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浪货腿打开水真多真紧/国产麻豆久久/9色网站/亚洲网色

設為首頁

網站首頁

職業資格分類

少兒考級

技工證書

合作申請

考證須知

證書查詢

站內下載

合作單位

調整新版職業資格證書工本費..
JYPC職業資格證書照片采集..
關于全國統一調整收費標準的通..
關于規范JYPC職業資格考試..
關于暫停非學歷教育培訓機構新..
關于調整職業資格考試范圍的公..
關于統一收取懸掛式證書工本費..
證書
編號
身份
證號
考試
項目
點擊這里給我發消息
點擊這里給我發消息

 
 當前位置:佛教典籍 >> 佛學綜合

地藏菩薩本愿經淺釋

添加時間:2013-2-15     瀏覽次數:[2063]    [ 字體:   ]


法界佛教總會.DRBA Logo

地藏菩薩本愿經淺釋

化老和尚講述

經文上一頁目錄下一頁

忉利天宮神通品第一

◎一九六九年宣化上人講述于
美國三藩市佛教講堂

開經偈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愿解如來真實義

這是經文的開始,“忉利天”是梵語,翻成中文就叫三十三天。這三十三天不是由第一層、第二層、第三層合起來,到三十三層。忉利天位居第三十三?不是的,不是由底向上來數的,是怎么呢?是在中間,它東邊有八天,西邊有八天,南邊有八天,北邊有八天。這四八共三十二,分布在三十三天的四邊,而它在中間,這叫三十三天。

三十三天的天主,叫帝釋,這帝釋在天上,他是一個天主;在佛教里頭,他只是一個護法。《彌陀經》上所說:“釋提桓因等”,就是這個帝釋天。在〈楞嚴咒〉里邊所說:“南無因陀啰耶”,這個“因陀啰耶”就是帝釋天。他在天上做天主,在佛教里他是一個護法。他不單不能做主,而且連坐的位置都沒有,只是在門口站著。這位天主,就是一般人所謂萬能的上帝。不錯,他是萬能的,天上的事情,他也管;人間的事情,他也管。但他和我們人間的人沒有什么分別,為什么呢?他也有淫欲,也有飲食,也有睡眠這三種。只不過他輕一點,沒有我們人間的人這么重。我們人間的人,在飲食方面,幾天不吃飯,就餓得受不了;幾天沒有淫欲,不行淫欲,也就覺得很不自在;幾天不睡覺,那更覺得精神不夠。可是帝釋天!就是一百天不吃飯,也可以,兩百天也可以,三百天、一年不吃飯,都可以的;一年不睡覺,也可以的;一年沒有淫欲,也可以。不過,他還是沒有斷欲。

忉利天人的壽命是一千歲。以我們人間的一百年做為忉利天的一晝夜。你想一想:他的壽命雖然一千歲,但是比我們人間多多少年?忉利天有八萬由旬這么大,城池的墻壁是七寶做成的,光是城池就有六萬由旬大。忉利天天主的城叫善見城,所住的宮殿,都是用最名貴的寶貝造成的。所以他生到那個地方,就不愿意走了,而愿意在那兒做天主,也就是這個道理。他的左右前后、四維上下,都是珠寶,房子也都是珠寶造成的。這么美麗的地方,這么美麗的宮殿,所以,他的欲心,也就不會停止了,以為滿足了,可以在那個地方安然享受天福,認為這是最快樂的地方。還叫一切眾生都生到他這天國,這世界來。他認為我的世界是這么快樂的一個世界,你,或者誰歡喜來,我都歡迎的。他認為他很慷慨,因為他很歡迎一切人到他這里來住。但他不知道他自己生死不能了,也就因為貪著這種快樂。

那么講了半天,這個天主是怎么做的?是不是從地下升,升做天主呢?先做地主,然后做天主?廣州有個地主,家家都供地主。是不是由地主升做天主呢?或者由地主做人主,再由人主又做到天主呢?不是的,那是怎么做天主的呢?是在迦葉佛時,這一個天主,他是個女人,所以你不要以為他是什么不得了的,天主原本是個女人。這個女人發心為迦葉佛造一座塔廟,那么她是什么因緣發起這個心呢?因為她看見一座破廟,這破廟里有尊佛像,破廟已經沒有屋頂,沒有天花板了。刮風下雨,把這尊佛像所貼的金面,都一道一道地沖下來,從臉上掉下來。她一看,就生了一種難過的心,說道:“哎喲!這佛像已經都臟了,現在又被風吹,又被雨打,啊!這太不好意思了。”于是她發心要把這座廟造好。

她要造廟,但自己又沒有錢,于是就找她的朋友,找她的親戚,說:“我現在要造廟,但沒有錢,你們大家可不可以幫我的忙呢?你們有親戚就找親戚,有朋友就找朋友,我們互相做一件慈善的事情,把這座廟修好了。”她的親戚朋友說:“可以,我們大家來互相合作,造一座廟。”這么一找,恰恰就找了三十三個人,她是其中的一個發起人,另外又有三十二個。這三十二個大約多數是女人。這在歷史上已不可考,也考察不出來了。若有男人,也很少的。因為男人呢?以為自己了不起,不歡喜造廟,說這個讓女人她們去搞去。所以,就由三十三個女人把這座廟造好了,又造了一座寶塔。大家你拿出一點錢,我拿出一點錢,他也拿出一點錢,大家共同拿出所有的力量來造廟造塔。塔廟造完了,這三十三個人的生命結束之后,就都生到天上去了。生到天上去,每一個人有一層天,所以三十三個人就有三十三天。而這三十三天中間的忉利天天主就是帝釋。這是忉利天的由來。

“天”,天是什么意思?沒有意思,要是有意思,就不叫天了。沒有意思,為什么呢?天以自然為義,“自然”就是它的意思。也就是由這三十三個人業報,他們的業力所感,而現出來的這種天。要是沒有這三十三個人,這三十三天也沒有,所以我說沒有意思。你想到那個天上去,那才沒有意思,所以我們不要到那三十三天去。

“宮”,是宮殿,這是最好的、最美麗的那種新型式,好像中國的一些宮殿。可是天上的宮殿比那種更美妙,美輪美奐,妙得更不可言。“神通”,什么叫“神”呢?什么又叫“通”呢?神,有個名字叫“天心”,天的心。通,名慧性,就是有智慧的這一種類趣。通,是無所不通,通達無礙;神,是無所不神,神乎其神的。神通有六種,六種也是一種,一種分為六種。所以說分開說是六,合而言之是一。再說起來,一也沒有,本來沒有神通,本來也就有神通。怎么說本來沒有神通呢?怎么又說本來就是神通呢?這說起來很妙,我們先把這六種神通分開來說,然后再講這個“本來是神通,本來不是神通;本來是一種神通,本來一種神通都沒有”。

六種神通分開來講是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漏盡通、神足通。神足通又名神境通,又名如意通。談到天眼通,我們一樣都是人,有的人和其他的人就不同,怎么不同法呢?他可以遍觀三千大千世界,如觀掌中的庵摩羅果一樣。阿那律尊者得到天眼通,他是天眼第一,他就是這樣子。有天耳通,從人間到三千大千世界,這一切的音聲他都可以聽得見,天上一切的音聲他也可以聽得見。他心通,是你心里所想要做的事情,雖然沒有說出來,他已經知道了。宿命通,是你前生所行所做,或善或惡,他都可以知道。神境通,就是方才所說的這個“神”──也就是一種不可思議的境界,這就叫神。

這個“神”和“妙”字,有少少的相似,所以有的時候說神妙莫測,也就是一種不可思議的境界。境,是這種境界;通,通達無礙,本來不通而通了。好像墻本來是有阻礙的,你把它捅出個窟窿來,這就通了。我們的無明障礙,把自性的光明都給障住了,你能用你的智慧劍,一劍把它穿通了,這也是通。

漏盡通,我們人為什么不能成佛,就因為漏了,我們人為什么不能做菩薩,也就因為漏。這個漏,說是漏到三界里來──漏到欲界、色界、無色界三界里。這個漏,不但漏到三界去,更漏到九界去。什么叫九界呢?菩薩、聲聞、緣覺、天、人、阿修羅、地獄、餓鬼、畜生,這九界的眾生不成佛,就因為有漏,要是沒有漏,就成佛了。這個漏從什么地方來的?就是從無明那兒來的。所以,你要是能破無明,就沒有漏;破不了無明,就“漏無剩殆”,因此漏盡通的人是不易多得的。你要是沒有漏,就了生死;你為什么不能了生死,就因為有漏;有所漏,像有漏的瓶子似的:你裝上水,它漏了;再裝上水,它還是漏了,總也存不住。你要是把這個漏沒有了,那是漏盡通了。

說我們人本來并沒有神通,就是指我們,在凡夫的時候,沒有神通。本來就是神通,在圣人的果位上來說,是本來就有神通的。凡夫沒有神通,圣人有神通。圣人有神通,是不是從外邊得來?不是,本來就有的。凡夫沒有神通,是不是丟了?不是,也還在他的自性里邊,不過他沒有發覺到,沒有把它找出來。所以,以為就是沒有了,因為這個緣故,所以說本來沒有神通。

有神通和沒有神通,這都沒有什么重要。你不要以為有了神通,就是得道了,就是證果了,這與證果得道,差得遠之又遠。我們人不要得少為足,不要得到一點點,就以為:“哦!我這回發了財了!”得到一兩金子,就以為發財了。人家有幾萬萬兩在那兒存著,都不以為意,還像沒有那么回事似的。你得到一兩有什么不得了的呢?所以不要得少為足。“得少為足,中道自劃”,是二乘的境界,不是大乘的菩薩根性。所以,不要以為有神通,就是很不得了。你有神通就認為自己不得了,那太小了,因你還有所執著,有所滿足。“品”,就是這一類,和這個相同的品。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忉利天。為母說法。

“如是我聞”:現在《金剛經》、《地藏經》、《法華經》,同時開講,所以如是我聞,要講三次。“如是”,是指法之辭,這是說如是之法是可信的,不如是之法是不可信的,而現在這個法是如是的法。如是,也是印可之辭,“印可”──就是這樣,決定不可改的。這“如是我聞”是佛入涅槃之前,答覆阿難四種問題的其中一個問題。在釋迦牟尼佛將要入涅槃的時候,阿難哭得頭昏眼花的,什么也都忘了。阿那律尊者,因為他沒有肉眼,而有天眼,頭腦也特別冷靜,所以就告訴阿難,應該以四事請問于佛。

這四事,第一是結集經藏時,在經的前邊,應該用什么字,來代表一切的經藏?第二是佛在世的時候,佛弟子同佛在一起住;佛入涅槃之后,又應該和誰在一起住?第三是佛住世的時候,以佛為師;佛入涅槃之后,又尊哪一位做師長?第四就是應該怎么樣來對待惡性比丘?當時佛就答說,結集經藏,一切經的前邊就用“如是我聞”四個字。第二是依四念處而住。四念處就是身、受、心、法;觀身不凈、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這四念處。第三佛在世的時候,以佛為師;佛入涅槃的時候,就以波羅提木叉(戒)做師父,這是一切比丘、比丘尼的師父。第四對待惡性比丘,就要默而擯之。“默”是不講話,“擯”就是擯棄他,不睬他,不理他。

這個如是我聞,是為了斷除眾疑。在結集經藏的時候,大眾頓起三疑,這三疑就是阿難在結集經藏時(之前他證了四果阿羅漢),沒有人給他開門,他就從門縫進到結集經藏的會場里邊來。因為其他參與結集經藏的人雖然已經證果,但是記憶力都沒有阿難好。阿難是大權示現,在過去一切諸佛出世,他都當侍者,親近一切諸佛。等釋迦牟尼佛成佛了,他也來出世,當釋迦牟尼佛的侍者,這侍者就是預備結集經藏的。在阿難一上法座時,大眾就頓起三疑。第一是懷疑釋迦牟尼佛又活過來了,沒有入涅槃。因為阿難登上獅子法座結集經藏的時候,相好莊嚴,相貌和佛一樣,只比佛矮了三指,所以大眾就以為釋迦牟尼佛又活了。第二,以為他方佛來了。第三懷疑大約是阿難已經證果成佛了。大眾生了這三種疑,等阿難一說出“如是我聞”四個字,這三種懷疑就都沒有了。

結集經藏用“如是我聞”,第一是斷眾疑,第二是遵佛囑,第三是息爭論。因為結集經藏時,阿難的年紀并不大,還很年輕。像他那樣年紀輕的人結集經藏,恐怕就有些老資格的,好像老迦葉、憍陳如、須菩提、這些長老恐怕會說:“你一個年紀這么輕的人,有什么經驗,有什么知識,可以編集經典?可以結集經藏呢?”因為如果阿難說經典是他自己寫出來的,大眾就未免生出一種爭論,說:“你說的根本不對,佛沒有這么講。”可是阿難一說如是我聞,大眾就不爭了。為什么呢?統統都是阿難聽佛所說的,并不是他自己杜撰的,所以就能息爭論。

第四異外道。關于外道用的經典,他們的思想如下:外道的論師說:“一切萬法,世間所有的法,不出有無二字。”或者就是有,說萬法都是有的;或者說萬法都是沒有的。一個有、一個無,就把所有一切法都包括了,所以外道的經典就用阿、嘎兩個字作經首。阿就是無,嘎就是有。為了異于外道,所以佛在經首就用“如是我聞”這四個字,意思是說如是之法是我阿難親自從佛那兒聽來的。這如是是信成就,我聞是聞成就,為什么不說耳聞,而說我聞呢?因為我是一身的總稱,所以就用我來代表一切的六根。

“一時”:這個“時”,為什么不說某年某月某日,佛在什么地方說法?因為國際間歷數不同,有的正月是其他國家的二月,有的正月又是其他國家的三月或四月,沒有一定的,所以佛經上就說有這么一個時候。如果說是一定的時候,考古家未免又要用很多腦汁來研究。而佛不想費考古家這么多腦汁,這么多的心血,所以在佛經上就用“一時”──有這么一個時候,這是時成就。

“佛”:是主成就。佛已經自覺、覺他、覺行圓滿。“三覺圓,萬德備”,所以叫佛。這尊佛就是娑婆世界的教主釋迦牟尼佛。其實釋迦牟尼佛在過去無量百千萬劫已經成佛了,不過因為看見我們娑婆世界南贍部州的眾生,機緣已經成熟,所以就來示現成佛,令一切眾生也都成佛,都了脫生死。佛說的法是真實不虛的,我們一切眾生必須要深深地接受這種道理,要是好像耳邊風似的,從這個耳朵吹進來,從那個耳朵出去了,這必定得不到利益。必須要躬行實踐,實實在在的,連頭發那么微細的不真,也不能夾雜,必須要真。

“在忉利天”:忉利天,這是處成就。“為母說法”:釋迦牟尼佛升到忉利天去度他的母親。因為佛出世七天之后,佛的母親摩耶夫人就死了,死后生到忉利天去。摩耶是梵語,翻成中文是“大術”,又翻成“幻”。佛的母親是過去千佛之母,所有佛出世,她都來做佛的母親,就這么奇怪的事。她來做佛的母親,等佛成佛之后,又要去說法度她,這就像我們人間唱戲一樣。這世間要是你明白了,一切一切都好像做戲似的,在這做戲的里邊,那就是人生的一個真諦,人生的一種真理。你要是在這一個真理上明白,那個真理你也就明白了。

所以,看戲一般人不會看的,只看戲的節目如何如何,有悲歡離合,又有一些個喜、樂、哀、懼、愛、惡、欲,就看這一些。明白的人呢?一看!啊!原來這都是如幻如化,人生不過如此。“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所以佛教化眾生也是游戲三昧,他對這件事情并不當一回事。不是像我們一般人,東也執著,西也執著,南北更執著,上下更放不下。不能看一切都是圓融無礙的,一切的一切無非是虛妄不實的境界。如果不能這個樣子,就有所執著了。

佛母摩耶夫人的角色就是做佛的母親──千佛之母。而每一尊佛成佛之后,又要到忉利天為母親說法,每一尊佛都是這樣。但是這個說法,需要輪王來請法,輪王就是轉輪圣王,或者帝釋。釋迦牟尼佛到忉利天去說法,這是誰請的呢?這是他父親請的。他的父親就是輪王,他對佛說:“你應該到忉利天,為你的母親說法,救度你的母親。”這是輪王向釋迦牟尼佛請法,又有的經典說是帝釋請法。帝釋就是三十三天忉利天的天主,他就是以前那個修廟的窮女人。那個窮女人因為修廟就做了天主,做了天主后,知道佛的母親在這個天上,于是就去請佛來忉利天說法,有的經典是這么講的。那么無論怎么講,總而言之,佛說法,就要有人請法。

釋迦牟尼佛為母親說法,說個什么法?說《地藏菩薩本愿經》這個法。這個法是說孝道,人人都應該孝順父母,為什么要孝順父母?因為父母是人的根本,你孝順父母,就等于自己給自己上肥料一樣。自己行孝道,就是在自己的根上灌溉肥料。所以如果不孝順父母,將來絕對沒有什么前途的,要是能孝順父母,這把你的根本栽培好了,將來一定會有很光明的前途。所謂本固枝榮,根本栽培好了,枝葉自然就會欣欣向榮;根深葉茂──你這根培得深了,你的枝葉也會茂盛。所以釋迦牟尼佛就說這個法,那么往后都是釋迦牟尼佛為母說這種種的道理。

爾時。十方無量世界。不可說。不可說。一切諸佛。及大菩薩摩訶薩。皆來集會。

“爾時,十方無量世界”:這十方世界是所有的依報;不可說不可說一切諸佛及大菩薩,這是正報。人是正報,世界是依報,這叫依正二報。“爾時”是當爾之時。現在我用五種的時來講,這爾時有五種的講法,第一個就是欲說時、正說時、已說時。欲說,愿意說法的時候,也就是想要說的時候。正說,正當這個時候,想要說孝順父母這個法。已說,這個當爾之時,佛已經說完了孝順父母這個法,這是第一個解。

第二個意思是破外道。外道所說的法沒有過去,也沒有現在、未來,都說得很儱侗。所以現在破外道,說有過去、有現在、有未來三世的這個法,這是第二個爾時的意思。

第三個爾時的意思是下種時。下種就是把種子種到地下,這叫下種,下了種就會有收割、成熟的時候。成熟之后又怎么樣呢?解脫時,有個解脫的時候,這也是爾時的意思。這第三個爾時也就是:未種善根的人,這個人根本就沒有善根,好像那個要出家的老者,他本來想要出家,但是這些大阿羅漢一看,一觀察他──八萬大劫以內都沒種過善根,不可以出家的,所以不收。“莫道出家容易得,皆因屢世種菩提”,因此現在已經出家的人,大約八萬劫以內都種過善根,所以才能出家,不要以為馬馬虎虎就可以出家的。

現在沒種善根的人就教他種善根,好像沒念過佛的人,教他念佛;沒有持過咒的人,教他持咒。這都是種善根,也就是下種,那么下了種子,已經種過善根了,就要長出來,長出后,就要成熟。好像種田,春天種下,秋天就收谷,這是成熟。成熟了,要是不收割,就讓它在谷的桿上,那也沒有用,要把它收回來,這才叫得到解脫。這個意思也就是沒有種善根的人,就教他種善根;已經種善根的人,就教他出家做和尚,這就是做和尚,成熟了;那么做和尚又要成佛,這需要證果,證果就得到解脫了。

所以聽經不是說:我聽了兩次經,就不再聽了。你聽得越多,就可以知道越多這種學問;你要是不多聽,就不會增加你的學問,你就得不到佛學這種知識。第四是正師──真正的師父。說法的時候,要有真正的師父;有真正的師父后,就要說正教;說了正教,又要有正學。你要是沒有正,不正正經經去學習,就是有正教,對你也沒有益處。你有正教,你也想正正經經的學習,但是沒有真正明白佛法的師父,你也學習不了的。所以第四個爾時,要有正師、正教、正學。

第五種的爾時是:佛也愿意說法,眾生也愿意聽法。聽法和說法是同時,不高不下,也不高也不低,機教相應,機教相扣。佛說這個法,就有這些眾生來聽。這叫佛欲說,眾生欲聽,也不高,也不下,平平的。以上是五種的爾時。

在這一部經,“如是”是信成就;“我聞”是聞成就;“一時”是時成就;“佛”是主成就;“忉利天”是處成就;“為母說法”這一句包括眾成就。因為雖然是為佛母說法,但是天上有天眾,人間的人也跟著上去,單單是佛的弟子,就有一千二百五十位常隨眾,都跟去了。所以忉利天的天主因陀啰耶就做護法主,做齋主,由他請法。所以“為母說法”這一句雖然說是為母說法,也是為大眾來說法,因此這一句就是眾成就。上面是六種成就。

“爾時,十方無量世界”:所有十方盡虛空,遍法界這么多的世界。“不可說,不可說”:就是說不出來多少那么多,太多了,沒有法子以言語說出來。那么不可說什么呢?“一切諸佛”:所有很多很多的佛。“及大菩薩”:和一切的大菩薩。“摩訶薩”:菩薩中的大菩薩,這些大道心的眾生。“皆來集會”:你看!說《地藏經》時,十方諸佛都來集會,大菩薩也都來集會。那么人更應該皆來集會啦!所以,我們現在講《地藏經》,十方諸佛菩薩都會來。你現在睜開你的佛眼看一看,十方諸佛和大菩薩摩訶薩無量無邊,有數不過來那么多,現在也都來集會,護持這個法會。

贊嘆釋迦牟尼佛。能于五濁惡世。現不可思議大智慧神通之力。

這十方一切菩薩摩訶薩都到忉利天宮,“贊嘆釋迦牟尼佛”:贊,是稱贊;嘆是嘆賞。這就是對釋迦牟尼佛稱贊嘆賞。釋迦牟尼是梵語,釋迦是姓,牟尼是名字,這個名字──釋迦牟尼──是別名,佛是通名。所有的佛都叫佛,但是每一尊佛都有他特別的名字,這叫別名。現在這一尊佛的別名是釋迦牟尼。

釋迦牟尼是印度話,翻成中文,釋迦是能仁,牟尼是寂默,就是能仁寂默。怎么叫能仁?是說他能以仁德來普濟一切眾生。寂默就是不動的意思,寂是寂靜,默是默然;寂靜默然就是什么聲音也沒有了,無聲無臭。儒教里講“至于靜,無以復加矣!無聲、無臭。”沒有什么聲音了,也沒有什么臭,臭是味道,沒有什么味道。這個時候就是到本體上了,本體是寂然不動的,寂然不動,這就是定,能仁就是慧。為什么佛能以仁慈來普濟眾生?因為他有智慧。這個能仁也就是隨緣,寂默就是不變。佛常不變,而常隨緣;雖然常隨緣,可是常不變。那么在寂然不動的定中,他能感而遂通。

所以“一切眾生若干種心”,所有眾生的心,無論有多少,“如來悉知悉見”,為什么佛能悉知悉見?也就因為能仁寂默。他能能仁,所以就能悉見;他能寂默,所以就能悉知。因此我們眾生所作所為,不要以為沒有人知道;我們的所作所為,佛都會知道。所以我們修道,有一分的真心,就有一分的感應;有十分的真心,就有十分的感應。要是你有百千萬億分的真心,那釋迦牟尼佛在寂然不動本覺的位置上,也就能感而遂通,來幫助你,令你早成道業。這是釋迦牟尼佛的意思。

佛,是自覺、覺他、覺行圓滿。所謂“三覺圓,萬德備。”就可以成佛。也就是始覺和本覺、究竟覺,這三個覺都圓滿了,所以就成為佛。佛是半梵語,具足是佛陀耶。那么佛又是什么人呢?佛就是一個大覺悟者,我們每一個人如果依照佛法去修行,都可以達到這種的覺悟,這種的果位。所以釋迦牟尼佛早已經說過,說“一切眾生皆堪做佛”,為什么皆堪做佛呢?因為皆有佛性。所以只要你肯努力修行,就皆堪做佛。

“能于五濁惡世”:五濁是劫濁、見濁、煩惱濁、眾生濁、命濁。劫濁,就是這個時代非常不干凈。見濁,見解非常不干凈。煩惱濁,人有煩惱,這也是不干凈。眾生濁,眾生也是不干凈的。命濁,我們這個命也都是污濁不干凈的。

《楞嚴經》上說,就好像在一盆清水,放上一些沙土,那土本來的功能,也都會失去了。土本來的功能是什么呢?留礙。土有一種障礙,所以人在上面走,土會托著。如果沒有土,我們就掉到海里頭去,因為土的底下有水,水來托著泥土;而水底下又是火,有時候火山會爆發,這也都是有一種變化的作用。那么說水底下是火,這火不會被水熄滅了嗎?因為火太多了,水也熄不滅。要知道這種道理,那就要多研究佛法,才能了解。

《楞嚴經》說:“土失留礙,水亡清潔。”水也失去清潔了,所以就叫濁。那么這五濁惡世也就好像水和土混了。這個世界是不清的,你說怎么樣分別不清呢?就拿劫濁這個劫──時候,也分不清楚究竟是個什么時候。以前有一個人問我,什么叫時候?沒有時候,分不清楚,這就是劫濁。

見濁──你說我們這個見怎么能分別清楚?也分別不清楚。每一個人的見,你能分開界限嗎?說這個是我的見,那個是你的見。你以哪個作為你見的邊際?那么我見的邊際又是哪一個?沒有。沒有邊際,分別不清,混合在一起了,這是見濁。

煩惱濁──這煩惱濁,大家都煩惱,你也有煩惱,我也有煩惱,煩惱和煩惱互相攪和在一起,也是分別不清楚。有人說,我知道我的煩惱是我的煩惱,你的煩惱是你的煩惱,那為什么你就能把我的煩惱給惹出來?如果那是我的,不應該由你惹出來;你的煩惱如果是你的,也不應該由我使令你生煩惱。那么這樣看起來,煩惱也沒有邊際,也是混濁的。

眾生濁──眾生今生做人,來生就做狗也不一定,再來生做貓也不一定,再來生去做老鼠也不一定,或者再來生就變一只蟲子,各處爬也不一定,這你怎么能分別得清楚?眾生和眾生互相合作,開個大公司,也是互相分別不清楚。在這大公司里,不是你被人家賣了,就是人家被你賣了,互相有來往的關系。這不是濁嗎?這就是眾生濁。

命濁──我們的命運也是混濁的。

所以這五濁說起來,是很復雜的。可是釋迦牟尼佛能在這五濁惡世,“惡世”就是最不好的一個世界。“現不可思議大智慧神通之力”:他能顯現出來不可思議這種妙智慧──妙的大智慧,妙的神通,這種微妙不可思議的力量。這不可思議,就是你心里沒法子想得到的;沒有法子想得到的,就是微妙不可思議。什么是那微妙不可思議的呢?就是大智慧、大神通這種力量。

調伏剛強眾生。知苦樂法。各遣侍者。問訊世尊。是時如來含笑。放百千萬億大光明云。

“調伏剛強眾生”:調,調和;伏,降伏。什么叫調和呢?好像我們人吃東西,尤其是中國人,要有滋味,就調和五味,用酸甜苦辣咸這五種的味,來調和我們所吃的一味菜蔬。要是辣味放得太多了,那不喜歡吃辣的人,根本不吃這道菜;酸味要是放得太多,不歡喜吃酸的,也不吃這道菜;苦味要是多了,一般人就不歡喜吃;乃至甜味要是多了,也有人不歡喜吃。必須要把滋味調勻,每一樣都不多不少,恰到好處。人歡喜吃合乎胃口的味道,佛法也是這樣:有的歡喜這一種法門,有的歡喜那一種法門,有的歡喜信耶穌教,有的歡喜信天主教,有的歡喜信回教,有的歡喜信道教,有的歡喜信孔子。

孔、老、佛、耶、回這世界五大宗教,說起來是五個,實際上是一個。怎么說是一個?在佛所說的法,一切法皆是佛法,所有一切宗教的法門都包括在內了。無論你是天主教、耶穌教、回教、道教、是孔子(儒教),總而言之,都包括在這一切法之內,都沒有超出一切法。無論哪個宗教也不能說它沒有法,說它在這一切法之外,一切法之外根本就沒有一個法。一切法皆是佛法,皆不可得。沒有!一切法已經沒有,這個才是真正到家的話。不是說,我有一個方法來騙騙你,我有一個什么好的東西給你吃,沒有的,什么都沒有的。本來沒有,又怎么能知道本來什么也沒有呢?六祖大師說過:“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本來就沒有,你要到什么地方去找塵埃呢?都沒有,那你找什么塵埃?你要是有一個東西,那就會有塵埃的;因為沒有,塵埃也沒有地方染污它了。所以這一切法皆是佛法,明白道理的人,知道一切法都是佛法。

但是法又有是法、非法;有究竟法、有不究竟法;有善法、有惡法。修行必須要修究竟法,就好像走路一樣,你要是有飛機,想從美洲去歐洲,一定能夠到的;你要是走路,從美洲走到歐洲,你說要走多久啊?除了在陸地走路外,還要經過海路的辛苦。到海邊的時候,必須要坐船,船也走得很慢,就要花很長的時間。可是你要是坐飛機,就會很快的。這就是比方修不究竟法,你必須要修很長的時間,才能到你的家里邊(成佛);你修究竟法,就很快到你家里邊。不究竟法是什么呢?就好像所有的一切外道法。不錯!修也是有一點好處,但是慢。而究竟法就是依照佛法去修行,這是究竟法。

談到調伏剛強眾生,釋迦牟尼佛對歡喜發脾氣的人,首先不能說發脾氣不好的。他說:“哦!有脾氣不錯,煩惱即菩提。你能嗎?你有脾氣,不要緊的,煩惱即菩提,生死即涅槃。”讓他覺得:我有脾氣也不壞,我這脾氣雖大,菩提也不小。于是乎,試一試看,那么一試,越試煩惱就越少,菩提就越大。所以煩惱日日減,菩提就日日增。你減了煩惱,就是菩提,所以對于剛強眾生說這種法。

那么對于懦弱的眾生,佛怎么說呢?懦弱眾生就是膽小,沒有主意的眾生。一天到晚總是害怕,甚至于貓叫一聲,就嚇得一哆嗦;狗叫一聲,也把他嚇得真魂出竅,有一點什么動靜,他都怕。所以佛就說:“你不要怕,你研究佛法,佛就幫助你,保護你啦!”用這種哄小孩子的話,來哄膽小的眾生。膽小眾生一聽,有一點安慰,心里覺得這個人說話是可以相信的,于是乎,就信了佛法。信了佛法,學了佛法之后,膽量就一天比一天大了。

好像我在香港有一個皈依弟子,他在沒有皈依以前,晚上都怕鬼怕黑,一到晚間,他連門都不敢出來,恐懼得不得了。就是有人在家,他也怕,覺得前后左右周圍都有鬼,雖然他并沒有看見鬼,但是他就怕鬼。以后他就皈依了,皈依之后,我也沒有給他念一個咒,也沒有給他用一個什么法?但是皈依之后,他自己就不怕了,不怕鬼,也不怕黑了。晚間一個人在家里也不怕,到外邊去也不怕了。這就是對于沒有膽量的眾生,這樣來幫助,使他有膽量。那么好哭的眾生就叫他不要哭,要生一種歡喜心。總而言之,眾生有所偏,他的性情有所偏激,偏到一邊去,我們就用一個方法,使他得到中道,這就是調伏的道理。

調伏剛強眾生,“令他知苦樂法”:知道什么是苦,什么是樂,這剛強眾生,因為剛強,根本苦他也不管,樂他也不管,什么叫苦?樂?他才不在乎呢!因為他剛強,苦也不怕,樂也不怕,這樣無愁無憂,無苦無樂。釋迦牟尼佛令剛強眾生知道什么是真苦,什么是真樂。究竟什么是真苦呢?墮落就是真苦。例如:你墮落到地獄、餓鬼、畜生,這就是真苦。什么叫真樂呢?你開悟證果,如證得阿羅漢果,行菩薩道,這是真樂。苦本來也很多,樂也很多,我們現在知道大概的意思就可以了。知苦樂法,是知道苦和樂的滋味了。

“各遣侍者”:這十方國土諸大菩薩摩訶薩,他不是單單自己來的。每一個菩薩,帶著很多侍者,或者帶一個、兩個,或者三個、四個,有的又歡喜帶多的,帶幾百、幾千、幾萬個都有的。就各遣侍者,每一個人打發、派他跟前的侍者,“問訊世尊”:問訊,就是到佛的面前向佛問安。問安怎么樣說呢?就說:“請問世尊少病,少惱,安樂行否?眾生易度否?”世尊,您沒有病吧!沒有煩惱吧!您很快樂吧!眾生容易度吧?這么樣來問世尊。“是時”:這個時候,“如來含笑”:釋迦牟尼佛面上就含著微笑,不是大笑,就是微微的笑。“放百千萬億大光明云”:放出來百千萬億這么多種的大光明云──最大的光明云、彩云。

所謂大圓滿光明云。大慈悲光明云。大智慧光明云。大般若光明云。大三昧光明云。大吉祥光明云。大福德光明云。大功德光明云。大歸依光明云。大贊嘆光明云。放如是等不可說光明云已。

“所謂”:就是所說的。所說的什么呢?就是釋迦牟尼佛所放出百千萬億大光明云。因為百千萬億是很多種──現在只舉出來十種,這十種表示十乘觀法,也就是表示十法界。所謂“大圓滿光明云”:釋迦牟尼佛放出大圓滿光明云,這一種光明云,表示佛道遍照一切法界,這叫圓滿。圓滿是無在,無所不在,沒有一個微塵那么多的地方是它所照不到的,那么盡虛空遍法界全被這種大光明云覆蓋著,所以這就是佛道,佛道是圓滿的。

“大慈悲光明云”:慈能與樂,悲能拔苦,這就是菩薩道。菩薩所行的道,就是與眾生一切樂,拔眾生一切苦。眾生歡喜什么樂,他就給他什么樂,歡喜甜的,給他吃甜的;歡喜酸的,給他吃酸的。

普賢菩薩在廟里邊做行堂時,什么叫行堂呢?就是給出家人添飯,出家人吃飯,桌子前面專門有一個人為出家人添飯,吃完了再添。普賢菩薩做這種工作的時候,他在身上帶滿了所有調味的東西,一個瓶、一個瓶的帶了一身。你歡喜吃甜的,他給你放點糖;你歡喜吃酸的,他拿醋瓶子倒點醋;喜歡吃辣的,給一點辣椒,所以帶這么一身瓶子。他帶的這么多的調味料,譬如這個眾生要吃酸的,他就倒酸的,他一倒,啊!這個人說:“嘿!我不要這么多!你怎么給我這么多呢?”那個說愿意吃辣的,他恐怕倒多了他不愿意吃,所以倒得很少,結果對方就叫:“嘿!再來一點嘛!這么少!”這叫“普賢菩薩難滿眾生愿”,他給多了,又嫌多;給少了,又嫌少,你看這是很不容易的,做菩薩也不容易。

中國孔夫子,有一句話說得和這個道理是一樣的,說什么呢?他說:“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女人和小人為難養也,就是不容易對待。怎么樣不容易對待呢?“近之則不遜”,你和他太近了,他就不講理,就不守規矩了。“遠之則怨”,你要是和他遠了,那他又怨你,就這么樣不好應付。而孔子大約吃過這個虧,他在這個里邊是個老行家,所以說出來的話都很合人心的。菩薩也是這樣子的,你對人太好了,是不合乎中道;太不好,又不合乎中道,所以普賢菩薩難滿眾生愿。啊!這菩薩道是不容易行──我這樣為你著想,你還這樣不知足。現在這慈悲光明云就表示菩薩道。

“大智慧光明云”:這個智慧是表示緣覺道。緣覺是修十二因緣而成道的,他需要有大智慧。什么叫大智慧呢?他觀察十二因緣,又知道一切萬物自生自滅,這種生滅的道理,他豁然明了由本有的佛性生出來一種真正的智慧,所以這大智慧光明云就表示緣覺道。十二因緣是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這是順生門(流轉門)。又有還滅門,還滅門就是無明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識滅則名色滅,名色滅則六入滅,六入滅則觸滅,觸滅則受滅,受滅則愛滅,愛滅則取滅,取滅則有滅,有滅則生滅,生滅則老死滅。如果你把無明破了,這一切就都沒有了,所以緣覺觀察到這個地方,就先破無明,一切都是從無明來的,他把無明一破,就生出真正智慧。

“大般若光明云”:般若就是智慧,智慧有(一)文字般若,(二)實相般若,(三)觀照般若。這是表示聲聞,聲聞因文字般若,而生出來觀照般若;由觀照般若又達到實相般若,既達到實相般若,所以證阿羅漢果,這就是聲聞乘。

“大三昧光明云”:三昧是梵語,中文是定。這是天人修上品的十善,而有這種定力,得到四禪八定。四禪有四禪天、三禪天、二禪天和初禪天。初禪叫離生喜樂地,二禪叫定生喜樂地,三禪叫離喜妙樂地(離喜──離開歡喜妙樂地),四禪叫舍念清凈地。又有四空處,是空無邊處天,識無邊處天,無所有處天,非想非非想處天。合起來稱為四禪八定。這一類人有定力,又修上品的十善,十善有上品、中品、下品。他又受三皈五戒,所以這一類的人能生到天上去。

“大吉祥光明云”:這吉祥就是表示人道。人道一切都想要吉祥,在中國這兩個字常常用在一起。吉,是吉利,例如過年或有好事,就說大吉大利。祥,是祥瑞。總而言之,就是好,所以表示人道。人道──修中品的十善,受持三皈五戒,可以生在人道。

“大福德光明云”:這福德是表示修羅道。修羅有的時候在天上,有的時候在人間,有的時候在畜生道或餓鬼道。總而言之,他也有大福德,所以這種光明云就照著修羅道。

“大功德光明云”:表示畜生道。佛放這種功德光明云,令一切畜生的罪業都消滅了,將來也可以離苦得樂。

“大歸依光明云”:這是表示餓鬼道。佛放這種光明云令一切餓鬼都改惡向善,改過自新,發一種皈依三寶的心,鬼也可以皈依三寶的。

“大贊嘆光明云”:這表示地獄道。佛用一種贊嘆心放這種光明云,地獄道眾生見到這種光明云也都離苦得樂,改過向善,發菩提心。這十種光明云,就表示十道眾生的機宜,釋迦牟尼佛放這么多種的光明云,令十法界的眾生發心早成佛道。“放如是等不可說光明云已”:放了這種妙不可言的光明云完了之后,又怎么樣呢?

又出種種微妙之音。所謂檀波羅蜜音。尸波羅蜜音。羼提波羅蜜音。毗離耶波羅蜜音。禪波羅蜜音。般若波羅蜜音。慈悲音。喜舍音。解脫音。無漏音。

“又出種種微妙之音”:又發出種種微妙的音聲。種種,不是就一種,而是有很多很多種。微,是很輕微的,這聲音不是太大,彼此和諧叫微。妙,是清晰。佛的聲音是很清晰,很微妙的。佛用一種音聲說法,可是無論那一類的眾生聽見佛說法的聲音,都會明白。甚至于不同國家的人聽見,也都會明白。佛用一種音聲說出來,在日本人聽,就是日本語;在英國人聽,就是英語;在法國人聽,就是法語;在西班牙人聽,就是西班牙語。雖然各國的人語言不同,但是在佛的一種音聲里頭,都能顯現出,不用翻譯成很多種語言,佛的境界是不可思議。所以說“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

什么叫“音”呢?音者飲也,為什么叫飲呢?言其聲音說出來,你聽明白了,就好像喝到肚子去,你飲下去了。又音者,隱也。有大的,有小的,若隱若現,所以就說是隱。佛有不可思議的境界,他的音聲發出來,眾生聽了就不同,不一樣的,你聽的是這種聲音,他聽的是那種聲音。本來是一種音聲,但是眾生的種類不同,所聽的就有不同。

佛的音聲可以到多遠?目犍連尊者是神通第一,他曾經試著知道,他用神通向東方恒河沙數世界找佛的音聲到底有多遠?走過恒河沙數這么多的世界,聽到佛的聲音還像在他座前那么大的聲音,所以佛這種的聲音是不可思議的。現在佛出種種的音聲,種種,是很多很多種,不是一種,那么總共有多少種呢?“所謂檀波羅蜜音”:檀,是檀那。檀那是梵語,翻成中文是布施。布施──以前講過很多次,有所謂財施、法施、無畏施。雖然大家都明白,可是現在把布施的意思再往深的解釋。布施──雖然布施而不著到布施之相,這才是真正的布施。著相的布施,是生天的果報;不著相的布施,是屬于無漏的果報。不著相,就是心里不要記住它,比如說我布施給某個人錢,心里就在想:“啊!這回我做了布施,將來我會得到好的果報。”總這么想,就變成沒有果報;就是有果報,也只是生到天上去,而不能得到無漏的果報。

怎么樣才叫不著相布施呢?要三輪體空,就是沒有一個能施,也沒有一個所施,中間也沒有一個受者。什么叫能施呢?什么又叫所施呢?能施──就是有我,忘不了我,例如:我現在有一筆錢布施出來造廟,或者造佛像,或者印經典,這就生出一種執著心。什么執著心呢?生起我是一個能布施的人,我拿出五萬塊錢來做布施,這是能施。所施──我拿出五萬塊錢來施給旁人,或者造廟,或者是造佛像,或者印經,我做了這種功德,我有所施。我是個能施的,我又有所施,那么在能施、所施中間,又有一個受者。受者,有能受、所受。什么叫能受呢?有一個人布施出五萬塊錢,布施給我了,我是個能受;我所受的,是對方來布施給我的,那么對方就是所受。沒有能施,也沒有所施,既然沒有能施所施,也就沒有能受所受,這叫三輪體空。雖然做布施,而不執著布施相,這才叫“三輪體空”的布施。

波羅蜜是梵語,翻譯成中文是到彼岸,又叫彼岸到。“到彼岸”是中文的文法,“彼岸到”這是印度梵語的文法,像是英文的文法。中文說“到彼岸”──到了彼岸;英文就說“彼岸到”,梵語也說“彼岸到”,中文的文法稍微有點不同。這個到彼岸和彼岸到,到什么彼岸?到彼岸就是我們所做的一切事情成功了,達到我們的希望,達到我們的目的,這叫到彼岸。比如我們現在要了生死,生死是此岸,涅槃是彼岸,那么由生死的此岸經過煩惱的中流,而達到涅槃的彼岸,就叫到彼岸。我們從這個世界想要到佛的常寂光世界去,從現在開始走,將來走到了,這就叫到彼岸;我們從凡夫的此岸而到圣人的彼岸,證圣果,這也叫到彼岸;我們以前沒明白佛法,現在明白佛法,這也叫到彼岸。不過,到彼岸──有究竟的彼岸,有不究竟的彼岸。

什么是究竟的彼岸?什么是不究竟的彼岸?我們在凡夫上證了初果,就到初果的彼岸,沒有到二果的彼岸;我們證了二果,這是二果的彼岸,沒有到三果的彼岸;我們證了三果,這是三果的彼岸;我們證了四果,這是四果的彼岸,而還沒有到菩薩的彼岸;我們證得菩薩的知見和智慧,這是菩薩的彼岸,而不是佛的彼岸;我們證到佛果的彼岸,這才是究竟的彼岸,是最后的彼岸。所以這個到彼岸,講起來是很深,無窮無盡的。我現在只是講了少少這個道理,你們明白彼岸的意思以后,推而廣之,擴而充之,達到究竟的彼岸去了。這也就是雖然我給你們講很少的道理,你們能照這個道理去推廣擴充,把它擴大起來。我講一個道理,你們能明白十個道理、百個道理,這就叫推而廣之,擴而充之。

又如我們現在開始講經,這兩個鐘頭講完,就到彼岸了,這是波羅蜜,這一座的講經到彼岸了。還有從前面“如是我聞”這一開始講,這是此岸;講到后邊“皆大歡喜,信受而去”,講完了,這是到彼岸了。總而言之,做什么事情,達到目的地,這就是到彼岸。你要是把這個到彼岸明白了,那就到彼岸去了。我們最大的目的,就是成佛,得到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得到無上正等正覺,這就是我們的彼岸。

“尸波羅蜜音”:這是半梵語,具足叫尸羅。翻成中文就是清涼──清是清凈,涼是很涼爽的。這又干凈又涼爽,意思就是沒有熱惱,沒有煩惱,就得到清涼了,這是一個翻譯法。

又有一個翻譯法,是什么呢?是防止。國有國防,防備、預備一些軍隊,其他國家若不守規矩,來搶奪我的國家,我就和他打,這叫“防”、國防。家有家防,人有人防。現在這是人防,人自己防備自己。什么叫防止呢?防備而停止。防備什么呢?防備作一切的惡事,所以要停止一切的惡事,不作惡,就是諸惡不作,眾善奉行。古來有一個大居士,乞請上座和尚開示什么是佛法,這位和尚答覆他:“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居士就說:“老和尚,我向您請問的是佛法呀!您所說的諸惡莫作,眾善奉行,這三歲的小孩子都懂,您怎么可以對我講這個是佛法呢?”老和尚說:“三歲小兒雖懂得,八十老翁行不得。”三歲的小孩子雖然懂,但是八十歲的老翁做不到。

諸惡就是一切的惡,也就是惡中的單單一種惡。這個“諸”字,我把它當“一”字講,本來“諸”是“多”,我說“多”就是“一”,就是一種的惡事。為什么你要作一種惡事?作一種的惡事,你就會作第二種惡事;作第二種惡事,就作第三種惡事;作第三種惡事,就作第四種;乃至百千萬種惡事,這都是從一字堆積起來的,都是從一字湊成的。好像山,你看山那么大,它是從一粒微塵、眾多微塵,集聚到一起而變成一座山。所以你要說多,多究竟是多少?沒有數量的,莫如就講它是一,還比較容易明白。因此連一件惡事也不要去作,這叫諸惡不作。你要是說諸惡莫作,他想:諸惡莫作,是很多的惡不要作;那么,這一件事也許不包括在諸惡里面,所以可以作了。我現在這個講法是一件惡事也不可以作的,何況多呢?多了更不可以作。所以這是最要緊的,最妙的,一件惡事也不可以作。

眾善奉行,眾是眾多,和諸字意思一樣。眾善奉行就是每一件善事都要作,不論大善小善都要作,乃至像汗毛那么小,只要是好事,就要去作。要是不作,不作就少這么一點,就談不到眾。眾就是全體大用,整個的,沒有一點缺陷,一點也不少,才叫眾。不是說我單作這個善事,不作那個善事;或者我單作那個善事,不作這個善事,不是的,是全體大用。“諸惡莫作,眾善奉行”,這是作善──多也作,少也作;大也作,小也作。但不可作惡,你要是作惡,無論大小惡都作,那個又顛倒了。所以這位老和尚說:三歲小兒雖懂得,八十老翁行不得。因為你作不到圓滿。

“尸羅”又有一個意思,就是戒,戒是戒律。戒律,就是佛入涅槃時,阿難以四事問佛其中的一問。這一問是:佛在世的時候,以佛為師;佛入涅槃后,以誰為師?佛答覆阿難所問,說出家弟子以戒為師──以戒律作為師父。戒律所說的,就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也就是止惡防非。所以釋迦牟尼佛就說尸羅波羅蜜。

那么談到戒是最要緊,最第一的。前面布施也是修行第一個重要的問題,而持戒又是第一,也是第一重要的問題。所以有人說,怎么這么多第一呢?在佛法里頭沒有第二,都是第一,不論哪一個法都是第一。有一個人問我說,佛法有八萬四千種法門,哪一種法門是第一的,最高最妙的?你猜我怎么答?我說佛法有八萬四千種法門,就有八萬四千個第一,哪一個也不是第二。為什么這么講呢?八萬四千個法門是對治眾生八萬四千種的毛病,每一個眾生皆有他自己的毛病,那么,對治他的毛病,把他的毛病治好了,這就是第一。

譬如一切的藥品──有治頭痛的,有治喉痛的,有治眼睛痛的,又有治耳朵痛、牙痛、鼻痛的,還有治身上各部份毛病的。你說哪個藥品是第一?要是說治頭痛的藥品是第一,治眼睛痛的藥品是第二,這是錯誤的。你有頭痛的病,吃治頭痛的藥,這藥就是第一;你有眼睛痛的病,吃治眼睛痛的藥,這藥也是第一。好像我們人有貪瞋癡,你明白佛法,把你的貪心治好了,這治貪心的佛法就是第一;你明白佛法,把瞋心治好了,這治瞋心的法門就是第一;你明白佛法,將你的癡心消除,這治癡心的法門就是第一。眾生有八萬四千種的習氣毛病,佛就說八萬四千法門,來對治八萬四千種的毛病。所以能把你的病治好的,這就是第一;沒有治好你的病,就談不到第一。因此八萬四千法門,就有八萬四千個第一。《金剛經》上說:“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既然沒有高下,所以我說八萬四千種法門,八萬四千個都是第一,你說這是不是佛法?

我講經和其他人講經不同,其他人講經講這“諸惡不作”的“諸”字,一定當多字講的,不會當一字講。我呢!就是用英文的文法,倒回來從頭上來找。因為我不識數,數目太多了,我不知道哪一個是哪一個。莫如趕不上,我就向后轉,迎頭趕上。例如:這個人很會跑,他轉!我也轉!轉!你由后跟著這轉的人跑,啊!他跑得快,趕也趕不上,我反轉頭,嗯!在這兒和他對上了,遇到了。你看!我講經也是這個辦法,數目多了,我數不過來究竟是多少?因此我就說一個。這回不單我明白,小小的孩子都明白,所以我是這樣的講法。

這個尸羅波羅蜜,尸羅就是持戒,講起持戒的人太多了,不過我講一個持戒的人,他是誰呢?就是道宣律師。道宣律師在中國是持戒第一,研究戒律最高的一位法師。他因為持戒律的關系,感動了天人給他送飯,人間的飯他不吃的,吃天上的飯,因為天人來供養他。在中國歷代祖師以來,就是道宣律師受天人供養,這是人人都知道的。戒律就專講戒相、戒法、威儀這些道理。三千威儀,八萬細行──這三千威儀從什么地方來呢?從行、住、坐、臥四大威儀來的。行也有威儀,坐也有威儀,站也有威儀,臥也有威儀。要行如風,立如松,坐如鐘,臥如弓。

行如風:行路好像起風一樣。這個風,并不是颶風的風,也不是狂風的風。如果走路像跑似的,雖然不是颶風,但變成狂風了。不要那樣,要清風徐來,水波不興。那清風很慢地,水上沒有波浪,有風是有風,但是水沒有波浪 ,要像這種風。

立如松:立要像一棵松樹似的那么直。不要縮頭縮脖子,一點也沒有精神的樣子,就好像睡不醒似的,要挺起胸膛來。也不要彎腰駝背、低著頭走路,低著頭你總看地下,看地獄。說不要低著頭,那就仰著頭,太仰也不對,要自然直起來,這是四大威儀之中的立。還有,走路也不要東張西望,不要看看前邊,看看后邊。你東張西望地,警察一看,噢!這個人一定是想要偷東西,看看有沒有人,他一定想要撬誰的門,就注意你了,所以不要東張西望,左右旁觀。

坐如鐘:坐要坐得像一口鐘似的。

臥如弓:臥著時像一張弓似的,這叫托腮搭髂,稱為吉祥臥。托腮,手托于右臉側;搭髂,手搭于左上股;腿彎曲一點就好像一張弓似的。

在行、住、坐、臥四大威儀中,每一威儀有兩百五十條──行有兩百五十條,坐有兩百五十條,臥有兩百五十條,立有兩百五十條。這詳細的,每一種有兩百五十種這么多,你看,不是那么簡單的。那么這兩百五、兩百五,四個兩百五合起來是一千。這一千又有三個──過去一千、現在一千、未來一千,這就是三千威儀。

因為道宣律師持戒精嚴,三千威儀八萬細行具足,所以感動天人送飯。他修行時,不妄言,不妄笑。他不隨便講話的,你和他講話,要講合乎戒律的話,他才答你;不合戒律的話,他不講。笑──他也是不茍言笑的,但是他也不哭,也不發脾氣,也不揚嘴,總是本來天然的樣子。喜怒哀樂,他沒有的,沒有喜怒哀樂,那是個什么人?是個木頭人。木頭人沒有喜怒哀樂,也不會歡喜,也不會發脾氣,也不會哭,也不會樂。可是這喜怒哀樂,在沒有發以前,就是個中道。持戒的人,一舉一動都是要守持中道。道宣律師因為守中道,所以感動天人給他送供,天人來供養他,也是日中一食,天上的天人陸玄暢,每天中午給他送供,送天上人吃的飲食。

道宣律師在終南山修行,終南山和喜馬拉雅山是連著脈的──山脈通著,接接連連地不斷。聽說在中國的終南山里邊有很多老修行,在那兒修行悟道。也有很多狼虎,但是它們不妨礙出家修道的人,而且還都做護法。道宣律師在那兒修行,住茅蓬,天人給他送供養。這個時候窺基法師就打妄想,打什么妄想呢?他說,“噢!人間所有的飲食,什么好吃的東西,葷的、素的,我都吃過了,唯獨就沒有吃過天上的飲食,道宣律師是天人給他送供,我到他那兒趕齋去。”趕齋就是到他那兒吃飯。于是,他就到終南山去見道宣律師。

窺基法師當時也是國師,是玄奘法師的徒弟,講唯識的,非常聰明。當時,有八、九百個和尚在一起翻譯經典,他也是其中的一個主要角色。他早些到那兒等著吃中飯,因為道宣律師只吃中飯。可是,等著、等著,中午,午后,等到晚間,也沒有人送飯來,道宣律師也沒有飯吃,窺基法師也沒有飯吃。這窺基法師專好吃東西,一天不吃飯就受不了了,啊!這煩惱不小:“你說你這兒有天人送飯供養你,怎么我來沒有呢?你是不是講大話啊?你是不是在打妄語騙人啦?”道宣律師說:“嗯,隨便你講嘍!你說我騙人,我自己知道是騙人,或是不騙人。”窺基法師說他騙人,他也不辯論。窺基法師等到天黑,也不能走了,就在茅蓬住下。

住下了呢!這又是這樣──一個肥和尚,一個瘦和尚。肥和尚就是窺基法師,瘦和尚就是道宣律師。道宣律師雖然吃天人的供養,但是不肥;窺基法師雖然沒有吃天人送的供養,卻吃得很肥很胖的,因為他歡喜吃東西,一天到晚叫廚子想辦法做好味道的齋飯來吃,這個肥和尚就在這里住下了。窺基法師不打坐,也不參禪,倒頭便睡,一睡就打呼、鼻息如雷,呼、呼、呼……,道宣律師打坐,他不打呼。窺基法師躺在那兒睡著就打呼,吵得道宣律師不得入定,既然不能入定,就在身上摸虱子(終南山是冷的地方,修道人很少洗澡,身上有虱子)。因為他不能入定,所以虱子就咬他,他就用手把虱子從身上拿出來。因為他持戒,不敢殺生,也不可以殺生,就慢慢地把虱子放在地下。這時候根本沒有點燈,也沒有什么事,而窺基法師也已經睡著了,根本也不知道,于是他就繼續打坐下去……。

到了第二天早上起來,道宣律師就對窺基法師說:“唉!你怎么一點也不修行,也不打坐,也不用功,晚上躺下就睡覺,打呼打得這么大聲,還打閑岔,令我不能坐禪,也不能入定。”窺基法師說:“啊!你說我沒有修行?我看你才沒有修行。你說天人給你送供!?我到這兒來,天人也沒有來過,我也沒看見。昨天晚間在你這邊住,你用功不好好用功,卻捉虱子。你捉下兩只虱子,你要是把它捏死也罷了,可是你把它放在地下,你這一放到地下,就把一只摔死了,而另一只虱子,卻摔斷了兩條腿。摔死的這只虱子,就到閻羅王那兒去控告你,所以閻羅王準備派鬼來捉你去審問。我為你說了很多好話,說你是個修道人,希望閻羅王能原諒你,叫那兩只虱子托生去吧!這才沒有找你的麻煩,你反而說我打你的閑岔,不叫你修行?我看你才真是沒有修行。”

道宣律師想:這兩只虱子扔到地上,他怎么知道?昨晚沒有燈,也沒有什么,他怎么知道這件事呢?于是乎也不敢強辯了。因為他持戒律,不能和人亂講話,人家說他怎么了,他就忍著,也不辯論。之后,窺基法師說:“我走了,你在這兒裝模作樣修行,我今天不等吃午飯了。”

到了中午,天人陸玄暢又來給道宣律師送供了,道宣律師不太高興地說:“你昨天怎么不送飯來呢?”這陸玄暢即刻跪下說:“律師!昨天不是不送供,我送供時,卻進不來你這茅蓬,距離這茅蓬四十哩地以內,都是金光燦爛,我睜不開眼睛,沒有辦法看見眼前的路,所以就問土地菩薩,為什么前面金光閃閃這么厲害,令我走不上去?土地菩薩說:‘在茅蓬里有一個人,是尊肉身菩薩,活菩薩。’昨天我走了幾轉,進都進不來,所以沒法子給你送供,請你原諒。”道宣律師想一想,難怪窺基法師做國師,皇帝都相信他,原來是尊肉身菩薩,從此之后他不敢輕視窺基法師了,所以菩薩的境界不是我們可以測度的。

“羼提波羅蜜音”:佛法里的六度萬行,前面已經講了兩度了,還有四度,第三就是羼提,這也是梵語,中文譯作忍辱,忍辱有生忍、法忍、無生法忍。無生法忍非常的奧妙,有一種法喜充滿。若你證得這無生法忍,那你才是真正嗜到法的滋味,真正明白佛法的奧妙,不可思議。你能忍辱,就能得到波羅蜜;不忍辱,就得不到波羅蜜。

“毗離耶波羅蜜音”:毗離耶也是梵語,譯為精進。有的人誤解這精進是向外道上去精進,其實真正明白精進的,是向佛法上精進。若向外道精進,就只是修無益的苦行。在印度有很多種外道,有一種外道,不吃飯而吃草,學牛的行為,持“牛戒”。有的外道學狗的行為,持“狗戒”:狗所不做的事情,他也不做;狗所不吃的東西,他也不吃,狗吃的東西他才吃,這叫做“牛狗戒”。又有另一種外道在灰堆里睡覺:本來人的身體就是不干凈的,他呢?還要在人身上增加很多灰塵,在灰塵里修行。又有一種外道,他說修行要吃得苦,吃得什么苦呢?要睡在釘床上,這表示他能忍痛,能行苦行……,以上種種叫做外道的無益苦行。像這種他自己認為是很精進的,其實是一種邪知邪見的精進,不是正知正見,所以這種精進是沒有用的。

要在善法上精進,不要在惡法上精進,你要是在惡法上精進,那就是背道而馳,違背道而走路。對善法上精進,例如:拜佛、念經、禮懺、念佛,這都是“身精進”。然后再“心精進”,什么叫心精進呢?心念茲在茲,時時刻刻都要修行,勤修善法,念念不忘,勤修精進波羅蜜,忘了自己的疲倦。你真正修佛法,就不覺得疲倦,也不覺得餓,也不會受一切不如法的煩擾,為什么呢?因為你能精進,所以就沒有這些壞的感覺;若不精進,那就會發生毛病。又覺得疲倦,又覺得精神不好,就乾脆睡覺去了,這就是不精進。這精進主要看你自己怎么去做。一切時一切處,要勤修善道,這才是精進波羅蜜。

去年暑假,我講《楞嚴經》時,曾經講過四句偈頌。這四句偈頌每一個出家人都應該記得,佛住世的時候,出家人每天都要念這四句偈頌,時刻不能忘失,所以我在暑假的時候特別講過,我甚至認為想要出家的人應該把它記得,更何況是已經出家的人,更不可把它忘了。這四句偈是

守口攝意身莫犯,
莫惱一切諸有情,
無益苦行當遠離,
如是行者可度世。

守口攝意身莫犯:口不能隨便講話,也不能隨便說是說非。不能說這個好,那個不好;這個好吃,那個不好吃,什么都不可以說的,這個口要把它管住。攝意,就是把意念總收攝起來,不要叫它東跑西跑。身莫犯,身體不要犯戒,一定要時時刻刻提醒自己是個出家人,不要犯規矩,這叫守口攝意身莫犯。

莫惱一切諸有情:不要惱亂一切有情,令一切的有情生煩惱,這“有情”不但是人,甚至就是一只畜生,你要是令它發脾氣,這都是不對的,出家人應該莫惱一切諸有情。

無益苦行當遠離:沒有益處的苦行應當離開遠一點,可是十二頭陀行是應該去做的;而沒有益處,不合乎佛法的,就不應該去做。甚至于有外道法自言,可即身成佛,這都不要去學,應該要依照佛法去修行。也不要去修“牛狗戒”,這牛狗戒是怎么回事呢?因為外道行苦行,行得也很苦的,他就開天眼了,開天眼后,看見一只狗死后升到天上去了,他說這狗升天,那我依照狗去學,也可以升天的,所以他就持“狗戒”。另一外道他得天眼通,看見一只牛死后升天,所以他就學牛的樣子持“牛戒”。這些外道徒因為沒有智慧,所以雖然修種種的苦行,也沒有益處的,而印度有些外道是這樣的,所以說“無益苦行當遠離”。

如是行者可度世:像這樣行道的人,才可以度世,教化眾生。

“精進”:本來沒有精進,說是有精進,這不過是對我們一般凡夫來說這個法,根本在精進本身上是不會有個精進的。所以“六度”都是精進,也都不是精進。布施、持戒、忍辱,是屬于身的精進;禪定、般若,是屬于心的精進。這樣講起來,這個精進根本就沒有了,精進就變成其他的,如般若波羅蜜等。你多做布施,這是布施精進;你多持戒,這是持戒精進;你多忍辱,這是忍辱精進;精進再精進,這是精進本身在精進;你禪定精進,坐禪不休息,這是坐禪的精進;你修般若,修習般若智慧,這是智慧的精進;學習般若法門,則是般若的精進。所以這精進本身就沒有精進,他變成勞而無功,所以你不要執著你有精進,那就是你真精進。要是執著我這里也精進,那里也精進,說我這個精進可是無量無邊的,六度波羅蜜我都精進了,那就等于沒有精進了,因為你有一個精進在心里障住你這種境界,就不是真精進。

佛法要是真明白了,根本就沒有,你沒有明白的時候,是有這個東西;明白了,就沒有了。那你說我現在就沒有了,我也不精進了。那你不精進,也是沒有了,但這是不同的。要是你真正明白佛法,真正精進也沒有了,為什么呢?因為你不執著了。你要是不明白佛法,一味執著你的精進,那不算精進。因你實在不明白佛法,根本就不懂什么是精進,所以更談不上精進。所以佛法你沒有懂得,你不明白;你要是懂了,你還要放下它;你不放下,那還是不懂佛法。這就是叫人離一切執著相,什么事情都不要執著;你有所執著,就是不明白佛法,這是精進。

“禪波羅蜜音”:禪也是梵語,叫做禪那。翻譯中文叫做思惟修,又叫“靜慮”。禪有四禪、八定,又有九次第定。另外,又分世間禪和出世間禪,還有出世上上禪。“世間禪”是我們凡夫所修的,這其中有四無量心,有四無色定,這種境界不必詳細講,你要是用功修行坐禪去,自然就會明白這種境界。什么叫出世禪?出世禪有四禪八定,又有八勝處、八背舍,這些名相講出來,你也糊涂了。好像說食數寶似的,雖說這個東西好吃,要是你沒有放到口里頭,始終不知道它的滋味,所以現在你就知道有世間禪、出世間禪、出世間上上禪、如來禪、祖師禪等,種種的分別。你只要肯用功去修行,將來都會得到其中的滋味。

“般若波羅蜜音”:般若是梵語,中文翻作智慧。智慧又分為世間智和出世間智。世間智是世智辯聰,什么是世智辯聰呢?好像現在科學進步,哲學進步,還有一切的學問,這都是世間的學問。他能辯論,沒有道理的能講出道理來,這叫世間的智慧。出世間智──出世間的智慧,是勤求佛道,念茲在茲的,不斷地研究佛法。甚至于睡覺也思惟佛法;作夢也思惟佛法;任何病痛的時候也思惟佛法,這才是真正地修出世的智慧。

那么出世的智慧和世間的智慧究竟是一個或是兩個呢?本來是一個的,但看你怎樣用它。用到世間上去,就是世間智慧;若用到出世佛法上,就是出世的智慧。智慧并沒有兩個而分開講,本來你研究世界的問題,知道世界一切都是苦、空、無常、無我。那么現在就用這種的智慧來研究出世的學問,這也就是出世的智慧,世間智和出世間智并沒有兩個。一般的人多數有世間的智慧,而沒有出世間的智慧;有的有出世的智慧,但沒有世間的智慧,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有的人很聰明,卻盡做糊涂事,不必要的事情盡量去做,重要的事──生死問題,他卻不管,不去研究它。而有的人研究出世的問題,卻不懂世間的法。所以必須要“既入世而出世,既出世而入世”,入世出世要通達無礙,你若明白了,在這入世也就是出世;你若是不明白呢,你就是出世也是入世。

古人有幾句話說得很有用:

聰明乃是陰騭致,陰騭引入聰明路;
不信陰騭使聰明,聰明反被聰明誤。

“聰明”──我們人為什么會有聰明呢?因為我們前生做了很多有德行的事。陰騭是什么呢?陰騭就是你做了有德行的事,沒有叫人知道,做了好事,也不張揚,說我做了什么樣好事。例如:某一個人死了,沒有棺材,我給他買了個棺材把他埋起來,雖做了這么一件好事,但是沒有向人宣傳,讓人知道。總之,對人有利益的事情,他去幫助,做了好事,不向人去宣傳,沒有人知道,這就是陰騭。所以前生做了很多陰騭的事,今生就聰明;還有你前生看的佛經多,念的經多,如念《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幾萬遍,今生也會聰明;讀書讀得多,今生也會聰明,所以說聰明乃是陰騭致。這個聰明,是宿世有修行有德行,所以今生才聰明的。

陰騭引入聰明路:因為有德行,所以你才聰明的,是用這德行把你引導到聰明的道路上。

不信陰騭使聰明:你今生忘了,不走做好事的道路,不信陰騭,不做好事了,專門利用你的聰明去做壞事,這就叫做“聰明反被聰明誤”。這個聰明正是害了自己,為什么呢?你若是不聰明,也就不會去做壞事。因為聰明,你所知道的,旁人不知道,你把人家給害了,別人還不知道你是個壞人,所以這叫聰明反被聰明誤。好像曹操是個最聰明的人,簡直聰明得比鬼神還聰明,可是他有些事情做得不當,也有一些事情做得不錯,雖然聰明反被聰明誤,但是他也有他的成就。喜歡聰明的人,聽過這首偈語后,應該努力做好事,做有益人群的事,不要害人。

我再來補充一段持戒波羅蜜,以前佛住世的時候,有兩個比丘要去見釋迦牟尼佛,經過很長的路程,中途沒有水,兩個比丘渴得不得了,幾乎就要渴死了。一個比丘見著了一個人的頭骨,里面有一些水,這個比丘說:“我們現在渴得這么厲害,可以喝這腦袋骨里的水。”另一個比丘說:“不可以呀!這里面有蟲子,有蟲子的水是不應該喝的。”這比丘說:“我們現在渴得這個樣子,喝下這些水,就不會渴死,可以去見釋迦牟尼佛呀!如果我們渴死,也沒有法子去見佛了。”另一個比丘說:“我寧愿持戒死了,雖見不著佛,我也要依佛的教誨,我就是死了也沒有關系。”這比丘就把像水瓢狀的腦袋骨里的水喝下。而沒有喝水的比丘果然就渴死了。

喝水的比丘就往前走去見佛了,他請問佛說:“我們兩人走到半路上,渴得不得了,見到一個人的頭骨里有水,我就把這水喝了,免得渴死,好來見佛。我的另一個同參,他寧可渴死也不喝這水,他說這水里面有蟲子,喝了就犯戒。結果我把這水喝了,我沒有死;他沒有喝這水,他就渴死了,所以我見到佛。”釋迦牟尼佛說:“你以為他渴死了嗎?那個比丘因為持戒關系,我令他先來見我,他現在已在我這兒聽法了。持戒雖然很困難,但是這種誠心我是知道的;你不持戒,雖然見我,但是你的心沒有這么誠,所以他已經開悟證果了,你現在還要慢慢修行。”

由這一段看來持戒、忍辱、布施、精進、禪定、智慧,這六度萬行,都要真心去做。若沒有真心,馬馬虎虎的,那與佛法不會相應的,一定要往真的做。所以“守口攝意身莫犯,莫惱一切諸有情,無益苦行當遠離,如是行者可度世。”這四句偈頌,是出家人時時刻刻都不應該忘的,都要本著這四句偈頌去做。持戒是最要緊的,我們不要以為馬馬虎虎就算了,你馬虎一點就差得很遠了。所以修行一定要認真,腳踏實地去做,不要飄浮,要實實在在地去做。

“慈悲音”:慈能與樂,悲能拔苦,使一切眾生聽見釋迦牟尼佛的這種聲音,都能離苦得樂,了生脫死。

“喜舍音”:喜,歡喜;舍,布施。歡喜布施。慈悲喜舍,這四個字合起來叫做四無量心──慈無量心、悲無量心、喜無量心、舍無量心。做布施,一定要生一種歡喜心。歡喜做布施,歡喜行布施。不要舍了之后,心里又覺得舍不得,這就是沒有生歡喜心。釋迦牟尼佛生出這種喜音舍音,令一切眾生聽見這種聲音,都生出一種歡喜布施的心。

“解脫音”:這個解脫是得到一種真正的自由,無拘無束,所以解脫了。解脫什么呢?解脫六道輪回這種生死的苦惱。以前有一個和尚向一位有名望的高僧請法,他說:“請問上座,怎么樣才能得到解脫?”這位高僧對這和尚說:“現在誰把你綁住了?”說完了這句話,這個和尚即刻就開悟了,“噢!原來沒有人綁住我呀!是我自己綁著自己。”自己若不綁自己,自然就得到解脫了。

那什么叫做自己綁著自己呢?這個地方,我們各位要想一想,我們每一個人,自己看不破放不下,才得不到自在;得不到自在,也就是得不到解脫。你若能看得破,一切都明白了,把什么都放下了,就得到真正自由了;得到自由,也就是得到解脫了。無拘無束,無掛無礙,遠離顛倒夢想。真放下就得到解脫,放不下就沒有得到解脫。釋迦牟尼佛現在說這個解脫音,我們大家也都應該把自己解脫一下,不要自己把自己綁著,不要把自己都罠到監獄里頭,永遠也得不到自由。怎么說自己把自己罠到監獄里呢?你要是沒有在監獄里,就得到解脫;沒有得到解脫,就是等于在監獄里一樣。想到東邊去,也不自由;想到西邊去,也不自由;想到南邊去,也不自由;想到北邊去,也不自由。

得不到自由,并不是說這個臭皮囊得不到自由,而是指這個“性”。這個自性若得到自由了,愿意活著就活著;愿意死,隨時可以死的。死了也沒有毛病,就這么一坐就死了、就走了,這是真正自由。這叫做生死由我不由天,愿意生就生,愿意死就死。愿意生,生到一百歲、一千歲、一萬歲……都可以的;愿意不生,隨時都可以回到本有的家鄉去。愿意住這個“房子”,就住這個房子;不愿住這個房子,隨時都可以搬家。你若愿住這個房子,有兩種解釋法:是識神得到自由了。這是屬于陰的,它可以到紐約,也可以到歐洲、澳洲,任何地方都可以去。并且當地的情形,它都知道,但是它不能拿東西,它不能在紐約買東西,帶回三藩市來,為什么呢?因為它屬陰的。這是識神,它可以看見紐約的境界,但不可以在那里辦什么事情的。

另一個自由是本有的佛性。這佛性是屬陽的,是全體大用的。它即使是在三藩市,說要紐約的東西,伸手就可以拿來的。你說這是不是很妙?是不是神通?這就是一種解脫的境界,無拘無束,無掛無礙。它就是比如舉一個三千大千世界,也像在一個房間里這么近,所以它愿意怎么樣都可以,在這個世界上都可以辦得到的,這是屬陽的佛性。所以你要是得到解脫、自由,就可以有這樣的境界,但是有這樣境界的人,也不可以隨便顯示。不可以說你要德國出品的某種東西,叫我到德國給你買來,我顯顯神通,就可以辦得到,這是不可以的。因為佛入涅槃時,告訴所有的弟子,不可用神通的,你若用神通,那就得趕快走,不要留在這世界上。因為一般人沒有神通,你有神通,令人對你生出一種驚世駭俗的心。總之,你能隨心如意做到的事情,這是屬陽的;做不到的,這是屬陰的,是識神的作用,我們每一個人要弄清楚。

“無漏音”:什么叫無漏呢?就是沒有無明了。沒有無明,就得到無漏;即使你有一分無明,也得不到無漏。所以無明就是煩惱的根本,你有無明,就有種種的煩惱;沒有無明,就沒有煩惱。為什么你有貪心?因為你有無明。為什么你有瞋心?因為你有無明。為什么你有癡心?因為你有無明。所以這無明是煩惱的根本。為什么你有欲心?有這淫欲心?也因為你有無明。就因為你在這個最初的地方弄不明白,就造出種種的業來。你要是得到無漏音,就沒有無明了,所以釋迦牟尼佛發出種種的音,令一切眾生由音聲而悟道。

“此方真教體,清凈在音聞”,在娑婆世界佛教的本體在音聲,以聲音做佛事,所以有這表揚、贊嘆、演說種種的音聲。

智慧音。大智慧音。師子吼音。大師子吼音。云雷音。大云雷音。出如是等不可說不可說音已。

“智慧音”:什么叫智慧?智慧度愚癡,有智慧就沒有愚癡,有愚癡就沒有智慧,這兩個是不可并列的。可是我再給你們說一個比較容易明白的:智慧就是愚癡,愚癡也就是智慧。有人說那我現在愚癡就是智慧,我就用我這愚癡去盡量愚癡。如果你能盡量愚癡,那就是真正智慧了。又有人說:“法師!你講這個道理,我怎樣都不相信,智慧就是愚癡,愚癡就是智慧!可是我看那愚癡人盡做糊涂事,而有智慧的人就做明白的事。”不錯,你講的非常對,我說的非常不對。怎么樣講呢?因為愚癡可變成智慧,所以我說愚癡就是智慧;而智慧也可以變成愚癡,所以我說智慧也就是愚癡。前幾天我講“聰明乃是陰騭致”時,已經把這個道理講得很清楚,不過現在再把它顯出來。你要是有智慧,為什么就不會愚癡呢?因有智慧的人就有真正的自由,也真正得到解脫了。

怎么說呢?有智慧的人不會做糊涂事;你要是愚癡呢,就盡做糊涂事,不做聰明事。愚癡的人得不到自由,他總是被動的;有智慧的人,不會被動,他有真正的主宰,真正的智慧,不論什么事情來,都能認識事情的好壞。好就去做,不好就不做,有真正的判斷力,有真正的擇法眼。愚癡的人就沒有,明明知道不對的,也要去做。比方說我們都知道賭錢是一件不好的事,但是他認為或者在萬萬分里頭有一分機會──要是贏了,就會發財。就因為有這一念的無明貪心,想去發這無明財,于是乎把所有的財產都輸了。輸了之后,他還不覺悟,心想:我就差了那一步,我就贏了,就發財了。好像去買賭券,一塊多錢買八個字,如果簽對了,就可得很多萬元,而今就差一個字沒中,如果再買,一定會中。你說這是不是愚癡?如果賭錢的人都能贏錢,那設賭的人就無法發財了。

還有人抽鴉片煙,人人都說抽鴉片煙是吸毒不好,而愚癡人就說我試試看,試一次覺得沒得到究竟,就一次再二次、三次、四次,一次又一次地試。一試驗就上癮了。再不試就不可以,你說這是不是愚癡?一個好端端的人被鴉片煙支配得鼻涕、淚水,全身不舒服,一定得趕快再拿錢去買這東西,來支持自己的精神。這都是愚癡造成的,使你得不到自由。怎么得不到自由呢?吸鴉片煙的人以為吸鴉片煙是種自由,歡喜去做,其實當你不吸,犯癮時,那是不是自由呢?乃至于其他一切一切都是這樣,你去做什么不應該做的事都是愚癡,沒有智慧。你要是有智慧就不會顛倒,不會去做不應該做的事。

“大智慧音”:有大智慧者一見就可見到底,不必等到事情到不好的地步才發現,即能預先看到這事是不可以做,如果做了,將來結果是很不好的。他有大智,大慧,才能不做糊涂事情。什么叫大智大慧?研究佛法是大智大慧。研究佛法的人,才能得到真正自由,所以是大智慧。

“師子吼音”:獅子是獸中之王,它一叫百獸皆懼,一切獸類都嚇得站也站不住,跑也跑不動,措手不及。甚至連老虎、豺狼這一切兇猛的野獸,也都嚇得不知怎么好。百獸聞之皆腦裂,腦袋都嚇得爆裂了,嚇得愚癡了。

“大師子吼音”:平常的獅子吼就如此厲害,大獅子吼這種聲音,更是遠近皆聞。

“云雷音”:好像云彩里打雷的聲音。

“大云雷音”:這種雷聲音比普通的聲音更大,這是說佛法就好像天上一塊大云彩,普照大地,普蔭大地。這種雷聲一響,世界各處都聞見,表示佛法普及一切眾生。有云和雷就會下雨,下雨表示佛法普潤一切眾生的根性,令一切眾生得到法雨的滋潤。這法雨落到世界上,大樹就得到多一點的法雨,小樹就得到少一點的法雨,花草也各得其長,各得到應得的雨量。佛法也是這樣子,眾生得到法雨的滋潤,也是各得其長,每一種佛法使每一類眾生都得到滋潤,法身慧命增加,開大智慧。所以釋迦牟尼佛“出如是等”:“等”就是上面種種的音聲。“不可說不可說音已”:“不可說”是一個最大的數目,說不出來那么多的音聲。已,完了。出這么多種的音,完了之后。

娑婆世界。及他方國土。有無量億天龍鬼神。亦集到忉利天宮。所謂四天王天。忉利天。須焰摩天。兜率陀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梵眾天。梵輔天。大梵天。少光天。無量光天。光音天。少凈天。無量凈天。 遍凈天。

前面佛放無量大光明云,演說種種的法音,使眾生返迷歸覺,舍邪歸正。現在又有這個“娑婆世界”,娑婆是印度話,叫堪忍,又叫極苦。“極苦”是對西方極樂而言的,西方有極樂世界,我們這個娑婆世界就是極苦的世界,又叫“堪忍”,言其眾生堪能忍受這種的痛苦。“及他方國土”:和其他的地方,就不是我們這娑婆世界了,是他方世界的國土。

“有無量億天龍鬼神”:有沒有數量那么多,天上的龍和鬼神。“亦集到忉利天宮”:也一齊來到三十三天的這個天宮了。“所謂四天王天”:又有四天王天,這四天王又叫護世四王,保護這個世界的。四天王是在須彌山的中間,忉利天就在須彌山的山頂。這個四天王,有東天王、南天王、西天王、北天王等四方的四大天王,東方的天王就叫持國天王,南方是增長天王,西方是廣目天王,北方是多聞天王。四大天王所住的天,人的壽命有五百歲,以人間五十年為四王天的一晝夜。四王天和我們這個世界是最接近了,人世間誰做善、做惡,都由四王天來管著,管著我們這個人間的善惡,這是“四天王天”。 “忉利天”:前面已經講過了,梵語忉利,此云三十三天。又叫能天子,他在三十三天這個地方,能做天主。

“須焰摩天”:是日月光照不到的地方,那么他那個地方是不是黑暗了呢?不是的,每一個夜摩天的天人,自己身上都有光的,所以不須要日月光的。這個天怎么叫夜摩天呢?夜摩天也是梵語,翻到中文叫善時分。為什么叫善時分呢?它這個天沒有日月光,日月光到不了這個天,因為太高了,日月光都照不到它那個地方。它以蓮花開合分晝夜,蓮花開了是晝,是白天;蓮花合上,就是晚間了。忉利天的壽命是一千歲,活一千歲,以人間的一百年作為忉利天的一晝夜。這夜摩天呢?壽命一千五百歲,身量高有一哩半。忉利天的天人身量高一哩,四王天的身量高,就半哩。這每一層天往上去就加五百歲壽命,加半哩的身量,越往上越高,越往上壽命越增加。

“兜率陀天”:也是梵語,翻譯成中文,就叫知足,這個天就叫知足天。兜率陀天有內院、外院。內院就是彌勒菩薩現在住的地方,外院是一般的天人所住的。兜率內院,三災到不了,兜率外院就會被三災給毀滅了。

“化樂天”:有一種快樂,是變化性的快樂,非常快樂,變化出來的快樂。

“他化自在天”:這個天的這種快樂是由其他的天所化現出來的,他有神通,把其他天的快樂都可以轉移到他這個天這邊來。他化自在天所住的就是天魔,是天魔所住的地方,不是真正天上的神或仙所住的,而是天魔所住的。

以上叫六欲天,這六天就是:四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陀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為什么叫六欲天呢?這兒的天人,雖然生到天上去,但是還有淫欲心,還有不清凈的思想。我在暑假講《楞嚴經》時,已經講過這六欲天了,不過相信你們都不歡喜要,所以又都送回來給我了,所以我現在再送給你們。六欲天的天人都有淫欲心,四王天和忉利天的天人行淫欲,和我們人間的人是一樣的,為什么一樣呢?他們都有形體,四王天的天人也一樣要結婚,忉利天的天人也一樣要結婚,都有夫婦、父子的情形。四王天的天人生孩子,一生出來的小孩子有多大呢?就有人間小孩五歲那么大。忉利天呢?就有七歲那么大,夜摩天就有十歲那么大。小孩子一生出來就這么大,坐在天人的膝蓋上。生出來,等一等吃一種自然的天露(天的甘露),他吃這天的甘露,是自然化現出來的,等吃完之后,沒有好久,就變得和一般的天人一樣大了,也就是身量有半哩高,壽命有五百歲那么長,這是四王天。

這有四句偈。在暑假時我已經講過了,我現在再講一遍,我若不再講,相信你們都忘了。

四王忉利欲交抱,
夜摩執手兜率笑,
化樂熟視他暫視,
此是六天之欲樂。

所謂“四王忉利欲交抱”,四王天和忉利天淫欲的行為,和我們人間的人是一樣的。“夜摩執手兜率笑”,夜摩天男女這種情欲就是互相握握手,好像西方人互相握手,在天上夫婦這種夫妻的性行為,只有握一握手這就算了,這是夜摩天。兜率天呢?男女行淫欲只互相笑一笑,因為那個地方的天人平時不笑的。為什么不笑呢?因為情欲太輕了,幾乎沒有情欲了。在六欲天天上,越高一層,欲念就越輕一點。為什么在我們人間修道的人要去欲斷愛,要沒有這個欲念呢?也就因為你欲念多,你的愚癡就多一點;你若欲念輕,智慧就增加一點。

欲念就屬于五濁惡世,所謂“五濁”,什么“濁”呢?就是這個“欲念”是最污濁,最不干凈的東西。所以在天上四王天的這種欲念,這種情欲和我們人間一樣的,忉利天比較四王天就輕一點,夜摩天就互相握一握手,“夜摩執手兜率笑”。

兜率天他就互相笑一笑,你不要以為笑就是好啊!我們人間的人以為笑就是好事,“笑”也就是有一種情欲的作用,所以你到這夜摩天啊,這天人都是愿意自己修行用功,很少人與人之間互相握手,這握手就是男女夫婦間行這種性行為。“兜率笑”,兜率天對著笑一笑。

“化樂熟視”,這化樂天的男女熟視。“熟”,就是看的時間久一點,譬如或者一分鐘,或者五分鐘,互相看一、兩分鐘這么熟視。“他暫視”,他化自在天,就這么一看就得了,不是看很久。六欲天男女的性行為就是這樣子的,因為它越往高一層欲念就愈輕一層。你若欲念不輕呢,你也生不到那個天上去;你生到那個天,也都沒有多少欲念了,所以這是六欲天的欲樂。

初禪有三天,二禪有三天,三禪有三天。初禪三天是梵眾天、梵輔天、大梵天。

“梵眾天”:什么是叫“梵”呢?梵就是清凈的意思,這個初禪天的欲念更輕了,所以就叫“梵”。梵,這個地方所住的一切天人都是清凈的,這是梵天的天民,所以有“眾”。

“梵輔天”:這也是清凈而做天上的宰官,在天上做官的,所以叫“輔”,就是輔佐大梵天王。

“大梵天”呢?就是大梵天王所住的地方,他是一個很用功修道的人,但是他只知道修天福,而沒有得到開悟證果,所以修道修完了之后,他就生天了,生天就做大梵天王。這大梵天王,有梵眾天、梵輔天來擁護他,這是初禪三天。

這“初禪三天”叫“離生喜樂地”,離開生死,那個地方非常歡喜的。在我們人用功得到初禪的境界,可以到初禪天上去,可以見到天上大梵天王,大梵天王的宰官、老百姓。你能到初禪天的境界,你的脈就停止了,你那么一打坐脈不動。我們一般人的血脈若不動呢?這就死了。但是你這種境界,是因為你這個自性能到達初禪天上去。你身體上的血脈、脈絡停止了,不流動了,但這并不是死,這也可以說是入初禪的定,或者入一個鐘頭、兩個鐘頭、三個鐘頭、五個鐘頭,或者一天、兩天、三天、五天、十天、二十天,你這脈都不動。脈不動,可是身體不會壞,我們一般普通人死了,到了七天之后,肉就臭了,身體壞了。但是你能用功有這種境界,你的身體不會壞的,不管入定多少日子,這個身體還是一點都不會壞的,這是入到初禪三天。

“二禪三天”,是少光天、無量光天、光音天。怎么樣能生到這天上呢?就是要去欲斷愛,沒有淫欲心;你若有淫欲心,那么不能生到這個天上了。這每一層天比每一層天都高一個階級,為什么階級能高一層呢?因為他這個欲念沒有了,欲念輕了,一層比一層的欲念就減少,減輕。

這二禪天,有少光天,這個天的天人身上也都有光,這個光比夜摩天的光更大了。不過在這一層天,在這二禪三天中,這少光天的光較其他兩層天的光都少。為什么他有光呢?就是因為他在世間上的時候持戒清凈、專守戒律。梵眾天、梵輔天也是守戒律的,不過守得沒有那么好,清凈是清凈,但沒有發光。少光天守戒律不單守得好,而且生出一種光明來,所以生到這種天上。

“無量光天”:前面那個是少光,這個光呢?有無量光,沒有數量。

無量光天再上一層就叫“光音天”。這光音天的天人怎么樣講話呢?就用光來說話。所以講光學,好像電視都有一點電光的作用,由光來代表說話。這光音天的天人不講話的,并不是說他不會講話,而是他不用語言來說話,就用光來說話。有的法師就批評說光音天的天人是不講話的,沒有語言,沒有文字,用光來代表語言、文字,他根本就不會說話。不是這樣子的,他若不會說話,這光音天不就都變成啞吧了?那比這會說話的有什么好呢?這光音天既然是用光來代表說話,他自己變成一個啞吧,那生這天上也沒有用啊!所以我說他也是有語言,不過他不用語言,就像我們人間有文字似的,由文字來代表語言。但是不是說單單用文字,就不要語言了。

他用光就好像我們人間的文字一樣,用光來寫字,好像傳真機那種性質,一定是這么樣子。并不是說他就只用光說話,沒有語言,不是的。所以講佛法,你一定要把佛法和世間法互相這么一計算,那就知道了。你不要像有些法師就說,他那里沒有語言文字,是啞吧,光音天的天人不會說話的,這他簡直是不懂的。這是二禪天,人若是參禪得到二禪天的定力,這叫“定生喜樂地”,由定中生出來一種喜樂。得到這種境界,入這種定的人,是怎么樣的情形呢?把他的呼吸氣也斷了,沒有呼吸氣了,呼吸氣都停止了,這是二禪的境界。那么到這二禪的境界上,也并不是說,我的功夫就不得了了,就是最高了,不是的。

你們用功的人,現在問一問自己,到沒到這種程度呢?是不是脈也斷了?呼吸氣也斷了?一打坐就呼吸氣斷了?沒有。沒有,就要用功去;若不用功呢,那你這生死就不能了。你就是到初禪、二禪,生死都沒有了,所以這用功呢,不是說我見了一點小境界,見到護法菩薩來了,又見到誰了。我們在打坐時,即使見到光,這都是小境界,不要著住了。或者打坐,坐在那個地方,自己就晃起來了,不是你想要晃。你不想要動,但它動了,動了后,你想要停止也止不住,這都是六種震動的作用,六根,大地六變震動的表現。這個時候并不是真正的功夫,你還要往前去努力去才可以。你們若沒有到初禪、二禪的境界,那就不能懶惰的。你懶惰生死就不能了,不能了,將來是很危險的,是個危險人物,不是這么容易就可以做一個和尚的。所以你一天懶,就是要往地獄里鉆,你若想不到地獄去嘛!那就要勤力一點,勤加用功。

你說,哦!我一用功就覺得不舒服了,很難受的。你到地獄,那比現在還難受,那更不舒服了。你現在要想舒服,將來就不舒服;你現在要是用點苦功,將來就會舒服。所以你自己算一算這數,你要是到地獄去的時候,那就不知道多長的時間了,那無間地獄是沒有出來的時候,一天到晚都在那兒受罪。為什么到那個地方受罪去?就因為你出家作沙彌的時候很懶的,你不用功,不學佛法,現在叫你受罪、自在自在,到地獄里去自在。

“少凈天、無量凈天、遍凈天”:這是三禪天。前邊初禪,叫“離生喜樂地”,二禪叫“定生喜樂地”,三禪叫“離喜妙樂地”。初禪脈停止了,二禪氣停止了,三禪念停止了,念佛的這個念。初禪天,雖然是梵眾天、梵輔天、大梵天,已經清凈了,但還沒有光,不是沒有光,有光,但光非常的微弱。二禪天是有光了,比那清凈的更清凈了。這個也有一個粗的比較,比較什么呢?就比較那個“地”,掃了頭一次地,掃得干凈了,是清凈了,這比喻梵眾天、梵輔天、大梵天,樓板的地掃清凈了,沒有打臘。沒有打臘,它就沒有光。我們講這世間法,沒有打臘、沒有光;那么你打臘有光了,這個樓板它有光了,這是少光天、無量光天、光音天,這是二禪天。

三禪,這少凈天,打完臘你還要把它擦,擦它才能很光的。擦完了,或許地下也有一些個塵,或者掃把上的那些毛,都沒有清理干凈,沒有完全收拾好,所以光是有了,但是還沒有干凈。這三禪天呢,干凈了,所以叫少凈天、無量凈天、遍凈天。把地打上臘,又把它擦得光明湛亮,一點塵埃都沒有了。你不懂得天上的境界,就用樓板想一想這個道理,那就可以了。

那么脈停住了,脈是血,屬于血脈,脈停止了,這就是清凈了。氣要是停止了,就發光了。第三禪天呢?念停止了,你這妄念完全都停止了。初禪天雖然脈停止了,但這里邊還有這個念,還有一念。二禪天呢,這個念也沒斷。三禪天,這個念停止了,他不會這個念生,那個念又起,那個念生,這個念起。我們一個人在一剎那間,就有九十個生死,在每一個生死里又有九百個念,所以在很短期間內,就有這么多的念。但是到三禪,這個念就斷了,念停止了,一念再不生前念、后念,后念又生后念,不生了,念也在這兒停了,這是三禪的境界。不單脈停止了,氣停止了,連這個念都停止了,念也沒有了。你坐了一個月,也不知道是一個月,坐一年也不知道是一年,沒有一個時間性,也沒有一個空間性。

但是坐在這個地方,你入這種定,并不是死,愿意回來還可以回來。你愿意回來,你這念不是停止了嗎?啊!(一想起來)我怎么在這兒打坐呢?啊!這念又生出來,又回來了。因為三禪的境界是連念都沒有了,所以叫“凈”。如果你有念,還不能談到凈,就好像那個塵似的。你有這個氣,也不能談到光,你這個氣停止了,你的光就現出來了。你的脈停止了,你身上才覺得清凈。你氣停止了,才有光;你念停止了,才是真正談到凈了,所以這叫少凈天、無量凈天、遍凈天,這是第三禪天。第三禪呢,就叫“離喜妙樂地”,把那個喜呢,又要離開,好像我們人生出歡喜心,就以為是好的,但這個都要離開它,連歡喜都不執著了,這叫離喜妙樂地,生出妙的作用來。

福生天。福愛天。廣果天。無想天。無煩天。無熱天。善見天。善現天。色究竟天。摩醯首羅天。乃至非想非非想處天。一切天眾。龍眾。鬼神等眾。悉來集會。

“福生天”:怎么叫福生天呢?因為在這一層天的人,苦因已經盡了,樂非常住。他苦也沒有了,樂也不執著了。什么叫“苦因已盡,樂非常住”呢?因為在初禪天,雖然得到初禪,脈已經停止了,可是他還有苦惱。到二禪天、三禪天,這苦惱還沒有斷。到四禪天,這福生天,“苦因已盡”,他這苦的種子,已經沒有了。可是苦的沒有了,是不是就樂呢?他也不執著于這個樂,所以叫“樂非常住”。初禪的苦惱,已經離開了。二禪的憂懸,二禪天的天人,他有一種的憂懸,這種憂愁還沒有斷。可是到這四禪,已經斷了,所以這二禪的憂懸也沒有了。

那么什么是苦的因呢?苦的因就是“欲”,“欲”就是苦的因。什么是欲?就是欲念、欲望,英文叫Desires。這個欲就是一種苦的因,你若沒有欲,就沒有苦了。你若沒有淫欲心,就沒有苦因了,苦因就沒有了。到四禪天的天人就沒有淫欲心了,淫欲心斷了,所以才說“諸欲杜絕”,這一切的欲都沒有了,都斷絕了,粗重的相都滅了,所有這些個有形色、很粗的相都滅了。粗重相滅了,他就得到一種清凈的福德,這種的性,所以叫福生天,這清凈的福生出來了,就叫福生天,這是四禪天的第一個天。一般人就光知道天,你知道有多少天呢?在佛經上有六欲諸天,又有初禪三天,二禪三天,三禪三天,四禪呢?就有九天,九個天。這福生天是四禪天的第一層天,他因為清凈的福生出來了,現前了,所以叫“福生天”。

第二叫“福愛天”:這福愛天就是 lovely lovely 什么呢?lovely 這個福,愛這福,所以叫福愛天,也就是愛這個福的天。這個天是

舍心圓融,勝解清凈
福無遮中,得妙隨順

“舍心圓融”:他這種舍啊,到了圓融無礙的境界上,不能舍的他也舍了,能舍的他也舍了;放不下的也放下了,放得下的更放下了,所以這叫“舍心圓融”。“勝解清凈”:勝,英文叫 victory。他得這種的勝解清凈了。“福無遮中”:他這個福不知有多大,這種沒有可遮蓋住的福,超出天地之外。“得妙隨順”,他得到一種隨心如意的境界,想怎么樣就怎么樣,這妙隨順,隨心如意。在這個時候,苦樂雙離──也沒有苦,也沒有樂了,苦樂都離開了。

苦樂既然離開了,他也不礙這種的有,這叫色界有。但是在這個有界中,他若歡喜的話,他也可以愛樂,所以他這種積蓄日久的功德,他另外有一種的愛求,另外有一種的希望,什么呢?他的希望就是在福愛天的上邊這兩種天,這兩種天是什么?一個廣果天,一個無想天,他希望這兩種天的境界。可是廣果天是四禪天之一,無想天是外道所住的地方,在沒有到廣果天之前,就在福愛天這個地方,也可以到廣果天去,又可以到無想天去。這無想天就是入了外道的境界,所以在這個地方就很容易走錯路,因為這個地方有個岐路。所以雖然是生到天上,也容易走到外道那個天上去。

什么叫“廣果天”呢?這廣果天就是凡夫的果。六欲諸天這都叫凡夫,凡夫所得的果位,超不過廣果天,沒有廣果天這種的境界這么好。這廣果天,他離開下邊這個天的這種染污,在這廣果天,他的這種快樂是無窮無盡的,他的這種神通,也是妙用無窮的,所以生到廣果天也是不容易的。到了這廣果天,比在福愛天所得的這種妙隨順,更加深一層,不單隨順,而且還得到廣妙隨順。所謂“隨順”,就是隨心如意他所修的這種果,他想要希望的,就能證得這種的果,這是廣果天。

“無想天”:什么叫無想天呢?無想天他思想斷了,可是斷不是永遠的斷,他只斷五百劫。他的壽命有五百劫,在他一生里邊,思想不起,沒有思想。可是在五百個劫里邊,他有四百九十九個劫沒有想,有一個劫里邊他有想,這一個劫,在前半個劫他的思想滅,滅半個劫,不生起來,等到最后的那半劫,這個想又生出來。所以這個無想,就是說他一生很少時間有著思想。這一個天上,完全是外道所住的地方。外道在這一層天上,他自己以為是究竟的天,他自己以為在這會兒,就可以得到涅槃了,所以就在這個地方修行,修行修行還是要墮落的,這是外道所住的地方。

“無煩天”:煩就是煩惱,這層天上的天人沒有見思煩惱,見思煩惱都斷了。什么叫見思煩惱呢?“見”,就是對著境界生出一種貪心來,這叫見的煩惱。“思”,對理論不清楚、不明白,就生出一種分別心,這是思惑。見惑、思惑,沒有這種的煩惱,所以他沒有一種煩熱的煩惱。也沒有苦,也沒有樂,苦樂雙亡,在這苦樂雙亡的境界,他沒有斗爭心,沒有斗爭心,所以他這個煩惱也就沒有了,煩惱沒有就得到清涼,得到清涼就叫無煩天。

“無熱天”:熱就是熱惱,那個天上非常清涼,沒有一種熱的煩惱。“善見天”:怎么叫善見天呢?這層天,他這種見非常廣大,非常的遠,見得非常遠。

“善現天”:也就是有一種很微妙的變化,變化一切樂的境界。“色究竟天”:這以上所說的天,都叫色界天,這個是色究竟天。

“摩醯首羅天”:摩醯首羅天是梵語,翻成中文,就叫大自在天。這大自在天,他有八只手,有三個頭,騎著一頭大白牛,所以他認為他很自在的。這摩醯首羅天,也叫大自在天。以上所說的這十個天,無想天是外道天魔所住的地方,那么其他九個天,合起來就叫四禪天。這四禪又叫“舍念清凈地”,前面初禪脈住,二禪氣停住了,三禪念也停住了,四禪呢,舍念,叫舍念清凈地,把這個念也舍去了,沒有了。

“乃至非想非非想處天”:乃至于有這個非想非非想處天。非想非非想處天,這就包括著空無邊處天、識無邊處天、無所有處天、非非想處天。非非想處天,就是他連識都沒有了,所以叫“非非想”,但這“非想”,又不是沒有了,他還有少少的,所以也不是沒有想,這叫非想非非想處天。

“一切天眾”:一切所有的天眾,很多很多的。和“龍眾”:這龍也很多。“鬼神等眾”:這有鬼、有神,也很多很多。“悉來集會”:都來到忉利天宮這個法會來集會。

復有他方國土。及娑婆世界。海神。江神。河神。樹神。山神。地神。川澤神。苗稼神。晝神。夜神。空神。天神。飲食神。草木神。如是等神。皆來集會。

如前面說有那么多的天,這么多的鬼神、天龍等,都還沒有說完。“復有他方國土”:他方是指其他的世界,其他的國土。“及娑婆世界”:不是單他方國土,他方世界的鬼神,而是和這娑婆世界的鬼神一起也都在這兒。“海神、江神、河神”:什么叫海、江、河?這都是有水的地方。佛在《長阿含經》中講到海、河、湖從什么地方來的,這是因為世界有太陽,太陽就有熱力,有熱力就有炙,有炙就有汗出,江、河、湖、海,都是由這汗而成就的,不單人有汗,地也有汗,樹也有汗,一切眾生都有汗。太陽無論曬到什么地方,它就有一股熱力,這股熱力就叫“炙”。

在這世界上就是汗出太多了,水多就變成江河。尤其水是遍一切處的,盡虛空遍法界,什么地方都有水的。例如《楞嚴經》上講在月明的中夜,用水晶珠盤向空承接露水,這水就來了。所以由這個證明水是遍一切處的。但雖是遍一切處,有時候我們看不見它,這是因為它有水的性,而沒有水的體。就如同人有佛性,我們看不到佛性,只看到人的體一樣。水有水的性,水有一種濕性,一般地方都有很大的濕氣。所以這證明到處都有水,也到處都有火。可是水性火性是互相合作,而不是相互沖突的。那為什么又不是所有地方都有水呢?天地和水是相連的,而四大天王有避水珠,如果沒有避水珠,這世界上統統都是水,淹遍全世界。所以水不是到處都有的,這道理講起來是很妙的。

什么是海呢?海可當晦字講,晦是黑暗的意思,就是說海里邊很黑暗,你到海里邊睜開眼睛,看不見里邊有什么東西。海大得很,你什么也看不見,你不知道它有多深、多寬、多大,這叫海,也可以說是個大的意思,也可以說是晦昧不明的意思。海有很多神,龍王就是海里的神。海神中有一個叫海若,一個叫陽和,海若這個海神是獸類,不是蟲類。它有十八條尾巴,八個頭,長得和人的面貌一樣,有八條腿,這是海中最高的神。其他還有很多神,如果你們打坐時見到有這個樣子的,不用害怕,它是海神來供養你,不要以為它的樣子怪,就害怕了。

江字怎么講?江和海有什么不同?江比河大、海比江大;江很寬,但不太深;河沒有江寬。因為海是大的,是萬流之主,所有江河湖都匯歸到海里,無論多少江,它都能收下,不怕多,是容納萬流的。江就不同了,要往旁邊的地方發展;海水則不往其他的地方流。江當做公講,指它很公平的。另一種意思是“貢”,在中國所有江、淮、河、漢出產的東西都要進貢皇帝,所以叫公也叫貢。

河也有一種講法,這種講法也不容易知道,就是“掌”也,河上沒有風浪時,河面非常平靜的如同手掌般,水平如鏡。以上河神、江神、海神皆是水里的神。

又有“山神”:山可當產字講,又可當生字講,在山上可生長東西。又可當虛字,虛發萬物的種子。

“地神”:地當底字講,它在最低下,還能生長萬物,又能運載萬物。

“川澤神”:川,穿也,言其能穿過地,它能穿過本來沒有水的地方。澤,也是有水的地方。

“苗稼神”:什么叫苗呢?植物從地里生長到某一高度叫苗。稼是種子,種子種入地里時叫稼,收成是叫籽。

“晝神”:管白天的神。

“夜神”:管晚間的神。晝夜的區分是晚上十二點以后屬晝,白天十二點以后屬夜,晚上十二點雖非正式有太陽,不過那時陽氣已經生出來了,所以人們往往在早上天亮三點到五點時會有淫欲心,那是陽氣生出來了。如果你沒有淫欲,那就變成智慧。你往這邊走,就變成智慧;你往那邊走,就變成淫欲。這也就好像廣果天、無想天之間,有一歧路、叉路。你往這邊走,就是你存著正當的思想,它就幫助智慧;你往那邊走,就幫助欲念。白天十二點以后屬陰生,等到晚間也會生淫欲心,你不往淫欲路上走,就會往智慧路上去,陰陽這里邊都有兩條岔路,全憑你自己如何走。

“空神”:空神是誰呢?空神就是〈楞嚴咒〉前面阿難偈頌中的舜若多──舜若多性可銷亡,爍迦羅心無動轉。你們聽經不要聽過去就算了,以為這是沒有貪心,連法都不貪。不貪佛法,可也不要貪世法,你若不貪佛法而貪世法,一天到晚算錢,那也是一件麻煩的事。

“天神”:天上的神。

“飲食神”:飲食也有神,人每天即使喝一口水、吃一個水果、吃一樣東西,都有神管的。你若信,它有的;你不信也一樣有,只是你不知道。不是說我不信就沒有,那是愚癡的說法。你信這個神,也有這個神;你不信這個神,也有這個神。以前北京有位段正元,一般人叫他段師尊。他就曾遇著這么一個人,專管世間人一天誰吃多少東西,喝多少水,喝多少酒,吃多少糖,都有一定的。他如何管呢?他天天睡覺,而他父親是位連長、營長這類的官員,手下有四、五百人。他這兒子二、三十歲了,不做事,只會成天睡覺。他很生氣,心想我都五、六十歲了,還要做工賺錢來養你,而你二、三十歲了,卻不設法自己做工維持生活,你一點工都不做,這在世間有什么用呢?不禁罵他這兒子,兒子卻說:“你做人間的官,我做陰間的官。”“你做陰間的什么官?”“每天所有的人吃多少,喝多少東西,都是由我分配,由我來給他們的。”他爸爸說:“你胡說八道什么?人吃東西還要別人分配,沒有這個道理嘛!那么你知道我明天吃什么東西,你分配給我看看。”

“請等等,等我睡一覺才告訴你,現在我還不知道。”他父親氣得不得了,真是胡說八道,我吃東西還要你來分配?等到他兒子睡醒了,兒子告訴他:“明天你沒飯吃的。”他大笑道:“我做這么大的官,會沒有飯吃?那我吃什么?”他兒子說:“你明天只吃一個臭了的雞蛋,和半碗糊了的小米粥。這是你明天的飲食。”“我那么有錢有勢,怎么可能吃這么點,還是又臭又糊的東西?”

到了第二天一大早,他趕緊殺雞、宰鴨,又預備魚肉的,弄了一堆好吃的東西,正準備吃時,他的上司來了一個命令,要他即刻出發到某某地方去剿土匪,刻不容緩的,連一秒鐘都不可停留。這下煮好的東西,連碰也不能碰的要趕去打土匪。這一仗打得昏天昏地,他打土匪,土匪也打他,打得落花流水,非常熱鬧。折騰了半天,把土匪打跑了,他們也沒飯吃,好不容易看到一戶人家,想找東西吃,那卻是個最窮的人家。這家人說我什么東西也沒有,找了半天,米也沒,面也沒有,菜也沒,只有一個臭蛋和半碗糊了的小米粥,這還是準備要給生小孩的產婦吃,現在你要吃,可以,我們寧可不吃。做官的餓得不得了,拿過這些東西就吃了,而他手下并沒有想要吃豐富的東西,所以出兵前個個很早就吃飽,就他沒有吃。在他吃了一個臭雞蛋及半碗小米粥之后,才想到兒子昨天說他只吃這些東西的話,今天果然就吃這些東西。由此之后,知道他兒子的確在陰間當官,所以也就由他去了。這就是飲食神。

“草木神”:草有草神,木有木神,樹有樹神。樹,豎也,豎立,豎起來。在南贍部洲(南閻浮提)有棵樹王,是最大的一棵樹。樹木大的時候,叫鬼神村,是鬼神所住的地方,鬼神就依著大樹來住,如果沒有這種樹,鬼神就要受苦;有這種樹,鬼神住在樹的地方就覺得很快樂。所以大的樹木就叫鬼神村。

在三國曹操那個時候,有棵大樹,大家稱它神樹。曹操不信,還叫人將樹砍了,以后他便得了頭風,一天到晚頭痛,后來請華陀給他治病,就是因他得罪了鬼神〈樹神〉。在《四分律》上說,不準比丘砍一切的大樹,大樹都有鬼神住著。例如在南華寺有棵樟樹,向虛云老和尚求受戒;在南岳津山老人有一棵白果樹,結白果的樹也去受戒。樹神受戒的例子很多,是不可思議的境界。

我方才說你信這神,這神也存在;你不信有這神,這神也不是沒有。一般人都會說信就有,不信就沒有,但在這里是:你信也有,你不信也有。就好像地里頭有金礦,不管你知道有金礦或沒金礦,信或不信,這金礦在地里頭都有的。你信,就是知道有這個神;你不信,是你不知道有這個神,并不是這個神就沒有,而是你根本就沒有知識,沒有這種智慧。所以我們不能跟著一般人的錯誤見解走。

“如是等神”:這許許多多的神,不僅僅是所提出來的這些,其他還有很多神。“皆來集會”:都來忉利天聽佛說法。

現在三藩市發生很多天災人禍,最近有個颶風,在災區死了九十多個人,這種災難是由于眾生惡業的成熟,所以就發生了。有人說去年五月間,依據科學預測應該會發生地震,結果我開了一張保單,保證只要我在三藩市一天,就不會有地震;我如不在三藩市,到旁的地方去,那就不管了。因為我不喜歡發生地震,而掉到海里去,也不愿我身邊的人掉到海里。為什么?因我不愿見龍王,不愿與八個頭、八條腿、十八條尾巴的海神做朋友。這頭是四個男四個女的,一個身體生出八個頭,四對夫妻頭很奇怪,它做的事也是奇奇怪怪,很特別的。所以我不想和它打交道,也不想讓和我一起住的人去見它。這并不是我自私,因為見到它,也做不出什么好事情。

今年有人告訴我三月、四月又有地震來,對這次地震,我是不是可以再開保險公司,讓人來買保險呢?還是一樣的。總而言之,我去年說的話,你不要忘了,我在三藩市一天,就保證不會有大的地震,但小小的問題我可不擔保。因在這末法的時代,天災、人禍會很多,所以希望大家多念觀世音菩薩,多念地藏王菩薩,這樣三藩市會穩如泰山,不會有大的問題。

復有他方國土。及娑婆世界。諸大鬼王。所謂惡目鬼王。啖血鬼王。啖精氣鬼王。啖胎卵鬼王。行病鬼王。攝毒鬼王。慈心鬼王。福利鬼王。大愛敬鬼王。如是等鬼王。皆來集會。

“復有他方國土”:為什么叫復有呢?因為不僅僅前面那么多的菩薩,和天龍八部來到這忉利天,還有從他方國土來的。土在佛經上讀ㄉㄨˋ,仍當土字講。他方國土,就不是這個娑婆世界,而是其他世界,其他諸佛的國土。“及娑婆世界”:還有我們這個娑婆世界。娑婆是梵語,譯成中文叫堪忍,言其眾生堪能忍受這種的痛苦,所以叫娑婆世界。“諸大鬼王”:一般人講這個諸字,是當多字講,我和其他人不同,怎么不同呢?我講它不是多,是少字,就只是一個。有人說你講錯了,中文這個諸字都是當多字講,為什么你當少字講,說它是一個?我就歡喜當一個講,為什么歡喜當一個講呢?因為我很愚癡的,數目多了就記不住,一個容易記,兩個就要費腦筋想一想才能知道。

那么“諸”當多字講,究竟是多少呢?沒有數,沒有數就很麻煩,所以我當一字講。諸就是一,一也就是諸;多也就是一,一也就是多。我講經和人不同的地方就在這個地方。諸大鬼王,我說就是一個鬼王,哪個鬼王呢?我現在講那個鬼王就是那個鬼王,有瞋目鬼王、有攝毒鬼王、慈心鬼王、這一個一個的,我不把它混在一起。又者,這諸字可以當語助詞,諸大鬼王就是那一些個大鬼王,也就是那一個大鬼王。這個“諸”為什么我又當一字講,這是我一個不講道理的講法,現在解釋給你聽。因為若我不解釋,你始終是心理不服的,認為我講經講錯了,所以現在給你解釋解釋。

這個“多”從什么地方來的?你找一找它的根源,是從一個的那個地方來的,甚至于一個都沒有,所以多既然是從一那兒來的,你不妨就從第一那兒計起,你記著第一,就可以知道第二,又可以知道第三,以此類推,可以說,一就是無量,無量也就是一。“一本散為萬殊,萬殊仍歸一本”,所以我們修行都要歸一。修行,修什么?修這個心。心要怎么樣子呢?心要專一,所謂“得一萬事畢”,你要是得到這個一了,什么事情都沒有了。修行也就要修這個一,要修你的念專一,念要是專一了,才能開智慧;念要是不專一呢?那是向外馳求。你要是能一念不生,那更妙。

所謂“一念不生全體現,六根忽動被云遮”,雖然經文說有這么多鬼,你要是一念不生,一個鬼也沒有;不但鬼沒有,連一個神都沒有了;不但連一個神都沒有,連一個佛、一個菩薩也都沒有了。什么都沒有了。什么都沒有了,這才是什么都現前了,在這個時候,佛也來了,菩薩也來了,聲聞、緣覺、辟支迦羅什么都來了,為什么他來?就因為你沒有了;你要是有,他就不來。妙就妙在這個地方,所以這真是不可思議的境界,也就是在“諸”這個地方。

這個“諸”,你不要當“諸”,就是一個。一個也沒有來,這個諸大鬼王,一個鬼王都沒有,都跑了。鬼王沒有了,這個世界也沒有了。這個世界沒有了,那你還擔心什么?無憂無愁,無掛無礙,那時候所謂“性盡聞寂參天地”,性就是盡人性、盡己性、盡物性,這時候你就是天地,天地就是你;你就是諸佛,諸佛就是你,無二無別,哪有一個你我他呢?哪有這么多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呢?沒有的。一切都沒有了,那你還有什么煩惱?什么煩惱也都干凈了,那時候真是清凈至無余,“一念不生全體現,六根忽動被云遮”,你看這種境界,真是妙不可言。

妙不可言,那么就不, 要言了吧?不要講了吧?還是不行!因為我歡喜講,還要再講。不可言,不可言,誰知道啊?誰知道那個不可言呢?講什么呢?講諸大鬼王。這諸大鬼王很兇,鬼嘛!都是兇的。我講這鬼,有一個講法,鬼的腿很長,有多長呢?喔!不知道有多長,我也數不過來,他是有幾丈長。總而言之,這個鬼字,即使是中國的一些個 Professor〈教授〉,對于這個鬼也都不認識,因為鬼的腿太長了,一般人看不見他究竟在什么地方。

單講這個鬼字就是歸也──鬼者歸也。所以中國有一句話,人死就是回家似的,歸回去了,歸到什么地方去?歸到犯罪的地方去。鬼者歸也,也就是歸到地獄里去,以為地獄就是他的家,以為地獄就是他回去的地方,為什么呢?因為迷了。我再講一個英文的講法,英文鬼字叫 ghost,這個字和英文去 go 字同音,就是去了,去干什么?他以為去那地方好好玩,是最好最好的。其實到什么地方去?跑到刀山上去!劍樹上去!油鍋里頭去!跑到這些地方去!一天到晚 go! go! go! 就是 go 到地獄去,go 到餓鬼里頭去,go 到畜生里頭去。所以中文講法應該是歸回來,英文講法就是 go,這是我的一個簡單解釋。那么這一個大鬼到什么地方去?什么地方也沒有去,就只是在地獄里。

“所謂惡目鬼王”:這個鬼,腿雖然長,但是眼睛很兇的。惡目是你一看到他的眼睛,就打顫顫,他的眼睛就有那么兇惡。

“啖血鬼王”:他專門喝眾生的血,尤其哪個地方有血,他都要去喝。

“啖精氣鬼王”:印度話叫毗舍阇,<楞嚴咒>上那個毗舍阇,就是啖精氣鬼王。他歡喜吃人的精氣、五谷的精氣。好像我們人的精氣為什么無形中就衰了?就因為有這種鬼,它來把你的精氣給吸去。

“啖胎卵鬼王”:啖胎卵鬼王是吃還沒有成形的胎。如有的胎兒不足月就生出來,當胎衣落下來,都由這種鬼吃去。卵是雞蛋之類的,他也吃。為什么做這種鬼呢?這種鬼在生的時候好殺生,殺生所得的肉,不要說旁人,就是自己的太太也不給她吃,不但不給肉吃,連血也不給她喝,不給她飲。他自己殺的生,他自己吃,自己飲。那么他連太太都不給吃,何況其他人呢?其他人他更舍不得了,這就表示他慳貪,所以死了就做啖胎卵鬼王,到處去吃這種邁邁東西,因為他在生慳貪。

“行病鬼王”:行病鬼王就到處去灑瘟疫的流行病、傳染病,這都因為有一個行病鬼王到處去散播疾病。

“攝毒鬼王”:這攝毒鬼王是個好鬼,不是個壞鬼,你有什么毒氣,他都可以幫你吸去,因為他是救人的。這個鬼是菩薩化身的,是來救度眾生的,不是他給人家毒,而是不管誰有毒,他可以幫你把毒給吸出來,這是一個好心的鬼王。

“慈心鬼王”:他的心是慈悲的,雖然做鬼,但為的是要到鬼里邊去度鬼的,令鬼都發菩提心。

“福利鬼王”:這也就是賜福的增福財神。

“大愛敬鬼王”:又有一個鬼王叫大愛敬鬼王。

“如是等鬼王皆來集會”:像前邊所說那么多鬼王都一起來到忉利天中,聽釋迦牟尼佛說《地藏經》。

爾時釋迦牟尼佛。告文殊師利法王子菩薩摩訶薩。汝觀是一切諸佛菩薩。及天龍鬼神。此世界。他世界。此國土。他國土。如是今來集會。到忉利天者。汝知數不。

“爾時”:當爾之時。什么時候?就是每一個鬼王到忉利天聽法的時候。什 么叫鬼王呢?他是鬼中的首領。這一些鬼王不論是善、是惡,都是菩薩所化現的,你不要認為凡是鬼王就是鬼了。鬼王更厲害,這一些鬼王都是在宿世發愿用種種方法來教化眾生的。有的用慈悲來攝受一切眾生,有的就用兇惡去折伏眾生。折伏和攝受,這叫“折攝二門”。因為有的眾生遇見慈悲鬼王而發菩提心,這是用攝受行門來教化眾生;有的眾生遇著鬼王這種兇惡的樣子而發菩提心,這叫折伏法,用折伏的法門來教化眾生。既然明白這一切的鬼王都是菩薩所化現的,那么在這鬼王里邊,根本就沒有一個善,也沒有一個惡。

善惡是從什么地方來的呢?是從我們每一個眾生的業報那兒來的。眾生惡業成熟,就見著惡目鬼王;眾生善業成熟,就見著慈心鬼王。無論是惡業或善業,到成熟的時候都應該轉變。惡業成熟,就轉于善業;善業成熟,有時也會轉到惡業去。我們要是修習佛法,就不會被善惡業所轉了,就只向善業這邊走,而不向惡業那邊轉,不會誤入歧途,到刀山、油鍋、劍樹上去。為什么要學佛法?就因為要把天地都給打翻了,天翻地覆,把天地都給打破了。怎么說把天地都給打破了呢?這天就是善業,地就是惡業,將天地這個善惡業扭轉回來,都走到善路上去,不向惡路上走。你要是能這樣子,這個惡的鬼王就沒有用了,善的鬼王也沒有工作了,因為沒有工作,所以他們都要退休了。

我現在講經,對于錄音機很不滿意。為什么呢?因為它在那地方做工,讓我一些皈依弟子都生出一種倚賴性,都懶惰起來,沒有人親自去寫筆記。以前每個人都很注意的寫筆記,寫得很多很多,就記得很清楚,現在都不寫了。聽的時候不注意聽,看的時候也都忘了。久而久之把我所講的東西,統統都還給我了,叫我也退休了。鬼王──善鬼、惡鬼都沒有用了,那我這個做法師的也沒有用了,所以我還是不能叫善鬼、惡鬼退休的,他要是沒有工作,我也沒有工作,我也沒有經講了。沒有經講,也就沒有人聽,沒有人聽,那做一個法師有什么意思?

“爾時釋迦牟尼佛,告文殊師利法王子菩薩摩訶薩”:文殊師利菩薩也叫妙德菩薩,又叫妙吉祥菩薩。為什么叫妙德?就因為他出生時有十種祥瑞:第一、光明滿室;第二、甘露盈庭;第三、地涌七珍;第四、神開伏藏;第五、雞生鳳凰;第六、豬產龍狄(豬生出一條龍);第七、馬產麒麟;第八、牛生白澤;第九、倉變金粟(倉庫里頭所有的谷子,都變成金子);第十、象具六牙(象本來是兩根長牙,但這頭象郤生出六根長牙)。有這十種不可思議的妙處,所以叫妙德;又因為他出生的時候有這十種的祥瑞,所以叫妙吉祥。

其實這一尊菩薩,已經不是菩薩了,是什么呢?是佛了。在過去世他已成佛,叫“龍種上尊王佛”。那么過去世他成佛了,現在成沒成佛?現在也已經成佛了。現在成佛叫什么呢?叫“歡喜藏摩尼寶積佛”,其國土在北方的歡喜世界,所以文殊師利菩薩就是摩尼寶積佛。雖然他已經成佛,但是還倒駕慈航,隱大示小,來做文殊師利菩薩。在《法華經》中他是釋迦牟尼佛的師祖宗,怎么是佛的師祖宗呢?日月燈明佛有八個兒子,八個兒子最后那一尊佛是燃燈佛,燃燈佛的師父是妙光法師。妙光法師是誰呢?就是文殊師利菩薩。而釋迦牟尼佛是燃燈佛的徒弟,燃燈佛給他授記,所以今生作佛。這要是論起輩數來,文殊師利菩薩的輩份就高了,是釋迦牟尼佛的祖師爺。但是現在釋迦牟尼佛來成佛,他又做釋迦牟尼佛的弟子。

你看菩薩的境界是一點相都沒有,沒有大大小小、高高下下的,沒有這種種的分別。所以我講《金剛經》時,常給你們講“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我們現在在這一間房子里講經說法,或者有我過去的師父都不一定,或者有我過去的徒弟也不一定的。你們現在學佛法,要是誰學得真有道,真有德了,早開悟成佛,或者我再拜你們作師父也不一定的。所以在佛法里頭妙不可思議,因此妙德、妙吉祥的這種妙處,也就在這個地方。若你明白了,“離一切相,即一切法”;若不明白,“著相頭頭錯,無為又落空”。

我講經想起什么就講什么,有時候把天講得都破了,有的時候把地也講得都震了,我也不管天塌地陷,什么也不管,什么都沒有了。一切法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什么又是個佛法興?什么又是個佛法衰?哪有一個正法?哪有一個末法?沒有的,什么都是假的。有人說你這個法師把我越講越糊涂了,我就是想叫你糊涂嘛!你要是明白,你又不聽我講經了。好了!我還是講這個糊涂經。

菩薩摩訶薩,摩訶薩是個大菩薩,這尊大菩薩是哪一位?就是文殊師利菩薩。釋迦牟尼佛就問文殊師利菩薩,“汝觀是一切諸佛”:你看這一切到天宮來的諸佛,還有“菩薩及天龍鬼神”,“此世界”:這個世界。“他世界,此國土,他國土,如是今來集會,到忉利天者”:現在來到忉利天集會的這些人。“汝知數不”:現在你知不知道來忉利天宮聽我說《地藏經》的有多少佛?多少菩薩?有多少鬼神呢?數目多少你能夠清楚嗎?為什么我問你呢?因為你有大智慧,有真實的智慧,洞徹法源的智慧,所以現在我問你,你知不知道有多少?告訴我!請你答覆我。

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若以我神力。千劫測度。不能得知。佛告文殊師利。吾以佛眼觀故。猶不盡數。此皆是地藏菩薩久遠劫來。已度。當度。未度。已成就。當成就。未成就。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我已過去久修善根。證無礙智。聞佛所言。即當信受。小果聲聞。天龍八部。及未來世。諸眾生等。雖聞如來誠實之語。必懷疑惑。設使頂受。未免興謗。唯愿世尊。廣說地藏菩薩摩訶薩。因地作何行。立何愿。而能成就不思議事。

“文殊師利白佛言”:前面釋迦牟尼佛問文殊師利菩薩說,這么多的佛菩薩及鬼神,你知道有多少數目嗎?文殊師利菩薩就對佛說,“世尊!若以我神力”:假設以我所得的這一種神通智慧的力量,來“千劫測度”:我就是用一千劫這么長的時間來推測、來猜想度量,來算一算它的數目,“不能得知”:我也不知道這個數目。“佛告文殊師利”:那么釋迦牟尼佛就告訴文殊師利菩薩。“吾以佛眼觀故”:他說,我用佛眼來觀察。什么叫佛眼?佛眼好像一千個太陽似的,無所不知、無所不見、無所不聞,佛眼具足一切的功能,是一切智慧的表現。其余還有四眼──肉眼、天眼、法眼、慧眼。有一首偈頌說得很詳盡:

肉眼礙非通,天眼通非礙,
法眼唯觀俗,慧眼了真空,
佛眼如千日,照異體還同。

天眼是看什么都看得非常的徹底,而沒有障礙。

肉眼礙非通:什么叫肉眼?因為它能看見一切的人和東西。這個肉眼不是我們平常能看見的眼睛,是另外還有個肉眼,天眼和肉眼各在一邊。那個肉眼是不單房子里邊的東西可以看得見,就是房子外邊,甚至于不論多遠都可以看得見,只要你想看,就可以看得見。你要是不看呢?那當然就看不見。可是你雖然能看見,也最好是不看,為什么?你看一樣東西,就費一個心念。生一個心念,多一個心念就不如少一個心念;你多一個妄想,就不如少一個妄想。你用這個眼去看東西,觀察事情,這也都叫“念”。不過這一個“念”和一般人的“念”,又有多少不同,雖然不同,但是也沒有什么益處,所以就算在你能看的時候,也應該不看。這個叫做“肉眼礙非通”,表示它可以看得見一切有所障礙的東西。

法眼唯觀俗:法眼是看俗諦,俗諦就是一般世間的情形。你要是開了法眼,念經不需要拿經典來念,只要睜開法眼,盡虛空遍法界都是經典,都有無量無邊的法寶。你只要得了法眼凈,就能遍觀一切諸法實相,這是法眼唯觀俗。

慧眼了真空:這個智慧眼是觀空的。俗諦又叫假諦,因為它不是一種有實在體的。真諦了真空,又叫空。慧眼了真空,它明了真空諸法實相。

佛眼如千日:佛的眼睛就像一千個太陽那么樣的光明。照異體還同:它看得的雖然是不一樣,而它的本體是一個的。

現在這段經文上,佛說他以佛眼觀故,他用佛眼觀察來到忉利天宮的諸佛菩薩、聲聞、緣覺、辟支佛、天龍八部,“猶不盡數”:我都不詳細知道這個數目。釋迦牟尼佛說,“此皆是地藏菩薩久遠劫來”,在很久以前“已度”:什么是已度呢?就是過去的諸佛,這些已度的眾生,是由地藏菩薩度化已經成佛的。“當度”:就是現在這一切的菩薩,是地藏菩薩在過去因地度化他們。“未度”:就是未來的一切天龍八部、天人、一切的眾生,這是未度的。“已成就”:已經成就了。“當成就,未成就”:“成”字在這部經典上當什么講呢?當“盛”字講,就是很茂盛。“就”字當什么講呢?當“高”字講,高低的那個高。言其所成就的果位很大,很茂盛,而且又很高的。為什么這個“就”字當“高”字講呢?因為他成就的這個果位,是很高的。又當“孝”字講,就是孝順父母的孝字。在中國這個孝字,不是一般人可以擔得起的,那誰擔得起?皇帝。古來皇帝以孝道來治天下,他成就最高的德行。因為這是皇帝以孝治天下的這種孝道,所以叫“成就”。

而在這部經上地藏菩薩已經幫助一切眾生成佛了。那么,現在幫助眾生做菩薩,將來又幫助這一切的眾生,成就他們最高的佛果。這個意思具足“種、熟、脫”這三個字──種,是把種子種到地下;熟是成熟了。譬如種谷子到地下,經過耕培灌溉的功夫,然后成了。成了,這叫熟。熟一段,然后又應該脫了。就是沒有種善根的眾生,令他種善根;已種善根的眾生,令其增長;已經增長善根的,令其成熟;善根得到成熟了,就令其得到解脫。所以“成就”有這三種的意思。

“文殊師利白佛言”:文殊師利又對佛說,“世尊!我已過去”:我文殊師利在過去,“久修善根”:很久很久以來,就修這個善根。“證無礙智”:已經證得到無礙的智慧。無礙智就是四無礙辯,四無礙辯也就是四無礙智。“四無礙辯”,辯才有四種:

法無礙辯:講出來的法非常有道理。雖然是一個道理,但能分別出來有百千萬種那么多的道理,可是百千萬種道理歸納起來,還是一個道理。

義無礙辯。

辭無礙辯:這是說出來的言辭非常有道理。

樂說無礙辯:樂說就是歡喜講。

“聞佛所言,即當信受”:說我文殊師利在過去修大乘法,所以現在佛一說什么我即刻就信受了。“小果聲聞”:可是小乘的人呢?小果就是小乘的果位──聲聞、緣覺。“天龍八部”:和八部鬼神龍眾,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瞬羅伽。“及未來世”:和未來世“諸眾生等”:所有一切的眾生等。“雖聞如來,誠實之語”:雖然聽見佛所說的話是誠實之語。“必懷疑惑”:你看!佛所說的話這么樣的誠實,他們還生疑惑,何況我的弟子?我講經他不相信,要跑了,這也難怪的。你看文殊師利說,對于佛講的誠實之語,一切天龍八部都不相信,都生懷疑。

現在講經,有的人以為這是很平常的,其實你能聽到人講經,這是最不容易的一件事,最難最難了。尤其在美國這兒,你看有幾個地方講呢?尤其是這樣照著經典,一字一字把經里所有經文的意思都講出來,這是沒有的,在西方國家里可以說是很少、很少的。雖然是很少,但因為西方人從來也不明白佛法,所以現在聽見真實的佛法也不認識了。就好像沒有看見過金子的人,你給他金子,他就拿這個金子當銅來看。拿金當銅、拿鉆石當玻璃,因為他不認識,所以你給他講真正的佛法,他說這是很平常的,說這是講外邊的,不是講里邊的。其實,如果外邊都不明白,里邊怎么會明白?要里外雙管齊下。你不明白理,就不能修行;你不修行,也不會明白理。所以要解行相應──解就是明白佛法;行就是照佛法去實行。

你看釋迦牟尼佛說這部《地藏經》的時候,連文殊師利菩薩都提出來說,恐怕小果聲聞、天龍八部,和未來的一切眾生,不能信受。因為他們沒有善根,善根不夠,所以雖然聽見佛所說誠實的話,必懷疑惑,他心里必定生出一種疑惑來。“設使頂受”:雖然頂受,假設他就是暫時頂受了,這么信一個很短的時間。

好像有人也是一樣皈依,但是他不生信心,因為在他腦里頭充滿了邪知邪見,你對他講正法,他也不懂得。因為聽不懂,所以“未免興謗”:他免不了生毀謗。釋迦牟尼佛在世的時候,文殊師利菩薩就這樣提議,“唯愿世尊”:我現在唯愿世尊您!“廣說地藏菩薩摩訶薩”:多說一點有關地藏菩薩摩訶薩,這位大菩薩,在“因地作何行,立何愿”:什么叫因地呢?因地就是前生,就是宿世。作何行──他是修什么行門?立何愿──所發的是什么愿?我們人發愿,無論發什么愿,必須要履行我們的諾言。照著我們所說的話去做,不能改變的,無論什么樣的困苦艱難,都要依照愿力去做。“而能成就不思議事”:而這尊地藏菩薩,他能成就這種不可思議的事,這種不可思議的境界。

佛告文殊師利。譬如三千大千世界。所有草木叢林。稻麻竹葦。山石微塵。一物一數。作一恒河。一恒河沙。一沙一界。一界之內。一塵一劫。一劫之內。所積塵數。盡充為劫。地藏菩薩證十地果位已來。千倍多于上喻。何況地藏菩薩在聲聞辟支佛地。

“佛告文殊師利”:釋迦牟尼佛告訴文殊師利菩薩,說我現在舉出一個比喻。譬如什么呢?“譬如三千大千世界”:在這三千大千世界里邊,“所有草木叢林,稻麻竹葦”:這些東西都不單單只有一個,而是所有的木,所有的叢林。草多了叫叢,木多了叫林。稻是吃的,麻是用的。三千大千世界內的竹子、葦,你算算有多少?你能數得過來嗎?數不過來的。“山石微塵”:微塵多了變成山。三千大千世界里這么多的東西,每一類“一物一數”:一件東西作一個數目。作一個多少數目?“作一恒河”:每一種草作一條恒河。有多少草,就有多少恒河,所以這個數目根本就數不過來。不只草、木、叢、林、稻、麻、竹、葦都是這樣,一種東西就作一條恒河,不是單提出來一件,而是每一件作一恒河,兩件作兩條恒河,三件作三條恒河,四件作四條恒河……。草木是沒有數量的多,恒河也就沒有數量的多。所以這就表示數目太多了,根本就沒有法子計算得出來。

“一恒河沙”:那每一件東西作一條恒河,你說這恒河沙有多少呢?“一沙一界”:所有恒河沙里的每一粒沙,又作一個三千大千世界。“一界之內,一塵一劫”:這三千大千世界所有的每一粒微塵又作一個大劫。“一劫之內,所積塵數”:在這一個大劫中,所積聚到一起的這些個微塵的數目。又“盡充為劫”:每一粒微塵再變成一個大劫。而“地藏菩薩證十地果位以來”:他證得十地的果位到現在,“千倍多于上喻”:還比那些多得很多,比起上邊的比喻,多過一千倍還不止。“何況地藏菩薩在聲聞、辟支佛地”:何況地藏菩薩,他以前做聲聞時不知經過多長的時間;做緣覺、辟支佛,又不知道經過多長的時間。所以地藏菩薩他這種的行愿是太久了。

文殊師利。此菩薩威神誓愿。不可思議。若未來世。有善男子善女人。聞是菩薩名字。或贊嘆。或瞻禮。或稱名。或供養。乃至彩畫刻鏤塑漆形像。是人當得百返生于三十三天。永不墮惡道。文殊師利。是地藏菩薩摩訶薩。于過去久遠不可說不可說劫前。身為大長者子。時世有佛。號曰師子奮迅具足萬行如來。

“文殊師利”:釋迦牟尼佛叫文殊師利,說“此菩薩威神誓愿不可思議”:此菩薩是哪一位菩薩呢?就是地藏菩薩,他的威德和神通及誓愿不可思議,度一切罪惡深重的眾生,他用威神來折服他們。他發的誓愿是:

地獄不空,誓不成佛

地獄哪個時候不空,他不成佛的;

眾生度盡,方證菩提

他要把所有的眾生度完了,他才成佛。若有一個眾生沒有度完,他就不成佛,所以他才經過這么長遠的時間還沒成佛。因為這個眾生度完了,那個又來了,總也沒完。不是這個眾生出世,就是那個逝世了;那個眾生逝世,這個眾生又出世了。出世的眾生總是比逝世的眾生多過十倍、百倍、千倍、萬倍。你看我們現在計算三藩市死的人多呢?還是出生的人多?死的人要等到老了,又有病,才會死;出生的只等懷胎十月,就可以出生,非常的快。因為人要經過幾十年才死,所以出生比死的超過幾千萬倍,因此累得地藏菩薩到現在也不能成佛。

但是你說他后悔不后悔呢?他不后悔。眾生越多,他越有工作做了;要是沒有眾生,他也沒有工作,就成佛去了。成佛去,也沒有什么事情干了,所以地藏王菩薩這就是沒有事情來找事情干。本來很清閑的,他愿意一天到晚忙忙碌碌的,總是去度眾生,這是地藏王菩薩的愿力。為什么地藏王菩薩發這種的愿力?因為他覺得他和眾生是一體的,眾生如果不成佛,他成佛也沒有意思,所以他在這兒等著眾生,和眾生有這一種永遠永遠同體的因緣。地藏王菩薩這種愿力是沒有法子測量,沒有法子明白的。現在所說的不過是一小部分,其實他這種愿力是不可以心思,不可以言議的。

“若未來世有善男子善女人”:假設未來世有善男子善女人。“聞是菩薩名字”:聽見地藏王菩薩這個名字。“或贊嘆”:或者稱揚贊嘆,說地藏王菩薩愿力不可思議,神通不可思議,慈悲也不可思議,見著人就向人介紹。你們聽過經,見著任何你們的同事和所有的親戚朋友,都應該向他們介紹地藏王菩薩這種的慈悲愿力。你們自己也想一想:啊!地藏王菩薩能發這一種的愿力,我又應該怎么樣做呢?我是不是發一個小小的愿力?或者度一個眾生成佛,我再成佛?或者度兩個眾生成佛了,我再成佛?不發那么大的愿力,只發一個小小的愿力,這都算沒有白聽《地藏經》一場。如果你聽了就過去,那菩薩是菩薩,我是我,我和他沒有什么關系,這就是你聽了也等于沒聽一樣。

譬如男子要發愿,以前我有一個女朋友,這一回我要是成佛,我一定把她也度成佛,要這樣子想;女子呢?就要想我以前一個男朋友,這個男朋友和我是最相親相愛的,我現在修行,我要把他也度成佛了,我再成佛。要發這種的愿,不要“彌陀佛各顧各,摩訶薩不管他”。

或者你說:“那我年紀最輕,我也沒有男朋友,也沒有女朋友。”可是你有爸爸媽媽,你要發愿一定把他們度成佛。說:“爸爸媽媽死了呢?”那還有兄弟姊妹。“若沒有兄弟姊妹?”還有一般的朋友,都可以度的,你要發愿以哪一個作目標。再沒有人,你可以說:“我有個師兄弟,我一定發愿把他度成佛了。”你們現在皈依我,不怕你們笑我,所有我的皈依弟子,如果有一個沒成佛,我也不成佛。我沒有地藏王菩薩那么大的愿力,說是把所有的眾生都度成佛了。我的條件是要他必須是皈依的,還要真相信我的弟子──他要是不成佛,我就等著他。他墮地獄,我也墮地獄去找他去。你看這也是不錯,也很偉大的。所以這個師父也是要多生多劫種了善根才能遇著。

“或瞻禮”:瞻是用眼睛看,禮是禮拜。“或稱名”:或念南無大愿地藏王菩薩的圣號。我們拜佛,這是瞻禮。我們現在講《地藏經》,我說地藏王菩薩真是不可思議,這就是贊嘆。在瞻禮的時候稱念南無大愿地藏王菩薩,這就是稱名。“或供養”:我們現在把地藏王菩薩他老人家請到這個地方來,天天燒香拜一拜,又供水果,這就是供養。

“乃至彩畫”:不要說用木頭,就用彩色來畫一個地藏王菩薩像,誰畫一個佛像,那就增加你相貌的端嚴圓滿。佛的相貌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你畫出一個佛像,相貌就好一點;畫出兩個,更好一點;畫三個、四個、五個……,你畫百千萬億,那你就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了。總之畫佛像、造佛像,相貌就會非常的好。“刻鏤”:用刀把木頭雕刻成佛像。“塑漆形像”:或者用膠漆塑這個形像。

“是人”:這個人,“當得百返生于三十三天”:你畫一個佛像就百返生于三十三天。這個“百返”不單單只是生到三十三天,而先在六欲諸天,和色界十八天──初禪三天、二禪三天、三禪三天、四禪九天,連無色界的非想非非想處天等,于欲界、色界、無色界每一界投生過一百次,然后再生到三十三天一百次,這個時間也是非常之久的。“永不墮惡道”:你只要或者贊嘆、或者瞻禮、或者稱名、或者供養、或者造種種地藏王菩薩的像,就永遠都不墮落到惡道里頭去了。

“文殊師利”:文殊菩薩。“是地藏菩薩摩訶薩”:這位地藏菩薩摩訶薩,“于過去久遠不可說不可說劫前”:這個久遠是沒有法子講,太多了。就像前邊稻麻、竹葦、山石、微塵,一物一數,作一恒河,一恒河沙,一沙一界,一界之內,一塵一劫那么長的時間,怎么可以計算得出來呢?比射火箭到月球的數目還大,還難以計算。現在我們射入太空,這完全是用一種數學來計算它的力量,到什么地方,怎么樣才可以停止,到太空軌道又怎么走,計算這個數準確后,就射入大氣層,這要用多大的火力才能達到,這都是用算術算出來的。但是這還能算出來,唯獨地藏王菩薩這個長遠的劫,你沒有法子算得出來,即使現在數學再高超、科學再精妙,也沒有法子算得出來的。

“身為大長者子”:地藏王菩薩他身為大長者的兒子。“時世有佛,號曰師子奮迅具足萬行如來”:這個時候,世界上有一尊佛,他的名號就叫師子奮迅。獅子是獸中之王,獅子要是一叫,百獸腦裂,一切獸類都嚇得跑也不會跑了,站也站不住了,自然而然就倒在地上,甚至于腿都麻木了。那么這尊佛的名字就比方是個獅子。“奮迅”,奮是奮興,迅就是快,表示師子跑得非常快。“具足萬行”,是指六度萬行佛都具足了,這一尊佛就叫這個名字。

時長者子。見佛相好。千福莊嚴。因問彼佛。作何行愿。而得此相。時師子奮迅具足萬行如來。告長者子。欲證此身。當須久遠度脫一切受苦眾生。

“時長者子”:在這個時候長者子。“見佛相好”:見師子奮迅具足萬行如來,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千福莊嚴。為什么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呢?就因為有“千福莊嚴”:怎么叫千福呢?我們修五戒十善,變成百福,每一個數目再變成十,成一千,這叫一個善、一個福。那么再集成一千福,這就是千福莊嚴。“因問彼佛”:這個長者子看見佛相這么圓滿微妙,就問師子奮迅具足萬行如來,“作何行愿”:你以前修什么法門?發什么愿?“而得此相”:才能得到這么圓滿的相好呢?“時師子奮迅具足萬行如來”,“告長者子”:告訴這長者的兒子,“欲證此身”:說你想要證得和我這個身相同的話,我就告訴你。“當須久遠”:你應該在久遠久遠,“度脫一切受苦眾生”:把所有受苦的眾生都度完了。眾生離苦,你的相貌就圓滿了,意思就是你把眾生度成佛,你也就成佛了。

文殊師利。時長者子。因發愿言。我今盡未來際。不可計劫。為是罪苦六道眾生。廣設方便。盡令解脫。而我自身方成佛道。以是于彼佛前。立斯大愿。于今百千萬億那由他不可說劫。尚為菩薩。

“文殊師利”菩薩!“時長者子,因發愿言”:當時這個長者子,聽見師子奮迅具足萬行如來這樣告訴他,于是就發一種愿。他說“我今盡未來際”:我就是長者子自稱。說我從現在乃至到盡未來劫。盡未來劫就是未來無數無數不知道有多少劫,所以才說“不可計劫”:不可計算那么多的劫。盡未來劫,未來劫盡了,沒有了。這未來劫怎么會沒有呢?根本就不會沒有的,所以這個劫的數目也算不出來了。

“為是罪苦六道眾生”:我為了這一類受苦造罪的六道眾生。因為娑婆世界的眾生,舉心動念無非是罪、是業,所以說是罪苦的六道眾生。六道就是天、人、阿修羅、地獄、餓鬼、畜生。“廣設方便”:廣是廣泛的,設是設立。廣泛設立種種的方便法門,不是只有一種的方便法門。“盡令解脫”:令一切的眾生都得到解脫,離苦得樂,早成佛道。“而我自身方成佛道”:等一切眾生都成佛了,然后我自己再成佛。假如有一個眾生沒有成佛,我也不成佛。所謂“如一眾生未成佛,終不于此取泥洹”,假設有一個眾生沒有成佛的話,我也不入涅槃。泥洹就是涅槃。

“以是于彼佛前”:因為這個原因,所以在師子奮迅具足萬行如來這尊佛前,“立斯大愿”:他發這一種的大愿。“于今百千萬億那由他”:到現在有百千萬億這么久的那由他。那由他是印度的一個大數目。“不可說劫”:不可說也是一個大數目,那由他和不可說這么多的劫。“尚為菩薩”:現在還是做菩薩,還沒成佛。

又于過去不可思議阿僧祇劫。時世有佛。號曰覺華定自在王如來。彼佛壽命四百千萬億阿僧祇劫。

“又于過去”:又在過去。“不可思議阿僧祇劫”:不可以心思,不可以言議,這么多的阿僧祇劫。不只三大阿僧祇劫,是不可思議阿僧祇劫,這個時間更長了。“時世有佛”:在那個時候的世界有一尊佛。“號曰覺華定自在王如來”:這一尊佛的名號就叫覺華定自在王如來。覺華是因,自在王就是果;覺華是本,那么定自在王就是末。就是指他在因地修這個覺華,而證得自在王的果。修覺華,用什么修?用定修。以什么成的自在王果?也是由定而成就的。所以定因定果,這叫因也定、果也定,由這定因而結定果,因此叫“覺華定自在王如來”。覺華定自在王,這是這尊佛的別名,如來是佛的通號,名有通有別的。

“彼佛壽命”:壽是年齡大,命是生命,但是如來的壽命,依照《法華經》有三種的講法,依照《十六觀經》又有三種的講法。

第一,佛的法身真如不隔諸法。法身的真如和諸法絲毫也不隔,這叫做壽。以如理為命,以如如的理作為他的命。這很不容易講明白的,因為這個地方以如如理,什么叫如如理?就是本來的理,就是佛的命,也就是法身。

報身呢?以實相的智慧,境智相應,境也就是智,智也就是境──佛的境界也就是智慧,智慧也就是境界。佛以智慧而照了一切的境界,這叫境智相應,境界和智慧互相相應,境智不二。也就是境界來了,隨來隨照,隨照隨了。什么境界來,佛都認識,都明白,不會被境界所障住而不認識境界。這境界和智慧雖然是兩個,但是也變成一個。以這一個道理為壽──作他的壽,以智慧作他的命,這是根據佛的報身來講,這個叫壽命。

那么以應身來講,這叫應化身,化就是應身。應身以一期百年不斷為壽。這一生活一百歲不死,這就是個壽,這是應化身──化身、應身,以他這一生的因緣去作這個命,這是依照《法華經》上三身的講法。

若依照《十六觀經》的講法又不同了,怎么呢?經上說應身示同生滅,佛示現也有生有滅,就是佛出世又入涅槃,這叫生滅。示同生滅是有始有終,有一個開始,又有一個終,這是講佛應身的壽命。報身呢?這個報身一得永得,一得到佛的報身,永遠都得到,這叫有始無終──有開始,沒有終了,這是佛報身的壽命。法身的壽命怎么樣?非壽非不壽。你說他長嗎?也不長;你說他不長嗎?也長。非壽非不壽,這是佛的法身,因為不能說他有多長,所以非壽;非不壽,但是你也不能說他短,所以非不壽。非壽非不壽,無始無終,沒有一個開始,也沒有一個末了,這是佛法身壽命的講法。我相信講這種名相很不容易明白的。這一尊佛的壽命“四百千萬億阿僧祇劫”,這指的是什么壽命?就是佛報身的壽命,和應身的壽命。

像法之中。有一婆羅門女。宿福深厚。眾所欽敬。行住座臥。諸天衛護。其母信邪。常輕三寶。是時圣女。廣設方便。勸誘其母。令生正見。而此女母。未全生信。不久命終。魂神墮在無間地獄。時婆羅門女。知母在世。不信因果。計當隨業。必生惡趣。遂賣家宅。廣求香華。及諸供具。于先佛塔寺。大興供養。

“像法之中”:佛法有正法、像法和末法三個時代。在正法時代,一般的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都誠心修道而能證果,所以叫正法時代。像法呢?修行的人就少了,專門在表面上用功夫,也就是修塔、造廟,寺廟堅固,人人都歡喜作功德,建造佛寺、佛塔,歡喜求福而不求智慧,這個時候就是寺廟堅固的像法時代。正法時代有一千年,像法時代有一千年,末法時代是一萬年,我們現在是末法時代。末法時代的人,就是斗爭堅固。在覺華定自在王如來入涅槃之后,是像法的時代。

“有一婆羅門女”:有一個婆羅門女。婆羅門是印度的一種外道,這種外道是修清凈行的,他們也吃素,不吃肉,也講修道,沒有男女的性行為,所以又叫凈裔。凈是修清凈行,所謂清凈就是男女沒有性行為;如果要是有性行為,那就不清凈了。這個婆羅門也修這種遠離的法門,不過修來修去不得其要領,沒有得到究竟的道理。這是印度一種古老的宗教,即使到現在,印度還有很多這種宗教。好像瑜伽,這都是一種婆羅門教所傳出來的。婆羅門教在中國來講就是道教,也是修清凈行的。在覺華定自在王如來像法的時候,就有一位婆羅門種的女子。這個婆羅門女,“宿福深厚”:宿是前生,她雖然是婆羅門的女子,但是在前生就做了很多的好事,很多的功德,所以宿福深厚。

“眾所欽敬”:一般人見著她,就恭敬她,欽仰而恭敬,為什么一般人會欽仰而恭敬她呢?就因為她宿世有這個福報,做了很多功德。所以人的相貌好和不好,這都是在你過去生有沒有功德?過去生如果有功德,你的相貌就會生得圓滿;如果沒有功德呢?相貌就不圓滿,不圓滿就是丑陋。佛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這是百福莊嚴。什么叫百福呢?作一千種的善事,這叫一福。你有這么一千個善事,叫一個福;那么一萬個善事,這是十個福;十萬個善事,就叫百福。釋迦牟尼佛因為用百福莊嚴,才得到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人的相貌都是隨著宿世的因緣而長成的。所以某一個人相貌美麗,某一個人相貌不美麗,這都是由于前生的關系。所以這個婆羅門女,就受眾人欽敬,她說一句話,一般人也歡喜聽;她做一件什么事,一般人也歡喜,同意她做這一件事情。

“行住坐臥”:行是走路,住是站,坐是坐在那地方,臥是躺著的時候。“諸天衛護”:行住坐臥時都有諸天來保護著她。好像我方才講,我們現在結上界,每一個人即使有業障,譬如有什么魔障,在這個時候也要停止,不可以來擾亂你。因為你在這兒聽經,所以現在結上界,把一切的帳目暫時都停止,不準來啰唆,不準來麻煩,叫你一心一意來聽經。這婆羅門女,她行住坐臥時,護法善神、天龍八部、諸天都來保護著她,可是雖然保護著這個婆羅門女,但是“其母信邪,常輕三寶”:她的母親就不信正法,而信邪法。

怎么叫信邪?信邪不一定說是信旁門左道,她是將信將疑,今天信佛,明天又生起了懷疑心,不知道這是不是──說是信三寶,我也沒看見什么三寶佛;我也沒看見法,雖然說有經典,也都是這樣子,沒有什么不得了的;僧──他也是個人嘛!這個僧人怎么就要我恭敬呢?生出一種懷疑,這就叫信邪了。沒有正念,就是邪念;你沒有正信,就是邪信,信邪了。好像有個外道說,你給我一百萬塊錢,我就賣給你一個皇帝做,你來生就會做皇帝,只要你給我一百萬塊錢就可以,那么你一想:喔!我來生可以做皇帝,好!就拿一百萬塊錢給他,這就叫信邪了。其實這皇帝怎么可以隨便賣的呢?你怎么可以買皇帝來做呢?或者現在的民主國家可以買總統做。你今生是個女人,沒有做總統,那你給我一百萬塊錢,我保證你來生可以做總統做。到來生無論有沒有做總統,都找不著他去要這一百萬塊錢,他也不是開一個保險公司來保險你,所以這就叫信邪。

怎么可以用一百萬塊錢買到一個總統做呢?沒有這個道理。如果今生用一百萬塊錢可以買到一個總統做,這或許還是真的,為什么呢?我可以用一百萬塊錢去運動(拉票),使人人投我的票,那么我就可以做了。但是又要美國籍,外國籍不可以的。所以這就叫信邪,信邪就是所講的沒有道理,不合乎理。或者說是你給我一百塊、一千塊錢、一萬塊錢,我保證你來生就做男子,不做女人。你一聽,喔!這可不錯的,我一百萬塊錢買一個男人做,并不算很貴,很便宜的。那么就給這個外道老師一百萬塊錢,一給他錢,他就放到荷包里去,飲酒吃肉,隨便玩女人,什么都做,做完了,你也沒法子再找錢回來,所以保證我來生做男人,這也不保險的,這都叫邪。這是舉出一、兩種騙人的老千手段(專門騙人的就叫老千)。

“常輕三寶”:因為盡信邪法,所以就不信正法。說什么呢?邪法說:“你何必信佛?你就是佛,只要你給我六十五塊錢,就可以了。”六十五塊錢就可以買一個佛做,像這樣的都是邪法、邪道,佛怎么可以用錢買來做的?你可以做佛,但不是說用錢買佛來做。你用錢去做功德,功德做得夠了,才能成佛的。你做功德,還要修道,還要參禪、打坐;你不修道,還是不可以的。好像釋迦牟尼佛他要是可以買佛做的話,他也不必去雪山坐了六年,然后在菩提樹下夜睹明星而悟道。他在作太子時,有很多錢,就可以隨便買一個佛來做,但佛不是人可以用錢買的。輕三寶就是看不起三寶,見著和尚,見著出家人,他就毀謗、破壞。好像廣東人,見著比丘、比丘尼最討厭了。這就是常輕三寶。

“是時圣女”:在這個時候,婆羅門女就“廣設方便”:廣設就是設了很多種方便。方便是對于約略能相信法的人,就對他講方便,權巧方便。“勸誘其母”:勸是用好話相勸,誘是誘導,以利誘之。好像小孩子歡喜吃糖,你就對他說:“我有一塊糖,跟著我走,就給你糖吃。”這就叫誘。那么這一個婆羅門女對她母親也是說:“你跟著我學佛法,這佛法是最好的,是第一的。”但是她的母親也都不相信。勸誘其母“令生正見”:令她的母親,生出正知正見來。“而此女母”:而這個婆羅門女的母親,“未全生信”:就是也信一點點,不是完全,將信將疑的。如你說的好像有點道理,但是我想又不完全是,是信、疑各一半一半。好像我的皈依弟子,對于師父所說的話,有的信一半,不完全信,或者是說這個道理不知道是不是這樣子,這就叫將信將疑,即未全生信。“不久命終”:這個婆羅門女的母親,沒好久就命終了。

說這人如果死了,就什么也不知道了,也不想吃飯,也不想穿衣服,也不想睡覺,也不想作工,什么都不需要做了,這是最好的。可是,雖然說最好,也有一個最不好,什么是最不好的呢?死了,如果你做善事,就生到三善道里頭去;如果你做惡事,就生到三惡道里邊去,或者墮地獄,或者轉餓鬼,或者做畜生。昨天有幾個游客到佛堂,我給他們講做軍人應有的責任。什么責任呢?我說在軍人里頭,也有菩薩,也有修羅。菩薩就在軍隊里來教化眾生,令眾生不要殺人殺得太多了;修羅也是在軍隊里頭,但他卻叫眾生殺得越多越好。殺的人越多,他的威風越夠,他的功勞也最高。菩薩則叫人不要殺生,令兩個國家和平相處,把事情和平解決,他對軍人說若能如此,那么他的功勞就是最高,也會做最高的官。我告訴他們要學菩薩,不要學修羅。

什么叫修羅?什么又叫菩薩?中國有兩個將官,一個是關羽,他殺的人非常多,可是他死了之后做菩薩。秦將白起,他殺的人也多,可是他死了就去變成牛、變成豬、變成馬。他為什么變成牛、變成馬,因為他坑降卒二十萬──有二十萬的兵都向他投降了,他卻又刨一個大坑把他們活埋進去,這是一種修羅心。但是關公所殺的人是惡人,沒有殺善人,所以叫除暴安良。結果一個就做菩薩,一個就變成牛、變成馬、變成豬、變成羊。

我們有一個美國的朋友,他是海軍的軍人,他問我,你信不信人死了會變成畜生呢?當時我說:“你相信人死了做畜生也好,不相信人死做畜生也好。你信會做畜生,你若應該做畜生,也要做畜生;你不信會做畜生,你死了應該做畜生,也要做畜生,不會有所改變的。你做佛事,就是佛;你做菩薩事,就是菩薩;做人事,就是人;做鬼事,就是鬼;做畜生事,就是畜生。你做什么事情,就是什么。這個不是你相信,就會去做;不相信,就不會去做。不論相信不相信,你應該做的,一定會做;不應該做的,一定不會做,不是你信不信的問題。”所以,有一個中國人說:“哦!你講這個道理是非常高深的,我將來要來學習佛法。”

說到不久命終,咱們現在每一個人應該自己想一想,我什么時候死呢?婆羅門女的母親不久命終了,而我是在哪一天死啊?我死了又到什么地方去啊?會不會和婆羅門女的母親一樣的去墮地獄?我們聽經,聽到每一個地方,都要回光返照,照照自己,不是聽了就當耳邊風,過耳不留的,那是沒有意思的。每個人都有死的時候,不要相信我方才說的──人死是最好的一件事;也不要相信──說人死是最不好的一件事。人將來都要死,不管它是好還是不好。你做好,就是好;做不好,就是不好。方才我說,“種善因,結善果;種惡因,結惡果。”

古人有這么幾句話:

若見他人死,我心熱如火,
不是熱他人,看看輪到我。

看見他人死的時候,我的心里熱得好像火那么熱。不是熱他人,不是為他人死,我心里難過啊!他怎么死了?看看輪到我,慢慢就輪到我了。前幾天我講生的比死的多,雖然生的比死的多,但是,死的也是一個一個輪著,將來都要死的。所以呀,我們“若見他人死,我心熱如火,不是熱他人,看看輪到我。”既然你不怕死,就趕快去死,現在就可以死,為什么你又不死呢?這死并不是怕不怕,而是好死和惡死的問題。惡死就是飛災橫禍,或者被車撞死;或者飛機出了意外;坐輪船,輪船沉了;坐火車,火車相撞了。這種種,你本來不想死,但是就死了,這叫意外。意外之死,就是惡死。你要是愿意死的時候,那死就是好死。你要是不愿意死呢?也可以永遠不死的來修道。

修道人,生死自由。愿意活著,永遠都活著;不愿意活,現在一坐就往生,入涅槃了。但是你要有這功夫,性命生死由我,而不由天,誰也管不了我,是我自己管的。我愿意死,現在就死了;不愿意死,永遠都活著。修道就是修這個,有這個能力。可是當你有這個能力時,有的時候就不愿意留在這個世界,因為這個世界實在是太污濁了,五濁惡世,不干凈。

不久命終,“魂神墮在無間地獄”:魂,是靈魂;神,是神識。魂神也就是第八識。婆羅門女的母親命終后,魂神墮在無間地獄。什么叫無間地獄?時候無間、命無間、身無間──這是指一個人在地獄也滿,多人在地獄也滿,在后邊會更詳細講無間地獄。什么叫無間?無間是沒有間斷,接接連連的。如命無間,當你生到地獄里去,雖然受苦,但是命還不斷,死了又生,生了又死,都是因這神識的作用,神識是不變的。

“時婆羅門女”:這個時候婆羅門女,“知母在世”:知道她的母親在世。“不信因果”:不信種善因結善果,種惡因結惡果。她不相信,這個因不清凈,果就不清凈;這個因不正確,果也就不正確。“計當隨業,必生惡趣”:她算一算計,她的母親,隨著自己所造的種種惡業,一定會生到惡道去。“遂賣家宅”:所以她把家宅都賣了,“廣求香華”:買很多名貴的香,買很多花,“及諸供具”:和一切的供具,供養“先佛塔寺”:在先佛塔寺,就是在覺華定自在王如來的佛塔寺院內。“大興供養”:香、花、燈、燭、果、幢幡、寶蓋,她用了很多的供具去供養佛。

見覺華定自在王如來。其形像在一寺中。塑畫威容。端嚴畢備。時婆羅門女。瞻禮尊容。倍生敬仰。私自念言。佛名大覺。具一切智。 若在世時。我母死后。儻來問佛。必知處所。

“見覺華定自在王如來”:婆羅門女看見覺華定自在王如來,“其形像在一寺中”:他的形像在一個寺廟里邊。“塑畫威容”:這個覺華定自在王如來的像是用泥塑的,然后畫其威容,具有威德的容貌。“端嚴畢備”:具足相好,非常的圓滿。畢備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時婆羅門女”:在這個時候婆羅門女,“瞻禮尊容”:看著佛像,“倍生敬仰”:加倍生出敬仰的心。“私自念言”:在自己心里頭想著。“佛名大覺”:佛是一個大覺悟的人,他具足一切的智慧──道種智、一切智、一切種智,具足三種的智慧。“若在世時”:假使佛在世的時候,“我母死后”:我的母親死后,“儻來問佛”:儻,是或者;儻若,假設我要來問佛,“必知處所”:佛一定會知道我母親到什么地方去了。

我有一個問題,現在大家想一想──雖然我們修行不應該有想,但現在大家想一想這個問題。問題是什么呢?我們人到世界上來,是吃飯為了活著,還是活著為了吃飯?

時婆羅門女,垂泣良久。瞻戀如來。忽聞空中聲曰。泣者圣女。勿至悲哀。我今示汝母之去處。婆羅門女。合掌向空。而白空曰。是何神德。寬我憂慮。我自失母以來。晝夜憶戀。無處可問。知母生界。時空中有聲。再報女曰。我是汝所瞻禮者。過去覺華定自在王如來。見汝憶母。倍于常情。眾生之分。故來告示。

婆羅門女做這樣的一個想法:佛是最有智慧的一個大覺者,可惜現在佛已經入涅槃了;如果佛在世的時候,我母親死了,我若問佛,他一定知道我母親生到什么地方!“時婆羅門女”:當這個時候婆羅門女“垂泣良久”:垂是低著頭,泣是哭,良久不是很久的時候,只是一個時候,這是沒有一定的時候,也就是她低著頭哭的那個時候。“瞻戀如來”:瞻是看看佛的相貌。戀,是戀戀不舍的,也就是舍不得離開。好像本來并沒有繩子,但是現在似乎有一條繩栓上了,但實際上沒有,這叫戀。瞻戀如來,就是不愿意離開覺華定自在王如來的像。

“忽聞空中聲曰”:在這時候,也正是婆羅門女身心專注,沒有其他妄想的時候,只是一個瞻戀佛的心,一個想念佛性的心,所以在這時候,她可以說是心里清凈。“忽聞空中聲曰”:這時虛空里頭有了聲音,有什么聲呢?“泣者圣女”:說你這個哭泣的圣女。雖然她的母親有罪,但是她自己有善根,所以才叫圣女。“勿至悲哀”:你不要哭得太厲害!你不要悲哀得太厲害了!“我今示汝母之去處”:我現在告訴你,你的母親到什么地方去了,你不要哭了。

“婆羅門女”:這個婆羅門女,“合掌向空”:合起掌來,對著虛空。“而白空曰”:她也對著虛空中說起話來。“是何神德寬我憂慮”:這是那一位菩薩?那一位神仙?這么好心啊!這么慈悲的來寬我憂慮,來安慰我,令我沒有悲哀和憂慮呢?這德就是一種慈悲的德行。“我自失母以來”:我自從母親死去之后。也就是我失掉母親以后,“晝夜憶戀”:白天也想我母親,晚間也想我母親。“無處可問”:為什么我想念母親呢?因為我的這個身體是母親所生的,既是生我的人,我就應該孝順她;可是我沒有盡到孝順,母親就死了,所以我特別悲痛。

所謂“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在。”什么叫樹欲靜而風不止呢?這樹想要清靜一個時候,它不想搖動,但是風來吹它,吹得它搖來搖去的,這叫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在,我正想要奉養我的母親,發一種孝順的心,報答父母養育之恩。所謂:“父兮!母兮!昊天罔極。”父親和母親的恩,比天都高、比地都厚,可是因為我沒有孝順母親,所以現在非常的慚愧,非常的悲哀,但是我也沒有一個地方可以去問一問。“知母生界”:不知道我母親是生到天上去,或者是墮地獄了呢?

“時空中有聲”:當她這樣問空中的時候,也很奇怪的,空中傳來一種聲音。“再報女曰”:再對這個婆羅門女說,“我是汝所瞻禮者”:你問我是何神德,寬汝憂慮嗎?我就是你所禮拜的過去覺華定自在王如來。“見汝憶母”:我現在啊!看見你想念你的母親,“倍于常情”:為什么婆羅門女能感動覺華定自在王如來現在虛空里對她說話呢?這句話就說明白了。見汝憶母,我看見你想念你母親,倍于常情,和一般普通的人不同,你是特別加倍的想你母親。譬如人家用十分的心意來想念他的父親、母親,你呢?就有二十分。加倍就是和普通人不同。“眾生之分”:和一般的眾生思念父親、母親的情形不同。你是太誠心了,誠到極點。“故來告示”:雖然我已入涅槃,但是你把我都感動了,所以我來告訴你。

婆羅門女。聞此聲已。舉身自撲。肢節皆損。左右扶持。良久方蘇。而白空曰。愿佛慈愍。速說我母生界。我今身心。將死不久。

“婆羅門女”當時“聞此聲已”:聽見空中告訴她說,他是過去覺華定自在王如來。“舉身自撲”:這個時候,她的神情非常緊張,也可以說是好像發了狂一樣,不顧一切,什么也都不管了,就舉身自撲,舉身就是向空中跳。聽見空中有聲,就想要到空中去見覺華定自在王如來,所以就往空中那么一跳,踴身虛空。這叫舉身自撲,自己撲打自己。我相信這個婆羅門女不會功夫,也不會武術,所以就跌下來,把手、腳、腿都跌斷,跌壞了。“肢節皆損”:肢,就是四肢;節,是一節一節。四肢──手有兩三節,腳腿也有好幾節。肢節皆損是手腳都損壞了,或者跌斷,或者不能走,也不能動彈了。

“左右扶持”:當時,她或者也有親戚、朋友,跟她一起去供養覺華定自在王如來,所以說左右。或者是廟上的和尚,或者是比丘尼,一看這個女人怎么跌成這樣子呢?所以左右扶持。“良久方蘇”:在這個時候,因為跌得太厲害,她是什么知覺都沒有了。良久,等到一個時候,就又活過來了。方蘇,是又醒過來,就好像睡覺蘇醒,明白過來了。“而白空曰”:她明白后,還記得向空中跳的事。這個時候她又向空中說了,“愿佛慈愍”:說我現在惟一的愿望,是請覺華定自在王如來您慈悲愍念我,愍念就是可憐的意思。“速說我母生界”:快點說出我母親的去處,我母親生到什么地方去了?為什么要快點告訴我呢?因為“我今身心將死不久”:我現在跌得這樣,我的身體和我的心將要死了,很快就要死了。

時覺華定自在王如來。告圣女曰。汝供養畢。但早返舍。端坐思惟吾之名號。即當知母所生去處。時婆羅門女。尋禮佛已。即歸其舍。以憶母故。端坐念覺華定自在王如來。經一日一夜。忽見自身到一海邊。其水涌沸。多諸惡獸。盡復鐵身。飛走海上。東西馳逐。見諸男子女人。百千萬數。出沒海中。被諸惡獸。爭取食啖。又見夜叉。其形各異。或多手多眼。多足多頭。口牙外出。利刃如劍。驅諸罪人。使近惡獸。

“時覺華定自在王如來”,“告圣女曰”:告訴婆羅門女說,“汝供養畢”:現在你在這兒供養完了之后。“但早返舍”:因為你的身體都跌壞了,要早一點回到你的家里去,到家里怎么樣呢?“端坐思惟吾之名號”:要坐著,雖然手腳都跌斷了,你還應該端端正正坐著。“思惟吾之名號”:想念思惟“南無覺華定自在王如來”──我的名號。“即當知母所生之處”:你就能知道你母親生到什么地方去。

“時婆羅門女”:當時婆羅門女“尋禮佛已”:叩頭拜佛完了之后,“即歸其舍”:就回到她自己的家里去。“以憶母故”:因想念她母親的情形太過真摯了,所以,“端坐念覺華定自在王如來”:她坐得很端正,忘了痛,也不記得胳臂、腿都跌斷了,只是一心念覺華定自在王如來的名號。“經過一日一夜”這么長的時間,沒有休息,沒有吃東西,也沒有大小便利,也沒有飲茶。端坐一日一夜──不是跪著一日一夜,是坐著二十四個鐘頭,只是念佛,沒有做其他的工作。在這個時候啊!“忽見自身”:忽然間,在這念佛、念念……自己就走到一海邊,她忽見自身“到一海邊”,這叫什么?這不是作夢,因為誠心到了極點,這也可說是靈性,也可說是識神,也可以說是魂魄,總而言之,這么多的名稱都是同一個。這種靈性就是人身體上的那個八識,這第八識因為婆羅門女坐的時間久了,也忘了痛,把一切都停止了,只有念佛這一念,這一念真誠了,八識就離開身體,所以,她忽見自身到一海邊。

每一個人坐禪,坐坐坐……,或者見到什么境界,那個時候,你的八識或者就離開身體,所以能見到其他的境界。八識──你要是開五眼,就可以看見鬼、神、菩薩、佛……,若沒開五眼,就看不見。修道人的靈性(八識)也有五眼,那是在身體里邊;若靈性離開肉體,那五眼就開了,所以能看見種種的境界。這位圣女,婆羅門女,一定也是修道很久了。所以這肉體上的五眼雖然沒有開,但當她的八識離開肉體,就可以看得見,所以她忽見自身到一海邊。

“其水涌沸”:這海的水不是涼的,是熱的。涌是水往上涌。沸是滾水,非常熱,不是涼水。“多諸惡獸”:在這海水里邊,有很多很多各種惡獸。究竟有多少?你不要管它多少,總而言之,是多不是少。“盡復鐵身”:這些惡獸的身體,如鐵那么堅固。“飛走海上”:這些惡獸在海上飛來飛去,飛得非常快。“東西馳逐”:東西來回追趕,互相驅逐。驅逐是你追我,我追你。“見諸男子女人”:又見到很多男子,也有女人,“百千萬數”:有百千萬數那么多。“出沒海中”:在這個海里頭,有時漂上來,有時又沉下去。“被諸惡獸,爭取食啖”:這些惡獸是做什么的?是吃這些男女的,或者一口吞一個男人,或者一口又吞了一個女人,它們口也大,肚子也大,都是最兇猛的惡獸。

“又見夜叉”:夜叉就是夜叉鬼,本名叫捷疾鬼,也是會飛會跑的,非常快。“其形各異”:每一個夜叉鬼的形像都不同,什么樣子呢?“或多手”:或者一個夜叉鬼長了幾十只手。“多眼”:或者有夜叉鬼,雖是兩只手,但是生了很多眼睛,丑怪的不得了,兇惡的不得了。“多足”:或者手也不多,眼也不多,但是有很多腿,很多腳。“多頭”:或者又有夜叉鬼,有很多的頭。“口牙外出”:口像個血盆似的,一張開有斗那么大,一口可以吞很多人。牙就像刀劍似的,“利刃如劍”:口牙鋒利,如劍那么快。“驅諸罪人”:趕這些罪人,“使近惡獸”:夜叉鬼是做什么的呢?是幫這些惡獸找東西吃。有的時候,因為人比獸聰明,逃的遠遠的,但是,你這一跑,迎頭又來了夜叉鬼。所以后邊有惡獸追趕,前邊有夜叉鬼,站在那兒擋住,所謂前無去路,后有追兵,簡直是無路可逃,上天下地,什么地方也不可能去。你想找一個朋友,去朋友家住一晚也不可以!

復自搏攫。頭足相就。其形萬類。不敢久視。時婆羅門女。以念佛力故。自然無懼。有一鬼王。名曰無毒。稽首來迎。白圣女曰。善哉菩薩。何緣來此。時婆羅門女。問鬼王曰。此是何處。無毒答曰。此是大鐵圍山。西面第一重海。圣女問曰。我聞鐵圍之內。地獄在中。是事實不。無毒答曰。實有地獄。圣女問曰。我今云何得到獄所。無毒答曰。若非威神。即須業力。非此二事。終不能到。圣女又問。此水何緣。而乃涌沸。多諸罪人。及以惡獸。無毒答曰。此是閻浮提造惡眾生。新死之者。經四十九日后。無人繼嗣。為作功德。救拔苦難。生時又無善因。當據本業所感地獄。自然先渡此海。

這一切的惡獸和夜叉,“復自搏攫”:搏是打;攫就好像鳥用爪去捉雞,一爪抓住這就叫攫。這些惡獸和夜叉互相合作,把罪人捉住。“頭足相就”:將罪人的頭和足扭在一起;或者夜叉把惡獸捉住,叫它頭足相就;或者惡獸把夜叉捉住,也頭足相就;或者惡獸和夜叉把人捉住,叫他頭足相就,總之都扭成很不好看的樣子。“其形萬類”:有千萬種類的形像。“不敢久視”:令一般人也都不敢久看。

“時婆羅門女”:這個婆羅門女,“以念佛力故”:她因為念覺華定自在王如來名號的緣故,“自然無懼”:心里自然無所恐懼。“有一鬼王”:當時有一個鬼王,是鬼里邊的領袖。叫什么名字呢?“名曰無毒”:他的名字就叫無毒。“稽首來迎”,稽首是叩頭,向婆羅門女叩頭。“白圣女曰”:對婆羅門女就說啦!“善哉菩薩”:說你這個善心的菩薩,“何緣來此”:你是什么緣故來到這個地方呢?

“時婆羅門女”:當時婆羅門女問鬼王曰,“此是何處”:這是什么地方啊?因為我也不知道我怎么來的。“無毒答曰”:這個無毒,就答覆婆羅門女,“此是大鐵圍山”:在這須彌山外邊有大鐵圍山。“西面第一重海”:這是在鐵圍山西邊的第一重海。“圣女問曰”:圣女又問鬼王說,“我聞鐵圍之內。地獄在中”:我們常常聽說鐵圍山里邊有地獄,“是事實不”:這個事情是真的嗎?到底有沒有地獄啊?怎么有人不相信地獄呢?“無毒答曰”:無毒就回答圣女說,“實有地獄”:真有地獄,這不是人想像造出來的,的確有地獄啊!

“圣女問曰”:婆羅門女又問了,“我今云何得到獄所”:她說,我現在為什么到這個地獄來了呢?“無毒答曰”:無毒鬼王又說,“若非威神,即須業力”:有兩種原因,就可以來。第一,你要有威神,有神通,有德行,才能到這個地方;第二就是業力,你有罪業,才會墮到這個地獄來。“非此二事,終不能到”:若沒威神和業力這兩種事情,是不會到地獄來的。“圣女又問”:婆羅門女又問,“此水何緣而乃涌沸”:說這個水是什么原因,熱得這么厲害?“多諸罪人”:有這么多的罪人,在熱水里頭煮。“及以惡獸”:又有這么多的惡獸。

“無毒答曰”:無毒就對婆羅門女說,“此是閻浮提”:閻浮提譯成中文是勝金,因為閻浮檀金樹的樹葉掉到河里就變成金子。這種金子是最殊勝,最特別的,所以叫勝金。而我們這個世界就叫南閻浮提。“造惡眾生”:南閻浮提的眾生,舉心動念,無非是罪,是業,都是造罪業。“新死之者”:這些最近死去的,也就是剛剛死去的人。“經四十九日”:經是經過。四十九日是七個禮拜──七七,四十九天。所以人死后若要做功德幫助他,超度他,須在四十九日以前。因為在四十九日以前,死者的罪業還沒有定,你可以隨時做功德,使他得到這種利益。要是過了四十九天,罪業就判定了,好像法院判罪似的,判決定罪后,就不能再改變了。那么在四十九日以前,如果能為亡者念經誦咒,就可以超度他,令他得到好處。那么要是過了四十九天,亡者的罪判決了,那么你念經超度他,有沒有功德呢?有,但他所得到的功德少,力量小,沒有那么大,也不能說一點都沒有。所以大家以后作功德,最好在四十九天前。

經四十九日后,“無人繼嗣”:沒有人為他繼續做功德。“為作功德”:替他做點功德,“救拔苦難”:救拔造惡眾生的苦難。“生時又無善因”:在沒死以前,他自己也沒做過善事,沒有種過善因。“當據本業”:所以應該根據他本來所造的罪業。“所感地獄”:所感受的地獄。“自然先渡此海”:自然的就要先到這個大苦海,受他所應得的業報。

海東十萬由旬。又有一海。其苦倍此。彼海之東。又有一海。其苦復倍。三業惡因之所招感。共號業海。其處是也。

“海東十萬由旬,又有一海”:在這個海的東邊,另外又有一個大海,距離這個海有十萬由旬那么遠。“其苦倍此”:那個海的苦,又比這個海更厲害。你看人在這個海里頭受惡獸、夜叉的追逐,你認為這就是苦了,但你到那個海一看,就知比這個苦還更加倍。“彼海之東,又有一海”:在那個海的東邊,又有一個海。“其苦復倍”:那種苦又比前一個海更多。

這是什么原因有這種海呢?這是“三業惡因之所招感”:三業就是身業、口業、意業。身有三惡,就是造殺、盜、淫業,殺生、偷盜、邪淫,不守規矩;意有三惡:貪、瞋、癡──貪心、瞋心、癡心;口也有四惡:綺語、妄語、惡口、兩舌。綺語是專說男女不正當的話;妄語是專講大話、謊話、打妄語;惡口是罵人;兩舌是對張三說李四不對,對著李四又說張三不對,互相挑撥是非。一個人說兩種話,對甲說乙如何如何,對乙說甲如何如何。一個舌頭說兩種的話,所以就叫兩舌。口有四惡,加上身三惡,意三惡,合起來叫十惡。這十惡又叫三業惡因,這是造惡的種子。

為什么會有這種惡水的海,有這么多惡獸,這么多的夜叉呢?這都是人造惡因所招感出來的。種善因結善果,種惡因就結惡果。所謂咎由自取,罪業是自己造成的。“共號業海”:三海合起來叫做業海,這些地方都是人的業力所造成的。“其處是也”:這個地方就是業海了。

圣女又問鬼王無毒曰。地獄何在。無毒答曰。三海之內。是大地獄。其數百千。各各差別。所謂大者。具有十八。次有五百。苦毒無量。次有千百。亦無量苦。圣女又問大鬼王曰。我母死來未久。不知魂神當至何趣。

“圣女又問鬼王無毒曰”:婆羅門女又問無毒鬼王,“地獄何在”:你說有地獄,地獄究竟在什么地方呢?“無毒答曰”:鬼王無毒對婆羅門女說,“三海之內,是大地獄”:在三個海里邊,這就是大地獄。

怎么叫業海呢?業海就是眾生的業力所聚集而成的。海是多的意思,不一定是真有海,而是指業力聚集,猶如大海那么樣的無邊無量,這三種海也可以說是人的身口意三種業所造成的業海。所以無毒對婆羅門女說,三海之內是大地獄。“其數百千”:地獄有多少呢?有百千萬種那么多。“各各差別”:每一種地獄都不同的,都有特別的設備。也可以說每一個人造每一種業,就有一種地獄。地獄并不是人沒有死之前,就先造出個地獄預備著。不是的,地獄是由每一個人的自業所現出,自己造什么罪業,就受什么果報,造種種的惡業,就受種種的惡報。

好比有一種炮烙地獄,這個“炮烙”是用銅所造,里面是空的,可用火在里面燒。是什么樣的人墮落到這種地獄里呢?就是好淫欲的人,好淫欲的人墮落炮烙地獄,因為業力所感現,他看炮烙不是炮烙,而是和人一樣的形相。好淫欲的男人見到炮烙,就認為是個美女,所以就上去抱著這個美女,于是被火燒得皮焦肉爛,想要離也離不開了;要是個好淫欲的女人見到炮烙,就變成一個很英俊的男人,甚至于這男人就是她的舊朋友,于是乎認為他鄉遇故知,老友相逢,所以也就不顧一切要上去相親近,一親近也就被這種欲火燒死了。燒死了,然后地獄有一種巧風,是一種妙法所造成的。這巧風一吹,他又會復活,但是活了后,還是受那種果報,但他就忘了他方才所受的刑罰,而只記得那好處,又重蹈舊轍,所以又在那里受苦果。炮烙地獄是這樣,其余還有很多種,都有它的特別處,所以說各各差別。

“所謂大者”:所謂大地獄,“具有十八”:就有十八大地獄,每一個地獄里又有十八隔,這十八隔就是十八個分別的處所。“次有五百”:其次又有五百地獄。“苦毒無量”:這種苦毒有數不盡那么多。“次有千百”:其次又有千百那么多地獄。“亦無量苦”:這些苦比五百地獄稍微輕些,但也是無量無邊的。“圣女又問大鬼王曰”:婆羅門女就問鬼王大哥,請你慈悲指示我,“我母死來未久”:我的母親死了沒有好久,是最近死的。“不知魂神當至何趣”:不知道我母親的靈魂現在到什么地方去了,請您鬼王大哥做做好事來告訴我。

鬼王問圣女曰。菩薩之母。在生習何行業。圣女答曰。我母邪見。譏毀三寶。設或暫信。旋又不敬。死雖日淺。未知生處。無毒問曰。菩薩之母。姓氏何等。圣女答曰。我父我母。俱婆羅門種。父號尸羅善現。母號悅帝利。無毒合掌。啟菩薩曰。愿圣者卻返本處。無至憂憶悲戀。悅帝利罪女。生天以來。經今三日。云承孝順之子。為母設供修福。布施覺華定自在王如來塔寺。非唯菩薩之母得脫地獄。應是無間罪人。此日悉得受樂。俱同生訖。鬼王言畢。合掌而退。

無毒鬼王聽見婆羅門女問她的母親生到哪一道去了,“何趣”即是生到六道輪回中的哪一道。“鬼王問圣女曰”:于是乎鬼王又問圣女,“菩薩之母”:鬼王看到婆羅門女能到地獄去,一定是因為威德愿力的力量,所以稱婆羅門女是菩薩。“在生習何行業”:你的母親在活著時,她都做什么事情?做什么生意?或所行所做是什么事情呢?

“圣女答曰,我母邪見”:雖然是我的母親,但我不能掩飾她的過錯,她是邪知邪見。邪知邪見是五利使,指身、邊、戒、見、邪。身見:總不愿吃虧,總要為自己的身體作打算,譬如吃東西要吃補品,怕自己身體不好,要喂得肥肥胖胖的。身上的肉不怕多,愈多愈好,他認為這是身體健康。一切時、一切處,都為自己的身體作打算──給自己找好地方住、吃好東西、穿好衣服……,一天到晚給這身體打算盤,怎樣能對身體好?這是身見,不愿令身體吃虧而受損失。

邊見:所見的都是偏見。人家說抽煙不好,卻覺得沒有什么不好,以為這是最好的。反說你不懂其中妙處,你若知道妙處,恐怕你也舍不得,他講得很有道理。邊見就是說得很巧妙,辯得天衣無縫,辯得理由很充足,但實際上是個偏見。

戒見:是邪戒。好像見到信佛的人不吃肉,就說不吃肉有什么不得了?你看那些人連鹽都不吃,那才是真本事,若不信,你也試一試,故意這么譏毀三寶。總而言之,你所做的事情,明明是對的,他總要給你找出不對的,找出個毛病來,這就叫吹毛求疵──你說你沒有毛病,他把你的毛吹開,說你看你這里還有個病,這就叫吹毛求疵。

邪見:譬如人都說孝順父母是對的,他說孝順他們干什嘛?父母生子女是他們貪一時的快樂,你以為他對你有什么好處!所以不要管父母了,他們老了,死了,活該!早點死最好,免得在世上多一個消費者。他說得長篇大道。你說孝道是好,他說是不對的,那個老的你孝順他干什么?這才是愚癡,他說你愚癡。這就是邪見,邪知邪見。

“譏毀三寶”:譏是譏諷,毀是毀謗。看見拜佛的人,說:“看啊!那是信佛的人?信佛的人什么都干!沒有看見他哪一樣比人家好,他不也是一樣吃喝嫖賭,什么都干的嗎?信佛有什么好處?”他給信佛的人加上一大堆罪,加得信佛的人滿頭都是罪孽,簡直比十惡五逆都厲害了,這叫譏。毀就是毀謗,不要相信佛,他們都是騙人的,就這樣譏毀三寶。他說佛法僧都是假的──佛是泥像、法是紙上寫字、僧人也是人嘛!和人有什么不同的?你為什么要信他?你為什么要給他叩頭?這是愚癡到極點。他罵了一大頓,罵得那信佛的人,自己心里也怕丑了,所以有一些信佛的人都不敢教人知道。

禮拜天來聽經的老人中有一位,他前幾年就要求皈依我,但我始終沒有答應。他說什么呢?他說要秘密的皈依,不要教任何人知道。皈依也不是來偷東西,為什么要秘密呢?你要秘密的,但我這沒有秘密的皈依,所以我叫他想清楚了再皈依。這真是奇怪!他說什么理由呢?他說他是個天主教徒,天主教里有一些老朋友,如果知道他信佛了,會說他叛教。可是你若不說,是欺騙人,這更是罪人。他說因為他在那里邊還要拿一點救濟,你看,這個樣子怎么能信佛呢?真是可憐!

“設或暫信”:設,是假設。或,是或者。暫信,是短暫的相信,不是永遠的信。所以我們信佛要發愿永遠的信佛,不要像婆羅門女的母親,只是暫信。說我信一個時辰,信一個鐘頭,過了那個鐘頭,我就不相信了,這叫暫信。連兩個鐘頭他都不信,只信一個鐘頭,最多五分鐘的熱度,過五分鐘就涼了,只有五分鐘的信心。我們發愿要有永遠的信心。

“旋又不敬”:或者有五分鐘時間,他也隨著拜佛,皈依三寶,也拜個師父。旋,就是一轉身。對著佛,拜佛信佛,轉個身就覺得莫名奇妙,就不敬了。“死雖日淺”:我母親雖然死去不久。“未知生處”:但我不知道她生到什么地方去。“無毒問曰”:因為婆羅門女沒有說清楚她母親姓什么,叫什么,所以鬼王不得不又詳細問她。“菩薩之母,姓氏何等”:你母親姓什么?叫什么名字呀?在什么地方住呀?你的地址在什么地方呀?你要說清楚!

“圣女答曰”:婆羅門女回答鬼王無毒說。“我父我母,俱婆羅門種”:我的父親和母親都是婆羅門的種族。在印度有四種姓(研究印度話,應該知道印度這四種姓是什么):婆羅門是凈裔,剎帝利是王種,吠舍是做生意的商賈。什么叫商賈?商是行商;賈是坐賈,行商坐賈是指做生意的。旃陀羅是最賤的,是屠夫,殺豬宰羊的那類人。在印度,屠夫不可以和一般人一起走,要單獨走一邊;若碰到貴族,那更不能和貴族同一條路走。他們身上有標幟,人家一看就知道是旃陀羅,這是很低賤的行業,所以是最微賤的姓。

婆羅門女是婆羅門種,是貴族。在印度和英國都講究階級觀念,到現在印度和英國都還是有階級觀念;但在美國是民主的,大家沒有什么階級觀念,都是很平等。而印度不是,高尚的人和低級的人是不能互相講話的,如果和低層的人講話,高尚的人會看不起你,說你這人沒什么價值,太不值得。這種階級觀念分得很厲害。

“父號尸羅善現”:我父叫尸羅善現。尸羅本來是戒律,但在這兒是指清涼的意思。“母號悅帝利”:我的母親名叫悅帝利。這悅帝利也是梵語,在佛經上沒有什么正式說法,不過我現在給它加上注解:悅是歡喜,帝是皇帝──皇帝所歡喜的,就是說這個人長得很漂亮,連皇帝都歡喜她,可以這么講。因為人的名字沒有一定的,你愿意怎么講,只要是合理的都可以,尤其是梵語。所以聽過之后,不要看到經文有不懂的地方,就說我不知道。要用你的智慧研究研究!你的智慧一開,喔!原來就是這樣,我知道了。合理的,怎么講都可以的,只要你不罵人,你不把它往壞的說就好,不要死板板的。

“無毒合掌”:無毒聽見婆羅門女這樣講,便合起掌來,表示恭敬。“啟菩薩曰”:對婆羅門女說,“愿圣者卻返本處”:我愿意菩薩你現在回到你自己所住的地方。“無至憂憶悲戀”:你不要再擔心,憂愁想念你的母親,悲哀的牽掛著她,放不下她。“悅帝利罪女”:悅帝利這個有罪的女人呀!“生天已來。經今三日”:她在三天以前已經生天去了,怎么生天的呢?

“云承孝順之子”:聽說是因為她有一個孝順的兒子,雖然是個女兒,但是在這里表示是個兒子。“為母設供”:因為她把所有的家產都變賣了,來供養覺華定自在王如來。“修福”:來為母親造福。“布施覺華定自在王如來塔寺”:又在覺華定自在王如來塔里、寺里、齋僧供眾,布施即齋僧供眾。

“非唯菩薩之母得脫地獄”:不單是菩薩你自己的母親得脫地獄之苦。“應是無間罪人”:同你母親一樣在地獄里的無間罪人,有無量無邊這么多的罪人。“此日悉得受樂”:在這一天統統得到快樂,都離苦得樂了。“俱同生訖”:一起都生到天上去了。“鬼王言畢”:鬼王說完了這話,“合掌而退”:合掌恭敬作禮,退出去了。

婆羅門女。尋如夢歸。悟此事已。便于覺華定自在王如來塔像之前。立弘誓愿。愿我盡未來劫。應有罪苦眾生。廣設方便。使令解脫。佛告文殊師利。時鬼王無毒者。當今財首菩薩是。婆羅門女者。即地藏菩薩是。

“婆羅門女,尋如夢歸”:尋就是沒有好久的時間。本來是尋找,但是在這兒不是當尋找講,當作沒有好久的時間,即須臾間之意。所以說尋如夢歸,就好像做了一場夢回來一樣。“悟此事已”:回來了,她自己就想:“喔!我到了一個海邊,見到無毒大鬼王;接著又見到地獄惡獸,又見到這些罪人。我問我母親生到什么地方,鬼王他說是生到天上去了。”她知道這一切事情并不是虛妄的,是由覺華定自在王如來的威神幫助她而成就的。

“便于覺華定自在王如來塔像之前”,“立弘誓愿”:發一種弘誓愿力。弘是弘大,她立下大誓大愿,什么大愿呢?“愿我盡未來劫”:未來劫,什么時候會盡呢?不會有盡的,所以說地藏王菩薩的愿也不會有盡的。“應有罪苦眾生”:所有六道有罪業的眾生,“廣設方便”:我要想盡辦法,廣設種種的方便。“使令解脫”:令一切眾生都得到解脫,即是離苦得樂。

“佛告文殊師利”:佛告訴文殊師利菩薩,“時鬼王無毒者”:當時和婆羅門女問答的無毒鬼王,“當今財首菩薩是”:現在就是這位財首菩薩,他是無毒鬼王所修成的。財首菩薩修行七圣財,七種財寶:一、信,這是修行的一種財寶。二、戒財寶,尤其是在末法時代,傳戒受戒都是稀有的事,而出家人一定要受戒,才是完整的出家人。三、多聞財寶。四、舍──布施也是修行的財寶。五、智慧,要有智慧,這也是修行的財寶。六、慚。七、愧。本來慚愧兩字是合在一起,但在這里兩個字是分開,這都是修行所應有的財寶,因有信、戒、多聞、舍、智慧、慚、愧這七種財寶,所以叫財首菩薩。“婆羅門女者,即地藏菩薩是”:所以我們大家要效法地藏菩薩前身,廣行孝道,孝順父母,救度父母的美德。

▲Top

法界佛教總會 . DRBA / BTTS / DRBU

經文上一頁目錄下一頁




 

返回首頁 | IT類考試 | 外語考試 | 考官信息 | 準考證號 | 拼音查詢 | 在線考試 | 招生簡章| 網站聲明 | 隱私安全 | 內部事務 | 佛教典籍 | 新聞資訊 | 聯系我們

CopyrightΘ1999-2023 zgksrz,All Rights Reserved 職業技能培訓服務網 版權所有 蘇ICP備:11035096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