復問一沙門。人命在幾間。對曰。呼吸間。佛言。善哉。子知道矣。

佛問沙門:佛故意設一個問答,這問題本來佛不需要問旁人,并不是連佛都不明白,想要問問其他的沙門,好令自己明白,不是的!因為佛知道,人不知道人命有多長的時間,所以佛就問一個沙門說了,人命在幾間:你說人命有多長的時間呢?有幾許的時間呢?對曰,數日間:這沙門就對佛說,大約人命幾天就會死了,不是很長的。佛言,子未知道:佛就對這沙門說,你沒有明白道,你還不懂啊!

復問一沙門,人命在幾間:又問另一個沙門,人這生命有多長的時間?對曰,飯食間:這沙門就對佛說,在吃頓飯的時間里,人的壽命就會沒有了。佛言,子未知道:佛對這個人說,你還沒明白道啊!

復問一沙門,人命在幾間:佛又問另外一個沙門,人命在幾許的時間會沒有了?對曰,呼吸間:這人對佛說,人的壽命就在呼吸之間。佛言,善哉,子知道矣:佛對他說,真是好得很!你是明白道了。

以前在印度有一個國王,他相信外道,因為外道修種種的苦行,有的持牛戒,有的持狗戒,有的以灰涂身,有的睡釘子床,修種種瑜珈的苦行。相對地,在佛法里,比丘修道是很容易的,不修這種種的苦行。所以這國王就問佛的弟子說:“我相信外道所修的這種種苦行,可是他們還都不能斷淫欲心,那么比丘這么隨便,這淫欲心和煩惱,怎么能斷呢?這根本就斷不了的!”

有一個法師就答覆這國王說:“你可以在監獄里提拿一個應該處死的人來,對這人講:‘我給你一碗油,你用兩手拿著,在大街上游行。你游行市街時,如果灑了一滴油,就把你殺了;如果一滴油也不灑,回來就不殺你,把你放了。’那么這時候,你可以預備一些奏音樂的美女,在市街上奏音樂。等這個應該要死的人游完了街,你看看他這油灑了沒灑?如果他的油灑了,當然就要被殺了。若一滴也沒有灑,你問他在這街上都看到些什么?看他怎么樣說!”

國王就照樣辦了,提出一個應該被殺的人,就對他說明白:“本來今天應該把你殺了,但是現在我給你一個不死的機會,怎么樣呢?你必須去游街。游街時,我給你一碗油,你用兩手端著,這油若是一滴也不流出來,不灑出去,那么回來就不殺你。若是灑了一滴油,回來還是照常把你殺了,你去試一試!”

于是,就這么樣做。市街都游完了,回來一看,碗里邊的油果然一滴也沒有灑。國王就問了:“你在這市的大街上,看見過什么?聽見什么?”這犯罪的人說:“我什么也沒有看見,就只看見這油,我時時刻刻都保護這油,不教它灑了。我除了看見這碗里的油,旁的什么也沒看見,什么也沒聽見。”

國王就問法師說:“這是什么道理呢?”

這位法師就告訴他:“這就是譬如出家的沙門,他因為看這生死的問題事大,所以他沒有時間來生淫欲的念頭。他想要了生死,就好像那要死的人,如果流出一滴油,有了一點煩惱,那他就死了。出家的沙門也就是這樣子,為什么他能斷淫欲呢?就因為他把這生死的問題看重了;外道為什么不能斷淫欲呢?就因為他不明白生死,不懂得這個生死是一種大的事情,所以他不能斷淫欲。”

我們修道為什么淫欲心不斷呢?也就因為你沒有真正地認識生死無常就來了。你若知道生死無常就要來了,就沒有時間來打淫欲的妄想,沒有時間生這種淫欲的煩惱了。

第三十九章.教誨無差

佛言。學佛道者。佛所言說。皆應信順。譬如食蜜。中邊皆甜。吾經亦爾。

第三十九章是教人明白一切的佛經都應該信受,不應該有分別大乘、小乘、頓、漸,或哪部經要緊,哪部經不要緊,生出這么多的分別心來。

佛所說的經典總起來說,不超出權實兩種,權教也就是為實所說的,為實才說權教。權教要是再把它說詳細了,就是為的顯出實教來,所以權實是不二的。學佛法的人不應該分別什么大小乘,所以我在洛杉磯對那位泰國比丘說:“本來佛法沒有大乘、小乘這么多分別。因為在佛教里出了一些個執著的弟子,不想真正學佛法,所以就分大、分小,在佛教里做佛的一個不孝順弟子,也就是這個道理。”

佛言,學佛道者:佛說了,各位學習佛道的人, 佛所言說,皆應信順:佛所說的這些經教都應該信受,不應該有分別心。

譬如食蜜,中邊皆甜:就好像吃蜜糖一樣,蜜糖中間是甜的,邊上也是甜的,所以中邊皆甜。 吾經亦爾:我所說的經典也都是這個道理,都是為實施權,開權顯實,要教化眾生皆共成佛道。

第四十章.行道在心

佛言。沙門行道。無如磨牛。身雖行道。心道不行。心道若行。何用行道。

第四十章說明白了人修道是在這個心,而不在形式上。你心若不在道上,只是注重外邊表面的工作,那就和拉磨的牛一樣──推磨的牛推來推去,一天一天地在這兒推,也走不出去這磨坊。

佛言,沙門行道,無如磨牛:佛說,比丘修行無上道,不要像推磨的牛那個樣子,在磨坊里磨來磨去,磨去磨來,都是在磨坊里走,走不出磨坊外。身雖行道,心道不行:你身雖然在表面上修行這個道,在外表上又拜佛、又念經、又持咒,但是心里不做這些工作,不注意這些修行。心道若行,何用行道:你心里若真能修道的話,專一修道,在那兒不打妄想,你能常常在這定中,那你就是不修道也可以了。

這就言其你能把你的心降伏住,心里若是不打這淫欲的妄想,那是降伏其心了。你若盡打淫欲的妄想,外邊雖然裝模作樣的,好像很老實的一個人,但里邊很不老實,心里頭盡打淫欲的妄想,那就是外邊怎么樣好,也沒有用的。

所以修行要注重在這個心,你降伏其心了,那你很快就會證果;若不降伏其心,盡打淫欲的妄想,那就像牛推磨,在那兒磨來磨去,很辛苦的,但是也跑不出這個磨坊。

第四十一章.直心出欲

佛言。夫為道者。如牛負重。行深泥中。疲極。不敢左右顧視。出離淤泥。乃可蘇息。沙門當觀。情欲甚于淤泥。直心念道。可免苦矣。

第四十一章是佛告訴人,要直心修道,直心思惟道,要以念念想要出離這情欲,作自己的目的。情欲也就是淤泥,要出這淤泥。

佛言,夫為道者,如牛負重:佛說,我們大眾啊,來修道的這些人,就好像牛身上拖著很重的東西, 行深泥中:走到很深很深的泥里邊,拔不出腿來。這條腿拔上來,那條腿又陷下去了;那條腿拔出來,這條腿又陷下去了。 疲極,不敢左右顧視:這條牛疲倦到極點了,卻連向左右看一看都不敢。出離淤泥,乃可蘇息:等到出了這淤泥之后,才可以稍微松弛一點,稍微輕松一點。

沙門當觀,情欲甚于淤泥:出家的沙門──比丘、比丘尼──應該觀想,情欲的這種欲心,這淫欲的念頭,比淤泥還厲害。 直心念道,可免苦矣:你要一心一意,只有一個直心來思念修道,才能免去淤泥陷溺的這種痛苦。

所以我在洛杉磯對人講,教他們好好地持戒。把情欲都停止了,不要抽煙、不要喝酒、不要吃毒藥,就是這樣講得很短的。

還有他們在那兒燒頭上的戒疤,那真是比在地獄里的火山地獄都痛苦的。他們也不會燒戒疤,用紙把那香粉卷起來,卷得好像一條香煙,放到頭上來燒。燒的時候,它這東西點著了一下,又不著了;點著,它又熄了;熄了又點。一個人燒兩個戒疤,或者燒三個,大約最少要用三百根火柴,用好幾百根火柴。劃了,點;點了,滅了;再劃了,再點。光是燒戒疤的時間大約就有一個半鐘頭,用了那么多的時間,統統也沒有燒幾個。我一看!啊,兩個、三個、五個、六個、七個,統統只燒七個戒疤,是不是啊?只有七個,七個燒了有一個半鐘頭。

在這兒我們燒戒疤,是用香焙成香炭點著。你們焙得已經都不太好了,點的是生香,因為沒有把它焙成香炭,就用那生的香,所以把人燒得很辛苦的。有一個做律師的,燒得咬著牙:“哎呀!哎呀!哎呀!”念阿彌陀佛也念不出來了;有個女的燒得就流眼水,和我這個弟子差不多。那天的香炭焙得不太好,就燒得痛得很厲害;若焙得好,這香很快很快就燒過去了,燒過去就不那么痛。

這是我在那兒看見的情形,看他們真是很外行。然后有一個人說越南都是那樣子的,我不相信越南是那個樣子。在越南或者和尚都不燒戒疤的,他們看中國和尚燒戒疤,也來燒;但又不知怎么燒法,他的想像中大約就是拿香粉,用紙把它卷上來燒,其實完全不是的。

第四十二章.達世如幻

佛言。吾視王侯之位。如過隙塵。視金玉之寶。如瓦礫。視紈素之服。如敝帛。視大千界。如一訶子。視阿耨池水。如涂足油。

這第四十二章,最后說明了佛平等觀察一切諸法,破一切眾生的這種執著。

我們人間一百年,在忉利天只是一晝夜;這娑婆世界的一個大劫,在極樂世界也只是一晝夜。所以我們一切一切沒有什么是真的,都是虛妄的,所以佛言:佛才說──

吾視王侯之位,如過隙塵:王,是國王;侯,是諸侯。諸侯就是比皇帝小一點的,皇帝就譬如總統,諸侯就譬如省長,這都是很尊貴的、很高貴的。可是佛看這國王和諸侯的地位,就好像空隙中的塵那樣,它是沒有什么價值的,沒有什么可執著的,所以說就像過隙塵。

視金玉之寶,如瓦礫:看金子和玉石這種寶貴的東西,就好像看瓦礫,破瓦似的。房上的瓦壞了,就叫瓦礫。視紈素之服,如敝帛:紈素之服,就是最美麗的這種衣服。但佛看它就好像爛棉花一樣,沒有什么可以執著的。

視大千界,如一訶子:佛看這三千大千世界,就好像一顆訶子那么大,訶子是很小的一個東西。

(編按:訶子是訶黎勒樹的果實,如橄欖大。)

視阿耨池水,如涂足油:阿耨池那里的水本來是很多的,但是佛看見這水,就好像擦腳的油那么多,不是很多的。

這些道理說出來,就是教人離開執著,不要看什么都看得那么認真,那么執著;你一執著,一放不下,那就不會成就道業。

佛言。 視方便門。如化寶聚。視無上乘。如夢金帛。視佛道。如眼前華。視禪定。如須彌柱。視涅槃。如晝夕寤。視倒正。如六龍舞。視平等。如一真地。視興化。如四時木。

天上所用的一切器皿,都是用七寶所造成的。七寶就是金、銀、琉璃、玻璃、硨磲、赤珠、瑪瑙。在極樂世界,地都是黃金所成就的。在彌勒菩薩成佛的時候,就連我們這個地也都變成琉璃,但是我們現在這是瓦石成的地,所以是很粗的。那么所有一切萬事萬物,你看它是好,它就會是好;你想它是壞,那么就隨心所變。一切一切都是唯心所現,在你自己這個真心里所現出來的,所以你就不要被虛妄所迷住。什么是虛妄呢?一切外相都是虛妄的,唯有你自己的本性那才是真實的,所以人不要執妄迷真,執著這個妄,把真的都忘了。

佛說了方便門,這方便門是諸佛所設出來的三乘法門,有聲聞、緣覺、菩薩這種的方便法。眾生若依這種法修行,就能證果,能成佛。在佛來講,這方便法就是為實施權,為實法來施權教。所以佛說像化寶聚,是變化的一種寶聚。

在無上乘而言,佛看這無上乘,無上乘本來是真實的,可是啊!也是眾生自性里頭本具的一種理,沒有在眾生的心外邊,都是在眾生的心里邊,所以才說“圓滿菩提,歸無所得”,菩提圓滿了,就什么也沒有了。所以佛看這無上乘就像夢里頭的金帛,在夢里頭的這些金銀,本來都是虛妄的。

所有一切的佛道都是對凡夫來說的,若沒有凡夫,這佛道也就沒有用了,所以才說無為。這無為法無起滅,也沒有一個生起,也沒有一個寂滅,不是實在的,不實如空華。所以說,佛觀佛道像空中華。

再說須彌山,它是超出大海的上邊,無論什么風浪,也不能漂動它。那么,人修禪定要有一種定,就好像須彌山這么不動。即使是說須彌山,也沒有什么真實的法可得,不過就是舉出一個譬喻而已。你真要是證得果了,把一切也都空了。所以才說──

視方便門,如化寶聚:佛看這為實施權,開權顯實的方便法門,如化寶聚,就像變化的寶貝聚到一起。

視無上乘,如夢金帛:看無上的大乘法,就好像在夢里看見的金銀財寶一樣。

視佛道,如眼前華:佛觀想這佛道,就好像眼前華,沒有真實的。

視禪定,如須彌柱:視禪定,就好像須彌山,出于海而不搖動是一樣的。

視涅槃,如晝夕寤:看涅槃的法門,就好像白天、晚間都醒著,沒有睡覺似的。

視倒正,如六龍舞:視顛倒和正等,就好像六條龍那么亂舞是一樣的。眼、耳、鼻、舌、身、意這六根,你一顛倒,隨著六塵境界轉,那就好像六龍舞。

視平等,如一真地:看那平等法門,如一真地,這是真實的地。

視興化,如四時木:佛看看興化這個佛法,弘揚佛法,就好像四時的樹木,到春天,它就生出來;到夏天,它就長;到秋天,它就落葉;到冬天,它又枯槁了,和四時的木是一樣的。所以,要興隆佛法也有一個時候的。

佛這種說法,就是教人不要執著一切,凡是有所執著,就不能得到人空、法空。人空,把人也沒有了;法空,把法也沒有了。

本來在一般凡夫來看,人也不空,法也沒有空,這是有人、有法。可是你若是想證果,到圣人的果位,必須要把人也看空了,法也看空了。這樣,人的執也沒有了,法的執也沒有了。這兩種執著沒有了,就破一切的執著,得到一切的空理,所以人也空了,法也空了。你人若不空,不能證圣果;你法若不空,不能得到圣人的智慧。

所以佛說這一段文,是教人把一切一切妄想執著都要放下。你能都放下了,就得到真正的自在;得到真正的自在,那也就是得到真正的自由了。得到真正的自由,你愿意活著就活著,愿意死就死,來去自由,行動自由,一切一切都得到自由了,這是真正的自由,不是皮毛上的自由。

▲Top

法界佛教總會 . DRBA / BTTS / DRBU

經文上一頁目錄




 

返回首頁 | IT類考試 | 外語考試 | 考官信息 | 準考證號 | 拼音查詢 | 在線考試 | 招生簡章| 網站聲明 | 隱私安全 | 內部事務 | 佛教典籍 | 新聞資訊 | 聯系我們

CopyrightΘ1999-2023 zgksrz,All Rights Reserved 職業技能培訓服務網 版權所有 蘇ICP備:11035096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