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浪货腿打开水真多真紧/国产麻豆久久/9色网站/亚洲网色

設為首頁

網站首頁

職業資格分類

少兒考級

技工證書

合作申請

考證須知

證書查詢

站內下載

合作單位

調整新版職業資格證書工本費..
JYPC職業資格證書照片采集..
關于全國統一調整收費標準的通..
關于規范JYPC職業資格考試..
關于暫停非學歷教育培訓機構新..
關于調整職業資格考試范圍的公..
關于統一收取懸掛式證書工本費..
證書
編號
身份
證號
考試
項目
點擊這里給我發消息
點擊這里給我發消息

 
 當前位置:佛教典籍 >> 佛學綜合

勸發菩提心文淺釋

添加時間:2013-2-14     瀏覽次數:[1796]    [ 字體:   ]


法界佛教總會.DRBA Logo

勸發菩提心文淺釋

化老和尚講述

目錄

勸發菩提心文淺釋

◎古杭梵天寺沙門實賢 撰
◎美國加州萬佛圣城宣化上人 講述

開經偈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愿解如來真實義

〈編按〉:
宣公上人曾三次宣講本文:一九七四年在金山禪寺以本文為教材,教導西方人學習中文,惜未講全;一九七九年于萬佛圣城開光典禮后,特為遠來訪客,及城中四眾弟子講解;一九八五年于金山圣寺第三度講解。由此可知上人對本文之重視,吾等學佛修行之弟子,豈能不深加研習熟讀之?

上人三次暢述,各有所重,本當一一刊出,但因整理未及,本站特將各次講解之菁華,先行編輯并合上網刊載。日后容或人力允許時,再行各別次單獨刊出。

卍           卍          卍

序分

不肖。愚下凡夫僧實賢。泣血稽顙。哀告現前大眾。及當世凈信男女等。惟愿慈悲。少加聽察。嘗聞入道要門。發心為首。修行急務。立愿居先。愿立則眾生可度。心發則佛道堪成。茍不發廣大心。立堅固愿。則縱經塵劫。依然還在輪回。雖有修行。總是徒勞辛苦。故華嚴經云。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是名魔業。忘失尚爾。況未發乎。故知欲學如來乘。必先具發菩薩愿。不可緩也。

“勸發菩提心文”:勸發,是你本來沒有發,他用一種很合理的、很合法的語言,來勸勉你,令你發生這種的心。發生什么心呢?就發這個菩提心。什么叫菩提心?菩提心就是一種明白的心,就是反迷歸覺的一種心,就是舍邪歸正的一種心,就是明辨是非的一種心,也就是不顛倒的心,就是一個直心。直心里邊沒有一切的委曲相,沒有彎彎曲曲的這一些個行為。菩提心也就是個利人的心,自覺覺他的心,自利利他的心:這都叫菩提心。

那么“菩提”,這是一個梵語,翻譯過來就叫“覺道”,就是要你明白這個道。明白道,你才能修行;你若不明白道,就不能修行。不明白道,你往往就會顛倒,就會以是為非,以非為是,黑白不分,冠履倒置了。你若明白了呢,就能走一個正路;你不明白,就走一個邪路。所以這個菩提心,你怎么樣講,怎么有道理。總而言之,就是諸惡不作,眾善奉行,這就是菩提心,所以也就是一個持戒律。你守規矩,就是菩提心;你不守規矩,就是忘失菩提心。這菩提心大概的意思是這樣子。

“古杭”:就是古來到現在都有這么一個地方。是什么地方呢?就是杭州。杭州這個地方是佛法大興的一個地方。杭州有西天目、東天目、南天目、北天目,又有天臺山。這些個地方,過去七佛都在這兒出世的。所以中國為什么大乘的根性這么多?因為佛以前選擇過中國,在這兒出世,所以這個種子早都種下了。“梵天寺”:梵是清凈的意思,就是“清凈天”這個寺院。

“沙門”:沙門是出家人的一個普通的名詞,也是梵語,翻譯過來就叫“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癡”。勤修戒定慧就是不顛倒;息滅貪瞋癡就是不糊涂,就是沒有無明。所以出家人普通的一個名號就叫勤息--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癡。那么這個出家人叫什么名字呢?就叫“實賢”。本來他的名字叫“思齊”,就是見賢思齊焉,又有個別號,就叫“省庵”。因為這個,所以這一般的人就謂之“省庵大師勸發菩提心文”。

“文”,就是文章。文章里邊有開合轉折,有種種道理在里頭包括著,可是它說的是一篇一篇的,一章一章的,所以叫文章。這個文法用的有“之乎者也矣焉哉”,又有“啟承轉合”,那么寫的東西是井井有條,很有道理在里頭包含著。

那么這一篇文,也就等于經典一樣的,它用字不太多,可是說的理論是很圓滿的。因為這個,在佛教里頭這個發菩提心文,也占很重要的地位。“撰”:這一篇是誰撰的呢?撰就是杜撰,就是寫作,就是他著作的;因為他寫出來的,他不知道究竟對不對,所以客氣話,他只是說撰,沒有說他著作。他自己認為自己所寫的道理,以前沒有的,那么以后有沒有就不知道了,所以叫杜撰。這個杜撰就是單獨的,和旁人不同的,也就是或者別開生面,獨出心裁,寫這么一篇文章,這叫撰。撰就是撰述;述就是說一說。

他說“不肖”:不肖就是不像。不像什么呢?不像古來諸佛菩薩、大德高僧那個智慧。因為他們有智慧,所以無論他們寫出來什么東西,都是很靠得住的。不肖,也可以有另外一個解釋。譬如父親是一個大官,我呢,只做一個農夫,所以叫不肖。或者父親是很有錢的,自己是個窮人,這也叫不肖。說:“我比不了我那個先人。”這就叫不肖--不肖某某。好像帝堯就把他這個天下傳給大舜,沒有傳兒子。他兒子叫丹朱;丹朱不肖,所以他傳給旁人了。這個不肖,就是和父親不一樣的,和先人不一樣的。他這個“不肖”,是說他和佛菩薩的思想、心理不一樣。怎么不一樣呢?他沒有什么智慧。說“愚下凡夫僧”:我是一個凡夫,不是個圣人。凡夫僧,誰呢?“實賢”。

雖然他是個愚下的凡夫僧,很愚癡,很下劣,也是一個薄地凡夫,可是他有一份誠心,有一份真心,要說真心話,要說誠心的話。真誠到什么程度呢?就是“泣血稽顙”。泣血,哭得把眼睛都哭出血來了。你們各位想一想,若不到真誠,哭到極點,怎么會把血哭出來了呢?不會的。這雖然是個形容詞,可是也就是他一個真心的表露,懇切至誠的一種心的表露。稽顙,就是叩頭:頭前邊額這個地方也叫顙,所以稽顙,就是把頭叩到地下。

“哀告現前大眾”:我啊!泣不成聲的,很哀痛的,告訴現前大眾。大眾就包括出家人、在家人,和一切的眾生;不單人,乃至于其他的眾生都包括在內了。大就是廣大;眾就是眾生:這不是單單說的人了。“及當世凈信男女等”:和當時的,這可以說是就是現在的。這個“當世”也就是在當時的,也和“現前”是一樣的,不過這個文法他這么樣說。凈就是清凈的;信就是善男信女。善男信女,這就是包括一切在家人都在內了。

“惟愿慈悲”:我現在愿意你們每一個人,都很慈悲的,“少加聽察”。你們拿出一點點的時間來,聽一聽我對你們所說的話。少加聽察,你也想一想。這個“察”就是想一想,對不對?英文叫 Think over. You think over. It's right?

“嘗聞”:我常常聽見你這么說,說什么呢?說“入道要門”:你想要修道,這個要緊的門徑是什么呢?“發心為首”:你一定要先發菩提心。你要先發菩提心,這才是最要緊的。“修行急務”:你修行,這個最要緊的你應該懂得的,就是什么呢?“立愿居先”:一定要發愿。你若不發愿,你就不能修行;你修行,那都是假的。因為愿你也不敢發,你還修什么道?你所謂修道,那都是在騙人呢!你若真正想要修行,為什么不敢發愿呢?所以說立愿居先,你要先立一個愿。

“愿立則眾生可度”:你有了愿在那兒來支持著你;你若沒有愿,你就是這么樣子,說:“我修行,我修行。”啊!到時候就忘了,到時候就不記得了,所以立愿居先;愿立則眾生可度。你若能自己有了愿力,就像你有個船了,你才能度人;你若沒有船,你怎么能度人?那個愿就像一個船似的。“心發則佛道堪成”:你要發菩提心了,你才夠成佛的資格;你若不發菩提心,你就沒有機會成佛。所以這說得都非常地懇切,非常地要緊。

“茍不發廣大心。立堅固愿”:茍,是假如、假設。你如果不發廣大心,就那小小氣氣的,一點點虧也不能吃,也不能舍得。你不立最堅固的這個愿,“假如我說了,一定要這樣做,不能改變的。”這叫堅固愿。“則縱經塵劫。依然還在輪回”:你就經過有塵剎那么多的劫數,你不能脫出這個輪回。輪回就是六道輪回--天道、人道、阿修羅這三善道;地獄、餓鬼、畜生這三惡道:你還在這里頭轉來轉去。你就是做什么善事,或者升天,或者做人,享福報,這沒有什么大意思的,依然還在輪回!“雖有修行”:雖然說你也吃齋啊,也念經啊,也念佛啊,“總是徒勞辛苦”。你就是用多少功,都是自己在那兒徒勞無益,很辛苦的;你就修什么法,也是不究竟的。

“故華嚴經云”:所以在《華嚴經》上說:“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是名魔業”:你要是忘失這個菩提心了,你修一切的善法;雖然是善法,也是修六欲諸天那個天魔的業。因為你無明不斷,淫欲心不斷,修這些個法,都是在那個地方造天魔的業。忘失菩提心,就是你念不清凈。你若念清凈,那就是菩提心;念不清凈,那就是魔業,所以是名魔業。“忘失尚爾”:你把這個菩提心忘了,你所修的善法,還都只是魔業,“況未發乎”:況且你沒有發呢?你若不發菩提心,那你能修什么?修什么也都是魔業。

“故知欲學如來乘”:因為這個,所以你要學佛法,要學佛乘,“必先具發菩薩愿”。你一定要先具足了發菩薩的愿力;你若不發這個愿力,那是總在魔的窟窿里轉,在魔的洞里,在那兒來回來回跑。“不可緩也”:所以這個菩提心,你不可以等,不可以說:“我等等再發菩提心吧!”不可以的!說:“我等等再立菩薩愿。”這不可以;你一定要發這個菩提心,行菩薩道,這才能脫出輪回,了生脫死呢!

然心愿差別。其相乃多。若不指陳。如何趨向。今為大眾略而言之。相有其八。所謂邪正真偽大小偏圓是也。云何名為邪正真偽大小偏圓耶。世有行人,一向修行。不究自心。但知外務。或求利養。或好名聞。或貪現世欲樂。或望未來果報。如是發心。名之為邪。既不求利養名聞。又不貪欲樂果報。惟為生死。為菩提。如是發心。名之為正。

“然心愿差別”:然,就是這樣子。既然是這樣子了,就是你一定要發菩提心,一定要立堅固愿。你不發菩提心,始終也不能成佛道;不立堅固愿,始終也達不到你的目的。心愿差別,人發心的心愿有很多種不同的,其相乃多。發心就是人的思想,人的目的,人的志愿,人的目標。“其相乃多”:這個相很多很多的,可以說是有八萬四千那么多。

“若不指陳”:那么現在我略略地,不能全說,我說簡單一點。若不指陳,我若不把它指示明白了,說清楚了,陳列出來。陳,就是陳列出來,就是給你們擺在眼前看一看。“如何趨向”:你怎么樣子才知道往前去進步呢?趨,就是往前去,到那個地方去;向,就是對著那個地方。“趨向”,就是我怎么會有一個目標呢?我怎么會有一個方針、宗旨呢?“今為大眾”:這省庵大師他說,我現在為大眾,“略而言之”:略略地說主要的。“相有其八”:這個相,總括起來有八種,“所謂邪、正、真、偽、大、小、偏、圓,是也”。有邪有正,有真有偽,有大有小,有偏有圓。

怎么叫邪呢?邪就是自私。怎么叫正呢?正就是不自私。怎么叫真呢?真就是利人不利己。偽呢?就是利己不利人。你用六大宗旨來看,就可以知道。什么叫小?什么叫大?小就是為自己;大就是為大眾。所謂“為人不為己,終究是佛體;為己不為眾,終究白搭命。”把自己的命都搭上了,都沒有用。大,就是發大心;發大心就是行菩薩道。那么不發大心,小呢?就是不行菩薩道,就是自私自利、爭哪、貪哪、求啊、為自己做打算,這都是小。若為大家做打算,大公無私、至正不偏,普同供養,以法界為體,以虛空為用,這都叫大。

偏,就是偏激,偏于一端,偏于一邊,偏于一小部份,不圓融。那個圓里頭包羅萬有的,就是圓滿;圓滿菩提了,就是無所不包,無所不容。所以可以用我那一首偈頌,來形容這個“圓”。這個圓就是:

“法界為體有何外”:以法界為體,有什么在法界外邊的?

“虛空是用無不容”:虛空就是一個大用,沒有不包容的。

“萬物平等離分別”:對于萬事萬物都是平等平等看,看成平等。

“一念不生絕言宗”:這個可以說是圓了。

那么后邊,他會解釋這個“偏圓”。我現在解釋,是按照字義大概的意思說。省庵大師這個《勸發菩提心文》,你若往我們這個六大宗旨上一合,那是天衣無縫,恰到好處!

“云何名為邪正真偽大小偏圓耶”:怎么叫做邪、正、真、偽、大、小、偏、圓呢?這個“耶”字就是問號。“世有行人”:這就說出來了。說世界上有修行人--行人就是修行人,就是出家人,“一向修行,不究自心”。他修是修,可是盡做外相。譬如,他又拜懺哪,又禮佛啊,又在那兒念經啊;盡給人家看,他不往自己回光返照,自己心里有沒有拜懺?自己心里有沒有念佛?有沒有禮佛?有沒有念經?你心里念,那才算真的呢!你盡在外邊做表面的工作,裝老修行,給人家看--我用一個什么功也給人家看看,譬如我掃掃地,也等著有人來了,我就掃掃地,我這可做苦工了!盡做表面上的工作,這就是不單沒有功德,而且邪。這個就是不正當,盡報功。對人有一點什么好處就說:“你知道嗎?因為你,我怎么怎么樣子啊!”叫人感激自己,這都是叫邪的。

你們大家要徹底了解,施恩不求報,予人不追悔。對誰有什么好處,你應該忘了它;不應該常常記得,掛到嘴巴皮上,一天到晚就用這個來做廣告,做招牌:“啊!我做了什么好事了,你知道嗎?某某地方的廟是我修的,你看那個匾上有我的名字嘛?”還怕人不知道,還叫人看看那個匾上有沒有他自己的名字。這就是邪,這就是盡在那兒貪名聞利養。

若不這樣子呢?那就是正了。所以這個邪正,正是相反。邪的是屬陰的,正的是屬陽的;邪的見不得天,見不得光;正的是正大光明的,什么地方都可以行得通的。所以要一向修行--一向修行,就是從來修行--不究自心,他不在自心上用功夫,專門向外馳求,到外面去找去。“但知外務”:就知道在外面做表面的工作,好像給人念經,做趕經懺,又是什么的,哦!你看的很熱鬧很熱鬧的,一天到晚累得要死,辛苦得不得了。“啊!我真是為法忘軀了!你們大家知道我嗎?”就是盡向人來報功,表示他自己的德行,那么張揚外露,不能韜光晦跡,不能藏器,不能有修養,有涵養。

為什么他到外務去呢?“或求利養”:就是為利益他自己,叫人供養他,叫人相信他,教人或者燉點人參給他啦,或者煲點木耳給他啦,或者……,所以你們誰要是我的真弟子的話,誰也不準給我弄東西吃。我反正現在沒有餓死嘛!你今天又煲點這個湯,明天又弄點那個,啰啰蘇蘇,真討厭!你們以為這是誠心了,你想不到這就是助紂為虐呢!你就把那個修行人弄得不修行了。你們懂了沒懂?所以不能單獨地個別供養某一個人。

“或好名聞”:或者貪圖人家到各處給自己宣傳一下:“喔!他真是老修行啊!真是個大修行啊!真是好呀!怎么樣,怎么樣……”各處給宣傳。你派出去很多的馬仔,很多的工作人員到各處給他宣傳。好像我今天說這個某某,就是邪!就是邪!你看他就是貪利養嘛!佛教企業化!這是佛教的罪人哪!這是佛教的敗類啊!佛教怎么要企業化?要企業化,又出什么家?在家人誰都可以辦企業,誰都可以做生意賺錢。為什么出家人,佛教徒要做企業化?那么一般的人還說:“哎呀!那兒好呀!好呀!好呀!好呀!……”往地獄里鉆還不知道呢!還好呢!都鉆到地獄去了。這就是或求利養嘛!盡叫人拿錢給自己。喔!自己干什么干什么。或好名聞,或者貪一個好名譽。

“或貪現世欲樂”:你說他不是貪現在欲樂是干什么?一天到晚吃吃喝喝的,又吃肉,又喝酒,又亂七八糟的,什么都干,就是貪現在的欲樂嘛!那不是地獄是什么?你們哪一個是他的徒弟,可以回去報告他,告訴他我這么罵他,我不在乎的。

“或望未來果報”:或者說我現在做功德,將來我做國王,將來我又如何如何的,將來有好的果報。這都是邪,這都是邪!我講話,我是知道的,我知無不言,言無不盡。

“如是發心,名之為邪”:你們一般人還不認識,趨炎附勢:“啊!那兒造得好啊!很漂亮呀,像皇宮似的。”皇宮又怎么樣啊?皇宮那個皇帝一樣墮落。那又有什么了不起的?你們自己不懂道理,就跟著這個邪知邪見跑,貪一時的熱鬧,這是不可以的!

什么叫正呢?“既不求利養名聞”:也不貪一個好名譽,也不想要把自己的聲名弄得大大的,也不希望人家來供養自己。“又不貪欲樂果報”:也不貪什么欲樂,也不想怎么享受啊!我不能說我是正,但是我告訴你們,我來到美國二十多年,沒有到過狄斯耐樂園。你們想一想,你們到美國來,差不離的,哪一個不到過狄斯耐樂園呢?出家人差不離到了美國,都是要參觀參觀狄斯耐樂園。我這一個鄉下人,所以沒有參觀過,我也不愿意知道那個。所以這說又不貪欲樂,也不貪什么享受、果報。

“惟為生死。為菩提”:就是為了要了生死,為的一個覺道,要求真正的智慧。“如是發心,名之為正”:這樣發心,就是一個正的;你要不是為了生死,為了發菩提心,那就是邪。所以大家要認識清楚這一點;不認識清楚這一點,你修來修去都是魔業,修來修去都是做魔王的眷屬。

念念上求佛道。心心下化眾生。聞佛道長遠。不生退怯。觀眾生難度。不生厭倦。如登萬仞之山。必窮其頂。如上九層之塔。必造其顛。如是發心。名之為真。有罪不懺。有過不除。內濁外清。始勤終怠。雖有好心。多為名利之所夾雜。雖有善法。復為罪業之所染污。如是發心。名之為偽。眾生界盡。我愿方盡。菩提道成。我愿方成。如是發心。名之為大。觀三界如牢獄。視生死如怨家。但期自度。不欲度人。如是發心。名之為小。

省庵大師前邊講“邪正”,現在講“真偽”了。“念念上求佛道”:這是說人念茲在茲的,心心念念的,不想旁的,只想什么呢?只想上求佛道,要求成佛之道。“心心下化眾生”:那么成佛要立功;你不能說一點功勞也沒有,就成佛了。那么成佛怎么樣呢?就是要立功德。在什么地方立功德呢?就是教化眾生,令眾生舍邪歸正,舍妄歸真,舍偽歸真。你能令眾生覺悟了,你就是在佛教里立功了。

“聞佛道長遠。不生退怯”:可是成佛也不容易的,佛道很長遠的。釋迦牟尼佛經過三大阿僧衹劫才成佛了。一個阿僧衹劫就是無量數。阿僧衹是梵語,翻譯過來叫“無量數”。那么三個阿僧衹劫,這是三個無量數;不單是三個無量數,而且還是三個大的無量數,所以叫三大阿僧衹劫。那么這么長遠的時間,就望洋興嘆了,就怕了,說:“唉!這么長遠的時間,我怎么能修行呢?”好像我們讀佛經,讀一讀說:“啊!這一部經這么長!我得什么時候能讀完?什么時候能背得出呢?”這都是退怯心。可是佛道雖然長遠,也不生退怯心,還是勇猛精進,向前去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總是不忘了修道的這種本份。

“觀眾生難度。不生厭倦”:看這個眾生很難度的。你叫他去毛病嘛,他不單不去毛病,而且還要增加多一點毛病。你看眾生就是這么奇怪的!你想度他,他就偏偏不受你的度,是很不容易度的;很不容易度,那么你就生出厭倦心了,這就不是真心了。要不生厭倦,那么就像什么呢?就像“如登萬仞之山。必窮其頂”:就像登那個萬丈的山似的,一定到那個山頂上。這個“萬仞”,也可以說是一萬里,也可以說是一萬個mile(哩)那么高,也可以說是萬丈。總而言之,是最高的山。必窮其頂,一定到那個山頂上。“如上九層之塔。必造其顛”:上那個九層的寶塔,也一定到那個頂上。“如是發心”:像這樣的發心,不中道自畫,不是半途而廢。那么有始有終,“名之為真”:這就叫一個真正發菩提心。

“有罪不懺”:那么什么叫偽呢?他本來有罪,他藏著,不向大家來發露懺悔,不對大家坦白。“有過不除”:他有過錯,明明知道自己毛病,他說:“哎呀!我沒有辦法呀!這個是與生俱來的習氣。”也不愿意把這個過錯除掉它。“內濁外清”:里邊他就嫉妒障礙、癡心妄想啊、驕慢哪、貢高我慢哪、貪瞋癡慢疑啊,里邊都是這些個東西。外清,外邊現出一個很清高的樣子,那么色裝者乎,就裝模作樣的。“始勤終怠”:他就是出家修行,也一開始他很勤,很精進的,到最后就有始無終,沒有后力了,后面沒有力量,松了。

“雖有好心”:他雖然好像有這種好心,“多為名利之所夾雜”。為什么他要做好事呢?就因為他想要博取一個好名,想要弄一個為善的名字,做一些個騙人的事情。所以就在那兒搞名搞利,多為名利之所夾雜。他一舉一動都是為名為利而做的,不是真正為佛教。“雖有善法”:雖然佛法是很善的,“復為罪業之所染污”。他在這善法里頭行一些個淫欲,做一些個很見不得天的事情。好像現在密宗里頭那一些個喇嘛,到處恣行淫欲,到處亂七八糟的,還對人說:“這是密宗啊!密宗就要這樣子。”你說,這個真是害死人的!那么有一些無知的人,就被弄得說:“這個密宗啊!佛教里頭說密宗是最秘密的。”喔!就以盲引盲,這就是染污。“如是發心”:像這樣發菩提心的人,“名之為偽”:這就是假的。

“眾生界盡”:那么什么叫大的呢?就是眾生界盡,眾生都度空了。就像地藏王菩薩似的,“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眾生度盡,方證菩提。”這就是眾生界盡,煩惱業盡。那么“我愿方盡”:把眾生度沒有了,我這個愿力才沒有。“菩提道成。我愿方成”:這個菩提覺道,我修這個佛道成就了,我那個愿才是成就了。“如是發心。名之為大”:像這樣的發菩提心,再沒有比這個大的了。

“觀三界如牢獄”:眾生界盡,我愿方盡,這是菩薩發心。那么這個“觀三界如牢獄;視生死如怨家”,這就是小乘。二乘人是自了漢,他看這個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就像監獄那么樣地苦。“視生死如冤家”:這個生了又生,死了又死;生生死死,這就好像他的冤家對頭似的。“但期自度。不欲度人”:他只知道自己度自己,他不想度旁人。“如是發心。名之為小”:像這樣子發菩提心的,這就是叫一個“小”。小,就是心量太狹窄了;大呢,就是極廣大盡精微了。那么這個大,我以前寫那個法界頌,這也就是一個大的表現,說的什么呢?說:

法界為體有何外?虛空為用無不容。
萬物平等離分別,一念不生絕言宗。

這就是大心了。所謂“性盡人己參天地;心同日月耀陽春。”把這一切的萬事萬物都看成是一個,沒有什么分別。今天我講的就這樣子。我若講的不圓滿,你們誰翻譯的時候,再補充一下。

若于心外見有眾生。及以佛道。愿度愿成。功勛不忘。知見不泯。如是發心。名之為偏。若知自性是眾生。故愿度脫。自性是佛道。故愿成就。不見一法。離心別有。以虛空之心。發虛空之愿。行虛空之行。證虛空之果。亦無虛空之相可得。如是發心。名之為圓。知此八種差別。則知審察。知審察。則知去取。知去取。則可發心。云何審察。謂我所發心。于此八中。為邪為正。為真為偽。為大為小。為偏為圓。云何去取。所謂去邪去偽。去小去偏。取正取真。取大取圓。如此發心。方得名為真正發菩提心也。

“若于心外見有眾生。及以佛道。愿度愿成”:若,就是假設;于,當個“在”字講。假設你在自己的心外邊,見有眾生可度,見有佛道可成;你愿意來度脫你心外的眾生,愿意成就你心外的佛道。“功勛不忘”:你就以為度眾生成佛,度眾生就有了什么功德了,總也不忘,你就想成佛,生了一個大執著。“知見不泯”:泯,就是泯滅了它,沒有它,息滅了它。你不能把你這個邪知邪見泯了,“如是發心。名之為偏”:像這樣子,心里總有一個東西在里頭執著了,這就叫偏。你沒有明白那個原理,你還有偏見。

“若知自性是眾生,故愿度脫”:你要知道自性就是眾生;眾生不離自性,所有的眾生都在自性里。你自性的眾生誓愿度,自性的煩惱誓愿斷,自性的法門誓愿學,自性的佛道誓愿成。你要是能這樣子看,“自性是佛道。故愿成就”:你能要成自性的佛道,所以愿意成就佛,因為他不離自性。“不見一法”:你沒有什么法可執著的,不應該生出一個法執來。“離心別有”:你要是覺得有法可學,你在你心外學法,在心外求法,這都是外道。你要怎么樣呢?“以虛空之心。發虛空之愿”:就像那個虛空似的,自性和那虛空是一樣的,你那個愿也要像虛空那么廣大。“行虛空之行。證虛空之果”:你所行所作也像虛空似的,你證得像虛空那么大的果位。“亦無虛空之相可得”:可是還不執著,不執著虛空有個什么相;你若一執著有個相在,已經就執著了。所以“如是發心,名之為圓”:像這樣的發心,就是圓。

“知此八種。則知審察”:你知道這八種的差別、不同,你就應該知道好好地詳細審察。“知審察。則知去取”:你就知道應該去什么了,應該要什么了。你知道應該什么不要,什么要,你“則可發心”:這樣才可以發心呢。

“云何審察”:怎么樣審察呢?“謂我所發心”:就是我所發的這個心,“于此八中”,在這八種的發心里頭,問一問自己,我是邪的?是正的呢?是真的呢?是偽的呢?或者是大的,是小的呢?是偏的,是圓的呢?“云何去取”:那么你審察之后,認識了,你還要應該去什么?應該要什么呢?就是這個“所謂去邪”:那個邪的要去了,偽的要去了,小的要去了,那個偏的也要去了;要取這個真,取正,取這個大的,取這個圓的。“如此發心。方得名為真正發菩提心也”:像這樣的發心,這才是你真正懂得怎么樣能發菩提心,將來才能圓滿你這個虛空的菩提。

正宗分

此菩提心。諸善中王。必有因緣。方得發起。今言因緣。略有十種。何等為十。一者念佛重恩故。二者念父母恩故。三者念師長恩故。四者念施主恩故。五者念眾生恩故。六者念生死苦故。七者尊重己靈故。八者懺悔業障故。九者求生凈土故。十者為念正法得久住故。

“此菩提心”:這菩提心就是說我們人這種求智慧的心。菩提就是覺道。覺道,就是對著不覺道。我們眾生就是不覺。若覺了,就會發菩提心;不覺就不會發菩提心。那么這個“此菩提心”,就是說這個菩提心。“諸善中王”:它是無論你做什么善事,也沒有發菩提心這個重要。那么發菩提心,它一定要有一種因緣,所以說“必有因緣”。因,就是種的這個因;緣,就是幫助這個菩提心的助緣。因,就要種的正因;緣,要幫助這個正因來發展,所以“方得發起”。那么因為什么你要發菩提心呢?這有十種,“今言因緣。略有十種”:現在說這個因緣有十種。“何等為十”:十種因緣是什么呢?

“一者”,就是“念佛重恩故”。我們眾生不知道佛對我們的慈悲喜舍這種恩。這種恩,是沒有法子可以形容的,說也說不完的,所以這是“重”,是最重最重的。你看,佛三祇修福慧,百劫種相好,他無非想要救度你我現前的眾生離苦得樂。所以他自己先以身示范來修行,經過種種的苦難,種種不能忍的,不能受的那種境界,所以佛的恩是最重的。

“二者念父母恩故”:那么佛恩是不容易報,我們應該要發菩提心來報佛恩。父母對我們也是有恩的。父母生我們,懷胎十月,乳哺三年,然后教養我們長大,這個也是很不容易的。“三者念師長恩故”:第三的恩就是要念師長的恩。師,就是所有我們跟著學法,學智慧的一切老師。他對我們循循善誘,種種的教導,這種恩也是應該報的。

“四者念施主恩故”:施主就是護法。我們出家修道,這護法護持我們修道,這個恩也很重的。我們如果不發菩提心,所謂“三心不了水難消”,你要是不把三心掃去,你喝施主布施一口水,也不容易消化的。這是四者念施主恩。“五者念眾生恩故”:眾生對我們也都有恩,一切一切眾生,或者和我們都有相當的關系,所以我們也應該報恩。

“六者念生死苦故”:第六要發菩提心,要痛念生死,我們也要發菩提心。“七者尊重己靈故”: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皆堪作佛。我們自己既然有佛性,我們應該發菩提心,圓成我們的佛性,所以也要尊重自己本有的這種靈明覺性。

“八者懺悔業障故”:第八樣發菩提心的因緣,就要懺悔自己的業障,令自己的業障消除。我們懺悔自己過去的業障,有罪過都要改了。譬如我不持戒,我盡打妄想,欲心太重了,我這都是業障,我要懺悔,要真正生懺悔心,要在佛前改過自新;不要叩一個頭說:“佛啊!你保佑著我多一點desire(欲念)啰!”“佛啊!你保佑我快一點還俗啰!”你這樣子,那怎么會懺悔業障呢?你一邊在那兒拜懺,一邊想你那個男朋友;一邊拜懺,一邊想自己的女朋友,這怎么樣可以懺悔業障呢?這就不能懺悔業障的。這第八種,你要懺悔業障就要發菩提心;發菩提心就要把過去的污濁邋遢這種思想,都要把它洗干凈了它,這叫懺悔業障。

“九者求生凈土故”:要求生西方極樂世界,見阿彌陀佛。“十者為念正法得久住故”:我們發菩提心修道,我們能真正修道,這就是正法久住;我們若不發菩提心修道,這就是正法不住世了:所以我們要有這十種的因緣。

無論哪一個人都應該發菩提心,就是叫這個菩提心生出來。不要以為我們修不修行,這與其他人沒有關系;我們和整個世界都互相有關系的。所以我們要發菩提心,這個世間就是佛法久住了;我們不發菩提心,這佛法就滅了。

念佛重恩

云何念佛重恩。謂我釋迦如來最初發心。為我等故。行菩薩道。經無量劫。備受諸苦。我造業時。佛則哀憐。方便教化。而我愚癡。不知信受。我墮地獄。佛復悲痛。欲代我苦。而我業重。不能救拔。我生人道。佛以方便。令種善根。世世生生。隨逐于我。心無暫舍。佛初出世。我尚沉淪。今得人身。佛已滅度。何罪而生末法。何福而預出家。何障而不見金身。何幸而躬逢舍利。如是思惟。向使不種善根。何以得聞佛法。不聞佛法。焉知常受佛恩。此恩此德。丘山難喻。自非發廣大心。行菩薩道。建立佛法。救度眾生。縱使粉骨碎身。豈能酬答。是為發菩提心第一因緣也。

“云何念佛重恩”:這第一種的因緣。前邊那個提綱就是說“念佛重恩”。怎么叫念佛重恩呢?下邊就說明白了。“謂”:謂就是說,所說的。說什么呢?“我釋迦如來。最初發心”:我本師釋迦牟尼佛,最初為什么他發菩提心?“為我等故”:就因為想要救度我們現在的眾生,他才發的菩提心,他才“行菩薩道”。行菩薩道就是利人,生生世世都是利他。“經無量劫”:經過有無量無邊那么長的時間,數不過來那么多大劫,“備受諸苦”。釋迦牟尼佛三大阿僧祇劫修福修慧,在這個期間,什么苦都受遍了。

“我造業時。佛則哀憐”:我們眾生造業的時候,佛就可憐我們,所以佛愿意以身來代表眾生受苦,佛愿意把眾生的苦都做為他自己的苦。所以我們造的業,佛生一種憐愍的心來原諒我們。“方便教化”:用種種的方便權巧、譬喻說明而教化我們,令我們改惡向善,改過自新,發菩提心。“而我愚癡。不知信受”:可是佛這樣慈悲對我們,我們是很愚癡很蠢的,不明白佛對我們的這種恩德,所以不曉得接受佛這個教化。

“我墮地獄。佛復悲痛”:我在當初墮地獄的時候,佛看見眾生墮地獄,就像他自己墮地獄一樣那么痛苦,那么難過。“欲代我苦”:所以佛愿意下地獄來替我們受苦。“而我業重。不能救拔”:而我們因為業障太重了,佛也沒有這個力量來救拔。

“我生人道”:佛想盡方法把我們從地獄救出來了,又生到人道來了。“佛以方便。令種善根”:佛又用種種的方便權巧法門,叫我們來種一切的善根。“世世生生,隨逐于我”:在《華嚴經》上,你看那個菩薩為了教化一個眾生,眾生到地獄去,他就跟著下地獄;眾生到畜生那兒,他就跟著去做畜生;眾生轉餓鬼,他也去做餓鬼,影響他發菩提心,影響他修行;眾生做人道,他就跟著這個眾生去做人去:這樣子陪著眾生來受苦。隨逐于我,就是跟著我,不舍我。“心無暫舍”:他心里連一時一刻都不舍棄我們。

“佛初出世。我尚沉淪”:釋迦牟尼佛剛剛出世的時候,我尚且在沉淪里頭。尚,就是尚且;說那時候我還在沉淪里頭,就是在地獄,在餓鬼,在畜生里頭沉淪。“今得人身。佛已滅度”:我現在仗佛的威德已經做人了,可是佛已經入涅槃了。

“何罪而生末法”:我們一定是很大的罪,才生到末法時代;要不是罪大,我們應該見佛聞法啊!“何福而預出家”:可是我們現在出家了。這個《勸發菩提心文》,是為著出家人說的。我們大約也是有福;雖然有罪,但是也有福。因為有福的關系,所以現在我們就出家了。“何障而不見金身”:那么我們現在是有什么業障障著我們,不能見到佛金色之身呢?“何幸而躬逢舍利”:我們又很幸運的,在這個末法時代還能見到佛的舍利。

“如是思惟”:像這樣子想一想,像前邊所說這幾句話,這樣想一想。“向使不種善根”:向,就是往昔、以前。假設往昔我若沒有種善根的話,“何以得聞佛法”?我若沒有善根,我一定不會得聞佛法的。“不聞佛法。焉知常受佛恩”?我若不聞佛法,不懂佛法,佛對我有多大的恩,我也不知道。“此恩此德。丘山難喻”:佛對我們這種的深恩大德,就是高山也比喻不了那么高,大海也沒有那么深。

“自非發廣大心”:因為佛對我們這樣的大恩大德,我們如果不發一個廣大的心。“行菩薩道。建立佛法。救度眾生”。我們有力量就要建立佛法,來救度眾生。“縱使粉骨碎身。豈能酬答”:我們如果不弘揚佛法,不建立佛法,不把佛教支持起來,我們就是粉身碎骨也報不完佛恩的。“是為發菩提心第一因緣也”:這十種因緣,第一種我們就要念佛重恩,要發菩提心。

念父母恩

云何念父母恩。哀哀父母。生我劬勞。十月三年。懷胎乳哺。推乾去濕。咽苦吐甘。才得成人。指望紹繼門風。供承祭祀。今我等既已出家。濫稱釋子。忝號沙門。甘旨不供。祭掃不給。生不能養其口體。死不能導其神靈。于世間則為大損。于出世又無實益。兩途既失。重罪難逃。如是思惟。惟有百劫千生。常行佛道。十方三世。普度眾生。則不惟一生父母。乃至生生父母。俱蒙拔濟。不惟一人父母。乃至人人父母。盡可超升。是為發菩提心第二因緣也。

“云何念父母恩。”我快點給你們講。你們也坐了很久了;我也沒有什么太多時間。前邊已經提出那個提綱了,現在這是解釋。“哀哀父母”:說我對父母常常要很哀念的。“生我劬勞”:這是《詩經》上的字句,說“哀哀父母。生我劬勞。……欲報之德,昊天罔極。”“十月三年。懷胎乳哺”:十月懷胎,三年乳哺。十月懷胎,三年乳哺,好像沒有那么好念,所以就十月三年,懷胎乳哺。“推乾去濕”:從濕的地方推到那個乾的地方去;不是離開乾的地方,到濕的地方,而是從那濕的地方去了,推到那個乾的地方去。這個很簡單的,沒有什么特別的講法。母親帶小孩子就是這種的情形。

美國這兒小孩子和媽媽都分開房住了,沒有這些個麻煩。尤其有那種紙的墊子,一用完了可以換了那個衛生巾:推乾去濕。要是以前普通這個媽媽,都要小孩子睡到一起,那小孩子把床尿了,媽媽把這個小孩子挪到乾的地方去,自己睡那個濕的地方。你看!

“咽苦吐甘”:咽苦,就是有什么苦,有什么困難,這母親把它吃下去;吐甘,把有什么甜的都給小孩子。“才得成人”:因為這樣子盡心竭力來培植灌溉這個小孩子,栽培他,所以小孩才長大成人。“指望紹繼門風”:生兒育女就是為著他能以有個傳宗接代,不斷香煙。指望,就是用手指頭指著,用眼睛看著。干什么呢?“紹繼”:紹,就是接續的意思;紹隆佛種就是繼續佛種的意思。繼,就是把它接下去,不斷了。“門風”:就是家庭好的這種風范,好的這種法財。“供承祭祀”:將來子女好祭祀祖先。

指望紹繼門風,就是希望他接續香煙。西方不講這個;西方的人也不供祖先。中國人呢,他供上一個祖先,在祖先上燒香。這個做爸爸、做媽媽的,或者做爺爺、做奶奶的,就希望死了之后,這個子,或者孫,給他燒燒香。這叫繼續香煙,繼門風,這是誰的兒子,誰的孫子,誰的什么什么。“供承祭祀”:等他死的時候,去給叩個頭,拜一拜。那么在西方也沒有這個,這更談不到啰!

“今我等既已出家”:可是現在我們已經出家了。“濫稱釋子”:也不管夠不夠佛子的資格,就是濫芋充數,就說:“啊!我們也是個釋迦牟尼佛的弟子。”“忝號沙門”:忝,就是不知慚愧,不知羞恥。忝列門墻,就是我很不夠這個資格的。我很不配做這個沙門,可是我也冒充,濫芋充數就也算是個沙門。沙門就是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癡。“甘旨不供”:對父母,我們一點也沒有什么供養,沒有拿出自己的力量來供養。“祭掃不給”:父母死了之后也不去掃墓,也不到墳上去拜一拜,也不祭。“生不能養其口體”:活著,不能來奉養他的口體。“死不能導其神靈”:死了之后,我也不能把他的神靈引導到一個安樂的處所去。

“于世間則為大損”:對于世間法來講,就是對于社會這一些個問題,這是一個大損失。“于出世又無實益”:我們出世也沒有修行,也沒有成功,對父母沒有什么幫助。“兩途既失”:兩途就是生、死。活著我也沒有奉養;死了我又沒有祭祀;我出家了也不管在家的父母了:這是兩途既失,兩方面都有大損失。“重罪難逃”:這種很重的罪,很不容易逃避的。

“如是思惟”:像這樣想一想。“惟有百劫千生。常行佛道”:我就怎么樣呢?我要百劫千生,都要修行佛道,常常地依照佛法來修行,常常地行佛道。“十方三世。普度眾生”:我到十方去,到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去普度一切眾生,所以這叫報父母恩。“則不惟一生父母”:這兒應該加一個“乃至”,“乃至生生父母。俱蒙拔濟”:生生世世的父母,都得到度脫了。“不惟一人父母。乃至人人父母”:乃至生生世世的父母,“盡可超升”:都可以升天去了。我們要是真修行,“一子得道,九祖升天。”所以我們要好好用功修行,過去生生世世的父母,乃至于所有人的父母,我們都可以令他超升去了。“是為發菩提心第二因緣也”:是為發菩提心第二種的因緣是這樣的。

這個文本來都沒有什么很深奧的,都是很淺顯的。不要看得有什么不明白,有什么很困難的;沒有什么困難的。

念師長恩

云何念師長恩。父母雖能生育我身。若無世間師長。則不知禮義。若無出世師長。則不解佛法。不知禮義。則同于異類。不解佛法。則何異俗人。今我等粗知禮義。略解佛法。

“云何念師長恩”:“云何”,就是怎么樣說。怎么樣說是報師長恩呢?前邊是報父母恩。這父母生我,我應該報恩的,那么師長他沒有生我,我報什么恩呢?所以說“云何報師長恩”呢?這是一個詢問詞,就是向大家來問問題。師,怎么叫“師”呢?師就是一個規則,跟著他學這種法度、規則。說“師父”,這是一種長輩,在我們這個人倫上,師就是長輩;你皈依師父了,那么你無形就是晚輩了。

所以我不叫人皈依我,就是這樣子;如果我叫人皈依我,人家問一問你,你夠不夠師父的資格啊?你是不是討我的便宜,想要作我的師父,比我長一輩呢?那你自己說什么?所以我從來不叫哪一個人皈依我;不叫的,就是因為這個。那么我也很慚愧的,我收一個皈依弟子,我覺得如果我不用正法來教化他,我不能度他,我就是對不起他。我要是用正法教他,他要是沒有真正一個誠心,不聽,我又有什么法子?所以我也不叫人皈依我。

你看你們現在這么多人皈依我,你們自己問問自己,哪一個是我親口叫你們來皈依我的?甚至于皈依我的,我都要考察考察。那么有的時候,人多了,我也考察不過來了,馬馬虎虎把眼睛一閉:“好了!都許可了。”就這么回事。本來要一個一個的。我在東北,在香港,我收皈依弟子,我要先和他談一談;談一談你為什么要皈依我。

不單對人這樣,我就對鬼也是這樣子。真的啊!我在香港收過鬼皈依弟子。這個鬼,說起來這也是很不可思議的。有一個人有病,就去請和尚來念經,請七個和尚念經。這七個和尚穿上袍,搭上衣,到那兒擺上桌子,放上《金剛經》、〈大悲咒〉,就來念:“南無喝啰怛那哆啰夜耶。南無阿利耶……”,一天到晚南無、南無、南無、南無、南無,南無個不停。念《金剛經》也是:“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缽。洗足已。敷座而坐。”可是這個鬼也不聽你那一套。你敷座而坐,它也敷座而坐,搞得這七個和尚念了七天經,也出不去門了。

那么這七個和尚,其中就有一個把我推薦出來,說:“你要是想要他病好,你要去請某某人去。”這個人也就相信他話,就跑到我那個觀音洞里邊去請我。請我第一次,我沒有答應;第二次又去,我又沒有答應;第三次到那兒跪到我面前不起來,說一定請我幫幫他忙。那么我說:“好了!你這么誠心。”我就去了。

去了,到那兒,這個病人在床上正和和尚斗法呢!和尚念經,他也念經;和尚念咒,他也念咒,在那兒晃晃悠悠的這么不知多神氣!那么我就坐到他那個床旁邊,我就靜一靜,大約十五分鐘,咦!這個人帶著鬼,鬼帶著人,就跑到這兒就跪下來;跪下,當時我有個念珠,我就給他戴上。戴上我這念珠,他就說:“哎呀!法師啊!你饒恕我了!我再也不敢了。”

我說:“你怎么了?”

他說:“啊!我這幾幾乎要被你這個念珠燒死了。”

我說:“我戴著,它怎么不燒呢?你戴著,它就燒呢?”

他說:“我真受不了了!”

我說:“那你想要干什么?”

他說:“我想要皈依你。”

我說:“你想要皈依我?這七個和尚給你念經念了七、八天,你怎么不皈依呢?你皈依我干什么呢?”

他說:“喔!他們?他們皈依我,我都不要他。”就這么說。完了,又說他認識茂峰老法師。

我說:“你既然認識茂峰(豐?)老法師,你可以皈依茂峰老法師嘛!”

“哼!他呀!他也不夠我師父的資格。”

我說:“那我怎么夠?”

他說:“啊!我找這么多年,就是找你呢!”

我說:“你找我干什么?”

“啊!我就要皈依你。”

“皈依我有什么好處?”

他說:“你的愿力大,是凡你的皈依弟子,都要成佛。因為你有這個愿力,所以我現在一定要皈依你。”

你看!這個鬼它都不是四六不懂;他都懂四六。什么叫“四六”呢?“四”,就是父親的那個“父”字;“六”,就是母親那個“母”字。父親那個“父”字是四筆,母親的那個“母”字是六筆。所以說那個人四六不懂,就是連爸爸、媽媽都不認識。那么這個鬼呢,它就四六懂了,他要皈依。

我不是今天向你們來說我的怎么長處,這是我們講這個事實來證明。那么這樣子,他就皈依我了;皈依我,這個病人的病也就好了。結果這個病人好了怎么樣?這個病人也皈依了;病人皈依了,這個病人的親戚也都皈依了。所以一連一大串,這一幫就都皈依了;都是全家皈依,所以這鬼也能介紹人皈依。人看著鬼皈依了,所以他也就眼睛紅了:“我也要皈依。”那么這是報師長恩。

因為“父母雖能生育我身”:父母雖然他能生育我這個身體,可是“若無世間師長”來教化他,來令他有一點學問,有一點學識,“則不知禮義”:他就不知道這個“禮”。禮,就是禮節、禮貌。你對人不客氣,這就是不禮貌。

義,什么叫“義”呢?義就是義氣。好像關公,那大義參天,他總要保著他皇兄劉備;誰若想利用他,他也不被利用。曹操怎么樣用什么手段來想拉攏他,他也不去的。所以這個關公就大義參天,這個大義好像天似的。那么禮貌,好像我們見著人,要是給人低低頭,那么恭恭敬敬鞠個躬,這個人絕對不會罵你的。為什么人罵自己?就因為自己對人也是很粗氣的,不好了,所以人家罵。這是我深深地了解這個道理。

你看我是個出家人,也常常有人罵我,就因為覺得我對他不好了。那么這沒關系,凡是罵我的人,我發愿將來都度他們成佛。所以他罵我的人是最便宜的,不會吃虧的。我不會說:“啊!你罵了我了,我叫你下地獄!下無間地獄!”不會有這個心。你罵我嗎?將來我要度你成佛;你不成佛,我也不成佛。所以罵我的人,也是我的善知識。

你看那個提婆達多,他就是反面來幫助釋迦牟尼佛的。那么罵我的人,甚至于對我不客氣的人,這都是我的善知識,我都要發愿將來度他們。所以你們誰要是反對我,或者罵罵我,那是好辦法,那是和我能結一個最大的法緣。因為這個,你們誰若愿意和我結法緣,就先罵罵我。我這是大開方便門,不怕人罵。我也不怕人打的。你們愿意,你們要我的眼睛,我給眼睛;要我的耳朵,給耳朵;要我頭,我都給頭的。身心性命、頭目腦髓都包括在內,你們只要想要,我都布施;不是這么說,真做得到的。

現在我是一個最愚笨的人,我又說這句話了。為什么呢?人家不愿意做的事情,我都可以做。我告訴你們,我是再邋遢的東西,我可以吃的。若不信,你們就當面試一試,不論屎啊、尿啊,我都可以吃,我都可以喝的,就是這么一個不識數的人。你們現在懂得你們這個師父,真是鴉鴉烏了!真是沒有用了!

我在香港,有一個人她向我要求,說她要生個孫。我說:“你想要生孫嗎?那好!”我就在那兒洗腳,洗完了腳,我就把這個水給她;我說:“你喝了,把這個水喝了它了。”啊!她一看,做不到。“你做不到嗎?好!我來。”我自己拿起,把這個洗腳水喝了它。

哦!她周身都漂汗了,說:“這怎么可以?”我說:“這怎么不可以?”所以你們不要以為我和你們一樣的,我所做到的事情,你們是做不到的,我告訴你們。

我再告訴你們一個事情,我吃東西啊,好吃、不好吃,我都覺得它是一個味道,所以這屎尿我都可以吃,就因為我覺得它都是一個味道。你說:“哎呀!這個法師你太臊太臭了,我們不愿意接近你了。”阿彌陀佛!誰愿意離我遠遠的,沒有關系;誰愿意毀謗我,也 Doesn't matter,不要緊的。我也沒有什么好的。我就是沒有本事的這一套嘛,你們懂了吧?

所以禮義,我們世間人都要懂禮,不能一點禮也不懂,也不知道一個義。所謂合乎義的事情,我們就做;不合乎義的事情,我們就不做,這個“義”是治世之宜。做什么事情,你做得正對了,恰到好處,這就是個義。這個義,又是說那個人義氣,古來那個俠客行俠作義,這就是義氣;義氣,大家結拜兄弟,有福同享,有禍同當,為朋友兩肋插刀,也不怕痛。這都是義氣,一股義氣。那么這個義氣就是要吃虧的;義氣來了要吃虧,要幫助人,利益其他人的。

那么世間的教師是教你這一切的禮節、禮貌。做事不要沒有禮貌,你不要亂罵人,不要對人都不好,這要有禮。我們人和禽獸不同的,就因為知道禮。如果你連個禮貌也沒有了,那和那禽獸是沒有分別的。那個禽獸,你看它若互相見著,它還都有一種好感呢!我們人怎么可以不懂禮呢?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禮也是八德之一,所以你必須要懂禮貌,對人有義氣。你如果沒有世間這個老師,你就不懂做人的道理。

“若無出世師長”:你若想修行,你必須要選擇一個明眼的善知識。怎么叫明眼的善知識呢?明眼的善知識有幾個條件你可以觀察的。他第一不貪財;第二不貪色;第三不貪名;第四他不自私:有這四種。你看這個善知識,他是不是說來說去都是叫你對他有利益?是不是他做一切的事情,想把他自己的名譽弄得大大的,高高的,地位弄得大大的,有他一個企圖?這個不貪名、色,不自私,這個是個善知識。

所以馬來西亞這次跟著你們來這位達摩阿難達法師,我覺得在我所見到的--我沒有見到,那我是不知道了--我現在所見到的這個小乘,Thervadha的比丘里邊,他是一個最修行的人,也是一個最有智慧的人,也是最講禮義的一個人。所以這一位善知識,你們回到馬來西亞要多親近他。

你親近善知識,我告訴你們,不要去好像很膩著,一天到晚就這么死纏死纏的,總也離不開。親近,就要聽他話,你有什么不明白的,你去求開示;不是說我一天到晚就見見我這個師父,以為見,這就是親近了。不是的。你就要求法,也要恭恭敬敬的,不是那么連講帶笑的,也不正經那么樣子,那是不可以的。要正正經經,鄭重其事,到那兒不要給他添麻煩。看他有事情,有時間沒有?有時間就請教;若沒有時間,不可以就,“我這個是重要的,我到那兒,我不管他忙不忙,我先要請問我的問題。”不可以這樣子。

你們皈依我的人,回到馬來西亞要去親近這位達摩阿難達法師。因為我不在那兒,我請他代表我來教訓你們。你們若有力量,你們要好好護他法。你們護持他,就是護持我,我們兩個人沒有彼此的分別。我們兩個人,我覺得他也沒有自私心,我這個有自私心,但是也不太多了。講老實話啊!那么不太多了,或者有一條頭發那么多,但是我都要割斷了它。這是這一點。

那么你要出世,你不能沒有個明眼善知識。明眼善知識,他一舉一動絕對不會為他自己做著想,不會盡是:“怎么樣能利益我呢?給我修個大廟吧!”有人說了:“你現在有萬佛城這個廟不小了,還要不要修廟呀?”還要。

我這個貪心是沒有止盡的。可是我這個貪心,我告訴你們,我是愿意給國際佛教,做一個佛教基本的道場,來弘揚正法。所以現在你們來,不論對我這兒怎么樣的看法,都是擁護萬佛城的。你就罵萬佛城,也是擁護的;你罵罵都好的,對萬佛城都有很大的光榮。你看其他人若有人這樣講話的,我就拜他做師父,給我找一個來。我是不怕人罵,也不怕人毀謗,也不怕人批評的,什么也不怕的;我若怕,我就不跑到美國來弘揚佛法了。我到美國這兒弘揚佛法,我早就把這一切一切都準備好了。你越毀謗我,我越覺得這是很好玩的,比我開玩笑更好玩。所以我這個思想,和你們的思想完全不一樣的。我的作風、我的行為和你們的所知道的,也都不一樣的,我今天老實告訴你們。

若無出世的師長呢,“則不解佛法。”你若不求一個出世的善知識,你就不能明白佛法;不能明白佛法,你怎么會出世呢?我告訴你們最要緊的,這個世間的知見,要不要了它,想學佛法就要多吃虧。永嘉大師說過:“聞惡言,是功德。”你聽見人家對你有毀謗,或者罵,這都是功德,都是幫助你的,都是想你好呢!他若不想你好,他不會說你不好;他說你不好,叫你知道,就是要你還更加努力,百尺竿頭重進步。你要這樣想。所以“順逆皆精進,毀譽不動心”,要這樣,不過這不容易的。“聞惡言是功德,此即成我善知識”:這個就是成就我的一個善知識。“不因訕謗起冤親”:要不是因為或者訕笑你,或者毀謗你,你也能冤親平等,沒有瞋恨心。“何表無生慈悲力”:怎么能表示出來你無生法忍的這種力量呢?所以各位!我當然也有很多毛病,但是我希望改。我希望把我的毛病都改了,那么和你們大家共同研究佛法。

所以要出世,一定要找一個真正的善知識。“不知禮義”:你不知道禮節和義氣,“則同于異類。”異類就是禽獸。你看那個禽獸,飛禽走獸它就不懂禮義,可是也有懂的。好像烏鴉反哺報母恩,羊羔跪乳,這也是一種孝順的禽獸,這都是它天性還善良。所以這個則同異類,就是和畜生沒有分別了。那么你人面獸心,也就是不懂禮貌,所以說:“不懂禮。”

“不解佛法。則何異俗人”:你修道的人不懂佛法,那和世俗人又有什么分別呢?沒有分別。所以“今我等粗知禮義”:現在我們,就是省庵大師他說我們這一切的人,我們這個同類,就是所有的出家人,或者信佛的人。“我等”,就是我們。我等粗知禮義,粗知就是知道一個大大概概的,簡簡單單的,知道一點禮義。“略解佛法”:略略地也明白一點佛法了。

袈裟披體。戒品沾身。此之重恩。從師長得。若求小果。僅能自利。今為大乘。普愿利人。則世出世間二種師長。俱蒙利益。是為發菩提心第三因緣也。

“袈裟披體”:袈裟,就是出家的這個衣服。“莫道袈裟容易得,皆因屢世種菩提。”出家不是很容易的,你若沒有善根,是出不了家;出家也不會長遠。那么必須要發愿生生世世都童貞入道,發菩提心。童貞入道比較容易修行,也容易得五眼六通。你一不是童貞了,就很不容易修行了;當然也可以修行,但是不容易的。“戒品沾身”:戒品,就是所說的有五戒,有八戒,有十重四十八輕戒是菩薩戒;比丘有二百五十條戒;比丘尼就有三百四十八條戒。這個戒品就是受比丘戒、沙彌戒、菩薩戒;受這個戒,這叫戒品。“眾生受佛戒,即入諸佛位。”受戒就入諸佛位,所以說戒品沾身,這個金剛光明寶戒的戒體得到了。

“此之重恩。從師長得”:說這種的重恩,這個戒品、袈裟,是從師長那兒得來的。“若求小果”:你得到這個袈裟披體,戒品沾身,你要是不修大乘法,僅僅地就修小乘,求證阿羅漢果。“僅能自利”:這也是好,但是只是自利而沒能利他;只能自覺而不能覺他;只能自度而不能度他。

“今為大乘。普愿利人”:現在為大乘的種子,發大菩提心,只愿意利益其他的眾生,而忘了自己。“則世出世間。二種師長”:世間的師長,和出世間的師長,這兩種的師長。“俱蒙利益”:都得到好處了。這是報師長恩。因為他教你,你修行。你成道了,是由他幫助你成的,所以俱蒙利益。這個世間的師長,和出世間的師長,也都得到利益。“是為發菩提心第三因緣也”:這是發菩提心第三種的因緣。

念施主恩

云何念施主恩。謂我等今者日用所資。并非己有。二時粥飯。四季衣裳。疾病所需。身口所費。此皆出自他力。將為我用。彼則竭力躬耕。尚難糊口。我則安坐受食。猶不稱心。彼則紡織不己。猶自艱難。我于安服有余。寧知愛惜。彼則蓽門蓬戶。擾攘終身。我則廣宇閑庭。優悠卒歲。以彼勞而供我逸。于心安乎。將他利而潤己身。于理順乎。自非悲智雙運。福慧二嚴。檀信沾恩。眾生受賜。則粒米寸絲。酬賞有分。惡報難逃。是為發菩提心第四因緣也。

“云何念施主恩”:這個念不是報。這個念就是你不要忘了,要念玆在玆的,這個施主對我們有恩。這是說的什么呢?“謂我等今者。日用所資。并非己有”:今者就是現在,就是說我們現在;所資,就是所需要的這一些個東西,這一些個資料,說這不是我們自己的,都是旁人供養。“二時粥飯。疾病所需。四季衣裳”:早起吃粥,中午吃飯,和有病所需的醫藥。四季就是春夏秋冬,這四季所穿的衣裳。出家人,本來是早晨吃粥,中午吃飯,這個二時粥飯。所以我們和尚自己給自己取名叫粥飯僧,就會吃粥和吃飯,旁的都不會。那么這有一點客氣,有一點自謙。

“身口所費。皆出自他力。將為我用”:這個“將”字,就是拿來給我用這種的東西。身口的費用--身要穿衣服,口要吃飯--這都是旁人供養我的,令我用來修道的。“彼則竭力躬耕。尚難糊口”:那么農人就是一天汗流水滴的,那么樣子辛苦,有的時候都沒有飯吃。“我則安坐受食”:他們那么辛苦都沒有飯吃;我什么也沒有做,那么平安在那兒坐著,就受這個飲食,吃這個現成的飯。“猶不稱心”:還說這個不好吃,那個不好吃,還那么挑選飲食,揀食。

那個農夫,在那兒耕田,很辛苦的。這是中國的農夫,很辛苦的;美國的又不同了。美國的耕田用機器,這個機器辛苦,人不辛苦。機器在那兒嘟嘟嘟,這個地都耕好了。但是機器也要吃油,它要用gasoline,這也是很費錢,很費力的。那gasoline也是竭盡其力來耕耘,這是很辛苦的。古人說:“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食。粒粒皆辛苦。”

我們人,對這個飲食,切記不要浪費,不要蹧蹋東西。我想起來我小的時候,十六歲去參加道德會。道德會吃飯也吃這個potato,這個廣東話叫薯仔,又叫土豆,又叫薯藥。在道德會一般的習慣,是要把薯仔皮吃了它。那么剛剛從外邊來的人,就吃不了薯仔皮。你叫他吃,他也不聽、也不吃。那么不吃,在口里吃完了就吐出來,吐了,有的放在桌上,有的放在地下。我那時候是做傳習班的主任來教他們,我是十六、七歲,說話誰也不聽,所謂“貌不壓眾,藝不驚人。”雖然是當傳習班的主任,說話也沒有人聽。我就生大慚愧:“啊!這是我德行不夠!”德行不夠,那么我要自己把這些人家從口里吐出來的東西,我都把它吃了。所以大家都吃完飯,我看那薯仔皮,地下的我也把它撿起來,桌子上的也把它撿在一起,有一碗這么多,我像吃面條似的,拿了就把它都吃了。這一下子,以后我再叫他們不吃,他們也要吃了,誰也不吐這個薯仔皮了。

為什么要這樣子呢?因為這個東西來源不容易的。我從小做什么事情愿意以身作則。我叫你做,你不做嗎?你不做,我做。好像我剛剛到萬佛城來,叫人掃地也沒人掃,叫人拔草也沒人拔草。唉!你們不拔,我來拔。我自己掃地、拔草。啊!把這個三步一拜的果真也感動了。他看我來拔草,他也來拔,同我搶著拔。我說:“唉!你先要拔,我就不拔啰!為什么要搶著來拔呢?”那么這是這樣子。

還有我再說一個故事給你們聽聽。我在東北出家以后收了個傻徒弟。這個傻徒弟出家了之后,在廟上自己做了個炕,自己在那兒住。他做了個炕不要緊,大家都不高興我,說:“收了個徒弟,來了就做當家,做boss,也不聽人家話,也沒得到人同意,就自己搭個炕自己睡。”這話聽上來,我覺得很不自在的;收了個徒弟被人這么講閑話,我就對徒弟說:“誰要你搭的這個炕啊?”他說:“沒有人叫。”“那么你為什么搭呢?”“我要睡午覺,我要搭炕睡覺。”我說:“那好!你到廟上,你做什么事情應該先問問旁人;你不問旁人,你就搭炕,自己這么樣子自專。廟上不是沒有主人嘛!你怎么可以這樣子呢?”他說:“那我已經搭了,有什么法子?不然,我把它拆了它。”我說:“你呀!拆就不要拆了,已經費這么多工。”我北方的精進香,有這么長,一支香點起來可以著兩個鐘頭。我說:“你點一支精進香到佛前去跪去,這是我懲罰你了。”他看看我:“唔!”

他是山東人,山東人很剛強的。他看看我,說:“唔!”就答應了;答應了,我到我房間去,過了有一個鐘頭,我去看看他跪了沒跪。我到他住的地方一看,他沒有跪,在那兒還大搖大擺,自自在在,趾高氣揚的,很兇的。然后我自己點了一支精進香,我自己就跪在佛前,我說:“好!你不跪,我現在替你跪。你是徒弟,你不聽師父的話,可以的。但是我這個做師父的,我代你來受這個懲罰。”就在佛前跪了,這回他也跑去跪。我說:“那是我陪著你跪,還是你陪著我跪呢?如果要是你陪著我跪,你還有很多的工作。如果我陪著你跪,我根本也不需要跪。”這么樣子,我把一支精進香跪完;跪完了我起來,由此之后這個徒弟很乖的,再也不敢不聽話了。那么這是我在出家后教化徒弟。

我那時候為什么要跪呢?我覺得我自己道不足以感人,德不足以化人,所以要以身作則來自己懲罰自己。誰叫你要收徒弟呢?收徒弟若不能跪精進香,怎么可以收徒弟?所以,這是我的哲學,這是我的邏輯學。那么這個徒弟以后也很用功修行,又會四十二手眼。他這個手上什么都可以看得見的,都很誠心的,也有力量給人治病。但是我說:“你不要給人治病!你治病,你惹出麻煩來,妖魔鬼怪來找你,你那時候又沒有辦法了,你還不夠道行呢!”那么以后他不敢再給人治病。

“尚難糊口”,那個農夫種田種得那么困難,有的時候吃不到好東西,不能吃飽了。“糊口”就是吃不飽。“我則安坐受食”:農夫那么辛苦,流血流汗,辛辛苦苦,有糧食生產出來;我們這個出家人,不勞而獲,不耕而食,也沒有辛苦,“則安坐受食”,就坐在這兒吃飯。“猶不稱心”:吃飯的時候,還盡想吃好味道,沒有cheese(起士),就要牛油;沒有牛油,就要找面包;沒有面包,又要找花生。總而言之,總要找一點好東西吃:“這不夠營養,這太吃虧了!”總覺得口里要吃有味的,總是這樣子。不稱心,就是覺得今天的飲食太不好了,也沒有味道,也不咸,也不淡,啊!真是難吃!唔!這個火候也不夠,調味也不好,一點味道也沒有。就不稱心,不滿愿。

不過我們萬佛城這些個人,我還敢保證不是這樣的。我們萬佛城吃什么東西都是大家吃飽就算了,沒有人一定想要吃什么味道的。美國人對調味上還不太注意,唯一的執著就是cheese;若沒有cheese,那可不行了,這是美國人的執著。所以,有的時候我叫他們買多一點cheese給大家吃,有的時候就一點也不買,就給他吊起來,制裁他們一下,看你沒有cheese,吃飽、吃不飽?這是教化美國人的方法。你歡喜吃就給你多多的,你再歡喜吃,就不給吃;不給吃,把他們饞得就流口水了,每一次吃飯的時候就各處找,沒有cheese嗎?有沒有cheese?就找 cheese。中國人就看看有沒有餃子?有沒有包子啊?有沒有饅頭啊?這是中國人的習慣。美國人沒有這個習慣,就有那個習慣。總而言之,大家都各有所長,各有專長。

“彼則紡織不已。猶自艱難”:好像我們穿的布,那個工人就一天到晚來紡織這個布。不已,就是這個工作總是不完的,很艱難困苦的,才織成布。“我于安服有余。寧知愛惜”:我呢?就用得很安然的來穿這個衣服,還很多多余的,也不知道愛惜這個物質的艱難。

卍           卍          卍

那個織布的人在那兒辛辛苦苦地織布,用那個織布器;現在用織布機,容易了,但是也不是很容易,也都有它的困難,有它不容易的地方,不過生產得多了。為什么生產得多了?因為人多了。人多了,你要還像以前那樣用織布器那么織,用手擦來擦去的,那怎么來得及?所以現在人多了,這個機器也就發明了。種地也是這樣。

怎么以前沒有機器?他們人沒有那么多,不需要,自耕其食就夠了。現在這么多人,人人還有旁的工作,怎么可以自耕其食呢?不行了,所以就發明機器。現在人多了,有的時候算數這個數目也大了,算不過來,所以就發明電腦,computer。將來又不知道會發明一個什么東西又超過computer。“猶自艱難”:織布的人,有的時候自己織布,自己不能穿,因為要賣了換錢,所以,猶自艱難,自己很艱難。“我于安服有余”:我平平安安的就穿上這個衣服,我還有剩的。“寧知愛惜”。你應該知道愛惜這個布,愛惜這個東西。

〈朱子治家格言〉上說:“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你早上吃粥,中午吃飯,你應該想一想,這個粥的來處也不容易,這個飯的來處也不容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為艱”:半條絲、半條線,你應該要想一想,這個物質的來源是很不容易的,很困難的。人,總要常常知德報恩,知道人家這個來處,所以出家人吃飯的時候要有三念。

三念就是有一碗湯,用湯匙先喝三口湯。這三口湯,第一口湯這樣想:“愿斷一切惡”。愿斷一切惡包括吃飯的時候,不要生一種這個分別心;不要分別這個有味道,沒有味道,好吃不好吃:不要生這個分別心,有什么就吃什么。也不要挑食選擇食。你吃飯也不要打旁的妄想。不要想這個地方的飯真是不好,也不能講話,所以就討厭到極點。“這么不自由!我坐監牢嗎?我到這兒來,我拜佛有這么多規矩!”不要這樣想,否則你吃下去不太容易消化。那么,愿斷一切惡,這個“惡”,就是想來想去,想東想西,盡想人家不對。你要知道,常瞅人不對,是自己苦未了!你常想人家這樣也不對,那樣也不對,那你自己太苦了;你若不苦,為什么盡想人家不對?為什么不回光返照?所以,常瞅人不對,是自己苦未了呀!

那么第二口湯是這么說的:“愿修一切善。”我把我的習氣毛病都要改了,我要諸惡不作,眾善奉行。愿斷一切惡就是諸惡不作;愿修一切善就是眾善奉行。

第三口湯是說的:“誓度一切眾。”我愿意度所有的一切眾生;一切眾生,都希望他們離苦得樂。這是喝三口湯做這三種的觀想。

還有五觀。這五觀就是:

一, 計功多少,量彼來處:計算計算自己有什么功德受這供養,也計算種田的人經過多少的辛苦,才能把這個米糧收成回來。量彼來處:度量度量所吃的東西的來源。

二, 忖己德行,全缺應供。第二個,我吃這個飯的時候,要想一想我自己有沒有這個德行?我德行或者圓滿,或者不圓滿。我吃這個飯,是對得起這個飯,對不起這個飯,要忖己德行,全缺應供,才能受人的供養。

三, 防心離過,貪等為宗。第三我要防我自己這個心。我要離開我的過錯,不要挑食。不要說好吃的我就生出貪心了,吃多一點;不好吃的我就試一試,沒有什么味道,再也就不吃了:好吃不好吃都要平等,都一樣的。防心離過,貪等為宗,做為宗旨。

四, 正事良藥,為療行枯。我們為什么要吃飯呢?因為吃飯就像吃藥似的。你要不吃它,沒有gasoline,那個汽車就不跑了。我們不吃飯,這個人就不能生存了。所以,正事良藥,我們吃飯,不要找它的味道。我們等于吃藥一樣,好治我們饑餓這個病;把我們饑餓的病治沒有了,就得了嘛。

五, 為成道業,應受此食。第五,我因為想要修行成道業,所以現在我受這種的飲食;不是說盡是貪好味道吃。所以穿衣服也是要這樣子。穿上衣服的時候,也是要想一想我有什么功德穿這個衣服;不是就這么,也不知道為什么吃飯,也不知道為什么穿衣服,也不知道怎么樣就睡覺,這都要研究研究,這都是最切身的一種問題,所以要懂得。

“彼則蓽門蓬戶。擾攘終身”:他住的房子也很破的,院子門都是很破舊的,甚至于長草那樣子,這一生也沒有得到什么安樂。“我則廣宇閑庭。優悠卒歲”:我住的地方就很寬廣的,庭園也很大的,花園子、水池子,什么都預備得很現成的,那么很優游自在的,一年一年地都過去了,也不必辛苦。

“以彼勞而供我逸。于心安乎”:以旁人的勞苦,而供我自己安逸享受,我們自己問問自己的心,過意得去,過意不去呢?“將他利而潤己身。于理順乎”:用旁人的利益而肥潤自己這個身體,這合理嗎?這是不合理的。“自非悲智雙運”:那么怎么辦呢?就要你修慈悲觀,修智慧觀。“福慧二嚴”:修福還要修智慧;你修福修慧,福慧二嚴,才能給世俗人種福。“檀信沾恩。眾生受賜”:你這樣修這福慧二嚴,給施主回向,他們才能得到恩惠,眾生也都受你好的這一種恩賜了。

“則粒米寸絲。酬賞有分”:你受人家的粒米或者寸絲,你將來都要還報的,所以說:“善施一粒米,重如須彌山,吃了你不修道,披毛戴角還。”古人說:“一粥一飯,你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惟艱。”這地方我們都應該知道的。所以你若不修行,你就是三心不了水難消;你就喝人家供養一口水,將來也要還報的。你如果不修行,“惡報難逃”:將來是要還報的。“是為發菩提心第四因緣也”:這是發菩提心第四種的因緣。

念眾生恩

云何念眾生恩。為我與眾生。從曠劫來。世世生生。互為父母。彼此有恩。今雖隔世昏迷。互不相識。以理推之。豈無報效。今之披毛戴角。安知非昔為其子乎。今之蝡動蜎飛。安知不曾為我父乎。每見幼離父母。長而容貌都忘。何況宿世親緣,今則張王難記。彼其號呼于地獄之下。宛轉于餓鬼之中。苦痛誰知。饑虛安訴。我雖不見不聞。彼必求拯求濟。非經不能陳此事。非佛不能道此言。彼邪見人。何足以知此。是故菩薩觀于螻蟻。皆是過去父母。未來諸佛。常思利益。念報其恩。是為發菩提心第五因緣也。

“云何念眾生恩”:怎么叫不忘了眾生恩呢?眾生就包括飛潛動植、胎卵濕化、有想、無想、有色、無色、非有想、非無想,這等等的十二類眾生。這十二類眾生,所有的蚊蟲、螞蟻都包括在內了。“為我與眾生。從曠劫來”:我和這十二類的眾生,從曠劫到現在,“世世生生。互為父母。”因為世世生生,頭出頭沒,互相做父母,互相做子女,“彼此有恩。”彼此都互相有恩,互相都有一種恩澤。

“今雖隔世昏迷。互不相識”:現在雖然隔世,都不明白了,很糊涂的,所以彼此都不相認識了。“以理推之。豈無報效”:以這個道理來推求、推測,彼此應該互相報效。報就是報答;效就是效力。“今之披毛戴角。安知非昔為其子乎”:這一切的畜生,你怎么知道你以前不是做它的子女來著呢?“今之蝡動蜎飛”:現在這一切的蠢動含靈,很微小的這種動物,好像蚊蟲、蒼蠅,很微小的這種能飛的東西。“安知不曾為我父乎”:你怎么知道,往昔我不是做披毛戴角這一些的兒子?那么今生這個蜎飛蝡動,這么多微細的生靈,不是做我的父親來著呢?

“每見幼離父母。長而容貌都忘”:每每看見年紀輕的就離開父母了,到年長了,把父母的容貌都忘了。“何況宿世親緣。今則張王難記”:何況在前生的父母、子女呢?以前姓張的或者姓王的,現在都記不清了。“彼其號呼于地獄之下”:他在那兒號呼于地獄里邊。“宛轉于餓鬼之中”:又是在餓鬼里頭宛轉。宛轉就是出不去。“苦痛誰知”:他們的痛苦誰知道呢?“饑虛安訴”:他或者吃飽了,或者還是餓呢?或者在那兒餓得受不了,去告訴誰呢?“我雖不見不聞”:我雖然沒有看見,沒有聽見。“彼必求拯求濟”:可是他在那兒一定要找人來拯救他,來濟度他。

“非經不能陳此事”:要不是在經典上,不能說明白這一些個問題。“非佛不能道此言”:要不是佛那么聰明有智慧的人,也不能說出這種前因后果,這種很詳細的道理。“彼邪見人。何足以知此”;那一些個邪見人,他們當然不知道這個道理了。那些個邪見的人,他不信有因果。“是故菩薩觀于螻蟻。皆是過去父母,未來諸佛”:菩薩看那個螻蟻,都是過去世的父母,未來的諸佛。“常思利益”:利益這一切的螻蟻,就是螞蟻。“念報其恩”:都是想要報父母的恩,報諸佛的恩。“是為發菩提心第五因緣也”:第五種的因緣。

念生死苦

云何念生死苦。謂我與眾生。從曠劫來。常在生死。未得解脫。人間天上。此界他方。出沒萬端。升沉片刻。俄焉而天。俄焉而人。俄焉而地獄畜生餓鬼。黑門朝出而暮還。鐵窟暫離而又入。登刀山也。則舉體無完膚。攀劍樹也。則方寸皆割裂。熱鐵不除饑。吞之則肝腸盡爛。烊銅難療渴。飲之則骨肉都糜。利鋸解之。則斷而復續。巧風吹之。則死己還生。猛火城中。忍聽叫嗥之慘。煎敖盤里。但聞苦痛之聲。冰凍始凝。則狀似青蓮蕊結。血肉既裂。則身如紅藕華開。一夜死生。地下每經萬遍。一朝苦痛。人間已過百年。頻頻獄卒疲勞。誰信閻翁教誡。受時知苦。雖悔恨以何追。脫己還忘。其作業也如故。鞭驢出血。誰知吾母之悲。牽豕就屠。焉識乃翁之痛。食其子而不知。文王尚爾。啖其親而未識。凡類皆然。當年恩愛。今作怨家。昔日寇仇。今成骨肉。昔為母而今為婦。舊是翁而新作夫。宿命知之。則可羞可恥。天眼視之。則可笑可憐。糞穢叢中。十月包藏難過。膿血道里。一時倒下可憐。少也何知。東西莫辨。長而有識。貪欲便生。須臾而老病相尋。迅速而無常又至。風火交煎。神識于中潰亂。精血既竭。皮肉自外乾枯。無一毛而不被針鉆。有一竅而皆從刀割。龜之將烹。其脫殼也猶易。神之欲謝。其去體也倍難。

“云何念生死苦”:怎么樣不忘生死的痛苦呢?生了又有什么痛苦?死的時候又有什么痛苦呢?我們生的時候,好像被山夾著那么很難受;死的時候,四大分張,也是不容易離開這個臭皮囊,所以都很痛苦的。有的就說,生來如生龜脫殼,死時如活牛剝皮那么厲害。

“謂我與眾生”:說我和眾生都互相有關系。“從曠劫來。常在生死”:曠劫就是很久很久以前,不知道多久以前了,從無量劫常常生了又死,死了又生;死了又生,生了又死;生生死,死死生,這么循環無端。“未得解脫”:今天想要修行,明天又想要玩一玩,后天又想懶一懶,大后天又想吃一吃,再大后天又想喝一喝,就弄得把正念都失去了,盡是邪念,盡是沒有道心這個念,所以未得解脫。

“人間天上”:有的時候跑到人間來做人,有的時候又生到天上去了。你做善功德,就生到天上去了;造了罪孽過,就墮地獄了:所以這個六道輪回,總是跑不出去。“此界他方。出沒萬端”:從這個世界到另外一個世界去,那么互相移民。本來是中國人又要入美國籍;本來是美國人就要入中國籍。這叫做互相出沒萬端,沒有頭,沒有緒的,種種的因緣。“升沉片刻”:在這個生死,有的時候就升了,像坐電梯上了天了;有的時候降了,又像坐電梯下地獄,到地牢去了,就那么快。這都是比喻。“俄焉而天。俄焉而人”:忽然間就跑到天上去了,忽然又做人來了。“俄焉而地獄、畜生、餓鬼”:忽然間又墮地獄,做畜生,或者轉餓鬼道。

“黑門朝出而暮還”:在這個黑的門里頭,就是地獄里頭,早起出去了,晚間又回來了。“鐵窟暫離而又入”:鐵窟也是地獄的一個譬喻。好像在那個鐵的窟窿似的,沒有地方可走,暫時離開了,可是一轉眼又進去了,就是又造業又來了。“登刀山也。則舉體無完膚”:到刀山上去,身上都皮破血出,體無完膚的。“攀劍樹也。則方寸皆割裂”:上到那個劍樹上去。方寸就是心,心都裂開了。好像心臟病,那也就等于到刀山去一樣的,忽然就把心都壞了。這個“熱鐵不除饑。吞之則肝腸盡爛”:你吃了熱鐵,這肚餓也不能飽。因為它是燒紅的鐵,你餓了,把它吃下去了;雖然吃下去,可是肝和腸子都被它燒得爛了。“烊銅難療渴。飲之則骨肉都糜”:烊銅,就是銅水,銅燒了變成銅水。看那個地方有水,你就想喝,可是它不能止渴;你渴了,那個骨肉也都燒爛了。

“利鋸解之。則斷而復續”:用利鋸解之,本來是割斷了,但是業報的關系,接著又連起來了。就是我們造這個業,本來想不做了;不做了,啊!又接續地做,就受這種的果報了。被鋸解,“巧風吹之。則死已還生”:有這種巧風,死了之后,那個風一吹,就又活過來了。活過來干什么呢?活過來,不是說買一輛汽車,住個漂亮房子,在那兒享受享受;活過來就在那兒遭罪受苦,還要受果報,受這個罪。所以你就死也不能死,活也不能活。

“猛火城中,忍聽叫嗥之慘”:在這個猛火的城里邊,你看!都燒得叫天叫地,叫爹叫娘的,那很殘忍的。“煎敖盤里。但聞苦痛之聲”:在煎敖的那個盤,也就是鍋里,就聽人在那兒說:“好痛啊!好苦啊!”“冰凍始凝,則狀似青蓮蕊結”:冰凍剛剛凝結到一起,好像青蓮蕊結,就是青蓮華剛要開蓮花的那個苞。“血肉脫裂。則身如紅藕華開”:血肉都沒有了,身上就像紅蓮花開了似的。這是形容得是很好看的。

“一夜死生,地下每經萬遍”:一夜之中,在地獄里頭生了又死,死了又生,就有萬遍那么多。“一朝苦痛,人間已過百年”:他痛苦的時候,就覺得時間長。天上四天王天一晝夜,是我們人間的五百年;我們人間的一晝夜,是地獄的一百年。所以他在那兒一晝夜,我們人間已經就很久了,所以這個每經萬遍。一朝苦痛,人間已過百年哪!他那兒一晝夜就是人間的一百年了,所以這么樣說。

“頻頻獄卒疲勞”:把地獄那個鬼卒也都累得很辛苦了,說:“哎!真是疲倦了,今天這個工作太多了,很疲倦的!”他們都嫌疲倦了。“誰信閻翁教誡”:誰能聽閻羅王他這個教訓呢?“受時知苦。雖悔恨以何追”:你等受的時候,你才知道這個痛苦了,知道后悔了,那你就沒有法子再追悔了。“脫已還忘。其作業也如故”:等離開苦,就把這苦又忘了,所以還是照常作業。我們人就是這么顛倒,好了瘡疤忘了疼。所以在受苦的時候說:“我要諸惡不作,眾善奉行了”,等到他不受苦的時候,又盡量去殺、盜、邪淫,什么都干的,打起不正當的妄想。人就是這么很沒有宗旨,沒有真智慧的一種動物。

“鞭驢出血,誰知吾母之悲”:人哪!凡夫肉眼不知道前因后果,所以就“順我者生;逆我者亡。”不要說驢,就是蚊蟲、螞蟻、蒼蠅,凡有血氣的動物,都和我有眷屬的關系,有不清凈的這種因果在里頭。我們不知道,就亂打亂罵;罵這個,罵那個,打這個,打那個。其實啊,這都是在那兒自殘骨肉,自己在那兒瞎子亂鬧。所以佛說:“是男子皆是我父,是女子皆是我母。”這個是說的人;要是再往擴大了呢,是男子或者也是我母,是女子或者也是我父。說:“這又怎么說呢?”因為我以前的父親,不一定常常做男的;我以前的母親,也不一定常常就做女的:佛不過總括起來說。這個細節,我們若想要做文章,應該自己把它推而廣之,擴而充之。

不單人是我的父母,連這一切的馬牛羊雞犬豕、飛潛動植這十二類的眾生,和我都有這一種眷屬骨肉的關系。可是就因為我們背覺合塵了,認不清楚這種的關系,所以明明是我們的父親,我們也要拿他當仇人來看;明明是我們的母親,我們也拿她當冤家來看。所以這個驢,雖然是個驢,可是這在前生作過自己的母親。她造罪業,托生做驢了,自己因為是個凡夫不知道,就拿鞭子抽,棍子打,以為它不做工,不好好干活,就應該鞭策。可是這每一鞭打到這個驢的身上,前生這個母親疼痛得不能忍受,所以就哭起來。

方才楊果新來給你們講這個公案,你們不要以為他講的是無稽之談,這都有可能的!那個豬也是互相為父母,狗也是互相為父母,為子女,都是一樣的。凡是這個眾生里頭,都是互相作移民,互相做交流,這種的靈性互相變換,總是自己想要找一個新房子住。于是乎,就“出馬腹,入驢胎,閻王殿前幾度回,始從帝釋殿前過”:剛剛從天上帝釋天那兒走過去,“又到閻君鍋里來”,又到閻羅王那個油鍋里去。

所以我們人歡喜旅行,那個靈魂也歡喜去旅行,以為這是游戲,很好玩的。有的時候,就走到那個平安的地方,好像住在hotel(旅館)似的。你享受的,也有廁所、bath(浴室)、彈簧床,在那兒睡到上面,覺得,“啊!比自己家里好。”就因為貪享受,吃的也要吃有味的,住的也要住名貴的,這么樣一來,貪圖享受就走錯路了。貪吃有味的,就吃雞鴨魚肉,變著方法去吃,吃完了就要還債。短人家的錢,就要還人家錢;你短人家的肉,怎么會不還肉?所以自己吃得那么多,想要扛債不還也不行了,于是乎嘛!也就去做這個豬呀、牛呀、羊的眷屬了,好還報。

你們看!以前美國有一個雞肉大王,賣燒雞的那個大王。你細一研究研究他那個樣子,就和一個老公雞一樣。他一天要殺幾萬只雞,無數那么多。為什么呢?他因為過去被人家吃過,他的眷屬被吃得那么多,所以今生他來作人,這些個吃雞的人又都去變雞了,又該被他殺了給他吃,都互相加肥料。他給他加一點肥料,他好去作雞;他給他加一點肥料,令他將來也作雞,互相培植著來生的因,種來生的果報。

所以你看賣羊肉的那個人,他那個樣子就像羊一樣,他因為前生被人家吃;吃得太厲害了,他今生也要報仇雪恨,所以他這賣羊肉了。那些個吃羊肉的人呢?又去作羊了,又來還報。賣牛肉的那個人,你看看他那個眼睛,像個牛一樣的,一點都不差的。賣羊肉的人一定像羊;賣雞肉的人像雞;賣火雞的就像火雞那個樣子。你們各處看看,賣魚的人那個樣子就像魚。我雖然也沒有吃過那些個東西,但是我一看我就知道,原來賣什么的,就是什么轉的,他在這兒就報什么了。所以這個世界就這么樣業網交織,輪回不息。這業網互相通著的。

今天這一段這個文就說得很清楚。那么我藉著今天這一段文,給你們說明因緣果報這種關系。或者這個人和畜生也互相交叉的,也互相業網交織,輪回不息。或者那個人就愛那個狗,這個狗又托生做人,做一個很漂亮的男孩子,就找以前吃他肉的那個人要做他太太。

在我東北拉林縣就有一個人,這個人是我結拜的兄弟。你看!我結拜的兄弟什么樣人都有。他前生是干什么的呢?作戲子,作做電影明星。他去唱戲,唱很斯文的戲,盡唱小生的,所以今生就長得文質彬彬的樣子,可是結婚一個太太胖乎乎的,那么福不龍冬的那個樣子。原來就是他前生做戲子時,跟著他的一個小母狗。因為他愛這個小母狗,他托生又去做人,這個小母狗就來做他太太;做太太,可是你猜怎么樣啊?一天到晚梆梆梆、梆梆梆,就像小狗那么咬他似的,一天到晚和他吵架,吵得他想擺脫也擺脫不開。于是乎就說:“怎么辦哪?怎么辦哪?”就這么一天到晚愁眉得不得了。所以做戲的愛一個狗,來世做夫婦。那么要是女的呢?或者也是愛一個狗,就去作丈夫,也一天到晚打架。那么或者那個丈夫--那個小公狗,歡喜找另外的母狗去,所以等做人了,他還想找另外一個女人;找另外女人,這就爭風喝醋,搞得烏煙瘴氣。你說可憐不可憐?我今天就大概說這么多。

所以今天羅果力他提到去欲斷愛;真要你去欲斷愛,所以我問他,你真的嗎?他不敢承認,在那個地方支吾以對,搪塞其辭了。那么,這就是人生在六道輪回里頭做這個戲。喔!一出生做人的時候,就覺得忽忽以無憂,作人有什了不起的樣子,就在那兒顛顛倒倒,四外八方去跑。

鞭驢出血,誰知吾母之悲:把那個驢子打得出血了。這“誰”就是哪一個;哪一個人知道這個驢,本來就是前生他母親作的驢,在那兒哭得很厲害,悲痛得忍不住。那么他也不知道,“牽豕就屠。焉識乃翁之痛”:牽著這個豬,用繩子綁上它到屠宰場去;在那兒被屠的時候,那個很痛苦的樣子。可是這個豬嘛,就是他的爸爸作的豬,他還不知道,拿了它去:“你吃得這么胖嗎?殺了你再說!”可是他父親在那兒痛苦得很。

“食其子而不知,文王尚爾”:這個文王,方才不是說把他圈到監獄里,有人就說他有未卜先知。那么這個人就故意試驗他,看看他倒是有沒有未卜先知,就把他兒子的肉給他拿去吃。那么他看有肉,他就吃了。他吃這個肉是他兒子的肉。他若知道是他兒子的肉,他不會吃的。有人說他知道,他故意把它吃了,表示自己不知道。這不是的。他若知道,怎么樣他也吃不下去的,所以這也都是定業。那么就因為他不知道,所以就做錯了很多事。

我們人不知道,這個女人追男朋友,想不到那個男朋友是自己的爺爺,或者祖父,或者太爺爺、曾祖父,這都不一定的,或者是父親。可是她看他都是這么年輕英俊,趕快去追,追、追到手里,結果是個顛倒,就這樣子。所以這都是在那兒胡搞亂撞的。

文王尚爾,以文王這種的聰明睿智,這種有圣德的人,尚且不知道,“啖其親而未識。凡類皆然”:那么我們凡夫俗子,都是一天吃我們父母的肉,吃我們祖先的肉,吃我們骨肉的肉,還都不知道呢!凡類皆然,都是這樣子,沒有一個逃出這種因果的。

“當年恩愛,今作怨家”:以前本來恩恩愛愛,卿卿我我的,互相愛得要命要死,想不到原來他變牛,變馬了,就不是恩愛了。變牛了,那么現在又吃它肉了;吃它肉,它也生瞋恨:“好!你這個東西,你現在也一點對我不客氣,吃我的肉,將來我要啃你的骨頭!”所以這就互相結了怨仇了,今作冤家。“昔日寇仇。今成骨肉”:以前那些個賊啊、土匪啊,現在變了六親眷屬了,骨肉了。

“昔為母而今為婦”:前生是自己的母親,可是今生作自己的太太。你看!就是把這個臭皮囊換一換,那個靈魂還是一個;還是那個,可是就不認識了。“舊是翁而新作夫”:過去是她的父親,現在做了她的丈夫。她不以為怪,覺得這是很平常。所以你說這和畜生又有什么分別呢?“宿命知之。則可羞可恥”:宿命,就是前生的這種因果。知之,你若知道這個情形的話,你說這怎么能抬得起來頭?“天眼視之。則可笑可憐”:用天眼來觀察,既可笑又可憐哪!

“糞穢”:屎尿。“叢中”:小孩子在母親肚里頭,和屎尿都在一起。“十月包藏難過”:十個月和膿啊、血啊在一起,很難過的,在那個地方。“膿血道里”:在那個膿血道里。“一時倒下可憐”:小孩出生的時候都是倒著出來,很可憐的!“少也何知。東西莫辨”:這個小孩子剛剛一出生,有什么知識呀?什么也不知道;東邊也不知道,西邊也不知道。這個“東西”兩個字,又可以說是個物質,什么也不懂;不是東、西不懂:什么東西都不懂。“長而有識”:識是知覺。長大了有一點知覺了,“貪欲便生”。就知道什么呢?他不知道這個因果報應循環,就知道男貪女愛了,就知道女的要追一個男朋友,男的就要拼命追一個女朋友;追不到,兩個人有的時候同歸于盡,大家不能結婚,自殺算了!你看!這個貪欲便生就是這個。他不知道,其實這里頭是很沒有意思的。

“須臾而老病相尋”:須臾就是很短暫的時間。人這一生,不過這一轉眼的時間,而老,又老了;老了就是雞皮鶴發了,那時候,再漂亮的女孩子也沒人要了。你說他太太再嫁人,你一看她老了,唉!不要了;甚至于結婚那個丈夫年輕一點的,看這個太太老了,也要找一個新鮮的,找一個年輕的女孩子。就是這樣子,你信不信?這個世界就是這樣子,所以看透了,就應該早一點放下,不要那么迷啰!“迅速而無常又至”:很快的就死了。迅速,就是快的意思,像電光石火似的,無常又來了。

“風火交煎”:風一吹,火也就燒得旺了,所以風、火在這個四大里邊它作怪,四大不調了。風若大了,就生火了;火大了,把你這人就混身燒得幾百度、幾千度,就燒乾了。“神識于中潰亂”:那時候,也就失去正當的知覺了,沒有理智了,什么也都不懂了。

“精血既竭”:人這個精氣神,精盡則亡,所以講結婚男女這個事情,那就是找死呢!就是往死路上走。因為他怕活得年紀大了,所以要快點死;快點死,所以女孩子就要找個男朋友,說:“你趕快叫我死啰!我不愿意活著了。”那個男孩子嘛,覺得自己怎么樣死呢?哎!找一個女孩子啰!去趕快:“你快把我弄死算了。”所以就互相那兒不要命,在那兒男貪女愛的就是不要命了。人這個精氣神:精沒有了,一定死的;氣斷了,那當然不能活著的了;那神若沒有了,也就是沒有知覺了。我們人有知覺,是什么?就是那個神有知覺。我們這活著也因為有氣,有精。人這個精,是你一天吃的東西,吃了很多很多的,變成很少很少的。所以你這么旦旦而伐,一天到晚不要命;男的以為有女人,這就是好事情,說是快樂。簡直地,這是真正的一個顛倒!

說:“師父,你不能這么講;你這么講,世界不是沒有人了嗎?”世界,沒有法子你叫人人都明白這個道理。他都是,你再耳提面命告訴他,這個不好不好,他還不相信,他還要往這個不好路上跑。你說:“喔!往那兒跑是死路一條!”他說:“我先試試怎么樣死。”你看,就是這么顛倒!所以你不容易喚醒他。你切記不要擔心說是:“啊!那若都不結婚,世界人類沒有了。”你不結,他結;他不結,他可結呢!你沒有法子個個告訴他說:“喂!不要結婚哪;結婚要死的啊!”他就說:“要死?我沒有死過,我要試一試呀!我先死一趟給你看看。”你看!這個沒有辦法的,所以你不要擔心。

就好像那個于果空,來了到這兒,說:“假如人人都出家了,這個世界還成一個社會嗎?”我說:“你可以叫他都還俗啊!”他說:“我沒有辦法叫他們都還俗。”我說:“那你又有什么辦法叫他都出家?”“那可是我這么想。”“你那么想是個妄想嘛!”老實了;帶了幾千個問題想要問我,這一下子都給憋回去了。這一些個問題都給憋死了。

所以各位!我今天和你們說的,這是破釜沉舟,背城一戰,你們再若不明白,還是放不下,看不破,那釋迦牟尼佛也沒有辦法,也救不了你的。說:“那天主不高興那樣子啊?”天主?天主他都沒明白呢!他若反對我,他也是個糊涂天主;他要不是糊涂天主,絕對不會反對我。所以這個精血既竭啊,你好像這個某某人,還一樣出去“走私漏稅”,這怎么可以呢!

“皮肉自外乾枯”:他精氣神沒有了,皮肉都會乾了,從外邊一層一層都乾了,化為地水火風了。地大,就歸于地;水大,就歸于水;風大,歸于風;火大,歸于火了:四大分張了。“無一毛而不被針鉆”:他到臨死的時候,沒有一個毛,就每一個毛孔,都好像針扎著那么痛的。“有一竅而皆從刀割”:到臨死的時候,精氣神乾枯了,就是哪一個孔竅都像刀割那么痛。

所以“龜之將烹”:那個龜,人家要用油烹它的時候,活著的就把它的殼給脫下了。這個“殼”,你們有人讀“咳”音,其實這個讀“竅”音。“其脫殼也猶易”:它那個脫殼還不是那么太困難,可是也痛苦得不得了。“神之欲謝。其去體也倍難”:欲謝,就是凋謝了,要走的時候。那個神識要離開這個身體的時候,比那個生龜脫殼更痛苦。這個“難”就是痛苦,比那個更痛苦得不得了!

心無常主。類商賈而處處奔馳。身無定形。似房屋而頻頻遷徙。大千塵點。難窮往返之身。四海波濤。熟計別離之淚。峨峨積骨。過彼崇山。莽莽橫尸。多于大地。向使不聞佛語。此事誰見誰聞。未睹佛經。此理焉知焉覺。其或依前貪戀。仍舊癡迷。祇恐萬劫千生。一錯百錯。人身難得而易失。良時易往而難追。道路冥冥。別離長久。三途惡報。還自受之。痛不可言。誰當相代。興言及此。能不寒心。是故宜應斷生死流。出愛欲海。自他兼濟。彼岸同登。曠劫殊勛。在此一舉。是為發菩提心第六因緣也。

“心無常主”:我們這個人心,自己作不得主;你要是真能作得主了,就有一定了,就不會打妄想了。因為你沒有常主,所以就“類商賈而處處奔馳”:就像那個做生意的人似的,行商作賈。各處走的這叫商人;坐那兒賣東西的,那叫賈人:這是商賈。這個“賈”字本來念“假”音,可是這里念“古”音,就是賣東西的。那么處處奔馳,這個做商賈的。他今天在這兒,明天又跑到那個地方去,各處去推銷他的貨品,買貨品,處處跑。“身無定形”:我們這個身體,沒有一定的樣子,今生高一點,來生或者就矮一點。

“似房屋而頻頻遷徙”。這個身體不是我們自己的,這個身體就像一個房子似的,所以才說:

“人身好比一間房,口為門戶眼為窗;

四肢好比房四柱,頭發好像山房草;

趁著好時勤修補,莫待壞時著了忙。”

口就像房子的門戶似的,就呼吸氣;眼睛、鼻子、耳朵就像窗戶似的,透空氣。那么口是吃東西的:口為門戶,眼為窗。眼睛、耳朵、鼻子:這鼻子就像兩個氣孔似的。你把嘴閉上,鼻子可以呼吸氣,就像我們這個氣窗似的。“四肢好比房四柱”:胳臂、腿、手腳這四肢,就像房子那四個柱子似的。“頭發好像山房草”:人長的頭發就像山房草似的。那么趁著房子好的時候,你要勤修。你有的時候要給它做點功夫,就是修理修理它。“莫待壞時著了忙”:你不要等得這個房子壞了,那時候著急了,沒有地方住了,那就沒有用了。

所以由這個看來,我們這個身體就像房子一樣的。那么既然是房子,里邊有個主人。本來這個主人是誰呢?就是心。可是這個心又懦弱無能,作不得主了;它不能當家作主,盡聽這個邪魔鬼怪的話,盡打妄想。這個妄想一想出來,就被外物所遷動了,所以這個心就處處奔馳,這個身體就時時要換。這個身體覺得這個房子住得夠了,老了,就不要這個房子了,扔了,所以常常地遷徙,常常搬家,由這個房子搬到那個房子去。所以有的時候,從小馬架子、小茅棚,搬到一個高樓大廈去,所以才說“而頻頻遷徙”,像房屋似的,今生住這個房屋,來生又住那個房屋。

“大千塵點。難窮往返之身”:大千世界微塵那個數目,那個點,不知道來又去,去了又來;來回來回不知有多少次了,數不盡那么多!“四海波濤。孰計別離之淚”:四海那個波濤那么多,可是我們在悲歡離合所哭的那個眼淚,恐怕比那還多,也計算不出來。“峨峨積骨。過彼崇山”:峨峨,就是很多的樣子,很多很多的。這積累到一起的骨頭,積得有比山都高的。“莽莽橫尸。多于大地”:莽莽也是多的意思,就像草像樹木那么多。這個若計算起來,我們每一個人所換的那個尸首,比大地的塵土都多。

“向使不聞佛語。此事誰見誰聞”:向就是假設。如果你不聽見佛所說的這個語言,這個道理誰知道呢?誰會看見呢?誰會聽見了呢?沒有的!“未睹佛經。此理焉知焉覺”:你若沒有看見佛經典上所說的這些個道理,這個理論,你怎么會知道呢?你又怎么會覺悟到呢?“其或依前貪戀。仍舊癡迷”:你如果還是照著以前那么貪戀這個臭皮囊,還是不明白這個道理的話,唉!那就是啊,“祇恐萬劫千生,一錯百錯。”你就怕,一回錯了,那么一百回都是錯的。

“人身難得而易失”:人身不容易得的啊!我們現在得到人身了,很容易丟的,不要再錯過了。“良時易往而難追”:那好的時候,就是你青年的時候,也是容易過去了。你再想把這個好的時候再追回來,追不回來了。“道路冥冥。別離長久”:冥冥,就看不見什么東西。那個道路很黑暗的,分別的時候很長久的。“三途惡報。還自受之”:在地獄、餓鬼、畜生這三途的惡報,你種這個惡因就受這個惡報。“痛不可言。誰當相代”:這實在地是可痛得很!誰能替代你受這果報呢?

“興言及此。能不寒心”:我現在講到這個地方,你這個心能不很害怕的嗎?“是故宜應斷生死流。出愛欲海”:因為這個,你應該趕快修行,把生死了了,斷生死流,出愛情和欲念這個苦海了。“自他兼濟。彼岸同登”:你自己也離苦得樂了,他人也離苦得樂了;都得到救度了,同到那個不生不滅的彼岸去了。“曠劫殊勛。在此一舉”:從無量劫以來,曠遠的這個劫以來,這是你立了一個大功,都在這一舉。就是這一件事情,就是你要把生死了了。“是為發菩提心第六因緣也”:這就是我們每一個人,必要發菩提心的第六個因緣。

尊重己靈

云何尊重己靈。謂我現前一心。直下與釋迦如來。無二無別。云何世尊。無量劫來。早成正覺。而我等昏迷。顛倒。尚做凡夫。又佛世尊。則具有無量神通智慧。功德莊嚴。而我等則但有無量業系。煩惱。生死纏縛。心性是一。迷悟天淵。靜言思之。豈不可恥。譬如無價寶珠。沒在淤泥。視同瓦礫。不加愛重。是故宜應。以無量善法。對治煩惱。修德有功。則性德方顯。如珠被濯。懸在高幢。洞達光明,映蔽一切。可謂不孤佛化。不負己靈。是為發菩提心第七因緣也。

這第七叫“尊重己靈”。己靈也就是佛性;佛性也就是我們自己的靈性,因為佛和眾生是一樣的。那么他為什么有那么大的智慧?我們就還是這么愚癡?就因為佛他修德有功了,所以性德就方顯。修行的德行成就了,自己那個本性的智慧也就現前了。你若不加修理,不加雕琢,本性雖然是有,但是就現不出來。就好像這個桌子,這是一棵樹長大了,把它鋸斷了,截割成這個木板,去做這個桌子,是一個器皿,可以用的。那么像在那個樹上呢,你就不能拿那個樹當桌子,你只可以說它是棵樹。那個樹可以做種種的用具,種種的材料。可是你要是不會用呢,就只用它來燒火;你若會用,能以造成種種有用的家具,你愿意造什么,你若會造都可以。

我們這個性靈也是。你若會用的,它那個智慧光明就現出來了;你若不會用,也就像一棵樹在那個地方,不認識的人只可以拿來燒火,那么生了又死,死了又生。我們佛教,所以和其他的宗教有多少不同。其他宗教都是你人做不到的,只有佛教,佛是一個大智慧者,他叫我們人人都開智慧,人人開了智慧都可以成佛。

成佛就是怎么樣子?成佛就是不爭、不貪、不求、不自私、不自利、不打妄語。說:“就那么簡單嗎?”就那么簡單。你做到這六大宗旨,那就是佛,就恐怕你人做不到。說是說:“啊!我不爭了。”事情來了,還是一樣爭。說是我不貪了,到利害交關的時候,還要貪。說我不求了,等到我需要的時候,還要求。說我不自私了,那么有很重要的地方,還要自私。不自利,哦!還是要自利。說是不自利、不自私,但是那個境界來了,還是放不下,看不破,又加上打妄語。打妄語這一點,你不用學,每一個人都會打妄語。好像我們那個某某人似的,你若說她打妄語,她就說這是方便語。方便,她應該這樣說。你看!這個有什么辦法?妄語她當做方便語;方便語,她就認為是應該的。那么就這個六大宗旨,你要是徹底把它認識了,徹底能照著做,那就距離成佛不遠了。雖然不能說即刻成佛,但是也離佛不遠了。

那么這不是說“云何尊重己靈”嗎?怎么對己靈要尊重呢?就是你要重視你自己這個佛性,你不要把它糟蹋了。你不要拿著可以做佛龕,或者做供桌,這么很有價值的東西,你拿它燒火了,那就一點價值也沒有了,所以這要尊重己靈。第七點發菩提心的因緣就要尊重己靈,你不要自己把自己看輕了,你要自己尊重自己這一種智慧,所以才說“云何尊重己靈”。

“謂我現前一心”:己靈也就是你的心。這現前一念的心,也不是過去心,也不是未來心,就是現前這一念心。“直下與釋迦如來”:直下,本來應該說直上的。這個直下,是說從佛那兒到我們這兒,這是直下;我們這兒應該是直上的。直上和釋迦牟尼佛,“無二無別”:沒有兩樣的。釋迦牟尼佛也是用這個己靈成的佛,用他的心成的佛;我們也是用這個己靈,用心成佛。所以我們這個心和佛是無二無別的,沒有兩樣的。“云何世尊。早成正覺”:可是既然一樣的,為什么佛已經在無量劫來,早就成佛了?正覺也是佛。“而我等昏迷”:而我等現在還是在這兒昏迷,沒有覺悟,在“顛倒”的里邊,“尚做凡夫”?我們為什么不成佛呢?仍然做凡夫呢?

“又佛世尊”:又者說,這佛世尊“則具有無量神通智慧。”他有六種神通,就是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漏盡通、神足通,這六通。佛有三身,是法身、化身、報身:法報化這三身。又有四智,就是平等性智、妙觀察智、成所作智、大圓鏡智,有這四種的智慧。五眼,就有佛眼、法眼、慧眼、天眼、肉眼:佛有這五眼六通。天眼通能看見天上一切的天人的動作,他都知道;天耳通,天人所講的話,他能聽,他知道;他心通,這就是彼此之間,你這心里動一念,他已經知道你那兒在想什么,不要說出來,這叫他心通。宿命通,就是你前生是個牛啊,是個馬啊,是個人哪,是個豬啊,他一看就知道。甚至于,你前生再前生,生生世世作過多少世人,多少世馬,多少世驢,多少世飛禽,多少世螞蟻,多少世蚊蟲,都知道的,有這個神通智慧。“功德莊嚴”:他怎么有這個神通智慧呢?就因為他有功德,功德圓滿了。莊嚴,就是萬德莊嚴其身。

“而我等則但有無量業系”:還是業障在那兒纏縛著,在那兒累贅著。“煩惱、生死纏縛”:也很多煩惱,在這里生了又死,死了又生,在這里綁著,總也得不到解脫,總是不自由的。“心性是一”:我們的心和性。那個心就是佛心,和我們的心一樣的,佛的性靈和我們的性靈是一樣的。“迷悟天淵”:可是佛呢,就因為他會用了,他覺悟了;我們還是在迷著呢!所以就像天淵。淵不是這個地,是深淵--水的深處,甚至于那個地的底下,所以像天和淵這么樣不同。

“靜言思之”:我們頭腦冷靜一下,研究研究。思之,你想一想,“豈不可恥?”佛已經成了佛,開大智慧,我們還是這么愚癡,這么顛倒,這是很不夠一個大丈夫,不夠一個大英雄、大豪杰,我們是很可羞恥的。“譬如無價寶珠。沒在淤泥”:我們這個性靈就好像無價寶珠似的,埋在糞土里頭。淤泥也就是糞土。“視同瓦礫。不加愛重”:就像破瓦、磚頭那個樣子,不愛護,不尊重這個己靈。瓦礫,就是破瓦、磚頭之類的。

“是故宜應,以無量善法”:用這個無量的善法,來“對治煩惱”。用無量善法,你要是善功德圓滿了,就會升天;你罪孽過圓滿了,就下地獄了。因為這個,我們應該諸惡不作,眾善奉行。也就是你有了功德了,你煩惱自然就沒有了。“修德有功”:你修行培植這個德行,若有所成就了,那“則性德方顯”:你自己那個靈性,那種德行,也就露出來了,就現出智慧了。“如珠被濯。懸在高幢”:就像珠子在淤泥里頭,你把它洗干凈了,放在一個高的幢的頂上。“洞達光明。映蔽一切”:它照耀四方,把一切的光明都遮蓋住了。“可謂不孤佛化。不負己靈”:你這樣,可以說沒有辜負佛的教化,也沒有辜負自己這個靈性。“是為發菩提心第七因緣也”:這個就是我們應該發菩提心的第七種的因緣--就是尊重己靈,不要把自己的靈性都浪費了。

懺悔業障

云何懺悔業障。經言犯一吉羅。如四天王壽五百歲墮泥犁中。吉羅小罪。尚獲此報。何況重罪。其報難言。今我等日用之中。一舉一動。恒違戒律。一餐一水。頻犯尸羅。一日所犯亦應無量。何況終身歷劫。所起之罪更不可言矣。且以五戒言之。十人九犯。少露多藏。五戒名為優婆塞戒。尚不具足。何況沙彌比丘菩薩等戒。又不必言矣。

“云何懺悔業障”:懺是懺其前愆,悔就悔其后過;以前所造的和以后未造的,這都要懺悔。懺悔的力量是不可思議的。“經言”:在戒律的經上說。“犯一吉羅”:吉羅就是突吉羅,叫輕垢罪,就是很輕微的一點染污法。犯這個罪,要在地獄里頭五百年,才能了這個罪。五百歲,就好像四天王的壽命。“吉羅小罪。尚獲此報”:這個突吉羅本來就是個輕垢罪,是很輕微的一個罪,尚且也得到這種的果報。“何況重罪。其報難言”:況且大的罪呢?犯僧殘罪,或者是十重罪,這都叫僧殘罪。犯重的罪,他更不知道要受多少果報了。

“今我等”:現在我們這個出家人。“日用之中。一舉一動。恒違戒律”:一天所用的東西,或者一舉一動,一言一行,行住坐臥四大威儀,常常違背戒律。“一餐一水。頻犯尸羅”:或者吃一餐飯,或者喝一口水,都不合乎戒律的。“一日所犯。亦應無量。何況終身”:在一天所犯的,就有無量無邊那么多,況且這一生所犯的罪更多了。“歷劫所起之罪。更不可言矣”:那么很長遠一個時間,所造出來的罪業呢?更不知道有多少了。

“且以五戒言之”:就用五戒來說。“十人九犯。少露多藏”:十個人里頭就有九個人,受了五戒又犯五戒。少露,就是犯了戒,他也不發露懺悔;多藏,就是覆藏在心里,以為人家還不知道,他就沒有犯戒。“五戒名為優婆塞戒”:這個五戒是在家人優婆塞、優婆夷所受的戒;近事男、近事女所受的戒。“尚不具足”:尚且不能修行。這個犯,也包括出家人;出家人在這五戒里也常常犯,不圓滿。這不具足就是不圓滿。“何況沙彌比丘菩薩等戒”:況且沙彌所受的十戒,比丘所受的二百五十條戒,菩薩所受的十重四十八輕等等的戒呢?“又不必言矣”:又不必說了,一定犯的很多的。

問其名。則曰我比丘也。問其實。則尚不足為優婆塞也。豈不可愧哉。當知佛戒不受則已。受則不可毀犯。不犯則已。犯則終必墮落。若非自愍愍他。自傷傷他。身口并切。聲淚俱下。普與眾生求哀懺悔。則千生萬劫惡報難逃。是為發菩提心第八因緣也。

“問其名”:這個出家人,你若問他,“叫什么名字呢?”“則曰我比丘也”:他就說:“我是一個比丘。”這比丘有三個意思,就是乞士、布魔、破惡。乞士,就是上乞法于諸佛,下乞食于眾生;布魔,等你受比丘戒的時候,那個教授羯磨問你:“汝是丈夫否?”你答說:“是丈夫。”在這個時候,天上的天魔魔宮都震動,魔王就恐懼了,就害怕了。魔王就想:

“唉呀!現在釋迦牟尼佛的眷屬又多了,增加了,而我那個魔的眷屬又減少了。”所以他就恐怖了,這叫布魔;破惡,就破你這個煩惱惡,破貪瞋癡這個惡,所以這有三個意思。“問其實”:你若真真實實問他。“則尚不足為優婆塞也”:那么他甚至于連一個在家人都不如,連個優婆塞、優婆夷都不如。

這是有這一類的出家人,但是有的, 出家人也真是戒行清高,作人天的師表,所以這也不能一概而論。你不能說:“喔!所有的出家人都連在家人都不如了。”不可以這樣說的。“豈不可愧哉”:那么身為一個出家人,連在家人都不如,這應該生大慚愧了。

“當知佛戒不受則已”:你應該知道,“眾生受佛戒,即入諸佛位;位同大覺已,是名真佛子。”你既然受佛戒,就要守佛戒。所以說“則不可毀犯”:你不可以犯戒。“不犯則已。犯則終必墮落”:為什么不可以犯戒呢?你不犯戒,那當然沒有什么問題了;你犯了,將來就一定會墮落的。

“若非自愍愍他”:自己憐憫自己,也憐憫他人。“自傷傷他”:你自己悲傷,也悲傷他人。所以你這個時候,要“身口并切”:你身口意都要專一并切。“聲淚俱下”:在你懺悔的時候,自己要聲淚俱下在佛前來懺悔。“普與眾生。求哀懺悔”:愿意和所有的眾生,在佛前來求哀懺悔。“則千生萬劫”:從無量劫以來,“惡報難逃”。你如果不懺悔,你就要受惡報。這個惡報不容易逃避的,一定要受這個惡報的。除非你真正懺悔,這個惡報才能避免了。“是為發菩提心第八因緣也”:第八種的因緣。

求生凈土

云何求生凈土。謂在此土修行。其進道也難。彼土往生。其成佛也易。易故一生可致。難故累劫未成。是以往圣前賢。人人趨向。千經萬論。處處指歸。末世修行。無越于此。然經稱少善不生。多福乃致。言多福。則莫若執持名號。言多善。則莫若發廣大心。是以暫持圣號。勝于布施百年。一發大心。超過修行歷劫。蓋念佛本期作佛。大心不發。則雖念奚為。發心原為修行。凈土不生。則雖發易退。是則下菩提種。耕以念佛之犁。道果自然增長。乘大愿船。入于凈土之海。西方決定往生。是為發菩提心第九因緣也。

“云何求生凈土”:云何,就是怎么樣。怎么樣才能求生凈土呢?“謂在此土修行。其進道也難”:說在這個娑婆世界修行,雖然這可以修行,但是能往前有進步,能一天比一天增長道業,是很不容易的。“彼土往生。其成佛也易”:彼土就是極樂世界。一生到極樂世界那兒,就花開見佛,悟無生法忍了。“易故一生可致”:因為容易,所以一生就容易致。致,就是到那兒,就是成就了。“難故累劫未成”:因為在這個娑婆世界修行不容易,障緣很多,所以就是累劫也不容易成就。累劫就是很長的一個時間。

“是以往圣前賢。人人趨向”:因為這個,所以過去這一些個圣人和賢人,都是要求生凈土的。人人,就是過去歷代祖師,所有這些個圣賢。“千經萬論。處處指歸”:佛所說的所有的經典,和祖師所造的論,每一部經和每一部論,每一部律都是指歸,最終的目的都是叫你求生凈土。“末世修行。無越于此”:在我們現在這個末法時代修行,沒有再能超過這個凈土法門。這是最方便,最容易,最直截,最了當的一個法門了。

“然經稱少善不生”:在《彌陀經》上說,“不能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必須要多善根,多福德才可以的。“多福乃致”:你要修多一點的福報,才可以到那個地方。“言多福,則莫若執持名號”:你要是說廣種福德,你怎么樣種福德呢?你就是念佛,就是廣種福德了,就是增長你的福德了。“言多善,則莫若發廣大心”:什么叫多善呢?多善,你就要發廣大的菩提心。“是以暫持圣號”:因為這個,所以你就暫時間受持這個阿彌陀佛的名號。“勝于布施百年”:超過你以這個七寶布施一百年那么長的時間。“一發大心,超過修行歷塵劫”:你要是一發大心,就能超過你修行多生累劫那么遠的時間。

好像這個高峰妙禪師在西天目倒掛蓮花那個地方修行。修行啊,他有個睡魔;他一想要打坐,這個睡魔就來叫他睡覺,就昏沉;昏沉,所以他就跑到那個倒掛蓮花那個地方去打坐。那個地方好像一個蓮花倒掛著似的,他在那個上面坐著。如果一睡覺就會跌到下面萬丈的懸崖,粉身碎骨。他自己一想:“你要怕死就再也不敢睡了,不然的時候,你總睡覺。”自己對治自己這個睡魔。誰不知到那個地方,這個睡魔還跟著他,財色名食睡這五欲還跟著他;跟著他,在那兒打打坐就睡著了;睡著就跌下去;跌下去了,就因為他發心發得真了,所以韋馱菩薩就常常護他的法。那么韋馱菩薩看他掉下去了,就在沒有掉到下面就把他托住了。他這一掉下的時候當然醒了;醒了但是也往山崖里掉,也沒有辨法了,于是乎這又有人把他托住了。

他說:“你們誰救我的這個命呀?”這個護法韋馱就說:“我是護法韋馱。”這個高峰妙禪師又坐在這個地方,自己打妄想了,就生了驕傲心了,說:“哎呀!這個世界上像我這個樣修行的,大約沒有了。”于是乎就問這個韋馱說:“哎!護法韋馱,世界上像我這樣的修行人有多少個?韋馱說:“像你這樣的修行人哪,有牛馬那么多!你真是不知慚愧!你生這種的傲慢的心。你貢高我慢,我八萬大劫也不護你的法了!”

這一說,這高峰妙禪師就生大慚愧,“哎呀!我真是該死啰!這個韋馱菩薩八萬大劫不護我的法,我怎么樣能修成道呢?”就哭起來了,說:“我太過驕傲了。我貢高我慢。怎么這樣子呢?韋馱菩薩救我就救我了,你為什么要生出這種自滿的心呢?為什么生出這種驕傲的心呢?”自己對自己就生大慚愧;生大慚愧,然后忽然間又明白了,說:“哎!我哭什么呢?還要修行呀!韋馱菩薩護我的法,我就修行;不護我的法,我就不修行了嗎?以前我不知道他護我的法,我不一樣修行嗎?”于是乎不要依賴韋馱菩薩了,還自己要打起精神來,拿出志氣來,拿出金剛不壞的志愿,還要修行。于是乎又在那兒坐下來了;坐下就用功,在那兒打坐。一打坐,這個睡魔又來了,又昏沉了,又睡了,又跌下去了;又跌下去了,說:“哎呀!我這回可完了。我怎么辦呢?這回韋馱菩薩又不護持我。”

正在這個時候又有人把他托住;托住又送到上面來,他說:“誰護法啊?”“護法韋馱。”他說:“哎!老韋,你真是……你怎么對我這么沒有信用?你說八萬大劫都不護我的法了,為什么你現在又把我救住?”他又來他的脾氣了,就問韋馱。韋馱菩薩說:“哎!因為你一念的慚愧的心,超過這八萬大劫的時間了,所以我現在又來護你。你以后乖乖的好好修行好了,再也不要睡那么多覺了。”那么這樣子,這個高峰妙禪師就在那兒真乖乖的,好好聽韋馱菩薩的話,在那兒修行;修行以后豁然開悟,得大智慧,得大神通,得大自在。所以這個慚愧,是很要緊的。這一念的慚愧,就超過這個無量劫。

“蓋念佛本期作佛”:蓋,就是大概。那么總起來說,總而言之你要是念佛,本期作佛。為什么要念佛呢?念佛就是想成佛;若不想成佛,不需要念佛。所以“大心不發。則雖念奚為”:你若不發一個廣大心,不發菩提心,你念佛做什么呢?不需要念了。“發心原為修行”:為什么要發心?就為的修行。“凈土不生。則雖發易退”:你若不求生凈土,你雖然發廣大心,可是也容易退失菩提心。

“是則下菩提種”:下菩提種,就是發廣大心。“耕以念佛之犁”:念佛,就好像一個犁耙在那兒耕田似的。“道果自然增長”:你一念佛,西方極樂世界那兒蓮花就生出來了。“乘大愿船。入于凈土之海”:乘著阿彌陀佛這個大愿船,到凈土那個大海里頭去。“西方決定往生”:你這樣子乘大愿船,你持佛名號,就一定能生到極樂世界去,生到凈土去。“是為發菩提心第九因緣也”:第九種的因緣。

所以你們各位,對念佛法門,切記切記要特別地去修行去,不要懶惰。有一刻的時間,就念一刻的佛。也就是說我們有一口氣就是念佛;這個氣斷了,我們就往生到極樂世界去。

令正法久住

云何令正法久住。謂我世尊。無量劫來。為我等故。修菩提道。難行能行。難忍能忍。因圓果滿。遂致成佛。既成佛已。化緣周訖。入于涅槃。正法像法。皆已滅盡。僅存末法。有教無人。邪正不分。是非莫辨。競爭人我。盡逐利名。舉目滔滔。天下皆是。不知佛是何人。法是何義。僧是何名。衰殘至此。殆不忍言。每一思及。不覺淚下。我為佛子。不能報恩。內無益于己。外無益于人。生無益于時。死無益于后。天雖高。不能覆我。地雖厚。不能載我。極重罪人。非我而誰。

“云何令正法久住”:云何,就是怎么說呢?怎么說才能令正法久住,令法不滅亡呢?你想要正法久住是很容易的,就是你要實實在在,一門深入你所修的法門,不圖名,不貪利;不圖虛名好假好,不要貪圖人家供養。人家供養,就接受,不勉強影響叫人供養。正法,就是出家人每一個人都能持銀錢戒,這是正法住世;每一個人都要能坐單,這也是正法住世;每一個人都能日中一食,這也是正法住世;每一個出家人都常常搭著衣,這也是正法住世;每一個出家人都精嚴戒律,這也是正法住世。正法,就是要你心里時時刻刻都依照佛所說的學習,躬行實踐,這也是正法住世。所以,你們看一看萬佛城的人:萬佛城的出家人都沒有什么貪心的,都不貪名,都不求利,在這兒默默地耕耘來修行,來這么嚴持戒律,肅恭齋法,都是發大菩提心的。

“謂”:謂,就是所說的。“我世尊”:這就是所說的釋迦牟尼佛。世尊就是佛另外的一個名字。“無量劫來。為我等故。修菩提道”:從無量劫到現在以來,佛為什么要修行成佛呢?就因為他要修行成佛了,好來把我們所有的人都救得離苦得樂,令我們所有的人都了生脫死,不在輪回里再受輪轉了。所以佛才“三祇修福慧,百劫種相好。”

三祇,就是三大阿僧祇劫。阿僧祇是梵語,翻譯過中文就叫“無量數”。這個三大阿僧祇劫,就是三個大的無量數。無量數是十六個大數目之一。那么三個大的無量數,你想一想究竟有多長時間了?很長很長的。在這三個大的無量數里邊,釋迦牟尼佛為的教化眾生,為的修成佛,為的發菩提心,盡舍生命的地方,他舍生,又受生;舍生受生,每一粒微塵都是佛舍生命的地方。好像舍身喂虎:佛看見老虎那么毒,要餓死了,他把自己的生命都不要了,去給這個老虎吃了,令它活著。那么這種偉大的犧牲,沒有人能比得了的。

我們人都是貪生怕死,沒有一個把自己的生命犧牲了,而成就旁人,令旁人活命的:沒有這樣的。那么佛生生世世在這三大阿僧祇劫,三個無量數這么長的時間里頭,都是以生命來布施給我們眾生,所以我們眾生應該報佛恩的。好像我們現在這些人,我們當初或者都是吃過佛的肉,喝過佛的血的,所以我們現在信佛,這是應該好好報佛恩的。那么佛為了令我們活命,他自己犧牲自己的生命,因為這個,所以我們應該感謝佛的。

修菩提道,“難行能行”:怎么叫難行能行?就是一般人做不到的事情,他能做。好像舍頭目腦髓:自己的頭也可以布施給人家,自己的眼睛也可以布施給人家;不是說死了布施給人家,活著就布施。你需要眼睛,他就布施給你眼睛;腦,你有病,需要人家的腦來治病,他就把自己生命不要了,把他這個腦來布施給你,救度你;髓,把自己的骨髓也布施給旁人。就是頭目腦髓、國城妻子:國,他的國家自己不要了,讓給旁人;城,自己的城池,自己的財產,讓給旁人了,不要了;妻,人最不容易舍的,自己的太太,他也可以舍,也可以送給人;子,兒子也可以送給人。所以內的財--頭目腦髓,他能布施給人;外的財--國城妻子,他都能布施給人。你有人需要嗎?他都給你。因為這樣子,所以他是沒有任何人可以比的,沒有任何人能像佛這樣犧牲的,所以修菩提道,他難行能行,“難忍能忍”:人家忍不了的事情,他都能忍。

“因圓果滿。遂致成佛”:他種因種得圓滿了,所以他得到果報,也就圓滿了,也就成就了,于是乎就成佛了。“既成佛已。化緣周訖。入于涅槃”:那么既然成佛了之后,他所應該教化的眾生都教化完了,所以他就入涅槃了。

什么叫涅槃呢?涅者就不生;槃者就不死。涅槃就是不生不滅了,沒有生死了,把生死了了,就入這個不生不滅的這種境界,得到常樂我凈這個涅槃四德。他因為所作已辦,所度已盡,要入涅槃了。但是,當時假如有人請求他不入涅槃,或者佛到現在都沒有入涅槃的;就因為當時這些個弟子,好像前幾天講那位尊者,他說要有十八個人晝夜六時來修〈法華懺〉,那么他就不入滅。但是沒有人發心,沒有這么十八個人來要修〈法華懺〉,所以他端坐而化,入涅槃了。佛當時若有人請求他不入涅槃,或者到現在我們眾生還可以見佛。不過這是不一定的,你不要一定相信這個說法。

“正法像法”:佛正法住世五百年,像法住世五百年。像法的時候就是人造佛像,造廟宇,就都看到這個相上;正法就是佛住世的時候,這是正法的時候。那么現在是末法。末法有的說一千年,有的又說一萬年,不管它多少了,因為正法像法都滅了,我們現在末法時代。可是末法時代,是說的沒有修行人就是末法時代;你要能發菩提心,發大心修行令正法住世,這個末法也會變成正法。所以,我的愿力,我到什么地方一定要有正法,我不許可有末法。這是我的愿力,所以我到什么地方都弘揚佛法,盡我的能力;我能做多少我就做多少,盡量的去做佛法的事情。

那么,佛在世的時候是正法時代,人就修行,人人都有禪定,人人都會開悟的。那時候一修行,就證果了;證果就了生死了:這是正法。像法的時候,就只有一個形像了,人就不真修行了。正法時代是禪定堅固,人人往那兒一坐,就入定了。等像法呢?就只是有個皮毛了,就是寺廟堅固,人人都歡喜造廟,人人歡喜造佛像,所以這叫像法時代。正法一千年,像法也是一千年,現在是末法時代了。末法,就是法已經到枝末上了,到樹梢上了,所以微乎其微了。正法就是樹根的那個時候;像法就是樹梃子那個時候;那么末法就到末梢上了。末法有多少時間呢?末法時期是一萬年,所以我們現在還有八千多年,這都是末法時代。

正法像法,“皆已滅盡。僅存末法”:所以現在僅存是末法了。這個末法也都要沒有了。什么叫末法呢?就是法到末稍上了,到枝葉上了,不是根本了。那么僅存末法,“有教無人”:末法,雖然有佛教存在著,可是沒有修行人了;修行人都是和佛教的教義相反了。出家人本來不應該吃肉,喝酒,玩女人,可是他這些個事情也都和在家人一樣了,那么這就沒有法了。有教,佛教還有名詞,可是沒有人修行了。這個“有人”,是真修行的人,不是一定說弘法的人。沒有真正修行的人,那哪有弘法的人呢?自然就沒有了。

這時候怎么樣呢?就“邪正不分。”邪正不分就是好像盧勝彥那一些個好行險僥幸的。那一些個出家人,不做出家人的事情,這都是邪正不分,他分不開的。好像外道,他也認為,喔!這也是拜觀音嘛!也是拜關帝嘛!又是拜什么拜什么,這么樣子他不知道哪個是邪的?哪個是正的了?這個時候因為是末法了,你真的,他就說你是假的;你假的,他又說你是真的。你正的,他又說你是邪的;邪的,他又說你是正的。所以也不知哪個對,也不知哪個不對。那么這怎么辦呢?這就你們要有擇法眼。

什么是正的呢?正的是不貪名,不貪利;不貪圖名聞利養,沒有貪心,也沒有自利心。你們在這個上就看得出,但是這也都很不容易的,因為末法的人都是邪知邪見。你對的,他就說你不對;你不對,他又說是不錯的。魚目混珠,這個末法時代。什么叫末法?末法就是人有正法,他也不認識了。正法現前,他也不知道這個是正法。你要騙一騙他,他高興得不得了;你給他說真實法,他甚至于,好像你不懂現在的時代:“你真是太古老了!”你叫他不要像一般的俗人那么樣子,他也不相信,這就邪正不分。

“是非莫辨”:什么叫對,他也不知道;什么叫不對,他也不知道。你說多可憐!是非他也莫辨,“競事人我”:就是和人競爭他有本事。總在那兒爭強論勝,競爭人我是非,競爭造廟啊!他那個廟有七十二尺高,我造七十三尺;他那個廟有七十三尺,我造七十四尺:總比他要高一點。他就不比一比,那個人修行是很高的,我要修行比他更高。修行他不比賽,他用造廟來比賽。你說可憐不可憐?這個浪費施主錢和米,領著大家墮地獄去,這個因地不真,果招迂曲。你競賽造廟,這有什么意思?造了廟;造了廟也沒有人在那兒管著,就空著。你說這多可憐的!這個就是末法,就是這個現象。

他也破壞僧團。什么叫破壞僧團呢?那個居士供養三寶,切記千萬不要生出一種貪心來。這個貪心的居士,你護持你一個師父,我護持我一個師父,令出家人不在一起住,都分散開了。你也霸一個出家人,我也搶一個出家人去供養,互相這么競爭,單獨的供養一個人;單獨供養一個人,你說把這個人就弄得迷迷糊糊的,一天也不修行了。住在小精舍里頭,一天哪,到晚都不知道干什么?無所事事。你說,這你供養他有什么功德?我說是真話。

這個出家人,大眾應該集中到一個大道場里頭,住在大叢林里頭,那么互相用功辦道,互相能警惕。你不用功了嘛,我警惕一下你;我不用功了嘛,你警惕一下我。單單在一個小精舍里頭,在那個地方,愿意懶惰也沒有人管,愿意吃好東西也沒有人管,愿意吃一點肉也可以,愿意喝一點酒也沒有問題。你看看!這都是居士搶著出家人供養。你供養一個,我供養一個,以為這就有了功德了。想不到就是你供養那個人,就一天到晚往地獄里跑。你說這你供養,就有了功德了?無形中就造了罪業了。我講話,我是盡講人不愿意聽的話。

你們各位要知道,你供養三寶,要護持那個大道場,要護持那個真正修行的地方;不要你想一個出家人,我想一個出家人。我說這個話,出家人一定很討厭我。因為什么?他不自在了嘛!他睡覺,在叢林里頭也不能隨便睡覺,也不能隨便亂吃東西;你開齋破戒,這都是不可以的。你一個人為所欲為,也有旁人看看你。當然也有好的啰,有那有立得住的,一個人他一天也是精進用功,但是很少很少的。

各位要知道,什么叫末法?這就是末法。這個居士為什么他要單獨供養一個出家人呢?他以為這個出家人我供養,這我就有了功德了,想不到這是破和合僧。那個僧要和合眾,要大家住在一起。你一個人,那叫什么和合眾?和誰合去?和一些個在家人合去,那變成在家人了。

你們各位,我說這個話,這是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藥苦口利于病啊!我講這個話,我是苦口婆心。你們要認為對,你們就去做去;認為不對,你們愿意往那個墮落那個路上走,那我也不管。因為什么呢?你以為我供養一個法師,這是我私家的法師;我私家的!這個供養者,完全弄錯了!那個法師,不應該是私家的,應該是公家的;也不應該一個人住一個小精舍,應該大家住在一起的。

所以我們金山寺、萬佛城,都是常常都住很多人,大家能互相看看。你有不對的事情,我說一說;我有不對的事情,你說一說。這互相見證,互相勸善悔過,不是互相競爭人我。競爭人我,我這個道場,你要到我這兒來拜佛,你到旁的道場去拜佛,那你就是要死了。你看看!一個出家人,那個瞋恨心這么大!你到旁的地方拜佛,你就要死了。你說這什么意思?什么道理?在哪一部佛經上有這樣的說法,說你只可以在我這兒拜佛,你到旁的道場去拜佛,你就要墮地獄的。這是什么經上說的?我也找不著。所以這叫競爭人我,就是這個貪圖供養。他為什么要說自己好?就是因為貪圖供養。“盡逐利名”:他盡求名求利,都是在那兒搞名搞利,不是著到名上,就是著到利上。

“舉目滔滔。天下皆是”:天下都是這樣子。你把眼睛睜開望一望,到處都是這樣子。這些個人都是在那兒搞名搞利的。滔滔,都是這樣子,就像汪洋大海那么滔滔無盡的。所以有人要跟著我出家,你再搞名搞利,絕對不行的,一定不要同流合污。所以我們要在這個末法時候,一定要作一個真的。

“不知佛是何人”:不知道究竟佛是怎么回事?不知道佛是誰?誰是佛?不知道,就知道貪圖供養。“法是何義”:這個法,是要人斷惡生善的,要人改過自新的,要人明白的;可是他不懂,他越學越糊涂,越學越不明白。究竟佛所說的法,是什么義理?是什么意思?不知道。“僧是何名”:究竟僧是什么?這佛法僧是三寶,他不了解。什么叫僧呢?僧,不是一個人叫僧;四個人以上才叫僧呢!要四個人以上在一起住,這才叫僧。那么一般人說一個人也叫僧,那是錯誤的。僧,就是和合大家在一起,就是六合同住,叫和合眾僧。大家都和合,沒有爭,在一起住大家都互相尊重。你尊重我,我尊重你,誰也不能爭第一,誰也不要爭第二,都是要互相勸勉修道修德。僧,是和合眾,單單一個人談不到僧。那就是only one person;一定要四個人以上才叫僧,這個僧人的名義。你問他,不知道僧是何名,“衰殘至此。”佛法衰殘到這個程度,什么都不知道了,連一個佛法僧都不懂了。佛法這根本的三寶,也不知道是什么了。這個居士還更要做四寶。

你們知道嗎?有居士要做四寶:“你應該供養供養我四寶。”所以三寶還不夠,現在又出來一個四寶。這是什么?這就是末法的現象。居士怎么可以做四寶呢?有的這個居士,就要受三寶的供養;要受三寶的供養,你看看!這是末法到極點了,搞來搞去會搞出五寶、六寶、七寶、八寶。“殆不忍言”:就是不忍再說下去了。我真是說不出來的,沒有法子說了。這個末法,真是不忍再說是什么樣子了。“每一思及。不覺淚下”:每每,每一次我一想到這個道理,就淚下如雨,淚如涌泉了。這省庵大師說,我每一次想到這個地方,就哭起來了。

省庵大師和我差不多,也是只會哭,沒有旁的本事。我不要哭了,你們放心好了。“我為佛子。不能報恩”:我自己做一個出家人,做一個佛的弟子,我不能報佛恩。“內無益于己”:內,往內里頭來說,我沒有好好修行,對自己的身心性命也無所益處。“外無益于人”:外,對外我也沒有利益其他的人。“生無益于時”:我活著的時候,對社會,對國家也沒有利益。“死無益于后”:我死了,對于這后世的人類,也一點益處都沒有。“天雖高。不能覆我”:天雖然那么高,也不能遮蓋我的罪業。“地雖厚。不能載我”:地雖然厚,但是我這個罪業,比那個鐳射還厲害,逢硬必穿。我這個罪業,把那個地殼都會穿透了。那個業力罪,就那么樣重的。我都不容于天地之間了,也沒有資格與天地為參了。“極重罪人。非我而誰”:最重最重這個罪,罪大惡極,惡首罪魁,若除了我,還有誰呢?我這是個極重的罪人,我這個罪業真是頂天立地了。

這省庵大師叫我們出家人都這么回光返照,都要這么懺悔。非我而誰?不是他,就是我們啊!所以,我們出家人切記不要妒忌障礙,障礙其他的人。

由是痛不可忍。計無所出。頓忘鄙陋。忽發大心。雖不能挽回末運于此時。決當圖護持正法于來世。是故偕諸善友。同到道場。述為懺摩。建茲法會。發四十八之大愿。愿愿度生。期百千劫之深心。心心作佛。從于今日。盡未來際。畢此一形。誓歸安養。既登九品。回入娑婆。俾得佛日重輝。法門再闡。僧海澄清于此界。人民被化于東方。劫運為之更延。正法得以久住。此則區區真實苦心。是為發菩提心第十因緣也。

“由是痛不可忍”:說到這個地方,我痛得簡直忍不住了,難忍能忍也忍不住了。“計無所出”:我也沒有什么方法,可以逃得出這個罪業的淵藪。“頓忘鄙陋”:所以我即刻就忘了我自己這么卑鄙,這么樣丑陋;我都忘了,于是乎就“忽發大心”:就發大菩提心了。不行!我不能這么樣子做一個罪大惡極的人,我要發大菩提心。“雖不能挽回末運于此時”:雖然我發大菩提心,不能把末法這種氣數完全挽救回來。“決當圖護持正法于來世”:我一定要發愿在來世我護持正法。

我告訴你們,我為什么要住持正法呢?也就因為生生世世,我愿意發護持正法這個愿,我要一定行持正法。這是我從無量劫以來就發這個愿,所以我到什么地方,我一定要扎正了來做,我一定要住持正法的。怎么樣地困苦艱難,就誰罵我,誰毀謗我,我都是要住持正法的;不論誰妒忌我,障礙我,怎么樣子我都要住持正法。這個志愿,絕對我不把它放松了!

“是故偕諸善友”:因為這個,我就同著我很多善的朋友,“同到道場”:同到這個萬佛城來。知道嗎?“述為懺摩”:我們大家就是到這個地方來修大悲懺法。你們各位知道嗎?到萬佛城就是道場;這個道場就是萬佛城。

萬佛城就是你們每一個人的道場,你們切記不要放棄你們自己這個大道場。這個大道場因為什么是你們的呢?我一個人也用不了這么大的地方,所以這是全世界所有佛教徒的,不是單單我的,不過我在這兒給你們大家看門口。你們都很忙的,都想要去做皇帝,或者做總統,到每一個角落去活動你們自己的工作,或者要做boss(老板),或者要做總經理,或者要在家里作boss。你們各有各人的職務,只有我這一個失業的人,沒有什么職業,在這兒給你們做個工人,看看門口。所以等你們若作了皇帝,作了總統,那時候你們更要發大心來護持萬佛城。說:“喔!師父,你盡和人講笑話。”你怎么知道將來你不做總統?你怎么知道將來來生;你若作皇帝呢?你來生作皇帝,發愿說:“我作皇帝的時候,一定要擁護萬佛城。我把我的金鑾殿修到這個萬佛城;佛殿那兒變成金鑾殿,用金子造的。”你看!這都不知道的,在未可料之中啊!所以我這個皇帝的徒弟,現在他不愿意回到皇宮里去了。我今天問他三宮六院怎么辦?他說:“那不管了,叫她們到萬佛城來。”那么叫她們到萬佛城來,那就變成是一個修道的地方了。所以這是很重要的。

卍           卍          卍

“建茲法會”:所以我們明年--陽歷多少號我不知道--從舊歷七月二十一號晚間我們要灑凈,二十二號正式打地藏七,念地藏菩薩,或者念“唵嘛呢叭彌吽”。我們以前試過打一個“唵嘛呢叭彌吽”的七,晝夜六時,三班換著。一班念八個鐘頭,換那一班;那一班又念八個鐘頭,又換那一班。那么輪流換著,我們七天這個聲音總是不斷地來念。所以打完了這個七,我看他們美國這些個小孩子都很好玩的,很有誠心的,我就寫了一首〈宇宙白〉的詞紀念那個法會。那么明年我們大家研究,你們愿意念“唵嘛呢叭彌吽”也可以,你愿意念“地藏王菩薩”也可以,我們以七天,晝夜六時來念佛。他們上次,不知道是每一班八個鐘頭啊,是十二個鐘頭,我也不管,他們自己念,我也不參加。你們不要以為在這兒,每一個佛事我就要參加。好像有人說:“啊!我們打坐也沒看師父你來呀?”我天天在這兒,你也看不見的。那又怪誰呢?你沒有眼睛,你怎么看得見我?我來了,你也不知道。因為我走路也沒有聲音,我在你身邊過去,你也不知道的;不是講神話,的確的!他以為沒有見著我;沒有見到我,你到這兒來,那么你見到誰了?

那么二十二號開始打地藏七,二十二、二十三、二十四、二十五、二十六、二十七;二十七圓滿了,二十八、二十九、三十這幾天都是有普佛,還是有念佛。我們這個是大約十天的法會,有十天、十一天的樣子。你們誰若歡喜來,自己來也好,是有個團體來也好,不過來的時候,你一定要首先通知我們,我們好準備地方,安排給你們到這兒來用功辦道:這是要緊的。不要突然間來;突然間來,那令我們沒有時間來安排。等打上七的時候,那我們更是也不能去接人,也不能去送人了。所以我們萬佛城里邊,以后無論誰來,我們也不接,也不送,都當你自己到這兒來。我們若接你,送你,變成我們這兒用功修道的人,都浪費很多時間,這你也沒有功德了。所以我為了成就你們的功德,我們彼此大家要相安無事,都是自己人,不必客氣的。所以這一點,希望你們各位特別特別注意。

最要緊的,就是有抽煙的人到這兒來,也要把他身體檢查了,把他的香煙哪,什么都給掉到那個飛機上,不要帶到萬佛城來;帶到萬佛城來,你就不抽,那股煙味把萬佛城都給熏得一股煙味的,很受不了的。我們真受不了煙味,我有的時候又好像講笑話似的,萬佛城的人都好像那個蛇似的,最怕煙。又像那個蟲子似的;那蟲子,你若一有煙哪,它就跑了。所以我們這兒都是一些個小蟲子、小螞蟻、小蚊蟲、小蒼蠅,在這個地方轟轟轟,那么你們各位來了,到這兒切記不要欺負我們這些個小蟲子。

在這個時候要發四十八愿,“四十八之大愿。愿愿度生”:每一個愿都是要度眾生。“期百千劫之深心”:我們用百千劫那么長的時間那個深心。“心心作佛”:我們的心要干什么呢?就是要成佛。“從于今日。盡未來際”:從今天開始,盡未來際劫。“畢此一形。誓歸安養”:就這一生要生到極樂世界去。就是我這個壽命終了,一定要生到極樂世界去。安養就是極樂世界。

“既登九品。回入娑婆”:既然登到九品,花開見佛了。那么成佛之后,再到這個娑婆世界。“俾得佛日重輝。法門再闡”:我好使令這個佛,好像太陽那個光似的,再重向光輝,法門再能闡揚開。“僧海澄清于此界”:僧海也都澄清了,都干凈了,沒有那一些個不修行的人了。“人民被化于東方”:人民都受佛的教化了,所有的人民被化于東方。那么“劫運為之更延”:就是佛的正法為之更延,就是那個短的劫運把它時間延長了;延長了,不是說那個劫運延長了,是正法延長了,那個劫運就沒有了。“正法得以久住”:這個樣子,你人人若修行用功辦道,人人若沒有自私心,沒有求名求利的心,沒有貪心,沒有這些個欲念,這個就是正法久住。“此則區區真實苦心”:省庵大師說,這是我這個區區啊,很微小的,很少很少的這一種的苦心。他是因為自謙了,說區區,就是很微細的,很少的,沒有什么力量,很微弱的這種真實的苦心。“是為發菩提心第十因緣也”。第十種的大事因緣。

流通分

如是十緣備識。八法周知。則趨向有門。開發有地。相與得此人身。居于華夏。六根無恙。四大輕安。具有信心。幸無魔障。況今我等。又得出家。又受具戒。又遇道場。又聞佛法。又瞻舍利。又修懺法。又值善友。又具勝緣。不于今日發此大心。更待何日。惟愿大眾。愍我愚誠。憐我苦志。同立此愿。同發是心。未發者令發。已發者增長。已增長者。今令相續。勿畏難而退怯。勿視易而輕浮。勿欲速而不久長。勿懈怠而無勇猛。勿委靡而不振起。勿因循而更期待。勿因愚鈍而一向無心。勿以根淺而自鄙無分。譬諸種樹。種久則根淺而日深。又如磨刀。磨久則刀鈍而成利。豈可因淺勿種。任其自枯。因鈍弗磨。置之無用。

“如是十緣備識。八法周知”:在前邊把這十種的因緣--報父母恩、師長恩、眾生恩、懺悔業障、求生凈土、令正法久住等等這十緣,你都知道了,都明白了。這個八法--邪正、真、偽、大、小、遍、圓,這八法也周知了。“則趨向有門”:那你自己怎么樣去修行,你知道門徑了,你知道門路了。“開發有地”:你想要怎么樣開發你的菩提心,也有地了。“相與得此人身。居于華夏”:你現在既然有種種的因緣,得到人身了,又住在中國的華夏之邦。“六根無恙。四大輕安”:眼耳鼻舌身意,你六根都沒有什么毛病,都具足。四大--地水火風,也都沒有不調,沒有什么病痛。“具有信心。幸無魔障”:你又具足了有一種信心,也沒有什么魔障來障著你。“況今我等。又得出家。又受具戒”:況且而今我們大家在一起得到出家了,又受了具足戒了。“又遇道場。又聞佛法”:又遇著萬佛城這個大道場,又有人給你講經說法。“又瞻舍利。又修懺法”:我們萬佛城也有佛的舍利。又拜〈大悲懺〉,這種種的懺法。“又值善友。又具勝緣”:又遇到很多好的朋友,又具足特別的這種殊勝的因緣。“不于今日發此大心。更待何日”:你若不在今天發大菩提心,你還等待哪一天呢?

“惟愿大眾”:這省庵大師說,惟愿大眾你們哪!“愍我愚誠。憐我苦志”:你們憐愍我這種愚癡的誠心。你們同情我,可憐我這種很苦的志愿。“同立此愿。同發是心”:同發這四十八大愿,也發這種愿心。“未發者今發”:若沒有發這種四十八愿的愿心的,現在就要發了。“已發者增長”:已經發這四十八愿,就要這四十八愿一天比一天長大。“已增長者。今令相續”:已經一天比一天增長了,現在還要它接接連連相續不斷地發這種心。

“勿畏難而退怯”:你不要怕難而向后退怯了,怕了。“勿視易而輕浮”:你也不要看這種事情是很容易的,而輕浮。“勿欲速而不久長”:你也不要想要快,發心不久長;必須要發長遠心,不要幸致,不要僥幸說我投機取巧,就修成佛了;沒有投機取巧可以修成佛的。所以各位,在這個地方,我想起以前我教四十二手眼,有的人就修了幾年,覺得也沒有什么成就,就不修了;那不修,這就叫退怯了,也不久長了。“勿懈怠而無勇猛”:你不要懶惰,一點勇猛心也沒有。“勿委靡而不振起”:你不要委靡不振,總拖泥帶水的樣子,當斷不斷,一點振作也沒有;要振起、奮起。“勿因循而更期待”:你也不要因循了事,茍且塞責。因循就是慢慢的,等一等,不勇猛精進。期待就是等待著,說:“我現在先不要修行,等一等,我一切都安排好了,我再修行了。”修道不能等的。“勿因愚鈍而一向無心”:你不要因為自己愚癡,而一向無心,也不發菩提心。“勿以根淺而自鄙無分”:你不要認為自己的根基淺薄,對佛道遙遠難成,我沒有份成佛的。不要有這種的心。

這有一個譬喻。“譬諸種樹,種久則根淺而日深”:就好像種樹似的。這個樹剛種,它這根很淺的,可是你種久了,它這個樹根一天比一天就扎到地里去了,就深了。“又如磨刀。磨久則刀鈍而成利”:又譬如磨刀;這個刀很鈍的,你要是把它磨得時間久了,它也變成一個利刃了。“豈可因淺勿種。任其自枯”:你不能因為樹根子淺,你就不種了,就任這個樹自己枯槁了,乾了。不種它,它就死了。“因鈍弗磨。置之無用”:你因為刀鈍,就不用磨石把它磨一磨;你把它放到一邊,說這個刀很鈍的,就不用了。

又若以修行為苦。則不知懈怠尤苦。修行則勤勞暫時。安樂永劫。懈怠則偷安一世。受苦多生。況乎以凈土為舟航。則何愁退轉。又得無生為忍力。則何慮艱難。當知地獄罪人。尚發菩提于往劫。豈可人倫佛子。不立大愿于今生。無始昏迷。往者既不可諫。而今覺悟。將來猶尚可追。然迷而未悟。固可哀憐。茍知而不行。尤為痛惜。若懼地獄之苦,則精進自生。若念無常之速。則懈怠不起。又須以佛法為鞭策。善友為提攜。造次弗離。終身依賴。則無退失之虞矣。勿言一念輕微。勿謂虛愿無益。心真則事實。愿廣則行深。虛空非大。心王為大。金剛非堅。愿力最堅。大眾誠能不棄我語。則菩提眷屬從此聯姻。蓮社宗盟。自今締好。所愿同生凈土。同見彌陀。同化眾生。同成正覺。則安知未來三十二相。百福莊嚴。不從今日發心立愿而始也。愿與大眾共勉之。幸甚幸甚。

“又若”:就是說假設。若“以修行為苦事”:你修行覺得,這是一件苦事,受不了!吃一餐也很困難的,不吃肉也覺得還很饞的。這個也不能做,那個也不能做,這豈不是很不自由的一個事情嗎?“則不知”:你可不知道啊,“懈怠尤苦”。你以為修行是苦;你要是不修行,懶惰懈怠,那比修行更苦。

修行它是苦的一時,你就永遠得到快樂。可是你不修行呢,你是永遠在苦海里頭。就是一時你覺得,喔!享受住好房子,穿好衣服,吃好東西;那是暫時的,不是永遠的。你若造罪業永遠都是苦的。“修行則勤勞暫時”:就是那一時間覺得不享受。“安樂永劫”:你若把這個修行修成了,永遠都是在極樂世界里住著,不會受苦了。“懈怠則偷安一世”:你懈怠,就是躲懶偷安,在一世你覺得很享福,很享受的。“受苦多生”:你將來永遠永遠,或者墮地獄,或者轉餓鬼,或者做畜生,很難受的。

“況乎以凈土為舟航。則何愁退轉”:以凈土法門就做為我們出離苦海的一個舟航,你就不必憂愁再受苦了。退轉就是受苦了。“又得無生為忍力”:你得到無生法忍。這無生法忍,是沒有覺得什么痛苦可忍的,也沒有什么快樂可求的;既無苦可忍,又無樂可求。這無生法忍,也不見苦也不見樂,也不見生也不見滅。“則何慮艱難”:你怕什么艱難呢?不要怕艱難。

“當知地獄罪人。尚發菩提心于往劫”:你應該知道,墮地獄那個罪人,他們因為在往昔也都發過菩提心,所以雖然墮地獄,又很快離開地獄,就離苦得樂了。那么“豈可人倫佛子。不立大愿于今生”:那么既然是這樣子,他們在地獄發菩提心,都能離苦得樂,我們做一個很好的人,又是很好的佛弟子,怎么可以不發一個大愿在今生呢?

“無始昏迷”:從無量劫以來到現在,都是不明白,很昏的。“往者既不可諫”:過去的事情,沒有法子再挽回了,已經過去了。“而今覺悟”:現在我明白了。那么既然明白了,“將來猶尚可追”。那么到將來的時候,這還是可以挽救的,可以能有挽回的機會。“然迷而未悟。固可哀憐”:你還是迷昧,也不覺悟,這樣才真是可哀憐啊!你在那個迷里頭也不知道迷。“茍知而不行。尤為痛惜”:你若知道了應該發愿,你再不發愿,這更加是可憐哪!

“若懼地獄之苦。則精進自生”:你若怕地獄這個苦報來的話,你自然就會精進了。“若念無常之速。則懈怠不起”:你若知道無常迅速就會來找你,懈怠也不會起來了。因為無常鬼不知哪一天他就來,說是閻羅王下請帖了,要請你去到閻羅王對面喝酒,或者去談一談話。閻羅王也不一定喝酒的,你不要聽這個就是對面談一談話;是和你來審判的!“又須以佛法為鞭策”:你要用佛法來鞭策你自己,就是常常打自己,常常用佛法來鼓勵自己不要那么懶惰。什么叫鞭策呢?就像那個驢在那兒不走,不做工,你拿鞭子,拍!這一鞭子,這叫鞭策,它就走了,就做工了。我們人不要像驢那么樣子懶惰。“善友為提攜”:你又有同參道友互相來勉勵自己,互相幫助,互相提攜。“造次弗離。終身依賴”:造次,就是很短的時間。很短的時間也不要離開佛法,也要修行,終身依賴著佛法。“則無退失之虞矣”:你若這樣子,就不會退失了。

“勿言一念輕微。勿謂虛愿無益”:你不要說發愿這一念,這很輕微的,不關重要;發很虛妄的愿力,沒有什么益處。“心真則事實。愿廣則行深”:你心若發愿真了,這個事情就實在了。你若發廣大的愿,你那個行為也就會往前精進地更深了。“虛空非大。心王為大”:虛空還不算大,我們愿心這個王,是最大。你那個心王才是大的;心王它沒有量。“金剛非堅。愿力最堅”:世界上金剛最堅的,可是也不如你這個愿力。你總也不忘你的愿力,那是最堅的。

“大眾誠能不棄我語”:省庵大師說,你們大眾要很虔誠的,不舍棄我所說的這個話,不把我所說的話忘了。“則菩提眷屬從此聯姻”:那菩提的眷屬從此大家都聯姻在一起了,都做親戚了。“蓮社宗盟。自今締好”:這蓮社大家在一起同樣地發愿,同樣地念佛,從現在也就結盟了,大家也都做好朋友了。“所愿同生凈土。同見彌陀”:大家一起生到凈土,同見阿彌陀佛,我們的慈父。“同化眾生。同成正覺”:然后再一起來教化眾生,一起成佛。“則安知未來三十二相。百福莊嚴。不從今日發心立愿而始也”:安知,就是你怎么知道。你怎么知道將來你能成佛,得到三十二相,和佛的相好莊嚴是一樣的;你修福修慧,有百福莊嚴,不是從今日發菩提心,立菩提愿開始的呢?你將來成佛,都是從今天開始的。“愿與大眾共勉之。幸甚幸甚”:愿意和大家互相勉勵好好地發愿,不退失菩提心,好好往前去前進,勇猛精進。我們大家都很幸運的,大家都很吉祥的。

上人:發菩提心;什么叫發菩提心,知道不知道?我現在問這個問題,你們啞口無言。你們說菩提心像什么似的?沒有人知道?(上人對弟子講:我要問你姊姊了,什么叫菩提心?……翻譯成英文給他聽。他講你聽得懂嗎?)不要等著我叫,你們看,大家來講,這個發菩提心文;什么叫菩提心?(有人以廣東話回答。)不是因緣,什么叫菩提心?

答:The Bodhi mind is having compassion. So if you want become a Buddha, then you first have to bring forth the mind of compassion.(菩提心就是慈悲心;想成佛首先就要發菩提心。)

上人:這是這個方果智說的。你們各位有什么講法沒有?

答:菩提心就是無分別心。

上人:像什么?

答:不像什么。

上人:那你們開始聽這個〈勸發菩提心文〉,慧僧老法師沒有給你們講一講什么叫菩提心?你們都忘了嗎?果舟會寫文章,這個〈勸發菩提心〉這個菩提心這個文章怎么樣寫?

答:我想那個菩提心是,那個人一定要得到菩提,是一個責任,一個intent;是一個責任,你一定要做,一定要成佛,我想絕對的。)

上人:成佛干什么?

答:成佛不是干什么,是沒有執著,沒有我相,像六祖;六祖大師到弘忍大師的地方請法,弘忍大師說:“你為什么到我這兒來?你要什么?”六祖大師說:“我不要什么;我只要成佛,我不要其他的事情。”我想這是菩提的心。

上人:我方才問你們,這個菩提心像個什么?你們說什么也不像,沒有分別心就是菩提心。那為什么又叫做菩提心?不叫沒有分別心呢?為什么又叫一個菩提心?那可以說〈勸發沒有分別心〉。果衡跟溫以敬答覆我這個問題。

男眾:弟子的看法,我們要把它分為菩提心,那是不得已,而對一些執迷不悟的人而說。如果真正我們站在菩提心這個名稱的立場來講它,它實在是不可以分別。因為如果一起分別呢,那就是妄,那就不是菩提了。菩提也就是覺悟,因為六祖大師講過一句:“起心即是妄。”我們一起心就是妄了,那我們還執著它什么名稱,那根本就不是菩提,我是按著這個看法來講。

翻譯人:恒空法師說,他講開始如果師父問我們分別心,不分別心是什么?我們都知道會說是菩提心是根本沒有分別的,跟無分別心是差不多一樣的。……

上人:蕭居士!蕭果肇,你說這個什么叫菩提心?

蕭居士:……菩提就是覺道;覺道就是大道;大道就是要無求,所謂三藐三菩提。三藐三菩提不過是菩提簡稱,即是叫我們發大心,發全部的心,這個就是所謂菩提心。就是要我們要廣度眾生,要度一切的人。這就是發大心,就是要發這個廣度眾生的心,這個成佛的心,這就是菩提心。

上人:不錯!蕭居士講的是有一點道理。這個問菩提心,是講這個菩提心。問什么叫菩提心?這個不是講禪宗的,或者是有有無無的,問有以無對;問無以有對;問是以非對;問非以是對:不是那個三十六對。這個菩提心呢,我告訴你們,我有一個很簡單、很淺顯的看法。

這個你沒有發菩提心呢,就像那個面沒有發似的;你發菩提心呢,就像放上一點面種子了,那個面就會發起來;發起,它就大了。那么這個,我問你們各位說菩提心像什么?本來它是無形無相的,它只是一個覺道。覺,覺者覺悟也,就是明白,明白這個道了。明白道,不是單明白就可以了,還要修行,要修這個道,修這個覺悟的道。那么這個也說是它無形,也可以用這個有形的來比方一下。用什么呢?就用這個寶塔。

那個寶塔是不論多少層塔,是從地上修起來的。這個地,就是我們人這個心地。以我們心地去造個寶塔,這個寶塔是從地上造起來,它一層比一層高,一層比一層高,一層比一層高。這個菩提心也就是節節高,菩提心就是節節高,越發越高,越發越大。本來是很小來著,最初只是一點點,那么以后它就膨脹發大了,就成佛了。這是我這一個很粗淺的一個看法。我覺得菩提心就像造寶塔似的,你發大菩提心呢,就像造一個大寶塔似的,那個是一樣的道理。它越發越高,越發越大。那么這是舉出這一個例子,來形容這個菩提心,并不是說菩提心就是寶塔。也可以說你發菩提心,也就是在那兒造寶塔呢,這是我對于這個菩提心的看法。那個就是菩提心。

▲Top

法界佛教總會 . DRBA / BTTS / DRBU

目錄




 

返回首頁 | IT類考試 | 外語考試 | 考官信息 | 準考證號 | 拼音查詢 | 在線考試 | 招生簡章| 網站聲明 | 隱私安全 | 內部事務 | 佛教典籍 | 新聞資訊 | 聯系我們

CopyrightΘ1999-2023 zgksrz,All Rights Reserved 職業技能培訓服務網 版權所有 蘇ICP備:11035096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