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月30日,淮北礦業集團青東煤礦運輸區工人在培訓基地學習維修技能。該礦通過經常性崗位培訓不斷提高職工技能水平。(謝正義 攝)
歷時一個多月的當涂縣第一屆職業技能大賽,“誕生”出了“金藍領”。 30歲的瓦工李華軍等6人,分別披上抹灰工、餐飲服務、服裝制作、砌筑工、鋼筋工、架子工的“狀元袍”。每人的獎金雖然只有1000元,但“高級工”和市級“技術能手”兩項桂冠,還是沉甸甸的。
這些獲獎的能工巧匠已經或即將成為“金藍領”,他們的共同特點是:有一技之長,善于實際操作,為企業所看好,工資高,受尊重。
“但比賽也顯現出一些問題:一是部分工種技術水平比較高的尖子人才比較少;二是部分參賽選手理論知識比較薄弱;三是各參賽單位對職業技能培訓工作重視程度不一,有的單位選手水平一般。 ”大賽組委會副主任、當涂縣勞動和社會保障局負責人錢傳金說,近年來,國家雖然加大提高勞動力素質的培訓力度,但能工巧匠依然十分缺乏。這其中固然受傳統觀念、個人努力以及培訓內容不合理等方面因素的影響,但企業在吸納技術能手的同時,更應該把“金藍領”作為企業的一張亮麗名片。
收入不低,卻非職業首選
技術比武,冠軍只有一個。在工作中,人人都可以鍛造成“金藍領”;不管什么職業、學歷,只要肯努力,都有可能成為“金藍領”。
學歷低,能成為“金藍領”嗎?當涂縣這次產生的6位技術狀元,除從事餐廳服務的馬騁畢業于南京鼓樓職業學校外,其他都是土生土長的農民工,而且大多是初中學歷。
“抹灰工狀元”李華軍深有體會地說:“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必須有過硬的技術,才能成為‘金藍領’。 ”由于技術超群,如今,李華軍的收入有時以天計算,最高時日收入可達400元。
怎樣才能當上“金藍領”? “鋼筋工狀元”孫班軍說,其實沒有什么“秘笈”,無非是愛學習、很敬業、肯吃苦。開始當鋼筋工,什么也不懂,只有苦練。別人下班了,他不下班;手破了,簡單包扎一下再練。這次比賽,規定在2小時內要制作完一根長4.2米的橫梁,結果他只用了一半的時間。
“工資更高,工作更穩定,更受人尊重。 ”不少人對“金藍領”很向往。然而,一旦回到自己的現實生活中,卻不是每個人的首選。
被譽為“金藍領搖籃”的當涂職教中心,就始終遭遇招生難的尷尬。校長唐曉斌說,社會上重普高、輕職高,重學歷、輕技能的現象依然嚴重,客觀上造成職校生源流失。在現實生活中人們普遍認為,念職高、學技術是“行為習慣差、文化基礎差、家庭條件差”學生的無奈選擇,甚至連學生自己也看不起自己。這些都成為職業教育的制約因素。生源不足導致畢業生供不應求。
力度不小,培訓熱總缺“一把火”
亡羊補牢,為時未晚。鑒于勞動力培訓欠賬較多,近年來,國家加大了旨在提高勞動力素質的技術培訓力度。
目前技術培訓主要有兩項:一項由農業部門負責的“陽光工程”,另一項是由勞動部門負責的“勞動力轉移職業技能培訓”。陽光工程全年的培訓目標3000多人,上半年,當涂縣共開展陽光工程培訓15期、培訓人數1929名,開展農業專業技術培訓11期、培訓農民1019人,開展農民創業培訓9期、培訓人數619人。勞動力轉移職業技能培訓全年的目標任務也是3000多人。以企業為主體、以職校為基礎,校企合作,政府推動與社會共同參與的高技能人才培養體系在當涂縣逐步成熟。
政府主導的培訓熱起來,在實踐中卻總是溫吞水“燒不開”,總是缺少了“一把火”。有農民工反映,對農民工的培訓內容設置針對性不強,農民工參加培訓的積極性不高。
“培訓是必要的,但提高勞動力素質的根本途徑還是發展職業教育。 ”唐曉斌說。近3年來,當涂縣職教中心以校企合作等方式,開設機電、電子裝配、電子商務、物流管理與服務、會計電算化、動漫制作等20個專業,畢業生深受企業歡迎。在鼓勵更多人選擇職業教育的政策上,應給予更多的傾斜。
含金量不少,企業還需長遠眼光
當涂縣政府部門為舉辦第一屆職業技能大賽,可謂煞費苦心。此次大賽還把競賽結果與技能晉級、表彰獎勵掛鉤,只要在各工種競賽中取得前六名的職工,都可獲得一定的物質以及精神獎勵,并頒發高級工國家職業資格證書。其中獲得第一名的選手,被授予“馬鞍山市技術能手”的稱號。
與政府部門的熱情相比,企業卻表現得過于冷淡。有些鄉鎮代表隊制定了相應的措施,才在各自轄區內組成隊伍參賽;有的鄉鎮除接送選手并安排晚餐外,還不得不要求選手所在企業確保參賽選手每天的工資待遇不變……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企業主坦承,企業之所以對技能大賽不夠熱心,是因為生怕選手獲獎后會“獅子大開口”要待遇,甚至不安心工作,或者被別的企業挖走等等。
對此,有識之士認為,這是企業的短視之見。其實,“金藍領”已成為企業的一張名片,即便花些大價錢將他們留下也很值得,可為企業帶來“金管理”、“金技術”、“金品質”、“金銷售”,增強所在企業的競爭力。(通訊員 吳黎明 記者 宣萬明)